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影响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分析首先,变动成本法是以变动成本为基础来计算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变动成本是指随着产量的变化而变动的成本,如直接材料和直接劳动成本。
它们与产量成正比,当产量增加时,变动成本也会相应增加。
变动成本法的特点是将固定成本视为期间费用,在成本计算中不纳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
因此,变动成本法适用于短期决策和成本控制,可以帮助管理者分析随着销售量和产量变化而产生的成本变动,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
相比之下,完全成本法考虑了产品或服务的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将二者合并计算。
完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以获得每个单位产品的全面成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决策和价格制定。
通过将固定成本纳入产品或服务的成本,完全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
在成本计算方面,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变动成本法的计算简单直接,只需考虑变动成本,不需要分摊固定成本。
相比之下,完全成本法需要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单位产品上,计算相对繁琐。
其次,变动成本法更加强调单位产品的成本,将固定成本视为期间费用。
而完全成本法考虑了固定成本的时间价值,将其作为每个单位产品的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更准确地评估产品成本和利润率。
在决策分析中,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也有一些差异。
变动成本法适用于短期决策,例如决定是否接受特定订单或停止特定产品的生产。
变动成本法能够帮助管理者看清特定决策的变动成本和贡献度,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而完全成本法适用于长期决策,例如决定是否增加产品线或投资新项目。
完全成本法能够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帮助管理者评估决策对企业全面成本和利润的影响。
综上所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是两种常用的成本计算方法,它们在成本计算和决策分析中有不同的应用。
变动成本法更适用于短期决策和成本控制,而完全成本法更适用于长期决策和价格制定。
为了更好地应对实际情况,企业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决策目的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方法。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损益计算的差异分析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损益计算的差异分析吴晓涵诸灵摘要:在传统会计中,基于完全成本法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组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基于完全成本法的利润核算会出现销量提高反而利润下降,销量下降反而利润提高,销量不变利润却有变动,这一系列的“利润怪相”,因此完全成本法无法有效地进行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变动成本法从成本性态角度对成本进行重新分类并以此进行利润核算,有效弥补了完全成本法的缺陷,更有利于企业成本管控。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利润核算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及作用(一)变动成本法的概念变动成本法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固定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直接在当期扣除的成本核算方法。
(二)变动成本法的作用1.变动成本法更强调成本费用和期间的配比。
变动成本法基于成本性态分析,将生产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尽管发生在生产领域,但是其更多的是和时间配比,因此在变动成本法下将固定制造费用当作期间费用处理,就能有效避免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在各期进行迁移而造成的利润失真。
2.变动成本法下,能让企业更多关注销售。
变动成本法下利润不受产量影响,因此能避免企业通过产量调整利润,美化利润表的情况。
3.变动成本法有利于成本分析,从而能加强成本控制,促进成本节约。
在变动成本法中,产品成本是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因此通过变动生产成本的变化就能追踪企业成本控制的情况,权责明确能极大调动成本降低的积极性。
4.变动成本法能耐简化成本核算工作。
在变动成本法下,产品生产成本只包含变动生产成本,因此不会像完全成本法下,各期产量变动就要调整单位固定制造费用,从而成本核算工作量减少,也避免了因为固定制造费用分配而导致的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影响而影响利润的情况。
5.变动成本法能满足企业短期经验决策,成本管理的需要。
变动成本法下计算边际贡献,能反映出产品对于利润的贡献度,从而更明确地揭示业务量和成本、利润之间的对应关系,方便企业管理层进行成本预测、利润分析、进而为经营决策服务。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的比较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的比较1. 引言在管理会计领域,成本计算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企业需要了解不同成本计算方法的优缺点,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是两种常见的成本计算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探讨它们的特点、应用场景以及优缺点。
2. 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一种以变动成本作为决策依据的成本计算方法。
变动成本指在生产过程中随着产品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发生变化的成本。
按照变动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企业只考虑可变成本,而忽略固定成本。
2.1 特点•变动成本法的计算方法相对简单,只需考虑可变成本;•变动成本法更注重于短期经营决策,适用于需求波动较大的市场;•变动成本法能够帮助企业进行灵活的成本控制,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2.2 应用场景变动成本法常用于以下情况:•短期定价决策:企业在短期内需要调整产品价格时,可利用变动成本法来估算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订单决策:企业需要决定是否接受某一订单时,可利用变动成本法来估算订单的生产成本;•产品淘汰决策:企业需要决定是否淘汰某一产品线时,可利用变动成本法来进行成本分析。
2.3.1 优点•计算方法简单,容易理解和操作;•可帮助企业进行短期经营决策,灵活调整成本。
2.3.2 缺点•忽略了固定成本的影响,可能导致决策结果偏离实际情况;•不能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不适用于长期经营决策。
3. 完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是一种将所有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考虑在内的成本计算方法。
按照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企业考虑的是所有与产品生产和销售相关的成本。
•完全成本法能够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完全成本法适用于长期经营决策,考虑了固定成本的影响。
3.2 应用场景完全成本法常用于以下情况:•长期定价决策:企业在长期内需要确定产品价格时,可利用完全成本法来估算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新产品决策:企业需要决定是否引入某一新产品时,可利用完全成本法来进行成本分析;•长期生产计划:企业需要制定长期生产计划时,可利用完全成本法来进行成本控制。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优点:1.简单易行:变动成本法只考虑了变动成本,忽略了固定成本,因此计算简单、直观。
2.便于决策:变动成本法能够提供产品在不同产量下的变动成本,有助于管理者做出相应的决策,如确定最低售价、最佳产量等。
3.适用范围广:变动成本法适用于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相对较小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有较多固定成本,采用固定成本法核算可能造成较大偏差。
缺点:1.忽略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法只考虑了变动成本,忽略了固定成本,因此无法提供全面的成本信息,不适用于要求全面考虑成本的企业。
2.成本计量不准确:变动成本法将一些固定成本分摊到单位变动成本上,这可能导致成本计量的误差,影响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完全成本法是一种以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总和为基础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完全成本是指在经济活动中随着产品产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所有成本,包括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下面是完全成本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1.成本计量准确:完全成本法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都纳入考虑,能够提供更准确、完整的成本信息,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身经营状况。
2.适用于大型企业: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固定成本往往占比较大,采用完全成本法能够尽可能地准确反映企业的实际成本,有助于决策和管理。
3.帮助决策分析:完全成本法能够提供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帮助管理者进行多种决策分析,如产品定价、产品组合、择优投资等。
缺点:1.计算复杂:完全成本法考虑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的多样性,计算相对复杂,需要较高的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
2.成本分配难度较大:完全成本法需要将固定成本按照合理的方式进行分配,这样能够更准确地将成本分配给不同的产品或部门,但分配过程可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
3.适应性相对较差:完全成本法更适用于固定成本分布比较均匀、固定成本变动较小的企业,对于一些固定成本变动较大或不稳定的企业,完全成本法的适应性较差。
综上所述,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都是成本核算的常用方法,它们在成本计量、决策支持、适用范围等方面有着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

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的结合应用作者:熊剑春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主要是研究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关系,探索一种能够使两种成本核算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的成本核算方法,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使得这两种成本核算方法能满足企业的财务报告需求,同时也能够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关键词: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结合应用1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1.1 变动成本法是指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变动的成本计算法。
在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中,成本计算是以成本形态分析为基本前提的。
产品成本的构成只有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成本法的损益计算是采用贡献式的方法来确定的。
管理科学化要求会计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信息资料,以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决策计划控制。
1.2 如果采用变动成本法,那么在产品、库存和销售产品的成本构成都只有变动成本而没有固定成本,因此在期末存货成本里面是没有固定成本的。
在完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是构成产品成本的一部分,是需要参与期末的成本分配的,因此,采用完全成本法的存货计价模式,最后的存货计价是明显高过变动成本法下的模式。
1.3 导致损益不同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式的差别。
从某一种角度来说,在产销平衡的理想状态下,则这两种计算方法下的息税前利润是相同的,如果不能达到产销平衡,那么就会导致每期的损益产生差别。
2 采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各自存在的影响和局限2.1 产量和销量的均衡程度决定了损益的影响程度。
在产量和销量达到平衡的状态下,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的净收益是相同的。
若销量小于产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大于采用变动成本法确定的净收益。
若销量大于产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的净收益小于变动成本法下计算的净收益。
这是因为采用变动成本法,当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是作为期间费用计入损益的。
这就意味着在产量大于销量时,采用完全成本法计算确定的产品销售成本,同时还吸收了上一期存货成本里面包括的一部分固定性制造费用,导致损益的减少。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及其应用问题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中常用的成本核算方法。
两种方法在对成本进行核算时有着各自的优缺点,同时也有适用的情况。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并讨论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念1. 变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其特点是只考虑与产品直接相关的成本,不考虑与产品生产无关的固定成本。
也就是说,变动成本法将只有在产量发生变化时才会发生变化的成本视为变动成本,而将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的固定成本视为固定成本,不计入成本核算。
1. 优点比较变动成本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品实际成本,因为它只计入与产量直接相关的成本,能够更好地反映产量的波动对成本的影响。
(2)完全成本法的优点完全成本法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成本结构,包括了所有与产品生产相关的成本,对于全面评估产品的成本效益更加有利。
变动成本法忽略了间接固定成本的影响,不能全面评估产品所带来的成本,有可能导致成本低估。
完全成本法计入了所有的固定成本,即使在产量下降的情况下,也会增加固定成本的负担,导致成本高估。
1. 应用范围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选择成本核算方法。
一般来说,变动成本法更适用于短期决策,因为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产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而完全成本法更适用于长期决策,因为能够更全面地反映产品的成本结构,对于长期规划更加有利。
2. 问题的处理在应用过程中,如果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短期和长期的成本情况,可以考虑采用混合成本法。
混合成本法将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相结合,根据具体的决策需求来进行成本核算,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决策情况的需求。
在应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时,还需要注意对固定成本的处理。
特别是在变动成本法中,要特别注意将间接固定成本进行适当的分摊,以便更好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成本。
四、结论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各有其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来选择。
企业在应用成本核算方法时,应根据短期和长期决策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并且要注意对固定成本的处理,以便更准确地评估产品的成本。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与作用分析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比较与作用分析作者:闵梦真来源:《财讯》2018年第13期管理会计中两种基本的核算成本的方法分别是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
然而由于这两种方法在制造费用的处置和成本期间的分配与计量上有所不同,从而对企业最后核算的存货成本和销货成本也将会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将影响企业的税前利润。
这篇文章将运用简易的分析来对比其中的差异和各自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解决对策。
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税前利润早在1836年,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中就展现出了变动成本法的萌芽,经过后来漫长的发展,一直到上世纪中叶变动成本法才逐渐被会计学家们所认可并沿用至今。
西方大多数国家都实行变动成本法来进行产品成本的内部管理,在我国,变动成本法并没有得到广泛沿用,很多公司现依旧选择完全成本法。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概述及理论依据(1)变动成本法的概述变动成本法别称是“直线式成本法”,在一般的公司,变动成本法在计算产品成本的过程中把成本习性作为充分条件,生产成本不全部计入产品成本当中,而是将变动生产成本纳入进去,固定生产成本归入到期间成本当中,并用“贡献毛益”这个中间指标来计算税前利润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2)完全成本法的概述完全成本法别称是“吸收式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就是把成本按照经济用途来分类,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计入到全部的成本当中,只将与成本无关的费用计入到期间费用。
完全成本法就是用“营业毛利”这个中间指标来计算税前利润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方法比较(1)产品成本的构成不同在完全成本法下,计入到产品成本的应该是全部的生产成本,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的成本部分只有与生产该产品无直接关联的成本,完全成本法并没有将制造费用分开来计算成本。
而在变动生产成本下,固定性制造成本和变动性制造费当作制造费用的两部分,而应当作为期间成本处理的是在产品成本之外的固定性制造费用,这与完全成本法全然不同。
(2)销售成本与存货成本不同完全成本法下,当期末有存货时,那么在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售产品成本之间当期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则要以一定的比例进行分配,这就间接导致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一部分会被当期的销售成本所吸收,剩下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便随之结转到下期成为期初存货的一部分。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优缺点和使用范围

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优缺点和适用范围一、完全成本法优点:(1)完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而变动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不符合传统的成本概念。
即成本作为一种资源耗费,是企业为获得一定经济效益所付出的代价,最终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补偿的成本越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高。
(2)完全成本法使人们更重视生产,有刺激生产的作用。
(3)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因果配比”。
因为生产产品的成本,无论是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还是制造费用,全部都要归集到产品中,并在产品实现销售时从收入中一次扣除。
缺点:(1)存在计算的利润受到存货变动的影响,即当期增加销售以前生产的亏损产品时,不仅不会提高利润,反而会使利润下降。
违背企业实现利润的原则。
(2)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分配存在主观臆断性,过于依赖会计人员职业判断,且工作量较多。
(3)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对制造费用的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便提高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和提高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适用范围:编制对外的会计报表变动成本法优点:(1)成本变动法强调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决策。
产品的生产是企业实现利润的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产品销售出去,其价值才为社会所承认,企业也才能取得收入和利润。
而产品的销售,不仅是企业实现收入和利润的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多销售才会多得利润。
但完全成本法下计算的利润受到存货变动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有悖于上述逻辑的:完全成本法下由于产量波动而导致的利润波动,即当期增加销售以前生产的亏损产品时,不仅不会提高利润,反而会使利润下降。
也就是说,完全成本法下提供的成本信息不仅无助于进行正确的决策,有时还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则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
(2)变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期间配比”。
变动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当期所确认的费用,按照成本形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产品生产数量直接相关的成本(即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这部分成本中应有已销售产品负担的部分(即当期销售成本)需要与销售收入向配比;未销售产品负担的部分(即期末存货成本)则需要与未来收入向配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影响2010-10-12摘要:文章分析了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区别,并结合具体案例探索了他们的不足及优势,为企业短期经营决策提供借鉴。
关键词: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企业,经营决策完全成本法是将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制造成本和非制造成本两大类,将制造成本完全计人产品成本,而将非制造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全额计入当期损益。
变动成本法则是先将制造成本按成本性态划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两大类,再将变动制造费用和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一起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固定制造费用与非制造费用一起列为期间成本。
其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将制造费用分为变动制造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其中固定制造费用不能计入产品生产成本而作为期间成本。
传统会计要求必须采用完全成本法编制利润表,完全成本法是财务会计中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
变动成本法计算出的不同期营业利润的变动方向与销售量的变动方向相同,更适应短期决策的需要。
一、案例及分析1、案例资料2004年3月,某医疗工业公司财务科长根据本公司下属各企业的会计年报及有关文字说明,写了一份公司年度经济效益分析报告送交经理室。
经理对报告中提到的两个企业情况颇感困惑:一是专门生产输液原料的甲制药厂,二是生产制药原料的乙制药厂。
甲制药厂2002年产销不景气,库存大量积压,贷款不断增长,资金频频告急,2003年该厂积极努力,一方面适当生产,另一方面则想方设法,扩大销售,减少库存,但报表上反映的利润2003年却比2002年下降。
乙制药厂情况则相反,2003年市场不景气,销售量比2002年下降,但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上的各项经济指标除了资金外都比上年好。
经理这么一提,财务科长也觉得有问题,于是他将这两个厂交来的报表和财务分析进一步研究。
工资和制造费用每年分别为288000元和720000元,销售成本采用后进先出法。
该厂在分析其利润下降原因时,认为这是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工资和制造费用等固定费用未能得到充分摊销所致。
工资和制造费用两年均为180000元,销售成本也是采用后进先出法。
该厂在分析其利润上升的原因时,认为这是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为多交利润、保证国家利润不受影响,全厂职工一条心,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增产节支的结果。
2、案例分析由于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的差别就是固定生产成本是应该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所以我们就只对利润表的这一部分进行研究。
案例资料中的利润表就是按照完全成本法编制的。
甲厂的工资和制造费用每年分别为288000元和720000元,乙厂的两项两年均为180000元。
工资和制造费用全部为固定成本,不含变动成本。
完全成本法下,销售成本包括变动的生产成本(材料,燃料和动力)和固定的生产成本(工资和制造费用)。
2002年发生了288000+720000=1008000(元)固定成本,由于固定制造成本完全分摊到产品成本,而2002年生产量为72000瓶,单位产品固定成本=1008000/72000=14(元/瓶),即分母为当期生产量。
而当产品销售出去时,这部分固定成本才被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抵减由此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在产品被售之前,这部分固定成本留在库存商品里,作为资产。
即当期产生的固定成本被均匀地分到了被销售的当期生产产品和当期产生的存货中去了。
甲厂2002年产销不景气,库存大量积压,本期生产的72000有53000瓶被销售,19000瓶库存,产量>销量,所以2002年进入利润表的固定成本=14*53000=742000(元),留在存货里的固定成本=14*19000=266000(元),即2002年发生的固定成本有266000未进入利润表。
2003年,发生的固定成本同样是1008000元,被分摊到50400瓶当期生产量里。
由于产量为50400,销量为74200,所以产量<销量。
不仅将生产的全部销售出去了,还将库存也销售出去了74200-50400=23800(瓶),包括2002年产生的库存19000瓶,还包括2002年之前的库存4800瓶。
销售成本中的变动成本=(7+3)*74200=742000(元),所以固定成本=2234162-742000=1492162(元),其中:本期生产所占固定成本为1008000元,2002年生产所占固定成本为266000元,2002年之前的存货4800瓶所占固定成本=1492162-1008000-266000=218162(元)。
2003年增加的销售收入为2597000-1855000=742000(元),增加的销售费用为108000-85000=23000(元),而增加的销售成本为2234162-1272000=962162(元),其中不仅含有本期的固定成本,还吸收了之前库存商品的固定成本。
这使得固定成本被大大提高了,单位固定成本由2002年的14元/瓶提高到了2003年的(5.71+14.40=)20.11元。
我们从利润表看到,2003年越卖的多则吸收的存货中的以前年度产生的固定成本越多,单位固定成本越大。
虽然2003年扩大销售减少库存,但完全成本法下的利润却减少了。
乙厂却刚好相反。
2002年生产数等于销售数,由于后进先出,所以没有动用2002年期初存货,所以产量:销量,利润表中的固定成本就是当期发生的固定成本360000元,没有以前库存商品的固定成本进入当期成本,也没有当期固定成本留在库存商品中。
2003年生产13000瓶但卖出11000瓶,产量<销量。
当期发生的固定成本为360000元,单位固定成本=360000/13000=27.69(元),故作为生产成本进入利润表的固定成本=27.69,11000=304590(元),被存货吸收的固定成本=27.69.2000=55380(元)。
即当期发生的固定成本360000元中有55380元没有计入主营业务成本进入当期利润表,而是被存货吸收了。
所以虽然2003年销售数小于2002年的,但是利润却比2002年的高。
完全成本法是鼓励生产但不鼓励销售的。
甲厂2003年积极扩大销售减少库存,而利润表中的利润却不升反降;乙厂2003年销售不如以前但生产了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这部分吸收了一些固定成本未反映在利润表的成本里,使得乙厂的利润不降反升。
变动成本法下,利润表中的固定生产成本就是当期产生的全部工资和制造费用,和销售费用一样被看成是期间费用。
故在产品被卖出去之前,固定成本都不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既不进入资产负债表;当产品被卖出时,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固定成本是当期发生的固定成本。
这样,就不会发生库存商品吸收固定成本而导致的如以上完全成本法下利润表所示的产销不平衡时销量和利润不成正比的情况(前提是贡献毛益大于零)。
甲厂单位贡献毛益=35-10=25(元),毛益和固定生产成本两年都不变,为1008000元。
若忽略销售费用,则利润只与贡献毛益有关,而单位贡献毛益又不便,所以利润与销量成正比,与生产量无关。
变动成本法的这个特点很充分地反映到了以上编制的利润表里。
对于甲厂而言,单位贡献毛益为25,而2003年销量和2002年相比增加了21200瓶,则总的贡献毛益增加了21200,25=530000,固定成本为期间费用故不变,这使得2003年的利润大于2002年的利润。
乙厂也是如此。
同时,乙厂在2002年产销一致,则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下编制的利润表的最终利润是一致的。
因为产销一致则完全成本法下不存在期末存货吸收或期初存货释放固定成本的情况。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变动成本法是鼓励销售的。
二、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对业绩评价和短期经营决策的影响依据变动成本法编制的利润表,可以得出与完全成本法下截然相反的结论。
根据甲厂在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表,甲厂在对其利润下降进行分析时认为是“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工资和制造费用等固定费用未能得到充分摊销所致”的观点有失偏颇,甲厂在其扩大销售减少库存的努力上所产生的利润随之增加。
根据乙厂在变动成本法下的利润表,我们可以看到,完全成本法下生产的多则库存多,则被库存商品吸收的固定成本多,则当期利润多,导致做出了要乙厂增产节支的决策。
而变动成本法只关心销售量。
由于乙厂在2003年销量不如以前,故利润下降,我们对乙厂的业绩评价也转优为差,并作出要乙厂不要盲目生产而是应该积极扩大销售的结论。
即完全成本法的信息导致企业盲目生产,造成产品积压,导致资金长期占压甚至产品的永久损失。
变动成本法引导企业更加重视销售,更加注重分析市场动态、开拓销售渠道、搞好售后服务,从而防止盲目生产。
变动成本法有利于企业的部门业绩评价和短期决策,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期间配比;促使企业重视销售,防止盲目生产,同时简化成本计算工作。
更适合企业内部管理和短期决策。
与完全成本法相比,变动成本法的优点是主要的,变动成本法不仅适合于提供与短期决策相关的成本信息,也适用于对外报告。
变动成本法也有局限性,按其计算的产品成本目前不合乎税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将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本身是假设。
完全成本法的优缺点是相对于变动成本法而言的,变动成本法更重视销售环节,而完全成本法更重视生产环节,也不一定就是缺点(如当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就是第一位的)。
值得一提的是,完全成本法更符合配比原则中的“因果配比”,因为生产产品的成本,无论是直接人工、直接材料还是制造费用,全部都要归集到产品中,并在产品实现销售时从收入中一次扣除。
此外,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还有共同的局限性:决策是面向未来的,而不论是完全成本法还是变动成本法,都是面向过去的,都是有关过去经济活动的反映,所以除非它们能够协助决策,否则它所提供的决策信息就毫无价值可言。
作者: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梁菁太平洋财产保险荆州分公司程尚华来源:《当代经济》2010年第6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