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合集下载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1、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
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
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
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资料大全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资料大全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五⽉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这天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起来制作端午节主题的⼿抄报吧!以下是由店铺⼩编为⼤家精⼼整理的“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屈原在端午抱⽯跳汨罗江⾃尽,后来⼈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

个别地⽅也有纪念伍⼦胥、曹娥及介⼦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恶⽇”起于北⽅,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化内涵。

据说,屈原于五⽉初五⾃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哀之,每于此⽇投五⾊丝粽⼦于⽔中,以驱蛟龙。

⼜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体。

那时,恰逢⾬天,湖⾯上的⼩⾈⼀起汇集在岸边的亭⼦旁。

当⼈们得知就是打捞贤⾂屈⼤夫时,再次冒⾬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们荡⾈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竞赛。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回娘家,挂钟馗像,迎⿁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囊,备牲醴,赛龙⾈,⽐武,击球,荡秋千,给⼩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和时令鲜果等。

1、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形制、功⽤⼤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丝结⽽成索,或悬于门⾸,或戴⼩⼉项颈,或系⼩⼉⼿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特别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宽敞,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依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利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季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奇异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

关于端午节的祝愿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奇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予以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快活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围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开展,寄予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端午节在历史进展演化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环节上的差异。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

岭南地区端午节资料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地理区域,包括广东、广西和海南省。

在这个地区过端午节,是许多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传统节日。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岭南地区端午节的资料。

1. 岭南地区的端午节起源端午节起源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的端午节主要是祭祀龙神、护龙和纪念屈原的活动。

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个节日逐渐演变成一种民俗文化,其中包括吃粽子、赛龙舟等传统活动。

在岭南地区,端午节的起源也和祭祀龙神有关,而祭祀的对象则被称为“龙船爷”。

2. 岭南地区传统的端午节习俗岭南地区的传统端午节习俗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a. 吃粽子:岭南地区的粽子制作方法十分讲究,粽子的馅料则因地域而异。

例如,广东人喜欢吃咸肉蛋黄粽、豆沙粽,而广西人则偏好用糯米皮包裹南瓜和糖水制成的甜粽子。

b. 赛龙舟:在岭南地区,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体育赛事之一。

赛龙舟的起源也与祭祀龙有关。

岭南地区的龙舟与其他地方的龙舟略有不同,主要是龙舟的龙头和尾巴造型更为华丽。

3. 岭南地区特色的端午节活动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外,岭南地区还有许多与端午节相关的传统活动。

a. 龙船爷进香:在岭南地区,许多地方会请来自己的“龙船爷”,并在端午节期间举办盛大的进香活动。

龙船爷往往在宣传队伍的带领下,长途跋涉前往宗庙或其他庙宇,完成进香祈福的仪式。

b. 走皮艇:广东等地区的传统皮艇赛,有一项就是“走皮艇”,即选手团队在水上表演各种难度的动作,比赛其既考验个人竞技能力,也考验整个团队的协作能力。

c. 五毒对垒:这是广西南宁一带的民间特色活动,是指五种有毒动物实行人为对垒比武,刺激程度极高,而且相传参赛者的身体内有“毒粉”,致使蚊子和苍蝇接近时迅速离去。

4. 岭南地区端午节的意义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不仅是一段节日时光,也是岭南文化的体现。

这个节日承载了许多人的情感,又是文化交流的载体,代表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的今天,岭南地区的端午节不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体现了人民对于自己文化传承的重视和维护。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传统文化资料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8年楚国大夫屈原的逝世。

为了缅怀屈原,人们开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举行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艾草等活动。

端午节除了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方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节日之一。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活动之一,它起源于赛龙舟的古代民间习俗。

龙舟竞渡通常是由两支或多支队伍参与的比赛,比赛中每支队伍都要划着龙舟尽快地划过终点线,以争取最快的速度获得胜利。

龙舟船上有一位舵手,他负责指挥龙舟前进的方向,而队员们则在节奏感极强的鼓声中划动桨,并呼喊着助威声。

在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吃粽子。

粽子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包裹着肉或豆沙等馅料的传统食品。

粽子的形状是三角锥形,因为它是根据楚国屈原的传统形象而来的,他据说曾经投身于浣溪沙洋中,故而有了“落花满楼”的传说。

人们在吃粽子的同时,也会送粽子给亲朋好友,将它作为礼物表达感情。

挂艾草也是端午节的传统风俗之一。

艾草是一种草本植物,根据古时的传统仪式,人们会在端午节期间将艾草捆成小束,然后挂在门上或悬挂在房间的各个角落里,希望能够辟邪驱瘟,保护家庭平安健康。

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的世界文化交流中,它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它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
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同时也是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值得我们珍视和传承。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

端午节节日简介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汉族、壮族、瑶族、布依族等族群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还是一个重要的传统饮食节日,是中国习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据说最早是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为了挽救国家危亡,忠心耿耿、不屈不挠,但最终还是被陷害,投江而死。

为了纪念屈原,后人将他的忌日定为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划龙舟、吃粽子,以示纪念和怀念。

二、端午节的习俗和活动1. 龙舟比赛:端午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后来演变为一种民俗活动,人们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舟,在江河湖泊上相互较量,比赛的队伍吸引了众多围观的市民,场面热闹非凡。

2. 吃粽子:在端午节这天,人们还会包粽子。

粽子是一种用粽叶包裹糯米、豆子、蛋黄等食材制成的传统食品,既有民间的习俗传承,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赏菖蒲:端午节另一个常见的习俗就是赏菖蒲了。

人们会到江边湖畔赏菖蒲,这也是古时民间的一种风俗,据说菖蒲有驱邪辟邪的功效,因此在端午节这天更显得别有风味。

三、端午节的意义和价值端午节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浓厚的历史底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端午节这种形式,人们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文明历史,感受到传统节日的情怀,增进家庭、亲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种富有传统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节日,不仅是一种庆祝传统的方式,更是一种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载体。

希望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能够怀着传统节日的感恩之心,体验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端午节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端午节的资料内容

端午节的资料内容

《端午节的资料内容》同学们,咱们来聊聊端午节!端午节呀,那可是个热闹又有趣的节日。

一说起端午节,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粽子。

那香喷喷的粽子,一剥开粽叶,香气就扑鼻而来。

我最爱吃奶奶包的红枣粽,甜甜的红枣配上软软的糯米,咬一口,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活动呢!河边挤满了人,一条条龙舟就像准备出征的战士。

鼓手用力地敲着鼓,划船的人喊着整齐的口号,拼命地划着桨。

那场面,别提多壮观啦!我听说有一年的赛龙舟比赛,有一支队伍在落后的情况下,大家齐心协力,最后反超了对手,赢得了比赛。

端午节的来历也很有意思。

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一心为国,却被坏人陷害,最后投江自尽。

老百姓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往江里扔粽子。

每年端午节,妈妈都会给我戴上五彩绳,说是能保佑我平安健康。

我可喜欢那五彩绳啦,戴在手上特别好看。

同学们,端午节是不是很有趣呀?《端午节的资料内容》同学们,今天咱们讲讲端午节。

端午节到啦,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一进家门,就能闻到粽子的香味。

妈妈会包各种各样的粽子,有肉粽、豆沙粽、蛋黄粽。

我总是迫不及待地等着粽子出锅,刚一出锅,我就赶紧拿一个,烫得直换手,还是忍不住咬上一口。

除了吃粽子,还有好玩的活动。

比如挂菖蒲和艾叶,据说可以驱邪防虫。

我帮着爸爸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口,感觉家里一下子变得特别有节日的味道。

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大亮点。

河边人山人海,大家都在为自己喜欢的队伍加油助威。

我看到那些队员们满头大汗,却依然劲头十足,心里特别佩服他们。

我还知道一个关于端午节的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特别想参加赛龙舟,可是他太小了。

于是他就每天在家里模仿划船的动作,最后终于在第二年参加了比赛。

同学们,端午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咱们要好好传承下去。

《端午节的资料内容》同学们,咱们来聊聊好玩的端午节。

端午节呀,可热闹啦!先说那粽子,各种各样的。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妈妈一起包粽子,我学着妈妈的样子,把糯米和红枣放进去,可是包来包去,粽子总是漏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的由来及习俗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阴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之一。

端午节义名端五,又称端节、蒲节、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节(“午”与“五”通)、端阳节、地腊节、天中节、天长节、五月节、女娲节、龙子节、诗人节、女儿节、娃娃节、龙船节。

香包节、沐兰节、白赏节、解粽节、粽包节。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

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当时的宰相为了讨好皇帝,避"五"字的讳,于是把"端五"改为"端午"。

这一改意思更加明确,古代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五月为"午",因此端午即五月初五。

(唯温州地区为纪念明代忠臣刘景下狱而定在五月初四),并有"小端阳"(五月初五)与"大端阳"(五月十五)之分。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四种:
1、纪念屈原
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竞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爱过诗人屈原的。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

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

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
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

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历镂”剑令伍子胥自刎。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都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3、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端午节是古代吴越民间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认为端午节实际上是一个龙的节日。

端午节的其他传说:
1、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其时仲夏之日,万物方盛,夏至日,阴气萌生,恐物不懋,故在五月初五以五色印为门户饰,以惩恶气。

《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2、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

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礼俗。

3原始宗教的植物崇拜。

如《诗经。

大田》中有"与其黍稷,以享祭祀"的记登,以及《风土记》中"仲夏端午,烹骛角黍(粽女)的记载
4、认为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中载,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5、认为宋代高承《事物纪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此日操练水军。

6、认为在《道书》中载有五月初五是为祭祀先祖日。

7、民间有一传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因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

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8、说是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夏商周三代的兰浴说。

道教定农历五月初五为"地腊",是日要香场沐浴,驱逐瘴气,祭奠神祖,以保平安
端午节的礼俗、食俗:
1、避恶去毒
古人认为五月是个"恶月","阴阳争,血气散",汉人应劭的《风俗通义》甚至有"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的记载。

因此自古便有端午避恶去毒的
礼俗。

《夏小正》提倡"蓄采仙药",《后汉书》主张"朱索五色柳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荆楚岁时记》也肯定"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的作法。

因此,后世端午节由许多习俗与食俗:诸如挂钟馗像,贴午时符,采集蟾酥和草药,悬挂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头和龙船花。

祛除蝎子、毒蛇、壁虎、蛤蟆与蜈蚣等五毒;饮用雄黄酒、朱砂酒和菖蒲酒,小儿涂雄黄、佩香袋、挂药包与系五彩丝,赐扇,沐格兰汤;熙游避灾,露天饮宴;赛龙舟;比武;吃咸蛋和粽子,喝龟肉汤等),无不出自避兵鬼、驱魔疠、止病瘟、强身体之目的。

在这个意义上讲,端午节应当是个防御疾病、卫生保健的节日。

为了使之更有情趣,它在传承过程中还融进了祝福、纳吉、游戏、踏青、竞技、美食等内容,显得文采焕灿,英华纷披。

更有意味的是,端午节的许多宴席均用药物或避邪的名称命名,如《东京梦华录》记载的"艾人宴",《武林旧事》记载的《禳会宴》,《胜饮篇》记载的"菖蒲宴",《岁时广记》记载的"解粽宴"等,这都可作为"端午辟恶"的佐证。

2、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划龙舟分游江、招魂、竞渡、回舟四个程序,有一整套的锣鼓和唱腔,其中竞渡虽然热烈,但招魂最为感人。

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人们主要的活动就是看龙舟,吃完早饭,便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往西陵峡"屈原沱"汇集,倾城出动,争看竞渡。

端午阳的屈原沱两岸,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非凡,江上七条龙舟飞渡,岸边数万名群众观战。

场面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人惊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