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资料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始于古代楚国。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具体日期在公历六月份左右。
一、起源与传说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和传说。
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是与屈原有关的传说。
据传说,在古代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他忠于楚国,心系百姓,希望楚国能强大起来。
但是,由于朝廷的内讧和外敌的侵略,楚国日渐衰落。
屈原为了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写下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歌,以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
然而,有心人却利用了朝廷的嫉妒和诽谤之心,诬陷屈原意图谋反。
无奈之下,屈原只好离开朝廷,并流亡在江南湖区之间。
他的离去让楚国百姓备感失落,于是纷纷划船追赶屈原,希望能够阻止他离去并寻找到安慰。
当屈原意识到百姓的忠心与爱国之情后,他决定以自己的死来告慰百姓,并借此来表达对楚国的忠诚。
于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屈原跳入了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当屈原跳下江中后,百姓纷纷划船守护,希望能够找到屈原的遗体。
二、诗经与龙舟竞渡众所周知,屈原是古代中国的伟大诗人。
他的诗作广为流传,并被尊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在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引用屈原的诗作进行吟诵,以纪念这位爱国诗人。
与此同时,龙舟竞渡也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这项活动起源于人们划船寻找屈原的遗体的传统。
为了不让鱼虾虫蛇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做出了闹出很大声响并划船敲打水面的行为。
后来,这个行为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代表着勇气和团结的精神,也是对屈原的纪念。
每年端午节,人们会聚集在河流、湖泊等水域,看比赛。
这种活动既能增强国民体质,又能增进社区团结。
三、食物与习俗除了龙舟竞渡之外,端午节还有一些特色食物和习俗。
最有名的莫过于粽子了。
粽子是端午节最为重要的食物之一。
它起源于古代人们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而将米饭包裹在大叶子中,再用细麻线系牢。
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包裹糯米、枣子、红豆等馅料,用竹叶或者芦叶包裹起来蒸煮而成。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1、端午节的习俗和来历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
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却大致相同。
端午节是旧习俗,在我国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说端午节历史久远,是一个古老的节日,但是节日内容却在不断更新、不断丰富,也在不断充实,流行比较广的有以下四种说法: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
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
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
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
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随后便拔剑自刎。
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是几月几日农历几月初几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午日相交节等,是中国汉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之一。
端午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
来历
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古代中国的战国时期,传说古代楚国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人们为了防止鱼虾侵食屈大夫的身体,纷纷将粽子投入江中以转移鱼虾。
这一传说逐渐演变为包粽子、划龙舟等节庆习俗,形成了今天的端午节文化。
习俗
1.包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人们蒸或煮糯米,在粽叶中夹上豆
子、蛋黄、瘦肉、红枣等,包成三角形或长方形,将其串起,作为一种美食。
2.赛龙舟: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人们组成龙舟队伍,划龙舟比
赛,体现了团结合作、勇敢拼搏的精神。
3.佩香囊:有人们在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以驱邪避疫,保佑平安。
4.饮雄黄酒:端午节饮食上,有些地方还有饮食雄黄酒的习俗。
传统活动
北方
在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佩香囊、饮雄黄酒等习俗。
南方
在南方地区,端午节有吃粽子、挂艾草、包糉等传统活动。
总结
通过了解端午节的来历、习俗和传统活动,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魅力,也能体验到中华民族团结、勇敢、勤劳的精神。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传统节日,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一美好的文化传统。
端午节,既是传统节日,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走进端午节,感受节
日氛围,体验传统习俗,让我们一起共同传承和守护这份文化瑰宝。
祝愿大家在端午节快乐,平安健康!。
端午节手抄报内容文字资料大全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五⽉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这天拜神祭祖、祈福辟邪,⼀起来制作端午节主题的⼿抄报吧!以下是由店铺⼩编为⼤家精⼼整理的“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
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屈原在端午抱⽯跳汨罗江⾃尽,后来⼈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
个别地⽅也有纪念伍⼦胥、曹娥及介⼦推等说法。
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恶⽇”起于北⽅,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化内涵。
据说,屈原于五⽉初五⾃投汩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哀之,每于此⽇投五⾊丝粽⼦于⽔中,以驱蛟龙。
⼜传,屈原投汩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直⾏⾄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体。
那时,恰逢⾬天,湖⾯上的⼩⾈⼀起汇集在岸边的亭⼦旁。
当⼈们得知就是打捞贤⾂屈⼤夫时,再次冒⾬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们荡⾈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竞赛。
端午节⼿抄报内容⽂字资料⼤全【⼆】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活动 过端午节,是中国⼈⼆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了众多相异的节名,⽽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其内容主要有:⼥⼉回娘家,挂钟馗像,迎⿁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囊,备牲醴,赛龙⾈,⽐武,击球,荡秋千,给⼩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和时令鲜果等。
1、佩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
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形制、功⽤⼤体相同。
其俗在端午节以五⾊丝结⽽成索,或悬于门⾸,或戴⼩⼉项颈,或系⼩⼉⼿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

端午节黑板报内容资料(10篇)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特别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宽敞,加上很多故事传奇,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
仲夏端午,是飞龙在天的吉日,以扒龙舟形式祭龙是端午节的重要礼俗主题,此俗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盛行。
此外由阴阳术数及季节时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端午习俗。
依据阴阳术数,午为阳,重午为至阳。
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阴邪。
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利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
夏季是阴阳二气相争的季节,阳动于上、阴迫于下,午月纯阳正气,为阴邪所惧。
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仲夏端午阳气旺盛,万物至此皆盛,是草药一年里药性的一天,端午这天采的草药祛病防疫最为灵验、有效。
由于端午日天地纯阳正气汇聚最利辟阴邪以及这天的草药奇异特性,因此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辟阴邪与祛病防疫内容,如挂艾草、午时水、浸龙舟水、拴五色丝线辟邪以及洗草药水、薰苍术祛病防疫等等习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重视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
关于端午节的祝愿语,大部分民俗学家认为,是先有端午节日之后,才将传奇历史人物纪念附着在节日上,予以节日以其它意义,但这些意义也只是端午节其中的一部分。
很多古人的诗词都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端午节自古就是食粽与扒龙舟的喜庆日子,古代端午节时热闹的龙舟表演,快活的美食宴会,都是庆贺佳节的体现。
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这些节俗围围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开展,寄予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
端午节在历史进展演化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环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资料大全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之一。
以下是端午节的一些资料:
1. 起源和传说: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据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
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
被流放后投江自尽,人们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舞龙舟、吃粽子,并在江河
中救济鱼类,以避免鱼类啃食屈原的尸体。
2. 传统食品:
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是粽子,它是由糯米、肉类和其他填料包裹在芦苇叶或箬叶中蒸煮
而成的。
粽子不同地区的制作方法和口味有所不同,有咸味和甜味的粽子。
3.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龙舟是一种长长的木船,外形像龙,船头和船尾
都有龙头和龙尾的装饰。
人们在端午节的时候组织龙舟竞赛,每艘船上有一支人力划
船的队伍,他们要齐心协力划桨,保持节奏,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伍将获得胜利。
4. 民间习俗:
除了吃粽子和观看龙舟竞渡,端午节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习俗,比如系艾草,挂菖蒲,悬钟馗符等。
人们相信这些习俗可以驱邪避祸、增加运气和健康。
5. 国际传播: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
和庆祝端午节。
很多国家和地区都举办端午节的庆祝活动,比如在新加坡、马来西亚
和香港都有盛大的龙舟竞渡赛事。
这些是端午节的一些基本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关于端午节的科学知识资料

关于端午节的科学知识资料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庆祝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也是中国传统节日中除了春节外最重要的一个。
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和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等。
但是这些习俗和活动之后,端午节背后还有许多科学知识和意义值得我们去探究。
一、起源和传播端午节最初的起源是在楚国时期,传说为了纪念文学家屈原,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古代的端午节以赛龙舟和食用粽子为主要庆祝活动,现代的端午节则逐渐扩展为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吃粽子和挂艾草等等。
端午节也从中国的中原地区传播到许多编则地区,如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
这些地区都有不同的端午节传统习俗,但它们都与龙舟比赛和用艾草处理身体有关。
二、龙舟比赛的科学知识龙舟比赛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现今的龙舟比赛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现代化的运动,除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外,还具有极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
在龙舟比赛中,有许多与科学相关的知识:1.水流和船速在龙舟比赛中,水流的影响是很大的。
如果水流速度快,那么船的推进速度也会变快;如果水流缓慢,那么船的推进速度也会变缓慢。
因此在比赛中,要根据水流速度和方向来采取正确的航行策略。
2.水力和划桨技巧龙舟比赛中的划桨技巧也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
划桨的原理是利用乘风破浪的力量,人们要掌握正确的动作和力度,才能帮助船快速前进。
此外,还要根据桨的长度、宽度、形状和材料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桨。
3.漂移和平衡在龙舟比赛时,常常需要进行漂移,这是一种利用船体倾斜来控制船的方向的技巧。
漂移需要船员们高度协调和平衡,如果掌握恰当,可以帮助船体保持稳定,提高船的速度。
三、粽子的科学知识粽子是端午节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食品,它的制作也有一些与科学相关的知识:1.包馅和流动性包粽子需要考虑馅料的流动性和黏性。
比如说,如果粽子里面的蛋黄太多,容易形成“黏死窝”,影响口感。
端午节文章的文献资料收集与参考

端午节文章的文献资料收集与参考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等。
这个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一些关于端午节的文献资料,供您参考。
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诗经中的《天问》:“屈原既放,五罪既央,群神毕降,鼓刀击凶,百兽震恐。
”这个诗句中的“五罪”被解释为五月初五这个日子,因为这一天是屈原自杀的日子,人们为了驱赶邪恶,就在这一天举办各种仪式。
二、端午节的习俗1.龙舟赛:龙舟赛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
据说,龙舟赛源于古代的捞龙节,人们用龙船划龙舟,希望能抵御灾难,保佑平安。
现在,龙舟赛已经发展成一项竞技运动,各地举办的龙舟赛吸引了众多观众和参赛者。
2.包粽子:端午节还有包粽子的习俗。
粽子是一种由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而成的传统食品。
在端午节当天,人们会用竹叶将糯米团成锥形,再将各种馅料放入其中,最后蒸煮而成。
包粽子是一项需要技巧和耐心的活动,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也是一种传统的团圆之物。
3.挂艾草:在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挂一些艾草在门口或床上。
这是一种驱邪的方式,据说艾草能够起到清凉驱邪的作用。
同时,艾草还可以散发出独特的香味,给人们带来清新的感觉。
三、端午节的意义端午节不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文化。
首先,端午节是人们纪念屈原的节日,屈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爱国精神和忠诚精神一直被人们所传颂。
其次,端午节也是对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的传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向神灵祭祀、祈福,寄托着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端午节的文献资料丰富多样,以上只是对一部分内容的简要介绍。
如果您对端午节的信息还有兴趣,可以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或书籍,深入了解这一非常有趣的节日。
希望本文的资料可以对您有所帮助,愿您在端午节中度过愉快的时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午节资料端午节介绍中文名:端午节外文名:Dragon Boat Festival或Double Fifth Festival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时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等。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屈原之名人尽皆知,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
但有例外,东吴一带的端午节历来不纪念屈原,而是纪念五月五日被投入大江的伍子胥,且吴越地区以龙舟竞渡在此日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更是早于春秋很久。
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的起源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端午节一直是一个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
其中,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
史料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攻破楚国都城的消息后,悲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写下绝笔作《怀沙》,抱石投入汨罗江,以身殉国。
沿江百姓纷纷引舟竞渡前去打捞,沿水招魂,并将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鱼虾蚕食他的身体。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
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
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老百姓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
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起源四种主流说法】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
一是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说,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在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吴越族。
对于这些考证据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文章中认为,古代吴越民族以龙为图腾,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还有水上赛龙舟。
这些说法虽说有一定的根据,但是其真实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研究才能证明。
二是说端午节插艾草、悬菖蒲都是为了夏日驱病防病,与古俗视五月为“恶月”、视五月五日为“恶日”相应,所以端午节是起源于古代“恶月”、“恶日”说。
三是纪念孝女曹娥。
传说东汉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孝女曹娥,她父亲在江上划龙船迎潮神时被淹死,数日不见尸体,当时曹娥年仅14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七天七夜仍不见尸体,于是她在五月初五跳江寻找父亲,后来抱出父尸。
人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为她建了一座庙,称为曹娥庙。
传说这一天为了纪念曹娥,人们纷纷来水上赛龙舟。
但端午节是不是为了纪念曹娥还有待考证。
第四种说法,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屈原。
纪念屈原说何以深入人心?王来华表示,这是因为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品格感人至深。
因此,纪念屈原说就占据了主流。
在这一天,人们为了纪念屈原举行一系列活动,如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等。
端午习俗我国各地都有过端午的习俗,其中以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和湖南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的“苏州端午习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因此,2009年中国端午节将三省四地习俗“打包”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成功,成为唯一入选的节日类项目。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重午节。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午节、女儿节、天中节、五月节、粽子节、天中节、卫生节、天医节、夏节、艾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灯节等。
虽然叫法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基本相同的。
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我国的满、朝鲜、白、苗、哈尼、纳西、瑶、蒙古、布依等少数民族,也流行过端午节,又各有其风俗。
如满族的拜天、射柳、击球;朝鲜族的荡秋千、踏跳板等活动。
秭归县是屈原的诞生地,也是中国端午节文化最为深厚的地方之一。
在中国很多地方只过一个端午节,而秭归却有三个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头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五月二十五为末端午。
每到端午节,秭归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纪念屈原,端午诗会吟屈原、赛龙舟纪念屈原、举行仪式公祭屈原,此外还有挂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饮雄黄酒等。
观竞渡(《清史图鉴》)每逢端午,华东的江浙一带,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的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
除祖国大陆在端午节有赛龙舟的风俗外,清朝乾隆年间,台湾也开始举行龙舟竞渡。
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举行龙舟竞赛。
而在香港、澳门等地,端午节龙舟竞渡的风俗也十分盛行。
【划龙舟】在汨罗江畔,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隆重的龙舟竞渡活动。
竞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庙。
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穿着新装,扶老携幼,并抬着龙头,先到屈子庙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遗像。
然后由主祭人将一条红绸系到“头龙”的头上,由“头桡”将龙头扛到江边洗浴,洗完后将龙头安于船首,这才开始赛龙舟。
龙舟竞渡(故宫博物院藏)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因地而不同。
旧时西湖上的龙舟,长约四五丈,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
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和各式旗帜。
中舱分上下两层,中舱下层敲锣打鼓,旁坐水手划船。
船尾树蜈蚣旗。
又如,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遍插旌旗,迎风招展,舱中鼓乐笙箫,粗细间作。
两旁有划手16人,船头立篙师一人,执长篙,称挡头。
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
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杨妃春睡”等节目。
今天用来竞渡的龙船,已比旧时简化了许多。
船分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同色。
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7丈多,长则11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
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的龙,口能开合,舌能转动,栩栩如生。
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船稍短,称“子船”。
有关竞渡的仪式、规定、技巧和情景也因时因地不同而丰富多彩。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破晕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
”“锣挟鸣涛鼓骇雷,红旗斜插剪波来。
锦标夺到轩腾处,风卷龙髯雪作堆。
”唐人张建封的《竞渡歌》,将千年前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跃然纸上。
诗中提到的“标”即“标杆”,或“标船”,是各龙船争夺的目标。
“标杆”上悬挂锦彩、银碗、钱钞等赏物,立于水中,先到者先得。
“标船”设置在终点,当竞渡的龙舟接近时,将“标”抛入水中,让诸“龙”争夺。
标又分“鱼标”、“鸭标”和“铁标”等。
鱼标、鸭标是活的,投入水中即刻游走,要一下子捉住,并不容易。
铁标重,抛落江中便沉水底,没有熟练的潜水本领,更是得不到的。
因此,龙船上一般都要安排一两个水性极好的“标手”,专司夺标之职。
龙舟竞渡今天已得到新的发展。
龙舟竞渡已被列为全国正式体育竞赛项目。
自1984年起,“屈原杯”龙舟赛已经举行了10多届。
1991年,国际龙舟联合会在香港成立。
随后,亚洲和欧洲的龙舟联合会也相继成立,龙舟运动作为一项独立的运动项目,目前正在全世界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每年都有约4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国际性比赛,亚洲龙舟锦标赛、世界龙舟锦标赛均已成功举办多届。
【吃粽子】“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裹角黍(故宫博物院藏)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
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称“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唐人姚合“渚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反映了当时食粽之普遍。
宋代时,出现了用“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子”。
元代的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了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核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今天流行的“火腿粽子”则出现在清代乾隆年间。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
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趣闻轶事【粽子的来历】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衷痛异常,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
有位渔夫拿出事先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它们就不会去咬屈原大夫的身体。
有的说粘米可以粘住鱼的嘴,使鱼无法吃屈原的尸体。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
【钟馗捉鬼的传说】钟馗(杨柳青年画)在我国江淮一带地区,曾有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打鬼除祟、镇宅驱邪的旧俗。
这一习俗始自唐代。
传说唐玄宗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
大鬼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玄宗问他是谁,大鬼自称名钟馗,生前曾应武举,不中,愿为皇上除天下妖魔。
玄宗醒后,疟疾痊愈,于是命著名画家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张贴,以驱邪魔。
这种习俗,虽无科学依据,但对于古代人们在心理上战胜疾病与恐惧,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