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浙江省桐乡市河山镇中心学校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精选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略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

但也有狭隘与偏见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

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

(在劫难逃)三、人物形象分析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曹操:杨修: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历史人物杨修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忠诚、聪明、勇敢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课文,理解杨修为什么而死。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回答导学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

4. 课堂讲解(1)讲解杨修为什么而死,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杨修的忠诚、聪明、勇敢品质。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学习杨修的忠诚、聪明、勇敢品质。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3. 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启发?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以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研究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

(2)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生平和历史评价。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讨论,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杨修的人物分析文章,深入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详细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9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一【设计理念】1、知识铺垫:培养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能力。

2、口才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快乐竞答:在娱乐中学习,以“抢答比赛”的形式,明确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深刻的、全面的去考虑问题,提高他们的品味能力,成为才思敏捷又有主见的人。

对课文内容也加深了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应变能力和合作精神。

4、你一言我一语:培养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学生参与意识强,气氛活跃,把学习的呆板的知识,变成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分析就能活起来的活动,既增加了兴致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5、知识链接:拓展学生的视野。

6、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加以分析。

【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屏幕展示、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投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虽然以描写大的战争场面见长,却也有刻画入微之处。

《杨修之死》这篇课文就是曹刘交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它吧!二、背景简介这一事件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知识铺垫1、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3、为抢答题目做准备。

第二课时一、口才展示学生复述本文中发生的七个小故事学生复述七个小故事。

二、快乐竞答规则:把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抢答小组,同组可以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完成必答题和抢答题目,答对的加10分,答错的要倒扣10分。

1、必答题目:⑴ (男生)注音1:庖官夏侯惇恃才放旷曹操之忌⑴ (女生)注音2: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谮害⑴ (男生)解释词语1:适庖官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不置褒贬心甚忌之⑴ (女生)解释词语2:食讫佯惊问人皆不晓其意大簏迳来告操伺察谮害2、抢答题目:⑴ 概括杨修性格特点的词语是什么?抢答后明确答案:恃才放旷。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一篇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故事的文章。

文章通过杨修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悲剧命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2)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3.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聪明才智的正确看待。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

初中初三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优秀14篇)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⑴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⑴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⑴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开篇词)导入。

二、作者简介三、初读课文1、杨修因犯何罪被杀?2、曹操对夏侯惇只是佯怒,欲斩之,为什么对杨修却是毫不留情?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四、再读课文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五、研读课文概括曹操、杨修的形象。

六、拓展迁移请结合你对文章的感悟,用一句话对杨修进行点评。

七、作业1、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

200字左右。

2、(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初中九年级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一三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河山镇中心学校吕爱如
教学目标:
1.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3.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曾学过的有关曹操的作品导入。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罗贯中和《三国演义》
2、字音、字形、重点词义、重点句翻译
三、研读文本
1、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杨修行将就刑,你会说些什么?
2、文中有一句话,是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3、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
4、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文中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恃才放旷”呢?
5、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四、当堂练习:
请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五、课堂延伸:
假如宽容与谦逊握手……
假如杨修遇到刘备……
结束语:(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