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段落进行适当的引用和发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学习杨修的聪明才智,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注重个人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二、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2. 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的揭示。
3. 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讽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深入剖析人物内心世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3. 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教学PPT或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情节和氛围。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讨论作品中的亮点和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进行合作探讨,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主题思想。
(2)各小组汇报探讨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困惑。
(2)详细讲解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5. 课堂练习(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6.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_2

18.《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 概括主要事件。
2.品析人物形象, 探讨杨修死因。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会谦逊做人。
【教学重难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1.导入语:人们常说:三国看智, 水浒看勇。
《三国演义》中有无数的智者, 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 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 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 关注杨修的命运。
2.教师板书课题(二)出示学习目标1.梳理情节, 概括主要事件。
2.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学会谦逊做人。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 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 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提示: 不动笔墨不读书。
边读边在文中圈点勾画。
)1.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用红笔标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查字典解决。
(朗读要求: 语速要适中,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2.课文用哪几件事表现杨修“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请以小标题的形式概述出每一件事, 曹操的反应用原文回答。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1.自学完成后, 自主完成自学检测题。
2.完成后, 组长组织对桌交换互相批阅。
3.用红笔改错, 不明白的求助于小组其他成员。
自学检测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庖.官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恃.才放旷谮.害邺.城叱.退(三)质疑问难你在自学环节中还有什么困惑?学生提问, 师生共同解答自学环节遇到的问题。
三、后教环节(15分钟)过渡语: 我们理清了文章情节的基础上,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结合学案要求, 完成下列学习任务: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结合学案要求, 在文中做好批注和勾画。
先小组交流, 再全班展示。
要求:展示同学交流的是本小组成果, 要运用普通话, 声音洪亮,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进行补充或评价。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理解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杨修是谁吗?他有哪些特点?(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字词,查找词典了解词义。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如:修、智、谗、死等。
2.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聪明才智、机智过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的感受。
(四)课堂讨论1.提问:杨修为什么会被曹操杀害?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五)案例分析1.让学生分析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如曹操的性格、政治环境等。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点评,强调杨修聪明才智,但过于自信,忽视曹操感受,导致悲剧的发生。
(七)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名句。
2.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1.对学生的引导要更加细致,避免学生走弯路。
2.提高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多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及死亡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讨论氛围浓厚,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补充(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呢?”学生回答:“曹操与刘备的赤壁之战,曹操的《观沧海》……”教师引导:“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杨修之死》也是与曹操有关的故事,让我们一起看看杨修是如何因聪明反被聪明误的。
”(二)自主学习教师提示:“在阅读课文时,注意找出杨修与曹操之间的冲突点,以及杨修的性格特点。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识记杨修的历史背景和相关故事;(2)能够分析并评价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能够概括并阐述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杨修的故事;(3)运用历史观念,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杨修之死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热情;(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3)引导学生从历史故事中汲取智慧,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2. 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3. 杨修之死的原因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2.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杨修之死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杨修的相关资料、历史背景、故事情节等;2. 学生准备:预习杨修的相关故事,了解杨修的基本情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杨修的故事,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分享学习心得。
4.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杨修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命运,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的原因。
6. 联系实际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杨修之死的现实意义,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7.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8. 课后作业9. 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0. 评价与反馈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杨修的具体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命运轨迹。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杨修和其他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
关于《杨修之死》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2、分析杨修的死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培养学生阅读古白话的能力。
⑵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法学法】
1、创境激情:
创设民主和谐互动的氛围,师生情感沟通交流。
2、质疑释疑:
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理清情节
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发现问题体味反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5分钟)
由歌曲《临江仙》引出《三国演义》话题,让学生介绍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以此引入课文《杨修之死》(让学生结合注释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读引导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5分钟)
⑴学生复述课文。
(考查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的效果。
)
⑵解释下列加粗字并注音:
①杨修以鸡肋之意对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④与众分食讫()
⑤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⑥操疑修谮()害曹丕
⑦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⑧延弃弓绰()刀
(考查白话字词的理解与积累。
)
注意:学生自主完成以上练习,教师督促指导。
2、跳读课文、把握情节(此环节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其体会应该怎样读书)。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归纳并完成训练题(二)。
⑴全文共有8个小故事,请你给每个小故事定小标题(6分钟)。
答: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督促学生深入课文,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小标题,意在把握小说的情节。
)
⑵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细读课文,抓关键词)?在矛盾的冲突过程中可以看出杨修与曹操各有什么性格特
征?(12分钟)
答:曹操心理反应:。
性格特征:杨修。
曹操。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
)
三、课堂小结(1分钟)
四、课后拓展(2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并尝试写出你的看法。
你认为杨修死因是什么?
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1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自学课文把握了文意,理清了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
这节课请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探讨你们心中的疑惑。
二、研读导航
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10分钟)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持何种观点?请细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
先写出你的看法,再告诉大家。
杨修的死因:。
(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
2、探究发现(6分钟)
引言:大家学到这里,相信你们心中还有些疑惑,那就请你把你心中的疑惑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激发学生质疑释疑,探索和解决问题。
)
三、训练拓展(3分钟)
在本文中提到了曹植和曹丕,同为曹操的儿子他为什么由喜欢曹植改为喜欢曹丕?结合课文内容,发挥你的想象,说说你的看法。
四、知识运用(20分钟)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适庖官进鸡汤
②数犯曹操之忌
③人皆不晓其意
④丕如其言
⑤植然其言
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明确: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B、倒叙C、插叙D、补叙本文属于哪一种?()
(明确:C、插叙)
3、本课的主要意图是()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
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
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学生抢答后明确:D)
第三部分:体验写作
话题:
曹操为什么不杀负主要责任的夏侯惇,却偏杀杨修呢?
曹操明明有退兵之意,为什么在杀了杨修后却下令来日进兵呢?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杀害。
我们青年从杨修身上应该明白些什么?
请你任选其一明确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写成一篇150字左右的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