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三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

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优秀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初三上册《杨修之死》教案》,我们不妨阅读一下,看看是否能有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篇一《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之死》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一、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味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仔细品尝《水浒》的滋味。

二、介绍作者作品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

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分析故事情节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巧妙之处?1.善用伏笔: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暗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

(略)2.善用景物描写:善于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

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炎热的描写。

3.巧用双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处处小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成功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第二课时分析人物性格一、处理作业: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讨论如下问题)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安全,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矛盾是怎样理解的?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作者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三、综述本文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教学难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修之死》2.相关历史背景资料3.教学课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杨修其人,以及他与曹操的矛盾。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为什么会死?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二)课文阅读与分析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才子”、“骄纵”、“曹操之忌”等。

(三)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为什么会死?(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机智、骄纵等。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多疑、狠辣、权谋等。

3.探讨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以及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杨修之死的看法,展开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提问: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2.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杨修,提高评价能力。

2.布置作业:结合所学,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杨修之死的理解是否深入?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展开讨论?3.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对杨修之死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详细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九(上)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九(上)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与说课稿《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了解杨修与曹操的有关史实。

(3)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曹杨之间的故事。

(4)探究杨修的死因,分析曹杨二人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从而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方法】1.点拨法、激趣法2.小组自主讨论学习法3.文献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首先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音乐声中,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着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了解作者笔下另外两位人物的形象。

(师板书课题)二、资料助读:1、简介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他广泛搜集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找词典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智、谗、死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才智、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提问: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如曹操的性格、政治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点评,强调杨修聪明才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感受,导致悲剧的发生。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避免学生走弯路。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死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修之死》也是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杨修是如何因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示:“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找出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

Creative imitation is not about others, but about transcendence and re-creation.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5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一些重点字词,如:适数忌如但即的不同用法。

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阅读──辩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1、投影仪或小黑板2、素材储备:《三国演义》中有关杨修的段落。

【教学过程】一、导入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大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位才智过人的杨主簿呢?杨修之死,是何原因?二、新授1、阅读、整体感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并探讨杨修的死因。

2、小组互动,合作探究。

⑴复述故事:①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A、鸡肋的故事;B、改修花园;C、一盒酥。

②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A、梦中杀人;B、簏中物;C、斩吏出门;D、代作答教。

⑵小组竞赛、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学生)明确:①给字注意、释义: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A、鸡肋(lèi):胸部两旁的骨头B、辕门外(yuán):军营的大门,C、数犯曹操之忌(jì):对某些言语举动或事情有所顾及所形成的禁忌。

②按拼音填汉字并释义:用幻灯投影或小黑板示题:A、竟取匙与从食 qì(讫)B、操因疑修 zèn(谮)害曹丕C、延弃弓 chāo(绰)刀⑶抢答题(答错者倒扣10分)① __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明确:身死因才误是__的叙事线索。

②叙事的方式有:A、顺序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2.进一步理解叙事顺序。

3.从历史的角度、艺术的角度,认识曹操。

教学重点:
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杨修被杀的原因。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哼唱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

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感受作者笔下两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课件内的“相关资料”部分,并解说。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学生听读,初步疏通文意,掌握字词读音。

2.让学生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用“恃才放旷”造句
庖官主簿谮绰刀恃才放旷
3.
三、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将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并归纳段意。

学生讨论后明确: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杨修被曹操所杀。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记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写曹操兵败班师。

2.初步思考:杨修和曹操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说出俩人性格的主要特点即可。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
1.学生读第一部分:
师提问:①杨修为什么会命赴黄泉?
②曹操杀杨修是否有理?
明确:①因为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洞悉了曹操的心事。

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②有有理之处,也有无理之处。

有理之处: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不思帮助军队度过难关,反而影响军心,确实该杀。

无理之处:一是曹操确定了具有暗示性的口令,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二是处罚不公,斩杀了杨修,对自己的亲戚却没有丝毫处罚。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可以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2.生自读课文第二部分,提出疑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然后把其中的重难点问题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师将问题总结如下:
①本部分记叙了曹操跟杨修之间三方面六个小故事,从中可看出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杨修卖弄聪明:破字――忌;分酥――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破梦――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吴质事件――愈恶;教植出门――怒;教植作答――杀修之心
②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学生齐读第三部分,自己提出重点问题在班上交流,老师总结如下:
1)本部分内容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活曹操输给了死杨修,目的在于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而已。

2)曹操兵败,却又厚葬杨修,这是为什么?表现了曹操什么性格?
明确:曹操兵败,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众人对他杀杨修之举自然有疑意。

曹操厚葬杨
修,可以堵住众人之口,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以笼络人心。

这一举动,表现了曹操阴险虚伪的性格。

(本部分任务的完成以学生自读、讨论、质疑为主,老师只起引导、点拨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拓展迁移:
你如何评价杨修和曹操?从他们二人身上在为人处世方面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让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只要答案合理,不强求一致。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