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ppt 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大学》节选公开课PPT课件

《大学》节选公开课PPT课件
提倡个人修养和品德提升,追求高尚的道德境 界。
亲民
强调领导者对民众的关爱和责任,实现民本政 治。
止于至善
追求完美的道德境界和社会秩序,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影响
社会和谐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关系,对现代社会建设和谐社会
具有积极意义。
个人修养
儒家思想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和道德 境界的提升,对现代社会培养高素 质人才具有启示作用。
《大学》对企业经营管理启示
倡导诚信经营
《大学》强调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企业经营之基。企业应该树立诚信经营的理念,遵守法律法规,诚信对 待消费者和合作伙伴。
注重人才培养
《大学》认为,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应该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倡和谐管理
《大学》强调和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企业应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员工之间 的沟通和协作,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原文逐句解读
要点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解读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 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要点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解读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 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 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 修养自身的品性。
《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用
强调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履 行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推动 社会和谐发展。

《大学》课件ppt

《大学》课件ppt
《大学》注重修身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个人在成长中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心态。
04
《大学》的当代解读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
现代视角下的《大学》更注重其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而非仅仅作为道德教化的工 具。
当代学者认为《大学》所强调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宗旨,对于现代人 的人格养成和道德修养仍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
管理好家庭,建立和谐的家庭 关系。
治国
参与国家治理,为社会做出贡 献。
平天下
实现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 发展。
三纲领和八条目
三纲领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探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获得真知。
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 知识和智慧。
阐述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的理念。
详细描述
《大学》从个人的修身养性出发,提出了以德行为本、以仁 义为质的思想,强调个人在家庭、社会、国家中的责任和义 务,主张通过修己安人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02
《大学》的核心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01
02
03
04
修身
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道 德观念。
《大学》对个人成长的指导方法
0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通过学习《大学》,明确人生目 标和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人生 观。
02
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03
拓展思维方式
借鉴《大学》中的自我管理思想 ,提升个人自我管理能力,提高 工作效率。
《大学》中的思维方式对于个人 成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 拓展思维视野,激发创新精神。

《大学》ppt课件

《大学》ppt课件
探讨国家治理和社会和谐的原 则,强调仁政、德治的重要性。
关键概念及思想内涵
大学之道
指高等教育的目的和宗旨,在于培养 具有高尚品德和广博知识的人才。
02
明明德
彰显和发扬人内在的善良本性,追求 至善的道德境界。
01
03
亲民
关爱人民,以民为本,强调领导者的 亲民情怀和责任担当。
格物致知
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获取知识并提 升智慧。
推动文化发展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历代学者 在传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04 现代教育意义与实践应用
《大学》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德育为先
《大学》强调德育的重要性,认 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的品 德。现代教育也应注重德育,将
间管理等
教师对于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的建 议和指导,包括如何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大学》中的思想理念、 如何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等
THANKS 感谢观看
对后世影响深远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历代学者广泛 研究和传承。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塑造民族性格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中庸、礼制等观念,对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华 民族温和、谦逊、重礼仪的民族性格。
维护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倡孝道、忠诚等观念,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 稳定。
如何在当代社会践行《大学》之道
传承优秀文化 《大学》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当代社会应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推动文化的 创新发展。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所倡导的诚信、友善、敬业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当代社会应践行这些价值观,营造 良好的社会风尚。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ppt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 非诸人。
这一章讲到君子的教化作用,必须先要自 己做到,才能要求别人做到,否则便名不 正言不顺,这样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孔子 强调君子的榜样作用,认为一家仁,一国 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慎其独是儒家十分看重的事情,小人做了坏事认 为别人不知道,装出一副善良的模样,其实别人 看他们做的事,就好像能看到他们的肺腑一样, 是瞒不过去的。因此君子必须谨慎的对待独处的 时候。因此君子一定是知行合一,心灵真诚无妄 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修身在正心。
儒家认为心中只要有愤怒、恐惧、欢乐、 忧患,就会被情感所影响,就会听而不闻、 视而不见,思想不得端正。中庸有云:喜 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 和。可见,儒家是讲究中正平和的,所谓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此理,所以想 要修身,就要控制情绪,不要被情绪所掌 控,端正自己的思想,才行。
• •

经它 学二 一
典是 是是
,古 相博 《
位代 对学 列儒 于

四家 小

书弟 学 之子 的

首必 大
。修 人
的之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 善。
这是大学之道的宗旨,不像道家的出世, 逍遥自在,它在于入世,弘扬大德于天下, 这是它的目标。
接下来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达到这一目标 的方法,先从自己做起,完善自我,然后 改变外界,可以说,儒家强调君子的榜样、 教化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大学》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偏见,对于自己喜欢的 东西看不到一点缺点,厌恶的东西则没有 一点儿优点。所以正确的、全面的看待问 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排除这种私心和 偏见,一个家族就不能被治理好。所谓举 贤不避亲仇,就是如此,所以君子一定要 摒除自己的偏见,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大学》完整版本ppt课件

国际合作项目类型及实施方式
01
教师互访与交流
通过教师互访、学术研讨等方式,增进双方了解,推动教学科研合作。
02
学生交换与联合培养
开展学生交换项目,实施联合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经
历。
03
合作研究与项目合作
针对共同关心的领域和问题,开展合作研究,共同申请国际科研项目,
推动学术进步。
留学生招生及培养策略
高等教育标准
参照国内外高等教育相关标准,确保质量标 准的先进性和国际性。
利益相关者需求
充分考虑政府、社会、企业、学生等利益相 关者的需求和期望。
持续改进策略实施效果
01
教学质量提升
通过持续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提 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社会服务拓展
加强校企合作,拓展社会服务领域, 提高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 综合素质。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新教育观念
倡导创新教育
认为创新是大学教育的灵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力。
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领域
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开展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培养学生的 科研能力。
06 大学国际交流与 合作
国际交流重要性及意义
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通过国际交流,学生能够接触不同文化,培养跨文化沟通 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
国际交流有助于学校与国际接轨,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和影响力。
推动科研合作与创新
国际交流为学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平台,有助于推动科 研合作与创新,提升学校整体科研水平。

《大学》课件(62张PPT)

《大学》课件(62张PPT)

第三段
【原文】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1)有所忿懥(2),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注释】 (1)身:程颐认为应为“心”。 (2)忿懥(zhì):愤怒。
第三段参考译文
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这是因为,内心有什么愤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恐惧,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喜好,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有什么忧虑,那么就不能够端正。内心如果不在正位,那么虽然在看,却看不见东西,虽然在听,却听不到声音,虽然在吃食物,却辨不出滋味。这就是说修身的关键在于端正自己的内心。
2.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朱熹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 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中庸》: 相传孔子的孙子子思所写)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阐明于天下的人,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第一段参考译文

《大学》节选pptPPT课件

《大学》节选pptPPT课件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举一反三
详细描述: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的境界,表示通过学习一个知识点,能够触类旁通,掌握更多 相关的知识。
论为人处世
01 总结词
君子和而不同
02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为人处 世的准则,表示有德行的人与 人相处应该和谐友善,但在原 则问题上要有自己的立场和主 张,不随波逐流。
提高自我修养
引导个人不断自我反省、 修正行为,提升自身修养 水平,成为更好的自己。
激发内在潜力
鼓励个人发掘自身潜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现个人价值。
对教育观念的转变
重视德育教育
强调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 观念,培养德才兼备的人 才。
提倡人文教育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注重 培养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详细描述
这句话是《大学》中提出的对待学习的态度,表示学习要不断进取,不能满足于现状,同时也要时刻 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避免因为自满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论学习求知
总结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详细描述
这是《大学》中提出的学习方法,强 调学习要广泛涉猎,深入探究,认真 思考,明辨是非,以达到全面、深入 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节选三:论儒家教育观
总结词
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
详细描述
该节选选取了《大学》中关于儒家教育观的论述,深入探讨了儒家教育观的理念和实践,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 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儒家教育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大学》节选的意义与影响
03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01

《大学》第一章 ppt课件

《大学》第一章  ppt课件

• 译:明了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 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
• 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
• 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
• 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 每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西都有根本有枝末,
• 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 就接近事物发展P的PT课规件 律了。
10
• 三、诵文 疏义
• 第二段
8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亲民:“亲”应为“新”,亲民,也就 是“新民”,使天下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译:大学的宗旨, 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在于使人弃旧图新, 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PPT课件
9
•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 矣。 (方法)
译: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
就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
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
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
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
PPT课件
12
•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乱而末(mò)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bó),而其
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PPT课件
歌诀
吟诵 21
• 四 纵古 观今
古人有关“修身”的名句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 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27
18
八目: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 万事万物。
“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 认识。
“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 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2020/12/27
19
“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 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 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 讲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 世”思想的全面体现。
2020/12/27
9
第一段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 亲民(3),在止于至善。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 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 “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 “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 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
2020/12/27
1
《大学》介绍:
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 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 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 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 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 《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 “四书”。
2020/12/27
2020/12/27
15
古代想要把完美的德行昭示于天下的人,就
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国家,就要 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庭;想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 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想要端正自己内心,就 要先使自己的心意诚实;想要心意真诚,就要先 获得知识。而要获得知识,关键在于研究万事万 物,推究事物的原理。研究了万事万物,推究事 物的原理,然后就会拥有知识;拥有了知识,心 意就会诚实;心意诚实了,内心自然就会端正; 内心端正了,才能修养品性;自身修养好了,家 庭就会得到整治;家庭整治好了,国家也就能获 得20治20/12理/27 ;国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16
5
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 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 大学问。 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 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
2020/12/27
6
整体感知
《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 目”。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
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020/12/27
10
2020/12/27
11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 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4)知止: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是“至 善”。 (5)得:收获。
从天子开始,一直到普通百姓,一律都要把
搞好自身的修养作为根本。根本问题没有抓好,
而要把其他枝节问题解决好,那是不可能的。他
所重视的反而薄弱,他所轻视的反而厚重,从来
没202有0/12/这27 样的事情。
17
内容分析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 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 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 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 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 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 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2020/12/27
7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 两千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 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 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 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2020/12/27
8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 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 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 观图示。
2020/12/27
12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 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
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 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
课题释疑
《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 1.大人之学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 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 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 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是讲治 国安邦的“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 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2020/12/27
2020/12/27
13
【注释】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 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格物:研究万事万物。
2020/12/27
14
知道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至善”,而后才能 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后,内心就会平静; 内心平静,遇事就可以坦然自安;遇事安和, 就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然后才能有所收 获,达到至善的境界。天下万物都有根本有 枝叶,世间万物皆有开始和结束。知道什么 该先做,什么该后做,那么,就接近道了。
2
精品资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 厚(13),未之有也(14)! 【注释】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重视。薄:轻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 情、做法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