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公开课课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杨修因为多言被曹操所杀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杨修的描述,反映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悲剧命运,也揭示了曹操的权谋和狠辣。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权谋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言文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和故事背景的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和故事的理解可能受到现代观念的影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正。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了解杨修和曹操的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杨修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言多必失的道理,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品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阅读和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难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权谋手段,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

五、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杨修之死》,提出问题:“为什么杨修会死?他的死是谁导致的?”引发学生思考,引入新课。

2. 阅读理解a. 杨修为什么会死?他的死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b. 曹操为什么要把杨修杀死?c. 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道理?3. 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定一个话题,如杨修的性格特点、曹操的权谋手段等,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曹操的权谋手段,揭示课文主题思想。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杨修的故事中吸取教训,认识到言多必失的道理,培养学生谦虚、谨慎的品质。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4一、说教材对于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课文记叙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既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二、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由于环境、年龄和知识储备等各方面的限制,对教育制度及其人际关系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所以对文字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或者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多读、多交流、多质疑问题,让学生有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从而正确理解文本。

三、说教学目标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我从课程标准中“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本文的矛盾冲突,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品读,合作讨论的学习方式,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爱读名著的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设为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独特手法。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品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我的导入将采用谈话法: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睿智的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要想荡平四海,一统华夏,人才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他求贤若渴,还颁布这样“唯才是举”这样的一道求贤令。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通用8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快速抓住课文内容及主要事件。

2、学习抓住一些看似不经意的文字或者补充一些被省略的文字,理解人物的性格。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并学习辨证地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抓住关键字词,从细节多方面分析概括杨修的性格。

3、充分利用想像并描述有关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形象、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

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

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被残杀的不幸者。

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共同来关注杨修的命运。

二、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ppt出示:《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走进文本,解说人物1、师: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惇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惇对杨修的高度评价.。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圈点重点字词,并从文中找出这句话评价的话来。

师: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师:请找出评价的话。

生找出:公真知魏王肺腑也!教师引导学生读出佩服之气。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

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导语: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说,杨修是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有人说是因为曹操忌才妒贤,处死杨修以除后患根据本文,你的看法是什么?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精选3篇,欢迎阅读参考!杨修之死优秀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言字词。

2、了解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

3、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4、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初步体验插叙的作用。

方法与过程目标1、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2、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厚底蕴,丰富情感体验,获得审美享受。

2、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教法学法】1、阅读导读法:抓住题目“杨修之死”的“死”字提问,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

2、比较阅读法:寻找小说与史料的不同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

3、质疑释疑:激发学生质疑,探索杨修死因,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程序一、情境导入,渲染氛围1、导语:由三国中的人物诸葛亮作为智者的化身进行导入2、作品简介:《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

作品主要描写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其主要成就在于塑造了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众多英雄形象。

3、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无末明初小说家。

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杨修之死》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杨修之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杨修之死》教案 1学习目标: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1、作者及作品: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

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

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

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

“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恃才放旷()麾军()夏侯惇()谮害()绰刀()佯装()伺机()食讫( )2、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适庖官进鸡汤②数犯曹操之忌③人皆不晓其意④丕如其言⑤植然其言⑥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2、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3、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内容,学习通过故事情节来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杨修、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明确两人之间的矛盾。

难点: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初步了解1、导入新课:一首《临江仙》以其特有的雄浑悲壮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

暗淡的刀光剑影、远去的鼓角峥鸣、荒芜的烽火边城……历史的天空闪过无数耀眼的星星: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意气风发的周瑜……今天,让我们再来结识其中的两位:一代枭雄曹操和才高八斗的杨修,一睹这两个艺术形象的风采。

2、作品简介:3、作者简介:4、背景:5、主要人物简介:二、严查预习三、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1、要了解一篇文章的内容,首先要深入研究标题。

本文的标题是“杨修之死”,可以看出它的内容吗?其次是抓关键字,标题的关键字是“死”,那杨修是怎么死的?2、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3、课文写了杨修犯了曹操之忌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件中,杨修表现怎样,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四、再读课文,理解揣摩。

1、《三国演义》有一首诗评价杨修: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那么,杨修之死是否如这首诗所说的因才所误?从中可看出其什么样的性格特征?2、《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有“奸雄”之称,从文本中能看出他的性格人物形象吗?五、思考探讨。

1、根据选文内容思考并讨论杨修的死因究竟有哪些?3、根据材料比较:历史上的曹操与小说中的曹操。

:六、总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杨修的死因,品评了人物形象,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韩非子说:“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杨修之死不仅在于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更在于个人不拘小节,缺乏自知之明。

一个人要明于知人,暗于知己,希望学习这篇课文能激发同学们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进一步学习做人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杨修之死》公开课课文教学设计
《杨修之死》公开课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利用以前积累的知识,借助工具书认读文中出现的生僻字和文言文字词,疏通文意,能流利灵活地复述课文。

2、培养速读能力,提高自身语言素养。

3、理清本文的结构。

理解插叙的作用。

4、分析人物的性格。

5、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结构。

体验插叙的作用。

分析人物的性格。

【教学设想】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

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桃园结义”导入,东汉过后,中历史上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三男之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各领域产生竞争,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同学样,你们知道哪些三国的故事呢?请同学们说说。

二、整体感知
1、初读主,整体感知:
⑴“读一读写一写”读三篇这。

⑵练习三译成汉语。

学生如果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学生讨论或者教师解答。

2、再读课文。

理清脉络,,把握情节,思考:
⑴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一有哪些?
⑵写作顺序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
设计以下板书:
日常生活:阔门事件(忌之)、一盒酥事件(恶之)、杀近侍事件(愈恶之)。

政治活动:吴质事件(愈恶之)、使植杀门吏而出(大怒)、教曹植作答教(有杀修之心)。

学生回答:本文所定的6件事,全是在鸡肋事件之前,为不按时间顺序来写了,用了插叙,避免了平铺直叙,文章有起伏,。

文似看出喜不平,插叙的`应用使杨修的死因更为明晰,也使文章跌宕起伏多姿。

⑶学生复述故事。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来复述。

教师请了陈丽君与张世鹏两个同学来复述。

他们都复述得不错。

四、自由讨论
1、你认为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在学生讨论后,教师点评。

2、人物形象提练:
杨修:恃才放旷,才华横溢,太过于卖弄。

太大意。

曹操:阴险狡诈,心胸狭窄,妒嫉贤能,虚伪凶残。

五、拓展迁移
1、自由创作:与杨修对话。

300个字左右。

2、整理《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以及歇后语。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

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讨论很积极,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问题。

他们的见解与看法都有独到之处。

这很好。

拓展部分学生的自由创作,不少学生写的非常的棒,特别是黄少锋同学,有非常敏锐的见解,文笔也很好。

不少学生写出自己的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