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端午节传统文化介绍

端午节传统文化介绍
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又称为端阳节、午日节等。
据传说,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战国时期,当时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被贵族排挤而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忠诚和爱国精神,便在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划龙舟、赛龙舟,以此纪念屈原。
二、端午节的习俗
1.赛龙舟: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莫过于赛龙舟了。
在南方,赛龙舟是一项非常盛行的传统体育活动,人们会划龙舟在池塘、河流中比赛,举行龙舟比赛的同时还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寓意驱邪避瘟。
2.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佩戴香囊,香囊内放有艾草或龙胆等草药,寓意驱邪、辟瘟、保平安。
3.包粽子: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粽子通常由糯米、肉类、豆类、蛋黄等制成,不同地区的粽子风味各异。
包粽子的过程也是一种家庭团圆的体验。
4.挂艾叶:端午节还有一项传统的习俗是挂艾叶,艾叶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驱邪消瘟功效的草药,人们会在门前挂上艾叶,以求祛病防疫,驱邪避灾。
三、端午节的文化意义
端午节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端午节寓意着团圆、忠诚、勇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节日思想和精神,代表着中国人对生命、家庭、爱国等价值观的认同和崇尚。
同时,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重要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始于中国古代,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以下是有关端午节的一些资料。
1. 传说与起源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传说,最为有名的是与屈原相关的传说。
屈原是公元前278年至公元前278年间的楚国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他深受国家分裂壮大的痛苦,于公元前278年投江自尽。
楚国人民非常敬重屈原,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
2. 龙舟竞渡端午节的一大特色是龙舟竞渡。
龙舟是长而窄的木船,船尾呈龙头形状,船身彩绘,寓意吉祥。
龙舟竞渡源自救援屈原的渔民,他们划船到江中救援屈原,拍打水面,以驱散恶鬼和病魔。
后来,这一传统演变为龙舟竞渡,成为每年端午节的盛大活动。
3. 粽子食俗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传统是食用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三角形或长方形的食物。
制作粽子需要将糯米浸泡后与馅料一起包在竹叶或者银杏叶里,用绳子系好,再用蒸、煮或者炖的方式烹制。
馅料因地域和习俗不同而有所变化,有甜有咸,有肉有素。
吃粽子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屈原抛江的那天,当地居民投下粽子以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虾啃咬。
后来,这一习俗演变为给龙舟上水的祭祀物。
现在,人们通常会在端午节这一天吃粽子,既是为了纪念屈原,也寓意着消灾、祈福和驱邪。
4. 艾草和五色线端午节还有两个重要的习俗是使用艾草和五色线。
根据传统,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戴上由五彩丝线制成的线绳,以驱邪避灾。
这是因为五色线被认为具有驱邪的力量。
此外,使用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
人们相信艾草有驱邪和驱虫的功效,因此会在端午节期间挂艾草,或者用艾叶熏制房屋和衣物。
5. 传统活动除了龙舟竞渡和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其他许多传统活动,如插艾草、戴五色线、踩高跷、饮雄黄酒、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丰富多样,旨在庆祝节日和祈福平安。
以上是关于端午节的一些资料。
中国端午节文化

中国端午节文化端午节,又称龙船节、午日节、重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将举行一系列活动来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端午节作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逐渐被世界所了解和认可。
一、起源与传说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传说。
相传公元前278年,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被楚国王放逐。
屈原在放逐的五月初五这天,在汨罗江投江身亡。
当地居民为了追念屈原,纷纷划船捞救,以保护他的遗体。
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鱼龙横生,人们还在汨罗江投入竹筒、粽子等食物,以饲养鱼虾,使其不伤害屈原的遗体。
因此,端午节就逐渐演变成了划龙船、吃粽子等风俗习惯。
二、龙船竞渡龙船竞渡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也是最重要、最盛大的比赛。
龙船竞渡起源于屈原终生的遗志,并具有驱邪、祈福、祈雨的象征意义。
在比赛中,人们组成一个乘船队伍,划动龙船,在鼓声和呐喊声中努力奋进,争取冲过终点线,以赢得胜利和幸运。
这项激烈而魄力十足的竞赛,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团结和奋进精神,也吸引了海内外的游客和观众。
三、巧手编织的粽子端午节,人们必不可少地将粽子作为节日的传统美食。
粽子是由糯米、红豆沙、肉、蛋黄等食材,包裹在粽叶或者竹叶中,经过蒸煮而成。
粽子的形状多样,有粽子象征的吉祥物、花篮粽子、鲜肉粽子等。
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和制作技巧。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亲手包制粽子,并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欢乐和美食。
四、五彩斑斓的艾草香包艾草也是中国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人们将艾草堆叠在一起,制成精美的香包。
这些香包有时被挂在门口,或者放在家中衣柜、厕所等地方,据信有驱邪辟邪的功效。
同时,人们还在端午节这一天用艾草煮水浸浴,以祈求康健和驱邪。
艾草香包散发出特殊的香气,在炎炎夏日里给人们带来清凉与舒适。
五、文化交流与非遗保护中国端午节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喜爱。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庆祝端午节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五彩丝线等等。
一、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传说古代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在自杀之后,人们为了纪念他而划龙舟赛来寻找他的遗体。
此后,赛龙舟逐渐演变为一种竞技活动,融入了浓厚的民俗氛围。
赛龙舟时,参赛队员会穿着统一的服装,齐心协力地划桨前进,受到观众的热情助威,场面非常壮观。
赛龙舟是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和体现力量与智慧完美结合的体育运动,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
粽子的制作使用糯米,包裹在竹叶中,加入各种馅料,如豆沙、肉馅、红枣等。
煮熟的粽子外表翠绿,散发出一股香气,吃起来糯而有嚼劲,美味可口。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相信吃粽子能够消灾避邪,祈求平安吉祥。
当然,在现代社会,粽子也变得多样化,不同地区有着各种各样的口味和包法。
三、挂艾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挂艾草来驱邪避凶。
艾草有着浓烈的香味,可以防止蚊虫叮咬,清香薰人,被认为具有清凉驱邪的作用。
此外,人们还将艾草制成绣花包,挂在门口或者床头,以求家庭安宁。
艾草是端午节独特的象征物之一,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四、佩戴五彩丝线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佩戴五彩丝线以祈求平安健康。
五彩丝线多以红、黄、绿、青、蓝五种颜色为主。
这五种颜色代表着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象征着五种不同的运势。
佩戴五彩丝线的人们相信,能够获得五行的正能量,保持体内的阴阳平衡,达到健康快乐的状态。
总结: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戴五彩丝线等活动,都是人们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让人们在庆祝节日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增进了人们的团结和友谊。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

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_禁忌马上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并列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端午节传统习俗简介1.扒龙舟扒龙船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龙舟最初是用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
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
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2.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
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
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
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
菖蒲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如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
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3.端午食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
端午知识点

端午知识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又叫重阳节、端阳节、午日节等,是农历五月初五。
它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端午节有着丰富多样的习俗和传统,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端午节的知识点。
一、起源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传说。
最有影响力的传说是关于屈原的。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为了救国,不幸被贵族排挤,最终投江自尽。
当地的居民们非常伤心,纷纷划船捞救,但已经来不及了。
为了避免鱼虾等水生物叼食屈原的身体,人们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希望让鱼虾吃粽子而不吃屈原的身体。
同时,人们还划船击鼓以驱赶恶鬼。
这样,端午节的习俗就形成了。
二、习俗和活动端午节有许多丰富多样的习俗和活动。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了。
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蒸煮而成的,有咸味和甜味两种。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重要的传统之一,也是人们表达祝福和纪念的方式之一。
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活动。
龙舟是一种长条形的木质船,上面装饰着龙头和龙尾,非常精美。
赛龙舟是模仿救屈原的时候划船救援的情景,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赛龙舟需要合作默契,需要划手们一起协力划桨,以最快的速度冲过终点线。
端午节还有系艾草、挂菖蒲、佩香囊等习俗和活动。
系艾草是将艾草系在门前或者家中的柱子上,用来驱除邪气和疾病。
挂菖蒲是将菖蒲插在门前或者家中的柱子上,用来避邪和祈福。
佩香囊是将香草装在布袋中,挂在身上,以驱赶邪气和保佑平安。
三、文化意义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端午节是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是中国古代楚国的一位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被后人传颂。
端午节也成为了纪念英雄和爱国精神的日子。
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吃粽子、赛龙舟、系艾草等习俗和活动中,可以看出端午节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
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的象征。
端午节的资料

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的资料(精选19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对于端午节不陌生吧,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端午节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资料篇1端午节之所以又叫做浴兰节,民间主要的说法是因为在古代,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为防止生病,古人就在此时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如汉代典籍《大戴礼》中就说:“午日以兰汤沐浴”,而《荆楚岁时记》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古人对于五月初五的端午洗浴是十分重视的,兰是一种香草,生山野间,其叶煮汤可以治风,故古人夏初采兰成风。
《诗经·镶清》就是一首采兰诗。
青年们在采兰时,相会于水边,谈情说爱。
诗句中“士与女,方秉兰兮”中的“兰”便是“兰”。
人们将兰采来,回家煮汤,用以洗身。
梁武帝《忏悔诗》说:“兰汤浴身垢,忏悔净心灵。
”我国宋代,每到端午时皇帝还要把朝臣召来,命于宫内洗浴兰汤。
大文豪苏轼有诗为证:“喜辰共喜沐兰汤,毒诊何须采艾镶。
但得奉夔调鼎鼐,自然灾授变休祥。
”从诗中看,苏轼对“采艾镶灾”的做法并不赞成,因为这是迷信,但他对“沐兰汤”却深以为喜,认为这是医治皮肤病等症的科学做法。
而在其他朝代,诗词曲中也多有描写女子端午沐浴的作品,这些都反映了兰汤浴的习俗,如元代张可久《重午席间》的开头即写道:“浴兰芳荆楚风流,艾掩门眉,符映钗头。
”当女子浴罢,全身香洁,再参加节日的宴席,的确令人感到神爽。
端午节的资料篇2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
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
楚顷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衰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人们纷纷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让鱼吃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尸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有关端午节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图解端午节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时至今日,端午节在中国人民中仍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9月30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76个项目,中国“端午节”名列其中。
这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五)端午节,放假一天(农历端午当日)”据此,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
在文化逐渐多元、信息日益丰富的今天,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面临着不少挑战。
这迫切需要人们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适应当今人们需要。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端午节。
每逢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棕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有些地方还举行划龙舟比赛
关于端午节,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名叫屈原。
在公元278年,农历五月初五的那天,屈原在绝望、悲愤之下,投入旧罗江,当地的百姓闻讯后,马上划船去打捞,一直行止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就变成为龙舟比赛。
百姓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从家里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
后来就形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以上故事来看,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形成一种风俗习惯。
我国还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中国人,我平时还要更多地去了解这些灿烂古代文化。
中国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由于我从小非常爱吃粽子,所以对“端午节”的印象非常深刻。
篇二:有关端午节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
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篇三:有关端午节传统文化的资料大全
端午节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节日,受中华文化影响,不少国家也都有自己的端午活动。
而且,随着中华文化的魅力日益渗透到全世界,古老的端午节也一步步走入世界各国的视线,赛龙舟在西方很流行也很受欢迎,还有一些国家尽管不过端午节,也都对吃粽子情有独钟。
不过,由于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沿袭的差异,各地在欢度端午节时所举行的活动也不全一样、各有千秋。
1.韩国
端午祭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传统节日习俗。
江陵端午祭的活动丰富多彩,除指定的祭礼、巫祭、官奴假面戏、农乐竞赛、鹤山奥道戴歌谣外,还有众多的民俗活动,以及烟火游戏、端午放灯等庆祝活动。
其中的祭祀仪式形式和内容保存完整,是江陵端午祭的核心,这种祭祀不是一家一户的小型祭奠礼仪,而是一项大规模的巫术祭礼,是一个地域全民参与的庆典活动。
据韩国学者考证,江陵端午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前。
2004年,韩国表示,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
遗产,引起各方关注。
目前,中韩两国的民俗专家、学者正在讨论两国联合申报端午节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可能性。
2.日本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其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的。
现在,他们把端午节固定在每年阳历5月5日。
端午节属于男孩子日本的端午节是在其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的。
日本人过端午的主要活动是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叶饼,并喝菖蒲酒。
在日语中"菖蒲"和"尚武"是谐音,所以端午节渐渐变成了男孩子的节日。
为了让男孩们茁壮、健康成长,将来事业有成,人们在家门口竖起鲤鱼旗,摆上武士偶像、盔甲和战帽,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3.新加坡
新加坡华人都知道端午节,每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到来时,人们总不会忘记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来临前,在新加坡华人聚集的地方,人们纷纷支起摊位售卖粽子,其中"娘惹粽"很受欢迎。
所谓"娘惹",实际上是指华人和马来西亚人通婚的后代。
男的被称为"巴巴",女的被称为"娘惹"。
"娘惹粽"是将虾米和辣椒放在一起捣烂,然后和炒好的肉馅一并用糯米包裹而成,里面还加了香料,因此口味较为浓重,吃起来又香又辣,颇具热带风味。
4.越南
越南也是在阴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吃粽子、端午驱虫。
越南人在端午节爱吃水果,在他们看来,吃水果等同于吃斋,是对祖宗的尊重,还可以帮助驱除邪气。
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
越南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
当地的方粽子尺寸很大,一个粽子够两三个人吃。
越南人认为,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泰国
在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的这一天,泰国的华人华侨会用自己的方式庆祝端午节的到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吃粽子。
泰国的粽子既有单个儿很大的,也有小巧玲珑串成一串的,大部分是咸味的,里面包腌猪肉、咸腊肠、蛋黄、虾米、香菇、栗子、白果等馅料,并用竹叶来包裹。
还有一种咸粽,泰国人喜欢做成鸡蛋大小,拿来蘸砂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