最新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2. 通过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作品背景。
2. 第二课时: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
3. 第三课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4. 第四课时: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1)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作品背景。
(2)讲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历史价值。
2. 第二课时:(1)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发展历程。
(2)介绍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3. 第三课时:(1)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人物、反面人物等。
(2)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和特点。
4. 第四课时:(1)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如忠诚、义气、智谋等。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叙述手法、人物描写、语言风格等。
5. 第五课时:(1)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能够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分析《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时:深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关羽:义薄云天、忠诚勇敢诸葛亮:智谋无双、鞠躬尽瘁曹操:雄才大略、狡猾多端课堂活动: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人物的特点和对故事的影响。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分析书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曹操等。
3、探讨《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战役和策略,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4、引导学生理解《三国演义》所反映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熟悉《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2)理解书中所展现的智慧和谋略。
2、难点(1)对复杂人物形象的全面把握和评价。
(2)探讨作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三国演义》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情节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书中的人物形象和经典情节,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3、阅读指导法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精彩章节,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播放一段《三国演义》的影视片段或讲述一个著名的三国故事,如“桃园三结义”,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课程。
(二)作者与创作背景介绍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他是施耐庵的学生。
他在民间传说、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创作了《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小说。
2、创作背景《三国演义》的创作是在元末明初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
当时,社会动荡,人民渴望英雄,希望有能够拯救天下的人物出现。
同时,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为罗贯中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三)主要内容概述《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四)人物形象分析1、刘备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他以仁德闻名,善于招揽人才,有着兴复汉室的远大抱负。
但有时也显得过于优柔寡断。
2、关羽关羽为人重义气,武艺高强,威震华夏。
但他也有骄傲自大的缺点,最终导致败走麦城。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

三国演义教案模板十九篇《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运用“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读《三国演义》。
2、利用影视视频材料,培养课外阅读兴趣,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达到课内向课外延伸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增强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水平三、课前准备:1、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
(空城计哭诸葛)2、课件。
四、指导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师:刚才我们听得就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它让我们仿佛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回到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我们今天就要走进《三国演义》。
老师想先问问大家下,平时看长篇小说是采用什么方法看地?出示:阅读方法。
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同学们各说各的出示:书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二、品味诸葛亮人物特性,小结学法。
提到诸葛亮,大家两眼放光。
确实,诸葛亮是三国的核心人物,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眼中的诸葛先生的形象。
简介诸葛亮。
师:《三国演义》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师:小说在别的章节中还提到:诸葛亮执掌刘备军队后,常常手持羽扇,坐一辆四轮小车。
书中关于诸葛亮的哪些章节你最感兴趣,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
师:提起诸葛亮,人们必然会想到“空城计”这个故事。
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同学们看屏幕。
播放《空城计》视频,进行比较阅读。
重点段落研读(出示):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
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
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
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
汝辈岂知?宜速退。
”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标题: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 分发《三国演义》的摘录或相关章节给学生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尽量还原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四、道德伦理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忠诚、背叛、权谋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辩论不同观点的利弊。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指定章节或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摘录或相关章节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题目的准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情况。
2.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或相关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三国演义》公开课实用教案

《三国演义》公开课实用教案
介绍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节关于《三国演义》的公开课。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之间的战争、英勇事迹和智谋。
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重要人物
- 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故事
-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和战略
-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造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 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通过幻灯片展示和简短讲解,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回顾中国历史:通过图表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状况。
3. 分析《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
论和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并展示给全班。
4. 探讨智谋和战略:通过教师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分析《三国
演义》中英雄们的智谋和战略,并讨论其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5. 创作任务: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为基础,让学生
分组创作一段小故事或改编的剧本,并进行表演或分享。
6. 结束和回顾:总结课堂内容,并给学生提供阅读《三国演义》的推荐资料和资源。
教学评估
-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讨论质量
- 学生创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创意程度
- 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参考资料
- 罗贯中,《三国演义》,商务印书馆,ISBN
- 《三国志》,陈寿著,中华书局,ISBN
- 《三国演义》电视剧(2010年版)。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2. 掌握《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三、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题材内容a.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朝小说家,字思远,号南涧道人。
b. 成书背景:成书于14世纪末明朝末年,描写了公元184年至280年的三国时期。
c. 题材内容:围绕着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兴衰交替,讲述了许多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历史事件。
2.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故事情节和历史事件a. 重要人物:- 刘备:汉中山靖王,建立了蜀汉政权;- 关羽:蜀汉五虎大将之一,义薄云天,被东吴所杀;- 张飞:蜀汉五虎大将之一,勇猛善战;- 曹操:曹魏的奠基人,为统一中国而努力;- 孙权:东吴的建立者,与刘备、曹操三国鼎立。
b. 重要故事情节:- 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以少胜多击败了著名将领吕布;- 千里走单骑:关羽劫荆州的故事;- 三顾茅庐:刘备三次拜访草庐请诸葛亮出山;- 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联合击败曹操的重要战役;- 卧龙诸葛亮:诸葛亮智勇过人,被誉为卧龙;- 南蛮入侵:孟获等南蛮族群入侵蜀汉的故事;- 孔明挂印:刘备为了遵循诸葛亮的遗愿,将丞相之印交给了姜维。
c. 历史事件:- 三国鼎立:曹魏、蜀汉和东吴三国的形成与发展;-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与曹操军队的大规模战役;- 关羽东征:关羽为报大仇,率军攻打曹魏;- 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位杰出的蜀汉将领。
3.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a. 主题:忠诚、义气、智勇、家国情怀等;b. 思想内涵:揭示了官场黑暗、江山易主、权谋之术等社会现象,强调忠诚、正义与智慧的重要性,讴歌英雄人物的品德和智谋。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五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2. 能够理解《三国演义》的部分故事情节,懂得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些情节;3. 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描述人物形象和情节场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体悟作品的艺术魅力;4. 能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和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第一回-第一百二十回)。
2. 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时间、世界历史背景等进行简要介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措辞通顺、表达准确的语言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关系和情节变化,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读书会议法2. 讨论交流法3. 课堂表演法4. 个别辅导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介绍《三国演义》1. 给学生分发课本,让学生将《三国演义》翻到目录页,介绍《三国演义》的总共多少回。
2. 提供一张作者简介,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时间,并简单介绍《三国演义》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节: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1. 让学生自主阅读整本《三国演义》,并注意整个故事的情节变化,以及人物形象的刻画。
2. 选取若干段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情节变化和人物关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第五回:“玄德再拜华山”--讲述了刘备到华山拜见关公、张飞谋生计,最后结识了诸葛亮。
第十回:“破黄巾,斩华雄”--讲述了刘备、张飞、关羽、张辽、夏侯将领等参加黄巾起义,最终斩黄巾名将华雄。
第三节:组织较复杂的课堂活动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书中的人物,学生进行对话,去学习表演技巧和练习口语表达。
2. 学生进行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并提出中肯的意见,帮助同学进一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张_妍发布于 2012-04-17 00:07 评论22条浏览8,737次
顶 (37) 踩 (5)
郭庆喜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素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3、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2、引导学生有见解,有创意地阅读文学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启发学生热爱中国文学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三国》的连环画、《三国》故事情节的幻灯片、搜集相关的歇后语和成语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刚才我们听到的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的这首歌,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西江月》。
它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三国演义》已经远播于海内外,俄国汉学家称赞该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
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
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为“史诗般的作品”。
而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
作为中国的一名莘莘学子,你想不想了解《三国演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共同走进《三国》。
二、收集材料:
(一)你对《三国演义》了解多少呢?
(提前了解一下有多少同学看过电视剧和作品)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抢答几个问题?
1、《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2、“三国”指哪几个国家?三国鼎足之时他们的统帅分别是谁?
3、“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谁说的?
4、“既生瑜,何生亮”是谁的临终一叹?
5、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和凤雏分别是谁?
6、你知道桃园三结义的三兄弟是谁吗?
7、“过五关斩六将”的人是谁?
8、闭月美女指《三国演义》中的谁?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是谁说的?
10、“死诸葛吓走生仲达”仲达指谁?
(教师出示正确答案:1、罗贯中2、魏蜀吴曹操刘备孙权3、曹操4、周瑜5、诸葛亮庞统6、刘备、关羽、张飞7、关羽8、貂禅9、吕蒙10、司马懿)过渡:看来大家对《三国》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麽我们在读《三国》的时候应该注意欣赏哪些内容呢?我觉得首先来了解一下它的语言艺术,今天我们且不去分析它的语言艺术如何精湛,只要来看一看大家所积累的成语和歇后语,就知道它的语言已经深入骨髓,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了。
(二)积累语言——歇后语、成语
1、歇后语:你知道后半部分吗?
刘备摔阿斗——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箭——徐庶进曹营——
曹操败走华容道——三个臭皮匠——张飞穿针——张飞妈妈姓吴—
(教师给出答案:收买人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借无还、一言不发、走对了路、顶个诸葛亮、粗中有细、无事生非、)
2、你知道哪些与三国有关的成语?
3、知道以下成语与哪些人物有关吗?
望梅止渴身在曹营心在汉乐不思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割发代首
一身是胆刮目相看七步成诗
(教师可以适时加以点拨:曹操、关羽、刘禅、诸葛亮、曹操、赵云、吕蒙、曹植)过渡:的确,三国的内容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三国的故事也成了中国大众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人民从其中接受道德教育与价值标准。
这,也是我们需要欣赏的情节艺术。
(三)关注故事情节:
由学生点击故事情节介绍:桃园三结义、捉放曹操、温酒斩华雄、小霸王孙策、青梅煮酒论英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三国归晋
(学生通过此环节对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
)(四)分析《三国》中的战争及谋略
“三国”里最精彩的是战争,而作者并不注重战争过程的描写,而是表现人物间的斗智斗勇,所以说到“三国”必要说到谋略。
有人说《三国》是一部军事著作,就连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年轻时也总是随身携带两本书,一本是《孙子兵法》,一本是《三国演义》。
今天,我们就以“三国”中最精彩的战争——赤壁之战来谈一谈。
你知道孙刘两家是如何以较少的兵力取得最终的胜利吗?(其中运用到诈降计、苦肉计、连环计、反间计)教师可边放连环画,边让学生叙述。
据说,满清第二代君主皇太极使用“反间计”骗得明朝的崇祯皇帝杀了大将袁崇焕,这计谋就是照抄《三国》中周瑜骗得曹操杀了水军都督蔡瑁、张允的计策。
由此看来《三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谈到谋略权术问题,大家定会非常感兴趣。
难怪人们都说“少不看《水浒》,老不读《三国》”你能举一处有关谋略权术的例子吗?
小结:现在有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也越来越多地借鉴《三国演义》中的谋略。
他们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要有“桃园三结义”那样的团结,有“三顾茅庐”那样的求贤,要有“挥泪斩马谡”那样的纪律严明,要有“诸葛亮”那样的高瞻远瞩,要有曹操那样的“深谋远虑,要有周瑜那样的机敏聪明。
(五)徜徉人物画廊
在三国的舞台上,曾经出现了许多鲜活的面容,据统计此书中大约描写了1200多个人物,在这些众多的人物中,你认为谁是英雄?你最佩服谁?(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青梅煮酒论英雄”其中曹操认为“夫英雄者,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他认为所谓的英雄只有俩个人,那就是自己和刘备。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你对曹操的印象如何?)学生因为学过《杨修之死》所以对曹操奸诈、虚伪、狡猾、多疑、自私、残暴的特点会如数家珍。
因此,学生对人物的认识可能会有偏颇,教师须加以全面加以指导:
1、曹操——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位自称英雄的人物有哪些“英雄”的壮举呢?
(1)、挟天子以令诸侯,想称霸天下,具有胸怀大志,最后终于统一了北方。
(2)、他主张屯田,发展农业生产。
(3)、他不但腹有良谋,能够礼贤下士,而且知人善用。
例如: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顾不上穿鞋,急忙光着脚迎出来。
(4)、他有豁达的胸襟。
例如赤壁惨败,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三次大笑,表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
(5)、其它:他不仅是叱诧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诗人。
我们学习了他的《观沧海》和《龟虽寿》等
(小结:可见,对于曹操这个人物的评价,应全面,客观。
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这个人物。
不能仅仅凭借个人的好恶去评析,他之所以给许多读者留下了“歼”的印象,也是与作者罗贯中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分不开的。
)
2、刘备——世之枭雄。
他最令人佩服的地方在哪呢?
(1)、此人仁义、宽厚(2)、善于招纳贤才,例如:三顾茅庐(3)、善于识别人才,例如:他曾经在生前告诫诸葛亮不能重用马谡“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只是,庞统来投靠他的时候,他却因其相貌丑陋而没有重用。
(4)、充分信任人才,例如:长板坡一战,有人说赵云投奔曹操了,刘备始终不相信。
(教师可以加以引导:刘备是罗贯中着力刻画的仁义之君。
为了刻画他的仁义,作者还借他爱哭来加以表现:护庶民,他大恸;尊爱将,他边哭边摔子。
)
3、诸葛亮——神机妙算之谋士。
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对这一人物都较为熟悉,所以应让学生自由发)
4、关羽——忠义的象征。
据说,香港的警察和黑社会人物都要设神坛拜关公,绝不拜孔子,也不拜耶酥,也不拜如来。
小说中的人物成为大众宗教式崇拜的对象,这是全社会任何文学作品都做不到的。
5、小人物—-例如:徐庶之母为了让儿子一心去辅佐刘备,在曹营中上吊而死;糜夫人为了让赵云安心救出阿斗,投井而亡。
教师小结:真是说不完的三国英雄事,道不完的千古壮士情。
三拓展延伸:
1、你认为在当今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再读《三国》有必要吗?(由学生自由发言,观点正确即可)
2、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精神文明的需求相应的物质化了。
当你因成绩提高了而向父母提要求的时候,你会向父母索要什麽东西?会不会要书呢?
结语:(给出名人名言,倡导读书)随着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三国演义》已经被译成几十种文字传播到世界各个大洲。
作为一名中国学子你定想了解更多的三国知识,对吗?那就赶快投入到读书行列中来吧!
四、总结反思: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特色,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战争等几个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注重从这几个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
部分学生已经通过电视和教材-对人物有了一些了解和认识,但这种了解是模糊的,片面的。
所以,此次“导读”用意还在于让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汲取古典小说的丰富营养,从而找到打开阅读古典小说之门的钥匙。
如果说,这节课的导入环节是在解决“为什麽”读的问题,那麽后面的环节就是在解答“怎麽”读的困扰。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不仅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还要让他们懂得阅读名著还有古为今用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