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详细资料

合集下载

端午节的资料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资料和风俗简介

端午节的资料和风俗简介一、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呀,那可是咱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呢。

传说它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哦。

屈原是个超级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面临着各种危机,屈原呢,一心想让楚国变好,可是却遭到了那些奸臣的排挤和陷害,最后他实在太失望啦,就跳进了汨罗江。

百姓们可舍不得他呀,就纷纷划船去打捞他的遗体,还往江里扔粽子,怕江里的鱼儿吃掉他的身体。

就这样,慢慢就有了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啦。

不过呢,还有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古代百越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呢。

二、端午节的风俗1. 吃粽子粽子的种类可多啦。

有甜粽子,像豆沙粽,那豆沙甜甜的,糯米又软软糯糯的,咬一口超满足。

还有咸粽子,像肉粽,里面的肉肥瘦相间,和糯米混在一起,那香味简直绝了。

而且包粽子也是个技术活呢,要把粽叶折成一个小漏斗,再把米和馅料放进去,最后用粽叶包好系上绳子。

2. 赛龙舟这可就热闹啦。

好多地方都会在端午节的时候举办赛龙舟比赛。

一条条龙舟就像一条条长龙在水面上飞驰。

船上的人都齐心协力地划桨,船头还有人击鼓指挥呢。

岸边上全是围观的群众,大家都在呐喊助威,那场面可壮观了。

3. 挂菖蒲和艾叶在端午节的时候,很多人家的门口都会挂上菖蒲和艾叶。

这可不只是为了好看哦,菖蒲和艾叶都有特殊的香味,可以驱虫辟邪呢。

而且菖蒲的样子长长的,艾叶也是绿油油的,挂在门口就有一种节日的氛围。

4. 喝雄黄酒雄黄酒也是端午节的特色呢。

大人们会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子的额头上,说是可以驱邪避灾。

不过雄黄酒可不能多喝哦,因为它有一定的毒性。

5. 佩香囊香囊可精致啦,通常是用彩色的丝线绣成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里面装上香料。

挂在身上,既能闻到香香的味道,又有辟邪驱瘟的寓意呢。

三、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可不只是有好玩的习俗和好吃的东西哦,它还有很深刻的意义呢。

它体现了咱们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习俗一代一代地传下来,让我们时刻记得自己的根。

而且从纪念屈原这件事上,也能看出咱们中国人对爱国精神的推崇,屈原那么爱国,他的这种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1、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
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
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
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端午节有哪些来历简介,仅供参考,欢迎阅读!端午节的来历简介1、纪念屈原说。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投江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因此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习俗,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说。

此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

伍子胥,忠良之臣,原为楚国人,后投奔吴国,因被人陷害,被吴王赐死。

临死前,伍子胥说:“我死后,将我双眼挖出挂在吴国都城上,以看越国灭吴。

”吴王闻听大怒,让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马革里,在五月初五这天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说。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其父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了纪念她的孝义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4、吴越民族图腾祭说。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端午节五彩绳佩戴宜忌1、在端午节那天的早上太阳没有出来之前,大人起床后在熟睡中的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端午线。

有些地方是五彩绳可以在前一天晚上戴上。

2、系五彩绳的时候孩子不能开口说话,而且戴好之后小孩子不能任意扯断或丢弃五彩绳。

3、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焚烧。

有些地方是端午节后下第一场雨时,摘下抛到河里,让它随雨水冲走。

4、据说戴五彩绳的孩子就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而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孩子门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 百度百科

端午节百度百科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百度百科作为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对于端午节的传统、来源、习俗、饮食等方面有着详细的介绍。

一、节日传统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传说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也有人认为是纪念民间英雄五虎上将。

而屈原和五虎上将成为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源流,形成了复杂而丰富的多元文化。

二、节日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赛龙舟、挂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等。

成为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文化现象之一,这些习俗早已渗透到了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

三、节日饮食端午节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多样的。

粽子是端午节的主食,不同地方的传统口味也有所不同,如南方的甜粽子和北方的咸粽子。

除粽子外,赛龙舟时还需要吃饺子、面粉圆等成为必不可少的食品。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意义。

不仅呈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之丰富多彩,也是寄托了人民对故乡的深深感情和爱国情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思想智慧。

五、节日现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形态的不断演化,端午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演绎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互动性,而各大商家也纷纷借此机会推出各种各样的传统产品,促进了文化与商业的交流。

六、结语综上所述,端午节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国人心中的一样深情史迹。

通过百度百科,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端午节的来龙去脉、传统文化、现状发展等多重层面的内容。

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不断推动和传承端午节的文化之美,也让这一民族传统节日在未来的岁月里更加长盛不衰。

端午节是哪一天_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哪一天_端午节是几月几日

端午节是哪一天_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端午节是几月几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别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英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的习俗1、吃粽子端午吃粽子也是一个重要习俗,粽子又被称为“筒粽”、“角黍”,每年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都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鱼虾投入粽子。

粽子的起源远早于屈原时期,为了纪念屈原,后人才坚持端午吃粽子,慢慢就形成了这样的习俗。

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各地都盛行,也是对伟大诗人屈原的怀念。

2、拴五色丝线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夕“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3、佩香囊端午节这天小孩子佩戴香囊的习俗据说有避邪驱瘟的含义,而在南方,年轻男女还会通过香囊来表达各自的爱意。

香囊形状万千,小巧可爱,但它不仅仅是装饰品而已。

香囊内通常会装有中草药、香药、朱砂、雄黄等,具有驱虫防病的功效。

外面由丝布包着,再用彩色丝线缠绕固定,最后再用彩绸刺绣,五颜六色的香囊十分炫彩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酒有驱虫解毒的功效,多喝还能养颜美容。

端午节喝雄黄酒,寓意驱除病魔。

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

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汉族、壮族、瑶族、布依族等族群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饮食节日,是中国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最早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忠心耿耿、不屈不挠,但最终还是被陷害,投江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后人将他的忌日定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和怀念。

二、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1. 龙舟比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后来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泊上相互较量,比赛的队伍吸引了众多围观的市民,场面热闹非凡。

2. 吃粽子: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粽叶包裹糯米、豆子、蛋黄等食材制成的传统食品,既有民间的习俗传承,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赏菖蒲:端午节另一个常见的习俗就是赏菖蒲了。

人们会到江边湖畔赏菖蒲,这也是古时民间的一种风俗,据说菖蒲有驱邪辟邪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天更显得别有风味。

三、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端午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端午节这种形式,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文明历史,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情怀,增进家庭、亲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种富有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节日,不仅是一种庆祝传统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希望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能够怀着传统节日的感恩之心,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端午节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_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端午节(英文为DragonBoatFestival或DoubleFifthFestival)又称为端阳节,为每年的农历5月初五日,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节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端午节的来历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两千多年来,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罗江殉国的日子。

两千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了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等。

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详细资料
端午节,这个节日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除了吃一口香甜的粽子外,她还让你想起了什么?在各种洋节日趋火爆的现代社会,端午节是否也像部分传统节日一样,逐渐变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

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

事实也正是这样的。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

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

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二.粽子的南北风味:
于各地的饮食习惯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其中比较著名的粽子有:
北京粽子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北京粽子个头较大,为斜四角形或三角形。

目前,市场上供应的大多数是糯米粽。

在农村中,仍然习惯吃大黄米粽。

黏韧而清香,别具风味,北京粽子多以红枣、豆沙做馅,少数也采用果脯为馅。

广东粽子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广东粽子与北京粽子相反,个头较小,外形别致,正面方形,后面隆起一只尖角,状如锥子f分纸隙啵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咸蛋黄做成的蛋黄粽,以及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冬菇、绿豆等调配为馅的什锦粽,风味更佳?
三.粽子的一些包法:
又是一年端午节,家家户户少不了吃粽子。

盛夏闻艾叶香,包上粽子过端午。

虽然现在超市里有速冻的粽子,但吃起来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还是自己动手包粽子,想吃什么口味全凭自己作主,也许一代名粽就会在你的手上诞生。

1.原料的预加工1.糯米、绿豆、花生米的泡制:
将纯糯米淘洗后,用60℃的水浸泡5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绿豆淘洗后,加滚水浸泡小时,或用冷水浸泡12小时
后去皮,效果最佳。

花生米加滚水浸泡3小时,或冷水浸泡5小时后去皮。

2.葱姜油的制作方法:把葱末、姜末、精盐少许放在25克猪油中炒成金黄色,出香味后,捡去葱姜末,即成葱姜油。

3.糯米绿豆瓣:将泡好的糯米、绿豆瓣,以3∶1的比例混合拌匀后,加点碱(3公斤糯米,10克碱),再拌入葱姜油,即成糯米绿豆瓣。

4.陈皮咸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少许盐1汤匙葱白适量姜丝20根陈皮2块切丝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洗净,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盐、料酒调好,搓在肉条上,然后放入葱丝、姜丝、陈皮丝拌匀。

腌渍10小时后,捡去葱丝、姜丝。

5.腐乳咸肉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250克糖1汤匙葱结、姜丝适量料酒少许。

制法:把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把糖、料酒、葱结、姜丝调好,搓在肉条上,腌渍10小时,捡去葱、姜,放腐乳碾碎,拌入腌渍肉条的味料,再腌渍1小时即可。

6.陈皮牛肉制法:
用料:牛腱子肉500克糖2汤匙酱油100克葱1根花椒粉1小匙料酒少许小茴香30粒(以纱布包好)陈皮两片小苏
打少许
制法:将洗净的牛肉,切成手指粗细的条,用小苏打搓匀,放入适量滚开水中,再依次放白糖、葱、料酒、花椒粉、小茴香、煮一会儿即放酱油,煮至八分熟即好。

7.腊肉的制法:
用料:五花猪肉500克甜面酱250克料酒少许葱1根姜15克另有塑料绳毛头纸(窗户纸)。

制法:将肉洗净,切33厘米左右长、厘米宽、厘米厚的条。

将料酒、葱花、姜末放甜面酱中拌匀。

把肉条放甜面酱中浸2小时。

用窗户纸分别把每一条肉包严,用绳扎好,挂在阴凉处风干,约10天左右即好。

8.腊肠的制法:
用料:猪的肥瘦肉1公斤料酒半肠匙白砂糖3汤匙精盐1汤匙葱2根姜25克肠衣3条喜欢陈皮味的,可放些陈皮丝腌渍,或放味精也可。

制法:将猪肉切1厘米见方的丁,用上述调味料腌渍10小时。

用50℃的水将肠衣泡5~6小时即软,再用水灌进肠内输通备用。

将肉丁(捡去陈皮丝、葱姜)用漏斗灌入肠衣,边灌边分节,挂在阴凉处阴干,约1星期左右便可。

9.叉烧肉的制法:
用料:肥瘦兼有的猪肉500克五香粉1汤匙料酒半汤匙白糖50克葱丝和鲜姜丝少许,高级酱油100克油适量。

制作:把猪肉切成厘米宽、厘米长、厘米厚的长条,用上述调味料腌制24小时,将肉条用文火油煎至八分熟,切丁待用。

10.豆沙的制法:
将煮烂的豆子,放在小竹筛中,筛底下放一小盆水。

用手在筛底上揉搓豆子,豆沙筛入水盆中,将豆沙水倒入豆包布口袋中,挤落水分,即成豆沙。

11.各类粽子的具体包法:
火腿肉粽用料:配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火腿丁50克冬菇或香菇25克猪肉末50克精制淀粉10克麻油5克猪油25克葱末、姜末、精盐适量白糖1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用猪油将葱末、姜末炒黄,除去葱姜末后,依次放放火腿肉丁、猪肉末、冬菇丁白糖、盐炒30秒钟,勾芡,淋上麻油,即成馅料待用。

取2片泡好的粽叶,折成斗状,填进糯米绿豆瓣,把馅料夹在糯米中间,上面盖好糯米,包成五角方底锥形,扎紧后上蒸锅,码紧,放冷水,没过粽子为便。

煮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即好。

若用压力锅,煮25分钟,离火再焖5分钟即好。

如没有竹叶,苇叶也行。

每边三片苇叶,折成斗形。

陈皮咸肉粽用料:泡制好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50克陈皮咸肉条250克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改用陈皮咸肉条。

腐乳咸肉粽用料及制法、煮制时间同火腿肉粽,只是馅心换成陈皮牛肉。

咸鸭蛋粽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熟咸鸭蛋黄5个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火腿粽相同。

包成,上蒸锅煮1小时后,移文火煮10分钟即好。

腊肉粽子用料:配制过的糯米绿豆瓣750克花生瓣25克腊肉丁250克白砂糖2汤匙竹叶、马莲。

制法:包法与煮制时间与火腿粽子相同,只是馅心改为腊
端午节的资料大全相关内容: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
话升平。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