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下册下半学期知识点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基础1. 运动的描述和测量- 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区别- 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表示和分析2. 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公式- 质量和力的关系及单位3. 牛顿第三定律和摩擦力- 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摩擦力的定义、分类和计算- 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4. 弹力- 弹力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弹簧的弹性和劲度系数5.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和分解的原理和方法- 两个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二章热能与机械能1. 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2. 热能- 热能的性质和转化- 温度和热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热平衡和热扩散的原理3. 物体的热传递- 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区别- 热导率和导热原理4. 热量与功- 热效率的计算- 功和功率的定义和计算公式第三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原理和条件- 声音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声音的性质及频率和振动数与音调的关系2. 声音的特性- 声音的强度和音量的计算- 音速和声音在不同媒质中的传播速度-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3. 声音的利用与保护- 声音的利用和应用- 声音的危害和噪音的防护第四章光的反射和折射1. 光的传播和反射- 光的传播方式和性质- 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率- 平面镜和球面镜的特性和应用2.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 傍轴条件和全反射的条件- 折射现象和折射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3. 光的颜色- 光的分光和三原色- 颜色的形成和原理- 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体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五章电1. 电荷和静电- 电荷的性质和守恒定律- 电场和电势的概念- 静电的产生和现象2. 电流和电路- 电流的产生和方向- 电路的组成和分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分布3. 电阻和欧姆定律- 电阻的概念和计算- 欧姆定律和电阻的关系- 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阻的计算4. 明暗电路- 用电表和铁丝电阻计测量电流和电压- 明暗电路的组成和分析- 明暗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第六章电磁与电磁感应1. 磁场与磁力- 磁场的定义和产生方式- 磁场的作用和性质- 磁力的大小和方向2. 电磁感应- 电流感生和电磁感应现象-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电磁感应产生的电动势和电流3. 发电和电动机- 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组成- 电动机的分类和工作原理- 发电和电动机的应用和特点4. 变压器和电磁铁-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电磁铁的构造和应用- 变压器和电磁铁的性能和特点以上是八年级下物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运动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和磁学等方面的知识。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力的分类: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是指多个力的合力,分力是指一个力的分解。
4.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5.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6.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 力的单位:牛顿(N)。
8.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引力常数有关。
9. 重力的方向:垂直于地面向下。
10.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11. 摩擦力: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的粗糙程度而产生的阻碍运动的力。
12.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13. 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的区别:滑动摩擦力是物体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静摩擦力是物体即将开始运动时的摩擦力。
14. 弹簧的弹性势能:弹簧发生形变时所具有的能量。
15. 弹簧的弹性系数:表示弹簧的弹性势能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
二、机械能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速度的平方的一半。
3. 动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能保持不变。
4.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5. 重力势能的计算公式:重力势能等于物体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乘以高度的一半。
6.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7.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当物体从高处自由落下时,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物体上升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三、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概念: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3. 液体的压强特点:液体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4. 液体的压强传递规律:液体的压强通过连通器传递。
5. 浮力的概念:液体对物体的向上托起的力。
初二物理下册下半学期知识点

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第七章 力一、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3、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4、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
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动能、势能都用了 三、①重力大小的叫重量。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量成 正比 。
公式:G=mg②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大气不会产生压强等。
四、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力的大小,表面积大小、速度大小都无关②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上述无关,需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五、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 六、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一对相互作用力:异体、共线、等大、反向; 一对平衡力:共体、共线、等大、反向 关键是受力物体是不是同一个物体六、压力七、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S F 推导公式:F = PS 、S=PF 这种由定义引出来的公式叫比值定义法;以前还有速度、密度都是这样引出来的注:S 指受力面积≠表面积≠接触面积八、1、液体压强:P=ρ液 g h (ρ液:液体的密度(kg/m 3); h :深度(m)【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 2.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一般方法:①固体:先算压力,再由P= F 压/S 受计算压强(固体放在水平面上,F 压=G )②液体:先由P=ρ液 g h 计算压强,再由F 压=P ×S 受计算压力。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归纳
1. 光的反射和折射
- 光的反射:光在与物体表面接触时发生改变方向的现象。
-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改变方向的现象。
2. 颜色的成因
- 物体的颜色是由光的反射和吸收决定的。
- 白色物体对所有颜色的光都进行反射。
- 黑色物体对所有颜色的光都进行吸收。
3. 镜子的成像
- 平面镜:镜面是平面的镜子,成像与物体相似且相等。
- 曲面镜:镜面是曲面的镜子,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
4. 光的传播
-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是最快的。
-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5. 镜头和光圈
- 镜头是用来调节光线进入相机的装置。
- 光圈是用来调节镜头进光量的装置。
6. 声音和振动
-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如空气、水等。
7. 声音的特性和传播
- 音调:声音的高低。
- 响度:声音的强弱。
- 回音:声音在障碍物上发生反射后返回的声音。
8. 热传导和膨胀
-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的传导方式传递。
- 膨胀:物体受热后会发生膨胀,受冷后会发生收缩。
9. 能量
- 能量是做功的能力。
- 机械能: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 热能:物体内部分子的动能。
10. 电的基本概念
- 电荷:带有电的物质。
- 电流:电荷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的数量。
- 电压:电荷单位的能量。
以上是八年级下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帮助!。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知识点归纳:
1. 电与磁
- 电流和电路的基本概念
- 串联和并联电路
- 伏安特性图和欧姆定律
- 电阻和电功率的计算
- 电源和电源对电路的作用
- 理解电的导体和绝缘体
- 理解电阻的影响因素:材料的种类、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
- 理解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U=IR
- 磁铁和磁性物质的基本概念
- 理解磁场和磁力线
- 理解磁感应强度和磁感应线的概念
- 理解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安培环路定理和洛伦兹力定律
2. 光学
- 光的传播和反射
-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理解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折射角的正弦比等于两种介质的折射指数比值- 理解图像的形成和成像公式:S₁/S₂ = D₁/D₂
- 理解光的总反射和全内反射的条件
- 理解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
- 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特性和成像规律
- 理解倒立、正立、放大和缩小的图像
- 理解光的散射和衍射的现象
3. 音与声
- 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 理解声音的音高、音量和音色
- 理解声音的传播速度和震源到听者的距离的关系:V = fλ
- 理解声音的反射、吸收和衍射
- 理解共鸣和声音的倍增器
这些是八年级物理下册的主要知识点,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知识点,但以上内容应该能够涵盖大部分重要内容。
为了更全面地学习物理知识,建议参考教材或教师的讲解内容。
(完整版)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归纳

力的大小――――――――――线段长力的方向――――――――箭头的指向 力的作用点―――线段的起点(或终点) 其中:△x =x -x 0 表示弹簧的形变量。
一、力的基本概念: 第七章 力1、定义:力是的作用。
(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符号:)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①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 ,并且作用在②相互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③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施力物和受力物。
3、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可以改变物体的,二可以使物体的改变。
其中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物体运动 的变化,二是物体运动的改变。
4、力的、 和 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有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方法。
二、弹力1、知道什么是塑性和弹性:2、什么是弹力?3、弹簧弹力的的大小:(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力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量成。
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使用前:1)、拉动弹簧:轻轻拉动几下,防止其卡住。
2) 、了解量程:知道测量力的最大范围(量程)是多少。
3) 、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知道每一大格,最小一格表示多少牛(N )。
4) 、校零:检查指针是否对齐零刻度线,若没有对齐,需要调节至对齐。
使用中:1)、不能超量程使用。
2) 、测力时,拉力要沿着弹簧轴线方向。
3) 、视线要与刻度盘垂直。
三、重力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施力物都是 )2、重力的方向总是。
3、重力的大小(重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
G = mg其中: g = 9.8N / kg ,表示 1kg 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 9.8N 。
4、重心:物体上各部分重力集中效果的等效作用点。
1)物体上各部分都有重力;2)只有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重心才在它的几何中心;3)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5、不同状态下物体重力的示意图:第八章运动和力一、牛顿第一定律1、对力和运动的认识发展历程:亚里士多德: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伽利略:物体不受力,将一直运动下去;笛卡尔:物体不受力,将作匀速直线运动。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一:物质的组成和物质的量1.1 物质的组成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粒子,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1.2 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含有多少个微观粒子的物理量,单位是摩尔(mol)。
物质的量可以用质量除以摩尔质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粒子数除以阿伏伽德罗常数来表示。
1.3 摩尔质量摩尔质量是指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克/摩尔(g/mol)。
1.4 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是指1摩尔物质中含有的粒子数,其值约为6.022×10^23个/摩尔。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2.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原子、离子或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产生新的物质。
2.2 反应物和生成物反应物是指参与化学反应的物质,生成物是指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新物质。
2.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计量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变化关系的式子。
2.4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不同类型。
知识点三:溶液和浓度3.1 溶液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溶剂是溶解其他物质的介质,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3.2 浓度浓度是表示溶液中溶质的含量,常用的浓度单位有质量分数、摩尔浓度等。
3.3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3.4 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用百分数表示。
3.5 摩尔浓度摩尔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溶液体积之比,单位是摩尔/升(mol/L)。
知识点四:电学基础4.1 电流电流是指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A)。
4.2 电压电压是指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能力,单位是伏特(V)。
4.3 电阻电阻是指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单位是欧姆(Ω)。
4.4 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指在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 I = V/R,其中 I 表示电流,V 表示电压,R 表示电阻。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和重点笔记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和重点笔记一、电学知识点1. 电流和电压- 电流:指电荷流动的一种形式,用符号I表示,单位是安培(A)。
- 电压:指电势差,是带电体之间的电位差,用符号V表示,单位是伏特(V)。
2. 电阻和欧姆定律- 电阻:指阻碍电流通过的物体特性,用符号R表示,单位是欧姆(Ω)。
- 欧姆定律:电流大小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公式为V=IR,其中V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R表示电阻。
3. 并联和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指电流在分支中同时流动的电路,总电流等于各个分支电流之和。
- 串联电路:指电流在一条线路上依次流动的电路,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4. 电功率和电能- 电功率: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用符号P表示,单位是瓦特(W)。
公式为P=VI,其中P表示电功率,V表示电压,I表示电流。
- 电能:指电流在电路中传递的能量,用符号E表示,单位是焦耳(J)。
公式为E=Pt,其中E表示电能,P表示电功率,t表示时间。
二、光学知识点1. 光的传播路径- 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 反射:光遇到光滑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折射:光通过不同折射率的介质边界时,会改变传播方向。
折射定律为n1sinθ1=n2sinθ2,其中n1和n2分别表示两个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表示入射角和折射角。
2. 光的颜色和频率- 光的颜色:光的颜色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颜色越偏紫蓝;频率越低,颜色越偏红。
- 可见光谱:可见光谱范围内的光波由高频率的紫外光到低频率的红外光组成,其中包含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
3.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光线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角和反射角都是相对于法线的角度。
- 折射定律:光线通过介质边界时,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由折射定律决定。
4. 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中心较厚,两面弯曲,使光线向中轴线收敛,能够使物体放大,用于放大镜、显微镜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探究液体 内部压强、动能、势能都用了 三、①重力大小的叫重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质 量成 正比 。
公式:G=mg ②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抛出去的物体 不会下落;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大气不会产 生压强等。 四、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只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和所受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力的大小,表面 积大小、速度大小都无关 ②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上述无关,需受力分析, 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五、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 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 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 速直线运动状态。 1. 六、一对相互作用力和 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相互作用力:异体、共线、等大、反向; 一对平衡力:共体、共线、等大、反向 关键是受力物体是不是同一个物体
直距离】 )
2. 计算压力和压强的一般方法: ①固体:先算压力,再由 P= F 压/S 受计
算压强(固体放在水平面上,F 压=G)
②液体:先由 P=ρ 液 g h 计算压强,再由 F 压 =P×S 受计算压力。
3、
九、大气压强 P0=760mmHg=76cmHg=ρ 液 g h =1.01×
105Pa 十、伯努利原理:流体在 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
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小桶所受的重力 G2;
物体所受的重力 G1, ②把物体浸入液体,读出这时测力计的示 数为 F1,(计算出物体所受的浮力 F 浮 =G1-F1)并且收集物体所排开的液体;
③ 测出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总重 力 G3,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G 排=G3-G2。 ④得出 F 浮=G 排;
③F 浮=G 排 或 F 浮=ρ液 V 排 g (阿基米德原理求 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 常用) ④平衡法,F 浮=G 物 (漂浮或者悬浮时求浮 力;)
7、浮力计算方法总结:第 1、2 种方法只有 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所以一般计算浮力 只 有第 3、4 种方法,而第 3、4 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不同,第 3 种方法只适用于漂浮和悬浮,第 4 种
方法任何时候都适用。一般计算过程如下:(1) 由 ρ 液与 ρ 物的关系判断物体所在的状态,如果漂 浮或者悬浮的话首选第 3 个公式,第 3 个公式解 答不出来再选择第 4 个公式。(2)如果有“浸没” 两个字首先想到的就是 V 排=V 物
十一、1、杠杆: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 棒叫杠杆。(不一定是直棒、)
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前提:物体全 部浸没在液体中,只受浮力和重力
物 体 物 体 力 的 V 排与 V密度关
运 动 状运动方向 关系 物
系
态
下
向 F 浮<
沉
下
G物
物
悬静止在液 F 浮 =
浮
体内部 G 物
V 排=V
ρ物 >ρ
液
ρ物 =ρ
上
向 F 浮>
浮
上
G物
液
ρ物 <ρ
漂静止在液 F 浮 = V 排 <V
初二物理下册下半学期知识点
2012—2013 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力
一、力学必记的三句话:①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 互的(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静、快← →慢、方向改变)③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 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2、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 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 比) 3、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①看(量程)②认(分度值和单位)③调(调零, 然后拉几下挂钩,避免弹簧被外壳卡住)④测 (拉力方向与弹簧轴线方向一致)⑤读(视线与 刻度面板垂直)⑥记(+单位) 4、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 直接观察 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 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 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
浮
体表面 G 物
物
液
ρ物 <ρ
液
4、V 排与 与 V 物的关系,切不可盲目认为 V 排=V 物
5、浮力的应用 1)轮船是采用空心的方法来增大浮力的。 轮船的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轮船从河里驶入海里,由于水的密度变大, 轮船浸入水的体积会变小,所以会上浮一 些,但是受到的浮力不变(始终等于轮船 所受的重力)。 2)潜水艇是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
流体在 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1、称重法求浮力
浮力的大小可以用称重法测量,即测出物体的 重力 G,
然后将其浸入液体,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F,则两次之差
就是浮力大小,即 F 浮=G—F(公式) 练习.有一个物体在空气中挂在弹簧秤下示数为 4.9N, 当把它放在某液体里时发现弹簧秤的示数为 2.4N, 则:(1)弹簧秤示数减少了多少 N? (2)该物体在液体里受到的浮力是多少 N? 答案:(1)2.5N (2)2.5N
2、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 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 力。即 F 浮 = G 排 =ρ液 V 排 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 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 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实验: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
2、五要素——组成杠杆示意图。
浮或下潜。 3)气球和飞艇是靠改变自身体积来改变
浮力。 4)密度计是漂浮在液面上来工作的,它的
刻度是“上小下大”。 5)冰或冰中含有密度比水小的物体时,
冰熔化成水后液面不变,若冰中含有铁,石头等 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冰熔化后页面下降
6、计算浮力方法: ①(二次)称重法:F 浮= G 物-F 拉(利用弹簧 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 浮= F 向上 - F 向下(利用压力求浮力)
六、压力
七、压强:⑴ 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
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 = F S
推导公式:F = PS、S= F P
这种由定义引出来的公式叫比值定义法;以前还
有速度、密度都是这样引出来的
注:S 指受力面积≠表面积≠接触面积
八、1、液体压强:P=ρ 液 g h (ρ 液:液体的密 度(kg/m3); h:深度(m)【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