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公开课优秀教案定稿)

合集下载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⑴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⑴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三、初读课文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四、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知道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入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很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问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因为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自己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心里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所以说他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加约束就是一种放旷。

杨修之死(定稿)

杨修之死(定稿)

作 家 作 品 简 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 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 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 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 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 小说创造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收集有关平 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根据自 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的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 史实为基础,融合了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 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借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 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 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的鲜明 的拥刘反曹的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 形成鲜明的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 热烈颂扬仁政思想。
三 国 演 义 ( 第 七 十 二 回 )
巾 帼 须 眉 大 比 拼
竞赛规则:全班分为两大组, 男子和女子,每组底分100分。文 言知识每小题5分;语言表达题每 小题10分;复述故事每个故事满 分10分,要求内容得当,表达流 畅,否则酌情扣分;辩论胜出者 加50分,要求口齿清楚,思路明 晰,说理充分,有理可依。

课 件 简 介

观看视频 读诗猜人 导入课文 教学目标 作家作品简介 巾帼须眉大比拼 整体感知 精彩辩论赛 人物性格分析 质疑问难 拓展延伸(推荐网站)
杨 修 之 死 视 频 ( )
聪明杨德祖,时代继簪缨。
读 诗 猜 人
笔下走龙蛇,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 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 报知夏侯惇。惇大惊。 夏侯惇为什么会“大惊”?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 刀斧手推出斩之…… “造言”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用得准确吗? 曹操既杀杨修……下令来日进兵。 次日,兵出斜谷界口。 开头写曹操“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 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 豫不决”,这里却下令进兵,是为什么?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4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目标: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确立为: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赏读法品析法交流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以《三国演义》主题曲作为课题出现后的音乐)1、随着一曲《临江仙》,把我们带进了悠远、厚重的三国历史中。

三国的真实史实经过罗贯中的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三国演义》这部文学名著不仅给我们展现了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咀嚼品咂的小故事。

今天我们这篇课文《杨修之死》就是其中一个意味悠长的故事。

2、让我们在学习之前先了解我们这位伟大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三国演义》。

(多媒体课件显示):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

小说家。

他广泛收集有关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的《三国志》,以史实为基础,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融合大胆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 兵。
《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 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这就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
我来结 杨修之死,还缘于政治斗争。
我来疑
举一反三
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质疑
质疑一 杨修为人真的恃才放旷???
《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 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 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
质疑二
忌才?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我来读《ຫໍສະໝຸດ 国快报》 这条新闻还应该添点什么?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曹操把杨修给杀死了... ............
我来议 速读课文,杨修因何事被杀?
冤?
我来辩
三国法庭
杨修死后觉得自己死的太冤,于是把曹操告到法庭,假如你是 曹操,你如何为自己辩护?(阐明杀杨修的理由?)
我是曹操,我为自己辩护?
原来杨修
数犯
曹操之忌
为人恃才放旷,
我来小结 “鸡肋”事件
1、改建花园大门 2、分食塞北酥饼 3、点破“梦中杀人”
4、告发曹丕阴事 5、教曹植斩门吏 6、为曹植作“答教”
插叙
心甚忌之 心恶之 愈恶之
愈恶之 大怒,亦不喜植 大怒,杀修之心
我来究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与杨修的“恃才”,曹操的“忌才”有很大关系,但是也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观点?
我来悟
1.杨修作为曹操的主簿,你觉得他合格吗?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2.杨修的死给你什么启示?
我来写
《三国快报》 假如你是三国快报的一名记者... ...
建安二十四年(219)秋曹操把杨修给杀死了... ... ... ... ...
作业
杨修墓遗址位于勉县周家山镇柳营村黄泥岗上,墓碑上只有“汉主簿杨德祖之墓”个字,假如你来到他 的墓前,你会说些什么呢?
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三国>的作者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拥刘反曹,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
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
似伪,状诸葛亮之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 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结论 抨击暴政
仁君,仁政 拥刘反曹
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 事实。
质疑三 为什么课本上写的和史书上写的内容不一样呢?
我来证

佐证

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 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 评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 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造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 部巨著里,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 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歌颂仁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