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之二
《杨修之死》课后反思(2篇)

《杨修之死》课后反思本课的主题是在听了毛伟华的课之后受的启发,原来我们可以这样来解读杨修,恃才放旷是他的缺点,同时也是他的优点啊,他的悲剧是一个社会必然的悲剧,是所有与他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如孔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认为杨修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看来我们学生早已是个社会的世俗的人,他们已经知道了该怎么去适应社会,在社会里,他们也同样会排斥象杨修这样的人,真不知道这是他们的幸运还是不幸呢?但愿今天我们这样的解读杨修,能给他们一点启示,人该如何成长为一个站立的人。
另:本文的小结借用了杨聪老师的课堂小结,很佩服杨老师的深刻。
《杨修之死》课后反思(2)通过学习《杨修之死》,我受到了深刻的触动和启发。
这个故事让我意识到了一个人的品行和行为对于身边的人以及社会的影响力。
首先,故事中的杨修是一个自私、自利的人。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的死活。
这种行为让我深感痛心,也明白了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每个人都像杨修一样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么社会将变得非常自私和冷漠。
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他人,也会最终伤害自己。
其次,故事中的赵菊夫人是一个善良、宽容的人。
她救助了杨修并帮助他摆脱困境。
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善良与宽容并不意味着软弱,相反,它们展示了一个人的内在力量和高尚情操。
善良的行为会感染他人,传递正能量,并为社会带来改变。
最后,故事中的杨修最终死于自己的贪婪和自私。
这个结局让我深思。
一个人的行为终将有所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如果一个人一直追求个人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利益,最终将会失去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虽然有时候追求个人利益可能带来一时的得利,但长远来看,个人的贪婪和自私将会导致自己的灭亡。
通过学习《杨修之死》,我认识到了一个人的品行和行为对于他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
我将努力培养自己的善良和宽容,同时也要警惕自己的自私和贪婪。
只有做一个善良、宽容的人,才能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以上是我对《杨修之死》的课后反思。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教育文档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一《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1、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讨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因为……”(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展开辩论 ! )6、拓展延伸:根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1)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文档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九年级语文上册《杨修之死》教学反思一《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1、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讨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讨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因为……”(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展开辩论 ! )6、拓展延伸:根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1)大愚若智,聪明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上课,由清朝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老师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篇)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0篇)《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自读课文,出自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三国演义》。
杨修是历史上的一个带有传奇颜色的悲剧性的人物,本文探讨的是一个略显沉重的课题,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那段历史并从中吸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学本文的要义。
整个教学设计由六个环节组成:1、由清朝闻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三国》,并引用一首短诗导入课文,短诗:聪慧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2、初读课文,借助注解,读懂课文。
3、复述故事情节,并为小故事命名。
4、争论人物性格,探究杨修死因。
5、文本解读:争论:请以“杨修之死,过在……,是由于……”(学生同桌之间相互争论,各抒己见课后同学可搜集补充材料,绽开辩论 ! )6、拓展延长:依据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为杨修的墓碑写一句话:如:1)大愚若智,聪慧反被聪命误。
2)一代英才,惋惜未逢明君。
3)聪慧机灵学问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联系文章,补写对联:处事莫学曹操阴险狡诈,做人莫效杨修恃才放旷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1、教学导入创设了良好的气氛和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一上课,由清朝闻名的文学评论家金圣叹关于名著的评论: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导入,介绍其中缘由,了解《三国》,并赏析了这首词,让学生齐诵诗,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曹操和杨修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事实证明,这个方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拟简洁,没有剧烈的冲突冲突,而且学生已具备了肯定的阅读力量,教师就应当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思索,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熬炼,阅读力量才能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纳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篇一」方法模式,备受局限。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注重强调了对文章内容的剖析、环节的紧凑,却忽视了在此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教学模式的多元化,一堂课下来,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就是教师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现较少,这一点是我在备课的过程及设计的环节上的极大的不足,课下反思,其实在本节课中,可以有多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却被我机械地剥夺了,这也是我在以后的课堂教学需要创新探索之处。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篇二」《杨修之死》是一篇自读课文,内容看上去比较简单。
但是通过认真研究课文,我发现它很值得一教。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复述、概括、分析、写作等能力。
本次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预定教学目标。
现将收获总结如下:一、可继续发扬的优点:1、教学设计要勇于打破常规。
《杨修之死》是白话小说。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按照小说的三要素,即环境、人物、情节的格式来教学。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竭力避免这种传统教学思路。
而是选择本文的焦点问题,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杨修的死因,来大做文章。
将古往今来学者们的观点引入,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这样既打破常规按部就班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课堂的学术气息,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更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思维,学会如何根据文本分析问题,学会提取有效信息,寻找依据,支撑自己的观点。
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点,学习小说的方法。
2、情境教学复述课文主要情节,既是对学生转换角度复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创设情境。
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也含蓄地运用了这个教学方法。
这就是部分听课老师所说的演义法。
情境教学能够把学生带入课文意境中去,在渗透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其思维。
情境为教与学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通俗易懂。
3、精心设计导语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一半。
教学导语要能够给学生新鲜感,引起他们学习的欲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本次教学我从生活案例入手,增强课文时代感的同时,引起他们思考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课文反思6篇

杨修之死课文反思6篇杨修之死课文反思1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杨修之死课文反思2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反思总结心得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能够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人生、社会、历史的认识。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3)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
(3)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艺术风格。
1. 讲授法:用于讲解课文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 互动讨论法:用于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
3. 阅读法: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写作练习法: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作者、背景和基本情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语言特点和作者观点,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与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心理和作者写作手法,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5. 课内外阅读: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6.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意识。
2. 课后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写作任务中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2022年《杨修之死》教学反思(多篇汇编)

2022年《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022年《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
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为提高概括的有效性,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采用多种朗读法,减少默读,侧重自由放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2022年《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
这篇__,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
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三国中人物认识只有皮毛,而对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说出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
因此在梳理课文中事件的基础上,对杨修这个人物初步了解,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__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龙莲明
上完《杨修之死》一课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
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
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
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