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4一、说教材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1、导入新课:一首《临江仙》以其特有的雄浑悲壮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峥鸣、荒芜的烽火边城……历史的天空闪过无数耀眼的星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意气风发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其中的两位:一代枭雄曹操和才高八斗的杨修,一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风采。
2、作品简介:3、作者简介:4、背景:5、主要人物简介:二、严查预习三、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要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要深入研究标题。
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吗?其次是抓关键字,标题的关键字是“死”,那杨修是怎么死的?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3、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件中,杨修表现怎样,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四、再读课文,理解揣摩。
1、《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那么,杨修之死是否如这首诗所说的因才所误?从中可看出其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本中能看出他的性格人物形象吗?五、思考探讨。
1、根据选文内容思考并讨论杨修的死因究竟有哪些?3、根据材料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
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杨修之死》公开课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二:《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营造情境1、让生讲讲《三国演义》知道的人物及相关的故事。
导入:再来进一步了解其中另外一个人物的故事,它是——“杨修之死〞〔师板书课题〕。
二、品读课文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总结一下文中一共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学生速读文章〕〔有改门事件、分酥事件、曹操梦中杀人事件、揭露曹丕阴事、斩门吏事件、教曹植作答、鸡肋事件〕杨修死因:鸡肋事件生活之事:园门阔—心甚忌之一盒酥——心恶之梦中杀人—愈恶之政治之事:藏吴质—愈恶之试才干——亦不喜植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2、杨修因为哪件事才被杀的?3、那么通过这些事情,大家认为杨修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很聪明,但是他却聪明反被聪明误。
逞能,应该是爱卖弄自己的小聪明。
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最终招来了杀身之祸。
“数〞应该读shuò,是屡次、屡次的意思。
〕4、接下来大家能不能抓住文章中的有关事例来深入地谈一谈他是如何“恃才放旷〞的呢?★在“一合酥〞事件上表现得很明显,杨修的聪明之处在于:把“合〞字拆开来读,他能用他的才吃到东西;不过他胆子也太大了,竟然把塞北送来的酥给吃完。
通过“竟〞和“讫〞两字,说明他也太放肆了。
5、试想:假设曹操当时质问杨修,杨修应该是什么样的神情来应对呢?〔他外表上应是一副“委屈〞的神态。
因为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自己并没有过错。
但他内心里应该是洋洋得意。
〕★在揭露曹丕阴事这件事上,一个“径〞字是最好的说明。
“径去告操〞表现了杨修鲁莽、冲动、草率的性格。
★不仅仅是他的鲁莽,更主要的还有他的“放旷〞性格。
杨修只是一个主薄,而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对他来说,谁也得罪不起,更不应该参与进来,反而是自以为聪明,能够“拿下〞曹丕,异想天开。
所以说他这种对自己行为的不加约束就是一种放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授 课 时 间 学 科 课 题 语 文 授 课 班 级 《杨修之死》(第一课时) 知识 目标 三 维 目 标 能力 目标 情感 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资源 教学步骤 导入 九(9) 教授者 一课时 课型 王侃 新授课 2012-11-20 设计者 王侃
课时安排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的有关史实。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探究杨修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 力。 3、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1、引导学生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 传统文化。
研读分析 理情节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 能力
深度研讨 析人物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来自能力总结人物性格特 点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主题延伸 六、引导学生对杨修死因进行全面总结 1.明确:杨修之死,原因有三。 一.过在自己。 二.罪在曹操。 三.缘于政治斗争。 2.杨修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难道他没有意识到自己 的作法会引来杀身之祸吗?那为什么他还这样做? 课堂练笔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感受:杨修之死给了你哪些 生活上的感悟呢? 例: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 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1、完成练习册课内部分习题。 2、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 作 业 字左右。
杨修之死 罗贯中 矛盾冲突 板 书 设 计 杨修 恃才放旷 (一般矛盾) 曹操 阴险虚伪
轻率狂妄 (政治矛盾)
老谋深算
教 学 反 思
上完 《杨修之死》 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对 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 这种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的使用使课 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 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 知识点:①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 ②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③通过辩论明晰历史人物形象。在教 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 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此环节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全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总结, 尤其个别学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讲练 合作探究法 多媒体课件、音频 教师活动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 , 同学们,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它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 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 的古战场, 让我们的灵魂又经受一次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 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涌现出多少的英雄人物。有足智 多谋的诸葛亮;有知人善任的刘备;还有英姿勃发的周瑜。 那么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和杨修又是什么样的人呢?让我 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来一探究竟吧。 (板书课题) 二、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作家作品介绍及主要人物介绍。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 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 描述了统治集 团内部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对当 时动乱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塑造了刘备、诸葛亮、曹操、 周瑜、关羽、张飞等众多的人物。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 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 会安定的愿望。 作者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曹操: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 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人。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 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 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精兵法,著有 《孙子略解》 、 《兵书接要》 等书。善诗歌, 《龟虽寿》 、 《观 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 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曹 操集》 。 学生活动 仔细聆听, 感受氛围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深度分析杨修死 因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 能力
明确问题谈感 受,个别作答
培养学生迁移感悟 能力
(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能力训练:小练笔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 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向曹操提出怎样 的建议? 快速完成课堂练 笔,个别展示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背景资料
学生批注补充积 累
培养学生阅读积累 习惯
初步感知 看起因
杨修(175-219) ,字德祖,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 人。东汉末期文学家,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 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 。 三、初步感知文本,提出相关问题: 1.杨修是怎么死的?曹操为什么杀他?以什么罪杀 他的? (板书“矛盾” ) 明确:杨修是在“鸡肋事件”中被曹操杀死的,曹 操杀他的理由是“祸乱军心” 。 2.如果没有“鸡肋事件”曹操会杀杨修吗?文中哪 句话道出了原因? 明确:会,曹操认为杨修为杨修“恃才放旷,数犯 他之忌。 ” (板书“恃才放旷” ) 初步感知 分析杀因 四、引导学生研读课文 4-9 段,提出相关问题: 课文中哪些事件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对杨修 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 ) 明确: 事件 曹操反应 园门改“阔” 忌之 众人分酥 虽喜笑,心恶之 语破奸心 愈恶之 告丕密谋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已欲杀修 五、引导学生进行组内研讨,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明确: 杨修 曹操 恃才放旷 阴险狡诈 轻率狂妄 老谋深算 研读课文 理清情节
生还能结合小说与史实中人物性格的不同点进行全面总结,这也是本课一大亮点。所以,我认为这一 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 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讨 论杨修之死的原因,这样的环节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 物, 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