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三国演义》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4. 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第四课时: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培养阅读兴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事件和道德观念。

4.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梗概、历史事件等。

2. 准备《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方便学生阅读。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鉴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第六课时:人物分析课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生可以查找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的真实背景和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2. 第七课时:历史事件探讨选择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教师简要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分组讨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活动3. 第八课时:文学鉴赏课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片段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人教版完美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 研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场景和片段
-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背景介绍
- 介绍《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 分析《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和影响
2. 作者简介
- 了解罗贯中的生平和成就
- 探讨罗贯中为何选择创作《三国演义》
3. 基本情节
- 简要概括《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巩固章节划分和主要事件
- 引导学生思考各个阶段的意义和影响
4. 主要人物
- 列举《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分析人物关系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重要场景和片段
- 选择《三国演义》中的若干重要场景和片段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理解场景和片段的意义,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学方法
- 合作研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 课堂演讲:学生自行选择和解读《三国演义》的场景和片段并进行演讲
- 分析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三国演义》进行分析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来评价
- 课堂演讲和解读:对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阅读反思和分析: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分析报告来评价
五、教学资源
- 《三国演义》教材和导读教案
- 课堂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个人阅读资料
以上是《三国演义》导读教案的完美版。

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名著。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0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0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国演义》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2、领会《三国演义》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想:1、借《三国演义》著名片断《失街亭》管中窥豹,感受《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设置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学,力求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每次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我总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征街亭,会晤英雄。

(二)问题探究:探究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失街亭》的战争描写亮点纷呈。

你关注到了吗?结合导读中相关战争描写的阐述找出本文的一些片断来讨论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著名的战争描写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伏击战: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笑,三惊)彝陵之战……结论:铺垫伏笔,构思严谨,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明确:读《三国演义》,一要读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我们读《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令人应接不暇,带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是我们读三国最不能错过的精彩)探究二:小小街亭,为何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街亭为什么会失守?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结论:马谡麻痹轻敌,孔明用人不当客观原因,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不俗作者是怎样刻画马谡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结论:三笑三哭。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第一篇:《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对《三国演义》片段的阅读指导,来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以达到本学期完成《三国演义》的阅读目标。

3.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老师适时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兴趣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杨洪基演唱。

全班齐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师:同学们,从刚才大家的激情朗诵可以感受到大家对三国演义的喜爱。

下面咱们做一个小游戏,猜个谜语,谜底呢,都是三国演义的人物,看大家,能不能猜中啊!阳关一区续日弹。

谜底:曹操事事齐全说汉高。

谜底:刘备凿壁偷光。

谜底:孔明嘴里进蚊子。

谜底:张飞鸟宿林间不再飞。

谜底:关羽二.《三国演义》重要性。

师:非常好,通过这个猜谜语的过程可以看出大家对《三国演义》还是很熟悉的。

《三国演义》的人物和故事可谓家喻户晓。

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

影响大到什么程度呢?很多的三国历史知识我们都用三国演义的知识给代替了,其实与真正的历史有着很大的不同的。

下面咱看这几张图片,这是京剧中三国人物的脸谱。

大家猜猜看看你能猜出这是谁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作者呢,一般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它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历史事实改编的小说。

他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流流传广泛人们广泛传诵,不断的被搬上各种舞台。

到了现代也不例外,各种戏剧,电视连续剧,电影,评书等等。

《三国演义》的故事深入人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这是这部书的巨大魅力。

三.阅读原著的重要性师:跟同学们交流的时候我理解到,很多同学,都能够讲几个《三国演义》的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来自于电影有的来自于电视连续剧,有的来自于父母的讲述,有的来自于自己看儿童版的《三国演义》,当然了也有同学很厉害,来自于《三国演义》的原著阅读。

书籍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书籍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书籍导读——《三国演义》教案课程概述《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并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斗争,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历史价值。

2. 掌握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与作品概述1.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代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

2. 成书背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发展,以及《三国演义》在历史上的地位。

3. 作品概述: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

第二课时:主要人物与情节1. 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2. 刘备:仁爱、谦逊、勇敢,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3. 孙权:果断、智慧、宽容,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4. 故事情节:桃园结义、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等。

第三课时:艺术特色与历史意义1. 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2. 历史意义:《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如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等。

第四课时: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1.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忠诚、义气、勇敢、智慧等。

2. 探讨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性:如何看待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事实与艺术加工。

3. 学生展示:分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课堂分享。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等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3. 实践法: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阅读和心得体会的撰写。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参考教材1.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名著导读课《三国演义》教案

名著导读课《三国演义》教案

名著导读课《三国演义》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导读课的研究,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2. 熟悉《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3.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故事情节。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这本名著,并简要讲解其作者罗贯中、创作背景以及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意义。

激发学生对这本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2. 研究主要人物(15分钟)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孙权等。

通过图文、视频等形式进行展示,并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进行个性特点的分析和讨论。

3. 探讨故事情节(20分钟)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从建安七子的结交、黄巾起义、赤壁之战、三英战吕布等重要事件展开讨论。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这些情节的理解和感受。

4. 拓展阅读(10分钟)推荐相关的名著或历史书籍,供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

5. 总结(5分钟)对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和回顾,鼓励学生留下自己对《三国演义》的启发和思考。

同时展示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名言警句,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评估本节课的教学评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对《三国演义》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分析;3. 学生拓展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资源- 《三国演义》相关资料- 图文、视频资料- 相关名言警句- 其他名著或历史书籍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导读课的设计,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况,熟悉主要人物及其形象特点,并掌握故事情节的大致内容。

同时,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个性特点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对《三国演义》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也可以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背景和历史知识。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名著之一,在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中也被纳入统一教学计划中。

本文将以“《三国演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为主题,从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评价方式等五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课程标准根据人教版高二必修的课程标准,学生需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和写作技巧,了解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体验文学魅力,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对于《三国演义》来说,学生需要熟悉小说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掌握小说的基本结构与人物形象,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历史渊源,并运用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阐释。

二、课程目标基于课程标准,教师应该设定针对性的课程目标,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历史与主要文学风格。

2.熟练掌握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了解小说与历史、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提高文学审美水平。

5.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热情。

三、教学方法针对上述的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达成。

首先是针对性的讲解和演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基本元素和结构;其次是互动式的课堂问答,以激发学生思考和交流,增强课堂氛围;再次是学生自主阅读配以课堂讲解,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和体味小说的艺术魅力;此外,还应增加文学创作环节,让学生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启示和体验,并进一步发展创新能力。

四、教学内容基于上述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小说的作者、成书历史和文学风格介绍。

2.小说的基本情节及人物关系、人物性格等方面的分析。

3.小说的主题思想、历史背景及文学特点阐释。

4.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归纳,探讨小说与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但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容量较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名著,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欣赏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并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对于文学名著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但同时,他们对于《三国演义》这样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复杂人物关系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细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品的精髓。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领会《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等。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三国演义》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的课件。

2.阅读材料: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的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

3.黑板:用于板书课程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

“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

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1、名著的形成
1)《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
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
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课件展示。

4、名著的欣赏
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是?
课件展示: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课件展示“曹操小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
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理顺内容。

谈谈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件出示武侯祠楹联;复习背诵杜甫律诗《蜀相》
3)欣赏《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与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斩马谡的记载。

a)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
分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者。

b)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一哭:挥泪哀伤之哭
二哭:流涕惋惜之哭声
三哭大哭不已惭愧之哭
c)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意即:杀了马
谡来向众人谢罪。

d)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四、小结:
名著欣赏的方法: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
4积累语文知识。

五、作业:
1)课后准备“三国”故事会;
2)阅读《同步作业》中两篇文章《孔明挥泪斩马谡》和《群英会蒋干中计》
六、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结束。

附板书提要: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4、积累语文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