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反比例函数全章教案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5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函数概念、正比例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以及如何利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对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与正比例函数有很大的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此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差不齐,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2.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绘制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本质。
2.示例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并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反比例函数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课件,包括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性质、图像等方面的内容。
2.练习题:准备一些关于反比例函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本质。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如何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反比例函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图形和性质》教学设计2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反比例函数图形和性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图形和性质》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形和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形和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
他们对函数的概念和图形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形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2.能够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形。
3.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4.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反比例函数图形的绘制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演示法:通过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形,巩固所学知识。
4.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反比例函数的应用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图形和性质的相关PPT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供学生练习和讨论。
3.绘图工具:准备一些绘图工具,如黑板、粉笔、直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复习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形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2.呈现(15分钟)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形,并分析图形的性质。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拓展学习。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是本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象。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函数概念和几何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图象,培养学生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知识,对于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反比例函数这一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学会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实践教学法: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反比例函数的课件,包括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图象等内容。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象。
沪科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21.5反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对于图像的对称性和渐进线等抽象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直观理解,需要借助图形和动态演示来辅助教学。
-教师应设计具有层次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逐步攻克这一难点。
3.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是应用上的难点。
-学生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时,可能会感到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案例学习。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并分配不同的任务。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分析给定的实际情境,识别反比例关系。
-构建相应的反比例函数模型,并解释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讨论反比例函数图像的特征,并尝试解释这些特征在实际情境中的含义。
我会巡回指导,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并提供必要的帮助。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将分享他们的发现和结论,我会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理解,以及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巩固题:
-完成课本第21.5节后的练习题1、2、3,重点在于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绘制。
-选择两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分别建立反比例函数模型,并解释模型中各参数的物理意义。
2.实践应用题:
-根据课堂上分析的案例,自行设计一个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际问题,要求包含至少两个变量,并运用反比例函数知识解决。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强调以下几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描述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促使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这种规律。
-为学生提供直观的体验,帮助他们理解反比例函数的直观意义。
(二)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新知
在讲授新知的环节,我会正式介绍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我会从之前的实例出发,解释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y = k/x,并强调k ≠ 0的条件。我会用图示和动态演示来解释k的物理意义,以及它如何影响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5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性质及图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函数基础。
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相对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感受反比例函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性质。
2.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实例,引导学生发现反比例函数的规律。
2.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共同探究反比例函数的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反比例函数的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图象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与反比例函数相关的实例,如广告单、报纸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如广告单上的优惠券、报纸上的广告等。
引导学生观察实例中的数量关系,提出问题:“这些实例中是否存在某种数量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呈现(15分钟)呈现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同时,展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让学生观察图象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例中的数量关系,找出反比例函数的规律。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1.5《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反比例函数》是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1.5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最后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函数知识基础。
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与正比例函数有所不同,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来发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和性质的理解。
2.运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和思维能力。
3.例题教学法: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让学生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应用方法。
4.练习法:通过练习题的训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反比例函数的课件,展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反比例函数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广告牌的高度与距离地面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
2.呈现(10分钟)展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来发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沪教版九年级数学上21.5反比例函数(共2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21.5反比例函数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2.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过程与方法】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的过程,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探索数量关系的过程,养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和应用.【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师:什么是正比例函数?它的两个变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1.下列函数中,哪些是正比例函数?(1)y=3x-1;(2)y=x2;(3)y=3x;(4)y=-;(5)y=;(6)x=;(7);(8)y=.学生回答.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2.观察下列函数,它们有什么特点?(1)-y=-;(2)y=;(3)y=;(4)y=.生:……师:我们知道正比例函数都可以写成y=kx的形式,这些函数呢?它们都可以写成哪种形式?生:写成y=(k为常数,且k≠0)的形式.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1.给出定义.师:我们把这个等式进行变形,两边同乘以x,就变为xy=k,因为k为常数,所以x和y的乘积是一定的,这就是我们小学学过的反比例关系.教师板书:一般地,函数y=(k为常数,且k≠0)叫做反比例函数.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1)下列选项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为反比例关系的是()A.匀速行驶的过程中,行驶的路与时间的关系B.体积一定,物体的质量与密度的关系C.质量一定,物体的体积与密度的关系D.长方形的长一定,它的周长与宽的关系(2)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 262 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要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反比例函数吗?(3)三角形的面积为6,它的底y与底边上的高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教师找三生回答.2.例题讲解.【例1】已知参加施工的人数y与完成某项工程的时间x天成反比例关系.当施工人数为4时,10天能完成这项工程.现要求8天完成这项工程,应选派多少人去施工?师:你知道这种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吗?生:知道,用待定系数法.师:具体的思路是什么呢?生:先求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然后把天数代入,求出人数.师:这里哪两个量是成反比例的?生:人数y与时间x天.师: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它们之间的关系?生:设y=.师:然后怎么做呢?教师找一生回答.生:当x=10时,y=4,代入上式,得k=40,即y=.将x=8代入上式,得y==5.师:你回答得太好了!因此,当要求8天完成这项工程时,应选派5个人去施工.【例2】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某物体承受的压强pPa是它的受力面积Sm2的反比例函数,如图.(1)求p与S之间的函数表达式;(2)当S=0.5时,求物体承受的压强p的值.解:(1)根据题意,设p=.函数图象经过点(0.1,1 000),代入上式,得1 000=.解方程,得k=100.答:p与S之间的函数表达式为p=(p>0,S>0).(2)当S=0.5时,p==200.答:当S=0.5时,物体承受的压强p的值为200.三、练习新知,加深理解教师找两生板演教材第44页练习的第2题,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得到:解:(1)设ρ=,把V=10,ρ=1.43代入这个式子得到k=14.3,所以ρ与V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ρ=;(2)把V=2代入上式,得ρ==7.15.所以当V=2 m3时,氧气的密度ρ为7.15 kg/m3.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1.某村有耕地200 hm2,人口数量x逐年发生变化,该村人均耕地面积y hm2与人口数量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某市距省城248 km,汽车由该市驶往省城,汽车行驶全程所需的时间t 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 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当电压U一定时,通过电阻的电流I与电阻的阻值R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请同学们看这几个问题,你能得到题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学生读题,思考.教师找三生回答,然后集体订正得到:1.y=;2.t=;3.I=.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某地方政府准备修建一条连接各村庄的水泥路.修路时需要运输的土石方总量为1.2×108 m3,某运输承接了这项运输土石方的任务.(1)请写出运输公司平均每天的工作量y(m3/天)与完成运输任务所需的时间t(天)之间的函数关系式;(2)这个运输公司共有100辆汽车,每天一共运送土石方6×105 m3,那么该公司完成全部运输任务需要多长时间?教师找两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做,然后集体订正.四、课堂小结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认为最成功之处是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回忆正比例函数,然后引出与它相反的反比例函数,用它们的对比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这节课能得以发挥.由于学生的兴趣得以激发,所以在教授新课的过程中,师生得以互动.这节课让学生得到了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整节课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场面比较热烈.在课程设计中,将反比例函数比较数学化的问题实际化,从实际出发又回到实际也是比较合理的.由于现在学生知识面的扩大,数学教学应该为实际服务越来越被大家接受,因此我认为联系实际是很重要的.第2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2.能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有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总结出它的性质.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并掌握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合作、交流意识,提高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及其性质的归纳.教学过程一、回顾交流,问题牵引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1.什么叫做反比例函数?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y=,y=-,y=6x+,y=-4x+1.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中需要注意什么?2.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的呢?3.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师:请同学们回答以上问题.学生抢答.二、师生互动,探求新知师:下面我们来画一个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它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生:x≠0.师:对,所以我们取x的值时,应取不等于0的数.请同学们根据作图的一般步骤作出这个函数的图象.学生作图,教师巡回指导.师:你能说出这个图象的特征吗?生甲:它的图象在一、三象限.生乙:在每个象限内,函数值y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师:图象与坐标轴有交点吗?学生观察后回答,图象的两个分支都无限接近x轴和y轴,但永远不与它们相交.师:你能根据它的表达式分析一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吗?学生交流、讨论.师:一条线若与x轴相交,交点的纵坐标为多少?生:为0.师:若与y轴相交,交点的横坐标呢?生:为0.师:那表达式的图象不会与x轴和y轴相交,说明了什么?生:x和y都不能为0.师:你们太聪明了!你能说说为什么x和y都不能为0吗?学生讨论.生:因为y=变形后是xy=6,若x、y中有一个为0,则它们的积就是0了.师:对,你分析得太好了!这个图形的形状有什么特点呢?生:……师:如果点P(x0,y0)在函数y=的图象上,那么,与点P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P'的坐标应是什么?生:(-x0,-y0).师:这个点在函数y=的图象上吗?学生思考后回答:在.师:为什么?生:因为当(x0,y0)在这个图象上时,有y0=,即x0y0=6,所以(-x0)(-y0)=6,-y0=,所以(-x0,-y0)也在y=的图象上.因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生:y=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师:现在请同学们在同一平面坐标系中画出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然后观察这两个图象,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作图.师:观察函数y=-和y=的图象,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每个图象的象限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学生观察图象后回答.师:请同学们在课本第46页图21-29中画出函数y=-的图象.学生作图.三、归纳与概括师:观察并比较函数y=与y=-的图象,你能分别就k>0和k<0两种情况总结反比例函数y=(k 为常数,且k≠0)的性质吗?师生一起总结出: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且k≠0)的性质吗?师生一起总结出:反比例函数y=(k为常数,且k≠0)有下列性质:(1)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2)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师:同学们都总结得不错!下面让就我们一起用刚才总结出来的规律来解决几个问题.教师读题,学生在下面思考.1.已知点M(-2,3)在双曲线y=上,则下列各点一定在该双曲线上的是()A.(3,-2)B.(-2,-3)C.(2,3)D.(3,2)【答案】A2.若A(a1,b1),B(a2,b2)是反比例函数y=图象上的两个点,且a1<a2,则b1与b2的大小关系是()A.b1<b2B.b1=b2C.b1>b2D.不能确定【答案】D3.已知A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自点A向y轴作垂线,垂足为T.若S△AOT=3,则此函数的关系式为.【答案】y=±4.直线y=x与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交于A、B两点,过点A作AC垂直于y轴,垂足为C,则△ABC 的面积为.【答案】45.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的每一条曲线上,y都随x的增大而减小.(1)求k的取值范围;(2)在曲线上取一点A,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段,垂足分别为B、C,坐标原点为O,若四边形ABOC的面积为6,求k的值.【答案】(1)∵在图象的每条曲线上,y随x的增大而减小,∴k>0;(2)设A(x0,y0),则由已知应有|x0y0|=6,即|k|=6,又∵k>0,∴k=6.四、应用所学,解决问题【例】已知反比例函数y=.(1)如果这个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5),求k的值;(2)如果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它所处的象限内,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k的取值范围.解:(1)因为函数的图象经过点(-3,5),代入函数的表达式,得5=.解方程,得k=-7.(2)根据题意,有2k-1>0.解不等式,得k>.师:下面我们通过进一步的练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1.在某一电路中,保持电压U不变,电流I(安培)与电阻R(欧姆)之间的关系是:U=IR,当电阻R=5欧姆时,电流I=2安培,则电流I(安培)是电阻R(欧姆)的函数,且I与R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师:请大家交流后回答.生:电流I(安培)是电阻R(欧姆)的反比例函数,关系式为I=.师:回答正确,很好!下面请大家再思考一个问题:2.已知△ABC的面积为12,则△ABC的高h与它的底边a的函数关系式为.生:h=.师:回答正确,同学们掌握得都很好!继续思考下面的问题:3.如果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那么m的取值范围为.生:由1-3m<0,得-3m<-1,∴m>.4.已知点A(-2,y1),B(-1,y2)都在反比例函数y=(k<0)的图象上,则y1与y2的大小关系(从大到小)为.生:y2>y1.师:好!通过上面几道题的练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那么我们更上一层楼,思考下面几道题:1.若点P是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的一点,PD⊥x轴于D,则△POD的面积为.2.三个反比例函数在x轴上方的图象,y1=,y2=,y3=.由此得到()A.k1>k2>k3B.k3>k2>k1C.k2>k1>k3D.k3>k1>k2师:大家可以独立完成此题,如有困难再进行交流.学生交流、讨论.师:请同学们举手回答.生:第1题答案为1.师:请你解释一下.生:因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又可以写成xy=k,即图象上的点的横、纵坐标的积就是k的值,由题意得xy=2.又xy=S△POD,∴S△POD=1.师:回答正确!哪位同学业来回答第2题?生:由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可知,k2>k1,又k3>k2,所以k3>k2>k1,答案为B.师:很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那么下面同学们能不能自己出两个有关反比例函数的问题?写出函数表达式,与同伴进行交流.师生互动,交流.五、课堂小结师生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形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称为双曲线;位置: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内;当k<0时,两支曲线分别位于第二、四象限内;增减性: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图象的发展趋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无限接近于x、y轴,但永远不能到达x、y轴.对称性: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关于坐标原点对称.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认知规律为主线,以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从直观感受到分析归纳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促进良好的数学观的形成.在教学手段上,本节课大量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既能体现知识的背景材料,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节省了时间,增大了课堂容量.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动感强,直观性好,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比例函数全章教案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性质1.1 反比例函数的定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反比例函数是指当一个变量的值增大时,另一个变量的值减小,且它们的乘积保持不变。
例题讲解:求解y = 1/x 的反比例函数。
1.2 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一条通过原点的斜率为正或负的双曲线。
例题讲解: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解析式2.1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绘制反比例函数的图像:通过解析式和图像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特点。
例题讲解:绘制y = 1/x 的图像。
2.2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通过给定的两个点来求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例题讲解:已知两个点的坐标,求解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第三章: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应用3.1 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当x > 0 时,反比例函数是单调递减的;当x < 0 时,反比例函数是单调递增的。
例题讲解: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单调性。
应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反比例函数来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例题讲解:已知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反比例关系,求物体的最大速度。
第四章: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应用4.1 反比例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反比例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利用反比例函数来简化计算。
例题讲解:解一元二次方程x^2 4x + 1 = 0,利用反比例函数来简化计算。
4.2 反比例函数与不等式反比例函数与不等式的关系:通过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解决不等式问题。
例题讲解:解不等式1/x >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来解决。
第五章:反比例函数的扩展与思考5.1 反比例函数的扩展探索反比例函数的扩展:了解反比例函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化学等。
例题讲解:反比例函数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如电阻与电流的关系。
5.2 反比例函数的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反比例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资料反比例函数第一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概念2. 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是否为反比例函数,并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3. 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二、重、难点1.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已知条件写出函数解析式2.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 难点的突破方法:(1) 在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时,可适当复习一下第 11 章的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等相关知识,这样以旧带新,相互对比,能加深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k(2) 注意引导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看形式 y =,等号左边是函数 y ,等x号右边是一个分式,自变量 x 在分母上,且 x 的指数是 1,分子是不为 0 的常数 k ;看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由于 x 在分母上,故取 x ≠0 的一切实数;看函数 y 的取值范围,因为 k ≠ 0,且 x ≠0,所以函数值 y 也不可能为 0。
讲解时可对照正比例函数 y =kx (k ≠0),比较二者解析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y = k(k ≠0)还可以写成 y = kx -1 (k ≠0)或 xy =k (k ≠0)的形式x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 46 页的思考题是为引入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最后得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教材第 47 页的例 1 是一道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的题,此题的目的一是要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方法;二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所蕴含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特别是函数与自变量之间的单值对应关系。
补充例 1、例 2 都是常见的题型,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补充例 3 是一道综合题,此题是用待定系数法确定由两个函数组合而成的新的函数关系式,有一定难度,但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引入1. 回忆一下什么是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它们的一般形式是怎样的?2. 体育课上,老师测试了百米赛跑,那么,时间与平均速度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例习题分析例 1.见教材 P47分析:因为 y 是 x 的反比例函数,所以先设 y =常数 k ,即利用了待定系数法确定函数解析式。
例 1.(补充)下列等式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k,再把 x =2 和 y =6 代入上式求出x2(1) y = x31(2) y = -x(3)xy =21 (4) y =5 x + 2 (5) y = - 3 2x(6) y = + 3x(7)y =x -4k 分析: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关键看上面各式能否改写成 y =(k 为常数,k ≠0)x的形式, 这里( 1)、( 7) 是整式,( 4) 的分母不是只单独含 x ,( 6) 改写后是1 + 3x y =,分子不是常数,只有(2)、(3)、(5)能写成定义的形式x例 2.(补充)当 m 取什么值时,函数 y = (m - 2)x3-m 2是反比例函数?分析:反比例函数 y = k(k ≠0)的另一种表达式是 y = kx -1(k ≠0),后一种写法x中 x 的次数是-1,因此 m 的取值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 m -2≠0 且 3-m 2=-1,特别注意不要遗漏 k ≠0 这一条件,也要防止出现 3-m 2=1 的错误。
解得 m =-2例 3.(补充)已知函数 y =y 1+y 2,y 1 与 x 成正比例,y 2 与 x 成反比例,且当 x =1 时, y =4;当 x =2 时,y =5 (1) 求 y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 (2) 当 x =-2 时,求函数 y 的值 分析:此题函数 y 是由 y 1 和 y 2 两个函数组成的,要用待定系数法来解答,先根据题意分别设出 y 1、 y 2 与 x 的函数关系式,再代入数值,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比例系数的值。
这里要注意 y 1 与 x 和 y 2 与 x 的函数关系中的比例系数不一定相同,故不能都设为 k ,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
略解:设 y =k x (k ≠0), y =k 2(k ≠0),则 y = k x +k 2,代入数值求得 k =2,1112x21x1k =2,则 y = 2x + 2,当 x =-2 时,y =-5x六、随堂练习1. 苹果每千克 x 元,花 10 元钱可买 y 千克的苹果,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2. 若函数 y = (3 + m )x8-m 2是反比例函数,则 m 的取值是3. 矩形的面积为 4,一条边的长为 x ,另一条边的长为 y ,则 y 与 x 的函数解析式为4.已知 y 与 x 成反比例, 且当 x = - 2 时, y = 3, 则 y 与 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当 x =-3 时,y =5.函数 y = -七、课后练习1x + 2中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是 已知函数 y =y 1+y 2,y 1 与 x +1 成正比例,y 2 与 x 成反比例,且当 x =1 时,y =0; 当 x =4 时,y =9,求当 x =-1 时 y 的值2答案:y =4第二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一、教学目标1. 会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 结合图象分析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 体会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二、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难点:正确画出图象,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3. 难点的突破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前,应先让学生回忆一下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即:列表、描点、k连线,其中列表取值很关键。
反比例函数 y =(k ≠0)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x ≠0,所以x取值时应对称式地选取正数和负数各一半,并且互为相反数,通常取的数值越多,画出的图象越精确。
连线时要告诉学生用平滑的曲线连接,不能用折线连接。
教学时,老师要带着学生一起画,注意引导,及时纠错。
在探究反比例函数的性质时,可结合正比例函数 y =kx (k ≠0)的图象和性质,来帮助学生观察、分析及归纳,通过对比,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这里要强调一下,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位置和增减性是由反比例系数 k 的符号决定的;反之,双曲线的位置和函数性质也能推出 k 的符号,注意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教材第 48 页的例 2 是让学生经历用描点法画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过程,一方面能进一步熟悉作函数图象的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认识, 了解函数的变化规律,从而为探究函数的性质作准备。
补充例 1 的目的一是复习巩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二是通过对反比例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特征及性质。
补充例 2 是一道典型题,是关于反比例函数图象与矩形面积的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并掌 握反比例函数解析式 y = k(k ≠0)中 k 的几何意义。
x四、课堂引入提出问题:1. 一次函数 y =kx +b (k 、b 是常数,k ≠0)的图象是什么?其性质有哪些?正比例函数 y =kx (k ≠0)呢?2. 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什么?其一般步骤有哪些?应注意什么?3.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样呢?五、例习题分析例 2.见教材 P48,用描点法画图,注意强调:(1) 列表取值时,x ≠0,因为 x =0 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 y 值2 (2) 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3) 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 由于 x ≠0,k ≠0,所以 y ≠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 x 轴、y 轴相交,只是无限靠近两坐标轴例 1.(补充)已知反比例函数 y = (m - 1)x m 2 -3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 m 值,并指出在每个象限内 y 随 x 的变化情况?分析:此题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即 y = kx -1(k ≠0)自变量 x 的指数是-1,二是根据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当图象位于第二、四象限时,k <0,则 m -1<0, 不要忽视这个条件略解:∵ y = (m - 1)xm 2 -3是反比例函数∴m 2-3=-1,且 m -1≠0又∵图象在第二、四象限 ∴m -1<0解得 m = ± 且 m <1则 m = - 1例 2.(补充)如图,过反比例函数 y =(x >0)的图x象上任意两点 A 、B 分别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C 、D ,连接 OA 、OB ,设△AOC 和△BOD 的面积分别是 S 1、S 2,比较它们的大小,可得( )(A )S 1>S 2(B )S 1=S 2(C )S 1<S 2(D )大小关系不能确定k分析:从反比例函数 y =(k ≠0)的图象上任一点 P (x ,y )向 x 轴、y 轴作垂线段,x与 x 轴、y 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 S = 六、随堂练习xy = k ,由此可得 S 1=S 2 = 2,故选 B 1.已知反比例函数 y =3 - kx,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字母 k 的取值范围 (1) 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2) 在第二象限内,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a2.函数 y =-ax +a 与 y =(a ≠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x21y = (a - 2) x x > 0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反比例函数 y =k (k >0)的图象上的一点分别作 x 轴、yx轴的垂线段,与 x 轴、y 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 6,则函数解析式为七、课后练习1. 若函数 y = (2m - 1)x 与 y =3 - mx的图象交于第一、三象限,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2.反比例函数 y = - 2,当 x =-2 时,y =;当 x <-2 时;y 的取值范围x是 ;当 x >-2 时;y 的取值范围是a 2 -63.已知反比例函数,当 时,y 随 x 的增大而增大,求函数关系式答案:3. a = - 5, y=x第三课时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与性质2. 能灵活运用函数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较综合的问题3. 深刻领会函数解析式与函数图象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及转化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1. 重点:理解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综合问题2. 难点:学会从图象上分析、解决问题3. 难点的突破方法:在前一节的基础上,可适当增加一些较综合的题目,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要让学生学会如何通过函数图象分析解析式,或由函数解析式分析图象的方法, 以便更好的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最终能达到从“数”和“形”两方面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