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文化知识教学文案
传统文化端午节教案(通用5篇)

传统文化端午节教案(通用5篇)传统文化端午节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活动准备: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
(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传统文化端午节教案2活动目标:1、了解家乡龙舟的特点。
2、知道龙舟竞渡是一项集体性的活动。
端午节知识学习教案完整版【7篇】

端午节知识学习教案完整版【7篇】端午节知识学习教案【篇1】一、设计背景: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举行以“我们的节日——端午节”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更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等,体验我国传统的佳节,让同学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习惯,同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学习端午节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三、活动地点:7.3教室四、活动时间:x月x日五、活动前准备: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故事、多媒体课件等。
六、活动过程【活动导入】1、我国有很多传统节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2、那么端午节的由来、习俗你们知道吗?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
3、引出主题:“走进端午”主题班会现在开始!【活动一】端午说由来(一)端午节别称1、端午节有哪些别称?2、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很多,谁能告诉大家?(学生交流)(二)端午讲故事1、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故事传说很多,你们知道哪些与端午节有关的故事吗?2、学生讲述端午节故事:《曹娥救父的故事》3、主持人小结。
【活动二】端午话习俗(一)赛龙舟1、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
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学生自由交流)2、你知道端午节最热闹的习俗是什么吗?(多媒体课件:赛龙舟)3、端午节为什么要进行赛龙舟比赛?(学生交流)(二)话粽子1、除了赛龙舟,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就是品尝粽子。
(学生介绍粽子的由来。
)2、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琳琅满目。
(多媒体课件:粽子)3、我国各地方的粽子还各有特色,请几个外地学生介绍他们家乡的粽子。
(由三名来自浙江、江西、黑龙江学生介绍。
端午节文化教案(精选8篇)

端午节文化教案(精选8篇)端午节文化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文化教案(精选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文化教案1活动目标: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活动准备:1、视频(端午节儿歌)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3、实物:粽子、香囊活动过程:一导入播放视频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幼:端午节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幼:赛龙舟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幼:屈原二、给挂图选字活动。
(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三、看视频,学儿歌。
(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师:教读《端午节儿歌》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教学反思: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悬白艾、挂菖蒲、饮抹雄黄酒等。
利用端午节,开展主题活动,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儿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
同时,端午也是纪念屈原、秋瑾等先辈的特殊日子,可以借端午节,缅怀先辈,传承民族精神。
端午节文化教案2教材分析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纲要》中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端午节》是一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是儿歌,以浅显的语言表达了端午节的地方风俗习惯。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七篇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七篇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1一、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一些习俗。
2、会唱端午节儿歌,初步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
3、积极和同伴交流、分享,获得更多的端午节经验。
二、活动重难点:重点: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
难点:学会并熟记端午节儿歌,初步掌握包粽子的基本步骤。
三、活动准备:1、粽子、赛龙舟的图片,端午节介绍、屈原的故事,端午节儿歌一首。
2、制作粽子的材料:布、棉花、绳子四、活动过程:1、展示图片,老师提问,引出端午节(1)展示粽子、赛龙舟的图片(2)老师提问“图片里的是什么?什么节日会吃它?”(粽子)“图片里他们在做什么?什么节日会做这样的活动?”(赛龙舟)2、讲述端午节的来历以及有关习俗。
(1)老师提问“有哪些小朋友能告诉老师什么时候是端午节,它又是怎么来的?”(2)老师请两名小朋友讲一讲自己了解的关于端午节的传说。
(3)老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屈原遭到坏人陷害被楚王流放到了汨罗江,后来楚国最终被灭亡,但忠于楚国的屈原没有投降的意思,就抱着大石头自沉汨罗江了。
当地人民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于是用五色线绑着做成的粽子投入江中,希望鱼儿们不要吃屈原的尸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如今吃粽子,划龙舟的端午节。
3、教儿歌(1)老师提问:端午节这一天里,人们会做那些事呢?(2)老师把人们会在这天做的事编了一首儿歌,让我们来学唱一下。
端午节,艳阳照,家家门上插艾蒿。
.挂丝线,戴香包,娃娃乐得蹦又跳。
吃粽子,划龙船,纪念屈原永记牢。
4、出示粽子,教孩子包粽子(1)教师提问:“刚刚在我们学的那首儿歌,我们知道了端午节要吃粽子,那小朋友们你们吃过粽子吗?”(2)拿出粽子,提问:“那小朋友你们会包粽子吗?”“那你们想包粽子吗?”“那么你们用小耳朵听老师讲解,用眼睛看老师做。
”5、幼儿操作(1)幼儿分组操作学习包粽子,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展示自己包的粽子,相互交流。
五、活动延伸:幼儿回家把儿歌唱给爸爸妈妈听,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端午节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通用8篇)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通用8篇)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通用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传统文化教育主题班会教案1【活动目的】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等,体验端午节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活动时间】20xx年x月x日【活动地点】本班教室【活动准备】收集与端午节有关的资料、准备材料。
【活动流程】(一)走进端午。
主持人A:又到一年粽飘香,你们是否对华夏传统节日——端午节有所期待呢?同学们,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呢?(生答)主持人B:是啊,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
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端午节去了解一下吧!合:“粽叶飘香——话端午”主题班队会现在开始!(二)话说端午。
1、端午说由来。
主A: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
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那你们知道端午节还有哪些别名吗?关于端午节,你们又知道哪些传说故事呢?(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爱国诗人屈原因为担忧国家兴衰,愤而抱石头投汨罗江自尽,而感动天下百姓,百姓为怕鱼儿吃掉屈原尸体。
于是用竹叶包成肉粽投入江中,并且竞相划船(赛龙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体,这就是端午节的由来。
)(生讲《曹娥救父的故事》、黄巢及伍子胥的故事)2、端午话习俗。
主B: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我国地广人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各地有着不同的习俗。
民俗文化端午节教案(通用21篇)

民俗文化端午节教案民俗文化端午节教案(通用21篇)民俗文化端午节教案篇1活动目标: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活动准备:1、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长命缕若干。
3、《小朋友的书》每人一本。
4、有条件的幼儿园可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活动过程:1、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
3、讲述屈原的故事。
教师借助《小朋友的书》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5、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活动。
6、品尝粽子。
幼儿边品尝粽子,边观察粽子的外形、用料、包裹方法等。
民俗文化端午节教案篇2活动目标学习朗诵童谣,感受童谣表现的端午划龙舟的民俗风情和热闹的节庆气氛。
感受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尝试配上打击乐表现划龙舟的欢乐情景。
活动重点学习朗诵童谣。
活动难点学习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组合节奏。
难点剖析两种节奏型的结合让孩子们对节奏有些混淆。
活动过程一、讲讲端午节及划龙舟提问:哪一天是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习俗?那一项活动最热闹?人们是怎么划龙舟的?人们在划龙舟时,你听到了哪些声音?二、欣赏童谣1、欣赏童谣并讨论2、感受童谣的节奏3、学习打节奏三、学习朗诵童谣1、配上节奏朗诵童谣2、游戏:划龙舟、赛龙舟活动反思活动前和幼儿进行了谈话,发现幼儿对端午节还是有一定的了解。
不过仅局限于吃粽子这一风俗习惯。
于是,活动围绕着粽子而展开。
结合图片,幼儿了解到端午节不仅仅只有吃粽子这一习俗,还有划龙舟、喝雄黄酒习俗。
端午节教案

端午节教案关于端午节教案范文六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端午节教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默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3.抓住文中的重点内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
4.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难点】抓住屈原的言行、借助资料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审题导入同学们读到题目你想了解什么?(端午节到底是怎么来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字词。
(1)重点指导:“爱戴”(2)文中指谁受到“爱戴”,结合句子说说屈原为什么受到爱戴?(3)“悲愤”近义词是什么?3.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讲了谁的什么事?三、深入学习,理解感悟过渡:哪几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端午节的由来?1.轻声读3—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用书中的语句概括。
(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2.默读3—6自然段,划出体现屈原忠诚爱国的句子读一读,把感受批注在书的边上。
3.指名读,“在他的辅佐下”一句。
(1)为什么强调“十分”这个词语?(突出人民对他的爱戴)(2)播放屈原的一段影片,看了这段影片,你有什么感受?(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伟大屈原为国为民操劳,他很爱国)(3)读出你对他的赞扬。
4.对比词语读,体会屈原的爱国。
(为黎民的苦难而悲,为祖国的灭亡而悲,为自己报国无门而悲)5.引入资料读,体会屈原的爱国投影:屈原《离骚》中的两首,从中感受到什么?6.对比句子读,感受人们对屈原的爱戴。
读读哪句话好,为什么?四、通读全文,自己解疑端午节的理来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作业布置】1.抄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巩固复习1.读词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爱戴——辅佐——诬陷——流放——二、指导练习复述课文内容1.回顾全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小组合作填写。
端午节文化知识31451教学文案

端午节文化知识31451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
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
端午日龙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
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文化知识
端午节知识
1.别称: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
它是汉族的传统节
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
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
节、重午、午日等等。
2.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
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
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
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
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
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
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
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
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纪念屈原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
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
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
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
不见屈原的尸体。
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
亭子旁。
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
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
成为龙舟竞赛。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
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
纪念方式。
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
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
则更晚一些。
3.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
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
和时令鲜果等。
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
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申请“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对中华文化遗产保
护一次深刻的教训。
4、诗文:
①唐朝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
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②唐朝殷尧藩《七律.端午》“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
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
③唐朝张建封《竞渡歌》(节录)“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
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
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
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
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
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
④老舍《七律.端午》“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
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
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
5.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
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
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
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
节目。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
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
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据说,戴
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
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
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
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
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
“送时节”。
厦门端午节的习俗文化
1.吃锥螺:在厦门,端午节孩子要吃“剪锥螺”,俗称“光眼螺”。
厦门方言“光眼”与“聪明”同义,认为吃了光眼螺,人会聪明。
端午节在
厦门不仅是悼念先贤、文体娱乐之节,而且也是讲卫生、爱清
洁、防病保健之节。
2.吃肉粽:厦门的烧肉粽历史悠久,具有香甜嫩滑,油润不腻,精工细作等特点。
历史上较有名气的有设在开元路“泉三”号和坐落于赖厝埕的“好清香”。
3.赛龙舟:厦门鹭江两岸历来有划龙船比赛的习俗。
集美有闻名中外的龙舟池。
国内国际的“陈嘉庚杯”龙舟赛经常在此举行。
龙舟竞
渡时,还有在桅杆上挂上一个里面藏着鸭子的笼子,也有装小
猪仔的。
桅杆横放,由岸上伸向海面,杆上涂抹油脂,自愿参
加抓鸭子的人,要沿着桅杆快速走向海面,能到达桅尾抓住笼
子,这时鸭子飞入海中,再游泳追赶把鸭子抓住。
据说这是当
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操练水兵的方法沿用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