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精品课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
2. 通过阅读指导,使学生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培养学生对古典名著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作品背景。
2. 第二课时: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
3. 第三课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
4. 第四课时: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练习和总结。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作品情节、人物形象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步骤:1. 第一课时:(1)介绍作者罗贯中及作品背景。
(2)讲解《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和历史价值。
2. 第二课时:(1)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包括魏、蜀、吴三国的发展历程。
(2)介绍主要人物和重要事件。
3. 第三课时:(1)分析《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英雄人物、反面人物等。
(2)讨论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和特点。
4. 第四课时:(1)讨论《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如忠诚、义气、智谋等。
(2)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叙述手法、人物描写、语言风格等。
5. 第五课时:(1)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感受。
(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学生能够概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学生能够分析《三国演义》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六、教学内容:1. 第六课时:深入分析典型人物形象关羽:义薄云天、忠诚勇敢诸葛亮:智谋无双、鞠躬尽瘁曹操:雄才大略、狡猾多端课堂活动: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深入分析,分享人物的特点和对故事的影响。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精品文档)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本书的作者、体裁及主要内容;3.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断,感悟人物的个性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快速浏览、精读片段、观看视频、品析交流,点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深入理解文中对人物的表现手法,达到有方法、有目标阅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三国演义》的传奇魅力,激发学生阅读我国古典名著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结合名著的故事情节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通过怎样的途径去了解书中关键人物的形象。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非常喜爱课外阅读,尤其喜欢看一些情节曲折、生动有趣的故事,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相对还小,阅历尚浅,深度理解能力不足,尤其是对中国和世界古典名著的阅读,他们很难完全读懂,这就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以帮助帮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读好更多的作品。
五、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准备人手一本《三国演义》,课前阅读《三国演义》,观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内容。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歌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师:这荡气回肠的歌声,相信一定给同学们带来了强大的震撼!听着听着,我们好像被带进了那个英雄辈出,战火纷飞的年代,是吗?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一句歌词,我们的眼前好像浮现出一个个名臣、武将各为其主、建功立业画面。
那么,你们会想到了其中的哪些英雄人物?预设:学生可能回答:诸葛亮、关羽、赵云、张飞、曹操、刘备、孙权等。
师:众多的三国英雄演绎了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桃园结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空城计》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经典的著作,去领略那些英雄好汉的风采吧。
(板书:三国演义)【设计意图】通过高亢激越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心境,从而激发他们读好该书的欲望。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0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2、领会《三国演义》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想:1、借《三国演义》著名片断《失街亭》管中窥豹,感受《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设置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学,力求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每次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我总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征街亭,会晤英雄。
(二)问题探究:探究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失街亭》的战争描写亮点纷呈。
你关注到了吗?结合导读中相关战争描写的阐述找出本文的一些片断来讨论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著名的战争描写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伏击战: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笑,三惊)彝陵之战……结论:铺垫伏笔,构思严谨,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明确:读《三国演义》,一要读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我们读《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令人应接不暇,带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是我们读三国最不能错过的精彩)探究二:小小街亭,为何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街亭为什么会失守?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结论:马谡麻痹轻敌,孔明用人不当客观原因,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不俗作者是怎样刻画马谡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结论:三笑三哭。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标题:三国演义阅读教案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案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三国演义》的了解,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30分钟)1. 分发《三国演义》的摘录或相关章节给学生阅读。
2. 学生独立阅读,然后回答一些与文本相关的问题,以检验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并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三、角色扮演(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场景或角色进行扮演。
2. 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示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在扮演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尽量还原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四、道德伦理讨论(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三国演义》中所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例如忠诚、背叛、权谋等。
2. 分组讨论,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辩论不同观点的利弊。
3. 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讨论结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指定章节或相关资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或书评。
2.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观点,并提供一些写作指导。
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摘录或相关章节的复印件。
2. 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
3. 阅读理解问题和讨论题目的准备。
教学评估:1. 学生对阅读理解问题的回答情况。
2. 学生在角色扮演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学生书面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质量。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三国演义》的其他章节或相关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视野。
《三国演义》公开课实用教案

《三国演义》公开课实用教案
介绍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设计一节关于《三国演义》的公开课。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讲述了三国时期英雄豪杰之间的战争、英勇事迹和智谋。
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重要人物
- 理解《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故事
- 分析《三国演义》中的智谋和战略
-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创造思维能力
- 鼓励学生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1. 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通过幻灯片展示和简短讲解,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罗贯中。
2. 回顾中国历史:通过图表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格局、经济发展和文化状况。
3. 分析《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
论和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并展示给全班。
4. 探讨智谋和战略:通过教师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分析《三国
演义》中英雄们的智谋和战略,并讨论其背后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5. 创作任务:以《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情节为基础,让学生
分组创作一段小故事或改编的剧本,并进行表演或分享。
6. 结束和回顾:总结课堂内容,并给学生提供阅读《三国演义》的推荐资料和资源。
教学评估
-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讨论质量
- 学生创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创意程度
- 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欣赏程度
参考资料
- 罗贯中,《三国演义》,商务印书馆,ISBN
- 《三国志》,陈寿著,中华书局,ISBN
- 《三国演义》电视剧(2010年版)。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

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曹操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三国演义》中关于曹操的部分,具体包括教材第十五章“曹操起兵,讨伐董卓”和第十六章“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详细内容主要涵盖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主要事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2. 掌握曹操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主要事迹。
3. 分析曹操的政治智慧,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曹操复杂多面的性格特点及其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重点:曹操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主要事迹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经典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曹操这个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曹操的生平、性格特点,以及他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3. 实践情景引入:以曹操讨伐董卓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曹操为何能成功讨伐董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讲解其成功的原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关于曹操的问题。
七、板书设计1. 曹操生平及性格特点2. 曹操主要事迹讨伐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3. 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及影响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结合具体事例,阐述其对三国历史的影响。
答案示例:曹操性格复杂,既有英勇果断、足智多谋的一面,也有狡猾多疑、残暴专制的一面。
例如,曹操在讨伐董卓时,能够审时度势,联合各方势力,成功击败董卓。
但他也因多疑而误杀吕伯奢一家,表现出其残暴专制的一面。
曹操的性格特点使其在三国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他不仅统一北方,还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曹操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地位。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优秀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公开课教案设计

优秀公开课教案:《三国演义》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其相关事件;-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 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难点:- 对于历史背景的理解和应用;- 主要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 导入:- 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对这部作品的兴趣。
2. 主体部分:- 第一步:分组阅读- 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段《三国演义》的内容,要求学生细读并总结出本段内容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事件。
- 第二步:合作分析-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各自总结的内容,并从中选取一个人物形象和相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 第三步:展示与分享-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选取的人物形象和分析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讨论。
- 第四步:讲解语言和修辞手法- 教师讲解小说中的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三国演义》。
3. 练和评价:- 给学生布置一篇关于所选人物形象的写作作业,并根据学生的写作质量进行评价。
四、教学资源- 《三国演义》原著书籍;- 分组阅读材料。
五、教学评价- 学生对《三国演义》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 学生对小说中人物形象和事件的分析能力;- 学生对重要语言和修辞手法的理解情况;- 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三国演义》公开课教案设计,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
“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
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赏的基本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2.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1.名著的形成
(1)《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4.名著的欣赏
(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是?
课件展示: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课件展示“曹操小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理顺内容。
谈谈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件出示武侯祠楹联;复习背诵杜甫律诗《蜀相》
(3)欣赏《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与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斩马谡的记载。
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
分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者。
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一哭:挥泪哀伤之哭
二哭:流涕惋惜之哭声
三哭大哭不已惭愧之哭
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意即:杀了马谡来向众人谢罪。
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四、小结:
名著欣赏的方法: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
4.积累语文知识。
【作业布置】
1.课后准备“三国”故事会;
2.阅读两篇文章《孔明挥泪斩马谡》和《群英会蒋干中计》
【板书设计】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4.积累语文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