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⑴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⑴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三、初读课文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四、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评价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和论证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兴趣和尊重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杨修之死》是一篇描述杨修生平故事的文章,通过杨修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悲剧命运。

2.2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命运2.3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杨修的兴趣,引发思考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杨修的生平事迹和人物形象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学生通过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证3.4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课文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提出改进措施第四章:教学评价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测试,评估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课文《杨修之死》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介绍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课文6.2 辅助材料杨修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有关杨修的其他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6.3 多媒体资源与杨修相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图片、图表等视觉辅助材料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讲解,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杨修的人物形象和命运7.2 互动式教学学生通过提问和回答,参与课堂讨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7.3 情境教学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历史场景,体验杨修的生活和心境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第八章:教学实践8.1 课堂活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杨修的生活和心境8.2 课后作业学生进行扩展阅读,了解杨修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第九章:教学反思9.1 学生反思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提出改进措施9.2 教师反思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出改进建议第十章:教学评价10.1 学生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学生通过考试或测试,评估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10.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和问题所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解析: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是至关重要的。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

《杨修之死》语文教案范文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能够分析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学生能够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书面表达和口语交流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简要介绍《杨修之死》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情节。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冲突。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如杨修之死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问题或情景,激发学生对《杨修之死》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通过课堂参与、提问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作业来展示自己的书面表达和思考能力。

4.2 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评价,包括准确性、逻辑性和创造性。

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合作能力的评价,包括积极性、主动性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杨修之死》的文本或教材。

5.2 多媒体资源: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与课文相关的音频或视频讲解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文复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加深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

初中语文杨修之X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杨修之X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死,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深入解读课文内容,理解杨修之死的意义。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曹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老师点评并指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探讨他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

(2)全班交流:总结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指导。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能表现杨修聪明才智的例子。

(2)分析杨修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探讨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生死的看法。

(2)引导学生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深入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杨修之死》,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曹操和杨修的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读课文,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2、整体感知:分析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3、精读分析: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探究杨修的死因。

4、拓展延伸:从杨修之死中探寻为人处世之道。

具体教学流程:
一、导入: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志》中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
乱世中,想要“荡平四海”干一番大事业,人才是相当重要的。

所以他爱才如命,求贤若渴。

下面我们请宋彤讲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陈琳为证,曾经在袁绍手下干事的陈琳,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知道他特别有才,因而在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其实,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位有才之士,有诗评价:“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此人就是杨修。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历史的脚印,去探寻一个爱才之人为何屠杀有才之士呢?探索此中奥秘,对我们的人生也会有一些启迪。

我们一起进入《杨修之死》。

(1分钟)
二、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环节:默读课文,感知一篇理情节。

(10分钟)
1、课文中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每一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自主完成5分钟)
备用:(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用文言表达的句子的含义。

(学生站起来回答,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补充)
1.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2.(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3.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4.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1.杨修平日行事,好依仗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加检点,多次冒犯曹操的忌讳。

2.(曹操)装着吃惊的样子问道:“谁杀死了我的近侍?”
3.丞相并不在梦里,你才真是在梦里啊!
三、再读课文,精读一篇析形象。

(20分钟)
师:小说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曹操一个是杨修,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曹操是魏王,杨修是主管文书的主簿。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怎样认为呢?我们还得从分析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开始。

学生再读课文,深入文字,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进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五分钟概括杨修和曹操的人物形象特征。

我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传心意”我们通过品析人物的语言、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

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例如: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例如:第5段,“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例如: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

“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例如: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 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

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

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

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

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想象杨修当时的神情)……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

人皆不晓其意。

修_________ 曰:“‘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

丞相嫌园门阔耳。

”……
例如:两手背腰,矫首昂视,捋捋胡子,大笑曰……这样就更能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

真诚互助,合作共赢(5---8分钟)
内容:1、深入文字,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想象杨修、曹操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从而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探究“杨修的死因”。

要求:1、小组长协调组织,确保每位组员积极投入、人人参与。

2、组员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集思广益,合作共赢。

小组合作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小组展示想象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分析人物形象:文章展示了一个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疏放不羁的杨修。

一个阴险残忍、虚伪多疑、狡猾奸诈、老谋深算的曹操。

四、拓展一点。

(10分钟)
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

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

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

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幻灯片展示】真知!
例如;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
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

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
部分学生激动地喊:张狂!
(师板书:张扬不张狂!)
师:老师前两天就此写过一篇启示小短文,挂在我的博客上,下面我想链接我的博客,请咱们班的朗读高手来朗读这段文字。

【博文展示】
张扬但不张狂
——《杨修之死》给予的启示
张震雷
读罢《杨修之死》,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的杨修因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

假如当初杨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

;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张,……没有张扬,就感受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就欣赏不到关羽单刀赴会的超人胆识。

人又不能太张扬!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

张狂是要有代价的。

杨修之死正应验了“丧身二字傻与狂”。

所以,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控制好尺度——张扬而不张狂。

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

个性要张扬,做人不张狂!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刚才发言的那几位同学做他的朋友,有张老师做他的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

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

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

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例如: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
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

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已。

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
【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奸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最后用这两句话与同学共勉:做人张扬不张狂性格独立不特立宽容谦逊是美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