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资料(小学一年级)

合集下载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端午节》

包粽子的方法
谢谢欣赏
在端午节人们把菖蒲、艾叶插于 门庭、悬于堂中,用以驱瘴避邪。在 传统的端午对联或帖子亦有“绿艾悬 门添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菖华泛 酒尧樽绿,菰叶萦丝楚粽香”等句。 可知艾蒿与菖蒲均为端午节习俗中普 遍使用的两种植物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 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在端午这一天,孩子们要在手腕脚腕上系 上五色丝线,以保安康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划龙舟吃 粽子 插艾蒿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习俗
习 俗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 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 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划龙舟是屈原故里最大的群众性集 会,锣声一响《招魂曲》一唱,随着"我哥回"的声声呼唤, 四乡八里的人们便聚集到了西陵峡两岸,用划龙舟这种最 古老最隆重的方式纪念屈原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 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 装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陈示靓的 《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 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 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 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 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 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 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 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 间艺品。
食 俗
包粽子,首先要准备好粽子叶,老北京包粽 子的粽子叶一般是苇叶,用在包粽子上就被称 为粽叶。过去,粽子叶都是老人们去自己摘的, 现在北京城周边没有芦苇荡了,这粽子叶也只 有去超市买了。很多人认为粽子叶越绿越艳越 好,其实不然,越绿越艳的粽叶有可能是用颜 料染成的,正常的粽叶应该是黄绿色略显陈旧; 正常的粽叶包出的粽子有一种粽叶的香味而不 是其他的怪味;如果煮完粽子之后,水是淡黄 色,那说明这粽叶没问题,否则,那粽子还是 不要吃了。

一年级端午节

一年级端午节
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 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 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 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 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传说是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人们 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最早的 粽子——“筒粽”的由来。
也叫长寿线,五彩缕等。传说可避灾除 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内装香 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有避邪正气、防治 蚊虫和不祥之物骚扰的作用。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 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也是一位最受人民 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是 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 表。1953年,屈原还被 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 人”之一,受到世界和 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 的隆重纪念。
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 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 小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 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 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手执艾旗招百福, 门悬蒲剑斩千邪。
用雄黄涂抹小孩额头的习俗,称可 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 头画“王”字,一借雄黄驱毒,二借猛虎镇 邪。
端午作业:
1、背一背端午节的儿歌给长辈听。 2、亲手做一做端午节的食品。 3、画一画,写一写你家的端午节。
祝一(1)班的孩子们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 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 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 节、端阳节、重五节、五月节、龙舟 节、粽子节 、女儿节、灯节等等。
包粽子、吃粽子
悬菖蒲、挂艾草
做香包、佩香包
端午节的起源之一:恶日说。 端午节的起源之二: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端午节的起源之三:源于纪念伍子胥 。 端午节的起源之四: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起源之五:源于纪念屈原 。

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课文内容

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课文内容

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课文内容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课文内容主要涵盖了端午节的来源、传统习俗、食品文化以及节日意义等方面。

下面我将从以上四个方面分别详细介绍。

一、端午节的来源在课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时期。

据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的大诗人屈原因不满官场的腐败,流放到了汨罗江。

在江边,他吟诵着感人肺腑的诗篇,表达对祖国的爱和民众的苦难之情。

然而,最终他还是被贪污的官员所害。

在他去世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便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划龙舟和赛龙舟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诗人。

二、传统习俗端午节的传统习俗非常丰富多彩。

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穿香囊和游览景点等都是传统的端午节习俗。

其中,赛龙舟最为著名。

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流传下来的,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而吃粽子和挂艾叶则是为了防止疾病和驱邪,是中国古老的习俗。

穿香囊则是为了祈求平安和健康。

三、食品文化端午节的食品文化是中华文化传统里的一部分,也是端午节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学到粽子的来历和制作方法。

粽子是由糯米、豆沙、肉等馅料包裹在竹叶或粽叶里蒸煮而成的一种传统食品。

在吃粽子的时候,还要喝雄黄酒和蘸醋等,以防止疾病和食物中毒。

由此可见食品文化在端午节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四、节日意义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不仅仅是纪念屈原,更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课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端午节的意义在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国粹精神,也是人类文明中和谐、团结和友爱的体现。

综上所述,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课文内容主要涵盖了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传统习俗、食品文化以及节日意义等方面。

通过这些课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从而让我们更加有信仰和自豪感。

一年级端午节小知识内容

一年级端午节小知识内容

一年级端午节小知识内容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而在小学一年级,同学们也会以一些简单有趣的形式来学习端午节文化知识。

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年级端午节小知识内容。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据传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臣,他为了救楚国,奔走呼吁腐败当局改革,但官场派系放手发展,屈原深感苍天有眼,便不能容忍国家沉沦,于是投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唤醒人们,让大家明白推行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从而造福于民众。

二、端午节的时间端午节是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通常是阳历6月的中旬或下旬。

三、端午节的传统食品吃粽子是端午节不可缺少的传统食品,而粽子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咸味糯米饭食品之一,包裹的食材也有所不同。

北方人常以咸肉、花生、豆腐、鸡蛋、白菜等为馅料,甜味粽子则有红枣、桂圆、芝麻、红豆等馅料。

四、端午节的习俗(1) 赛龙舟龙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传统项目之一,用来纪念屈原。

穿戴同样的装束,一群人搭乘一个木制龙舟斗志昂扬、欢呼声连连地划桨,加强队伍凝聚力,通过比赛来增进爱国情操。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缺的一个传统食品,许多地方在吃粽子时,还有独特的习俗,如吴淞地区的吃“灰条子”、苏州地区的“风景镇园春饼”。

(3) 剃头俗剃头俗,也叫剃头节。

起源于民间,是端午节的一个独特习俗。

传说端午前一天,接引铃上的“五毒”要到民间为非作歹,为了赶走这“五毒”,人们就采取剃头、洗澡和嗑瓜子等方式“剃除”邪恶,迎接端午节的到来。

(4) 赛夏令赛夏令是一个民间习俗,比赛的是谁最早制成“夏令”,谁就取得胜利。

然而,知道怎样做夏令不等于就能赢,在夏令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夏令捆绑的方向、粟皮的选用、粘漆的厚度、以及各个节拍的配合,才能最终赢得比赛的胜利。

五、端午节的相关传说(1)屈原投江顾名思义,端午节有个有名的传说,就是楚国大臣屈原为了表示自己对国家的爱,最后在端午节这一天投江自尽,深受百姓的爱戴,传承了五千几百年,被世人所知所传。

端午节资料收集一年级

端午节资料收集一年级

端午节资料收集一年级端午节资料收集一年级端午节,也叫端阳节、龙舟节。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

相传,端午起源于中国汉朝时期,即属于古代的重要节日,距今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因此也又称为“五月节”。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楚国的著名政治家、文化名人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他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族英雄和诗坛巨匠。

推崇他崇高的人格品德和卓越的创作才华,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

据传,屈原曾经闲望于江南之野,仰望天空之时,恰好见到了神龙腾空,久久不肯离去,于是他把一切诗篇都收起来,投身到刺绣、盘缠和钓鱼中,以此来释放焦虑和寻找真理。

这个传说成为江南刺绣、龙舟竞渡、吃粽子、赏花车等缤纷的端午文化的源头,所以端午节也成了一种纪念屈原的方式。

在端午节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和风俗习惯,这让人们更有机会了解闽南文化和民间传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粽子和赛龙舟。

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在粽子外被包裹的竹叶中放入里面的米粒、肉丝和香草等食材之后,在蒸锅里蒸煮一段时间,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把粽子推销开后,分享美味佳肴,这也成为了端午节别具味道的吃食风俗。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另一大特色。

龙舟竞渡,起源于古代的中国,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举行的一项传统运动。

龙舟竞渡是中国传统的水上运动,它洋溢着民族精神和人类文明。

当人们充满热情和祝福时,船只以高速竞渡于浪漫的水面上,这就交织成为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新潮的神奇交错。

在端午节这一天,各地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赛龙舟比赛,让人们有机会亲身感受南方的独特风情,也让我们更好的感受到中国的东方文化。

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良好机会。

总之,端午节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和美妙情感的日子。

希望有更多的一年级同学,了解和传承这一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感受祖国的文化和历史,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文化的怀抱当中。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节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节

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民间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端午节的相关知识。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为了救中国的国家命运,不幸遭到了贬谪和流放。

在他丧失了国家和爱情的苦恼之下,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跳河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时至今日,还会有粽子、龙舟等活动来庆祝。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可以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等等,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喜庆的神色。

吃粽子是广大民众的传统食品之一,粽子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可以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文化和传统。

与此相比,赛龙舟是一项充满活力和竞争性的运动项目,由一支或者多支队伍在水上比赛划桨速度最快,船头加成最快的队伍最终会获得胜利。

龙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龙艇运动作为一种龙舟的表现形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之前的战国时期。

为了纪念屈原逝世,南方的居民便从这一天开始为了祭奠屈原而赛龙舟了。

不少地区的人们还喜欢在这一天挂艾叶,因为传说艾叶有驱除蚊虫和疾病的功效,使用艾叶可以让人们健康和吉祥。

在端午节这一天,许多小学校怀也会组织孩子们一起进行各种活动,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学校还会为孩子们传授关于屈原和端午节的故事和传统,让孩子们能够明白这个节日的由来及其象征意义,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传统节日。

从端午节的各种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到现代中国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风貌。

希望广大人民能够在端午节期间,共同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祈愿国泰民安、财源广进。

一年级端午节的课文内容

一年级端午节的课文内容

一年级端午节的课文内容一年级端午节的课文内容,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习俗和食品等方面。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本文将会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端午节的由来在课文中,我们了解到,端午节与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有关。

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重臣,他深受天下人民的爱戴。

但由于他忠于国君,反对腐败贪污的官员,被楚怀王诬陷成奸,屈原便被流放到汨罗江边。

在他流亡期间,他眼看着故乡被侵略,百姓们疲惫不堪,心情非常沉重。

于是,他用自己的热血写下了《离骚》等爱国诗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深思念和对百姓的关怀。

直到最终屈原在五月初五日投江而亡,为此,后世百姓纷纷在这一天敬翁、护竹、赛龙舟。

二、端午节的习俗端午节有很多习俗,最主要的就是赛龙舟。

赛龙舟是我国传统的水上运动,起源早在汉朝,最早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

现在的龙舟赛已经演化为一种竞技体育,有国际性的赛事,包括世界杯龙舟比赛等。

此外,还有吃粽子、挂艾草等习俗。

汨罗江边的居民们会在端午节期间,插上艾草,自己或者披头散发的孩子们都要绕着屋子转三圈,据说有驱蚊驱虫的作用。

另外,粽子也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美食。

粽子是用竹叶包起来的糯米饭,里面还会加入肉、蛋黄等馅料,口感鲜美,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欢迎。

三、端午节的美食端午节的美食非常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粽子。

粽子是一种传统食品,历史悠久,制作方法也独具特色。

首先是选好糯米,将其泡发并加入适量的盐巴、芝麻油等调料搅匀。

然后,选择鲜嫩的肉、鸡蛋黄等材料,同时备好葱、姜、蒜等佐料,制作出美味可口的粽子。

除了粽子之外,还有艾叶蒸饭、菖蒲鸡蛋、香蕉粥、蒸鲜肉等,都是端午节的美食之一。

总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浓郁的民俗文化。

在这一天,我们不能只是享受美食和娱乐,更应该重视文化传承,铭记历史,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珍惜和爱护我们的传统节日,让它们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消逝!。

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的内容

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的内容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它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都是端午节。

在端午节这一天,有着许多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也有着很多有趣的故事与传说。

在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内容中,我们学习了端午节的来历,起源于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一个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一生写出许多著名的诗歌,反对秦国侵略,守卫中华文明。

由于他的言论,屈原遭到中宣传,被流放到了岳阳楚国。

当时,楚怀王的朝廷中和屈原不和的大臣们趁机诋毁屈原,使楚怀王对他越来越不满。

高贵神秘的屈原便在五月初五这一天投身于自己深爱的汨罗江中。

当地的渔夫们听说屈原自杀,深感惋惜和不舍,立即划船下去打捞他的尸体,并把米豆等食品扔到江中,以防鱼虫叮咬屈原的遗体。

这些渔夫为了缅怀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的传统。

作为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也有着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在一年级下册的端午节内容中,我们还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传统习俗。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这是为了纪念渔夫们打捞屈原尸体的英雄行为。

龙舟是一种传统船只,通常用来祈求丰收和平安。

每个龙舟由18人组成,包括一个舵手和一名鼓手。

鼓手的节奏指导龙舟的划桨速度,舵手则掌控船的方向。

比赛中,龙舟在江河中迅速划行,划手们紧握手中的桨,同时呼喊“加把劲,冲啊!”,力争比赛的胜利。

除了龙舟竞渡之外,还有吃粽子、挂菖蒲、饮雄黄酒、用艾叶熏驱蚊虫和赛龙舟等民间习俗。

在端午节中,吃粽子也是一项非常流行的习俗。

粽子是用粘米制成,里面通常包裹着咸肉、鸡肉、豆沙和慕斯等馅料。

吃粽子有着很多的讲究,首先,粽子一定要用良心制作,让人们能够放心地食用;第二,粽子的吃法也有它的讲究,吃粽子要小口小口地咀嚼,慢慢地品尝粽子的滋味。

粽子除了是端午节中的美食,还有着寓意。

“粽子”和“钟子”同音,所以在端午节的时候一些人家也会在粽子上挑选出一个最大的粽子作为钟子,传承家族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的节日。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

1、五月初五为何叫做端午节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

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

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

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

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

2、民间习俗
端午节与春节等古老传统节日一样,是一个集祈福消灾、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

端午习俗活动围绕敬龙酬龙、祈福纳祥、压邪攘灾等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具体习俗活动主要有:扒龙舟、挂艾草与菖蒲、聚午宴、洗草药水、放纸鸢、荡秋千、贴“午时符”、佩香囊、拴五色线、食粽、采药制茶、立蛋、游旱龙、划喜船、品花宴等等。

3、相关诸说--人物纪念说
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神话小说《续齐谐记》及宗檩的《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

在民间传说中,除了端午源于屈原说外,尚有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廉吏陈临、越王勾践等等说法。

[46-48] 后世附会"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屈原,名平,字原,但实际上他姓“芈”,并不姓“屈”。

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
等诗篇。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纪念伍子胥说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

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
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纪念介子推说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

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4、节庆饮食
节庆食品诸如粽子、五黄、艾草糕、艾糍、打糕、煎堆、茶蛋、五毒饼、菖蒲酒、雄黄酒、午时茶等等。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

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簕古子叶)等,其花样繁多。

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吃五黄,即是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

吃五黄是汉族的民间风俗,流行于江南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