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人们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影和电视剧等受欢迎的视听作品不断涌现,但是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且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呈现方式,例如以电影、电视剧、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

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代表之一,在历史传承、文化影响力和文学价值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知识结构,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导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向理性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选取教材和设置教学目标1、教材选取《三国演义》中含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词、逼真的真实细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而且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一。

因此,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教材。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书面材料和一些活动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展示。

2、教学过程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课件、PPT、影片等方式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展示,分析“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文化交流、军事斗争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人物形象和文学语言的相互关系,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真正揭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和演义风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阅读感受,并参考相关材料,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和评价。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人教版完美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 研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场景和片段
-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背景介绍
- 介绍《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 分析《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和影响
2. 作者简介
- 了解罗贯中的生平和成就
- 探讨罗贯中为何选择创作《三国演义》
3. 基本情节
- 简要概括《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巩固章节划分和主要事件
- 引导学生思考各个阶段的意义和影响
4. 主要人物
- 列举《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分析人物关系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重要场景和片段
- 选择《三国演义》中的若干重要场景和片段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理解场景和片段的意义,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学方法
- 合作研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 课堂演讲:学生自行选择和解读《三国演义》的场景和片段并进行演讲
- 分析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三国演义》进行分析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来评价
- 课堂演讲和解读:对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阅读反思和分析: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分析报告来评价
五、教学资源
- 《三国演义》教材和导读教案
- 课堂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个人阅读资料
以上是《三国演义》导读教案的完美版。

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名著。

名著导读课《三国演义》教案

名著导读课《三国演义》教案

名著导读课《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导读课的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2. 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3.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并简要讲解其作者罗贯中、创作背景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研究主要人物(15分钟)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个性特点的分析和讨论。

3. 探讨故事情节(20分钟)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从建安七子的结交、黄巾起义、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等重要事件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些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4. 拓展阅读(10分钟)推荐相关的名著或历史书籍,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

5. 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留下自己对《三国演义》的启发和思考。

同时展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 《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图文、视频资料- 相关名言警句- 其他名著或历史书籍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导读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况,熟悉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并掌握故事情节的大致内容。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特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对《三国演义》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2、领会《三国演义》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想:1、借《三国演义》著名片断《失街亭》管中窥豹,感受《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设置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学,力求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每次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我总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征街亭,会晤英雄。

(二)问题探究:探究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失街亭》的战争描写亮点纷呈。

你关注到了吗?结合导读中相关战争描写的阐述找出本文的一些片断来讨论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著名的战争描写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伏击战: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笑,三惊)彝陵之战……结论:铺垫伏笔,构思严谨,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明确:读《三国演义》,一要读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我们读《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令人应接不暇,带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是我们读三国最不能错过的精彩)探究二:小小街亭,为何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街亭为什么会失守?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结论:马谡麻痹轻敌,孔明用人不当客观原因,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不俗作者是怎样刻画马谡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结论:三笑三哭。

国家一等奖必修五《名著导读之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国家一等奖必修五《名著导读之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之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三国故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分析、评价三国英雄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2.通过分析、评价三国人物,不仅使学生对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让学生养成勤思考、善分析的读书习惯。

教学安排1、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从事学习活动。

2、举行三国英雄故事会,同学们边表演边讲诉三国英雄故事。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青梅煮酒论英雄播放《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的视频,带领学生齐读其中曹操对英雄的评价,引出英雄的话题。

活动2【讲授】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猜猜英雄”的游戏评论二.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猜猜英雄”的游戏。

(全班同学都参加,按座位分成四组,每组可选出两名代表回答问题.每道题有三个以上提示,根据提示不同得分也不同,分值分别为30分20分10分)1.提示一: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30分)提示二:他是三国英雄中少有的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于一身者。

(20 分)提示三:他的生活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10分)2.提示一: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目能自顾其耳。

(30分)提示二:他使用双股剑,他骑的卢马,这只马虽然克主却跃马檀溪,救了他一命(20分)提示三:他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知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10 分)3.提示一:东汉末年,南阳人士。

三国时期非常杰出的外交家。

(30分)提示二:他留给后人了“智慧”、“节操高尚”的光辉形象。

(20分)提示三:“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对他的评价。

(10分)4.提示一:他曾被曹操封为汉寿亭候(30分)提示二:他骁勇非凡、武艺绝伦、所向无敌的英雄气概和素质。

(20分)提示三:他的武器是青龙偃月刀,重82斤(10分)活动3【讲授】二.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猜猜英雄”的游戏。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三国演义》导读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教学重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

二、通过老师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1、作者简介: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

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

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

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

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

人教版必修5语文《三国演义》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5语文《三国演义》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5语文《三国演义》说课稿一、教材解析1. 教材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之间的纷争与斗争,展示了各种政治手段和文化现象。

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还融入了众多精彩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形象。

2. 教材编写特点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并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将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背景知识,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国演义》,学生将培养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从文本中捕捉关键信息,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国演义》,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会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现象。

•理解复杂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教学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导入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主动学习意愿。

2.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提问、讨论和解读文本等方式,帮助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深层次问题,培养他们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3. 组织阅读活动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和课堂演讲等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互相合作、互相讨论,共同理解文本和分享观点。

五、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与启发(10分钟)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方式,引入《三国演义》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同时,提出课堂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2. 分组阅读与分享(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阅读一部分的文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借助多媒体资料,以影视作品先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直接引入正题
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中央电视台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断。

二、通过老师介绍,整体感知,系统把握《三国演义》框架构思
1、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2、作品简介: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二八O)约九十七年的历史故事。

书的开篇写的是东汉末年统治阶级昏庸、腐败,造成社会危机总爆发,民众生活困苦,纷纷起来反抗,形成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农民大起义;同时,各种军阀也拉起军队,相互残杀。

军阀董卓的行为引起别的军阀不满,多家联合起来声讨他。

董卓被诛后,曹操当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削平北方的抗拒势力,并进兵江南。

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此后,魏、蜀、吴三国互有战争,各有胜负。

最后,西晋先后灭了蜀、吴,取代了魏,复归统一。

3、艺术思想
这部书反映了三国时期政治、军事的复杂矛盾及其转化,概括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发展轨迹,塑造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形象。

三、引导学生有目的自读,并进行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制定部分篇目、回合让学生阅读,然后小组合作,对以下问题进行谈讨:
1、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怎样一个人?你印象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两者是否相同?
2、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三国演义》中刘备却处处流泪,你是如何看待刘备的“眼泪”
3、诸葛亮运筹帷幄,谋略过人,但你相信他真懂得七星台祭风、五丈原禳星吗?你如何看待《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得才能。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结并适当对研究性学习进行
点评(不作具体分析),布置作业
作业:
以下诗句对联分别描写了《三国演义》哪些人物和哪些事件,请同学们课后找出来,并思考一下,你对这些人有什么样的评价.
1、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2、赤面粟赤心,骑赤兔迫风,驰驱时无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3、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驳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并了解《三国演义》相关知识要点以及整体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2、对比、分析、评价《三国演义》主要人物的形象
3、把握作者的“拥刘反曹”的局限
4、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把握人物的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脉络
2、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二、重点篇章人物分析、掌握阅读方法
1、曹操人物形象阅读分析——“奸雄”
第一回合(宴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曹操便出现,更以整段篇幅给予描写。

其中作者便把曹操的奸诈形象尽显无遗,并为曹操人物形象作了定位。

2、关羽形象阅读分析——“忠义”、“勇猛”
关羽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到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释曹操再到单刀赴会以及最后败走麦城。

每一个故事和情节都把关羽的“忠义“、勇猛”的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3、诸葛亮形象阅读分析——“智慧超群”、“鞠躬尽瘁”
诸葛亮形象要一分为二看待,首先从智谋上看,诸葛亮确实有其过人之处,但小说毕竟是小说,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被“神
化”了,这一点老师在分析时候必须向学生点明;其次,诸葛亮对于刘备和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还是值得学习的(是否是封建的愚忠,不再这里作探讨!)
三、全面概括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
(1)首先要理清故事脉络、把握作者整体思想。

(2)小说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人物形象。

应抓住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结合文章中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行为、心理活动等,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性格形成原因。

(3)品味精彩的语言,掌握人物形象所反映的人物特?、社会风貌等。

四、运用所学的方法、拓展延伸
1、蜀国有“五虎上将”,他们是哪五个,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同样是君主(首领),刘备、孙权两位又是怎么样的形象呢?
四、进行课堂总结,进行有意识的激发
1、有许多的成语、歇后语出自《三国演义》,比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探囊取物、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等等
2、《三国演义》中人物并不是人人都有姓名的,有的有名无姓、有的有姓无名、还有的无名又无姓,你能找出几个来吗?
3、古典四大名著除了《三国演义》你还读过哪些?
设计意图:总结是对两节课来的一个结束,其中的主要内容在前面已经讲过,所以切不可拖沓冗长,反复罗嗦。

在这里关键还要有意识的去激发学生课后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要为了上课而读书,为了考试而阅读。

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利用课外时间,认真阅读《三国演义》以及相关资料,并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人物形象,并就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剖析、研究和探讨,可以立足《三国演义》本身,也可以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基调,写一篇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三国演义
曹操奸
关羽义
诸葛亮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