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补血穴位

合集下载

十大补气穴位

十大补气穴位

十大补气穴位第一节脾腧穴第二节足三里穴第三节膻中穴第四节涌泉穴第五节关元穴第六节气海穴第七节太溪穴第八节百会穴第九节肺腧穴第十节悬钟穴•补气最简单的方法拍手是一种至刚至阳的养生方法,其主要功能就是补气。

手是阳气的大本营,脚是阴气的大本营。

手穴共有39个,拍手可以震动阳气,推动全身气的运行。

•第一节最简单的补气法:清晨拍手第二节基本拍手补气法第三节高级拍手补气法第四节站桩补气法〔1〕第四节站桩补气法〔2〕十大补气食物“万物同源,天人一体”,人与动植物之间存在着物性相宜、物类同感的共同规律。

因此,我们的先人在最初发现某些食物的药性时,依据的就是“同气相求”的原则。

•第一节土豆•第二节山药•第三节红薯•第四节香菇•第五节牛肉•第六节泥鳅•第七节兔肉•第八节糯米•第九节韭菜•第十节蜂蜜人体有“四虚”一:体虚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1、气虚:气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声音消沉、动则气短、易出汗,头晕心悸、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虚热,自汗,脱肛,子宫下垂,舌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脉弱等,为功能减退,不一定有病,气虚者需补气,补气的药物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等。

•补气虚食品:牛肉、鸡肉、猪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枣、鲫鱼、鲤鱼、鹌鹑、黄鳝、虾、蘑菇等。

可经常交替选服。

•气虚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槟榔、大蒜、苤蓝、萝卜缨、芫荽〔香菜〕、芜菁〔大头菜〕、胡椒、荜拨、中指、紫苏叶、薄荷、荷叶;•忌食或少食:荞麦、柚子、柑、金橘、金橘饼、橙子、荸荠、生萝卜、地骷髅、芥菜、薤白、君达菜、砂仁、菊花、茶叶及烟酒。

相应膳食:怀山百合莲子汤;参药煨乳鸽;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枣烧猪蹄;2、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调理身心平衡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调理身心平衡

补气血的穴位保健调理身心平衡人体的健康与平衡有赖于气血的充足流畅。

气血不足或不畅会影响身心健康,而穴位保健是一种常用的调理方式。

本文将介绍一些补气血的穴位,帮助调理身心平衡。

一、太冲穴太冲穴是一处重要的补气血穴位,位于足太冲经的起点处,即足大趾的足背侧蒂骨突起以下凹陷处。

按揉或针灸太冲穴,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增加体内气血的供应。

每天早晚各按揉5-10分钟,可有效改善气血不足的情况。

二、三阴交穴三阴交穴位于腿部内侧,当内踝上缘与距内踝尺寸的前一横指宽处之间,按揉或针灸三阴交穴可以提高脾胃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每天按揉3-5分钟,可以帮助补充气血,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三、三焦经上部穴位三焦经上部穴位有中渚、天突、气街等。

按摩这些穴位,可以调理气机,改善气血不畅的情况。

常按摩这些穴位,可以缓解疲劳,增加精力,提高注意力。

不妨在工作休息的间隙,轻揉这些穴位,以获得精力的补充。

四、踏实穴踏实穴位于肚脐下方两横指的凹陷处,也是一个重要的补气血穴位。

按揉或针灸踏实穴,可以调理脾胃功能,增加消化吸收能力,帮助养血生气。

每天早晚各按揉5-10分钟,可以改善气血不足的症状。

五、命门穴命门穴位于腰部,脐中下方4横指处。

按摩命门穴可以促进肾脏的功能,调理体内的水液代谢,帮助补益气血。

每天按摩命门穴,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增加体内气血的储备。

六、迎香穴迎香穴位于上颚骨突突起处,按揉迎香穴可以促进气血运行,提高肺部功能。

经常按摩迎香穴,可以清除心脑血管系统的疲劳物质,保持心脏的健康状态。

综上所述,通过按摩或针灸一些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补充气血,调理身心平衡。

当然,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建议在进行穴位保健之前,先咨询专业医生或理疗师的建议,了解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以便选择适合的穴位和方法进行保健调理。

秉持科学、合理的态度,我们可以更好地享受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女人补气养血穴位

女人补气养血穴位

女人补气养血穴位女人补气养血穴位1:手掌中央所属经络:手厥阴心包经效用:经常用食指指关节挤压手掌中心能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能增加面部红润,减少皱纹,并能宁心安神,镇定神经。

对调理月经,肤色都有一定功效。

此外,还有利于心脏健康。

2:肩窝所属经络:手少阳三焦经效用:用力按压肩窝处,不仅能调节全身体液循环,增强免疫能力,还能刺激大脑皮层,放松神经,改善头痛、耳鸣、目痛、咽喉痛等身体不适。

对面部痤疮、酒渣鼻、皮肤虚浮等症有较好疗效。

洗澡时利用热水柱按摩肩窝也是不错的方式。

3:小指尖端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效用:经常摩擦、按压小指尖端有利心脏健康,胸闷,心慌,晕车,晕船时,用力重掐小指尖端,也能迅速缓解不适症状。

4:拇指尖端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效用:经常摩擦、按压拇指尖端有宣肺、利肺的功效,有助于维持呼吸系统健康。

尤其是在秋季,经络运行到手太阴肺经,更是进行呼吸系统保健的最佳时机。

此外,咳嗽时用力重掐拇指尖端,还能缓解咳嗽症状。

对于女性朋友来说,按摩此经脉,具有增加面部色泽的作用,对面色白,指甲苍白或暗紫效果较好,同时可起到改善情绪激动、消除疲劳,减少皱纹的作用。

5:曲肘外侧凹陷处所属经络:手太阳小肠经效用:按摩手肘外侧凹陷处能进行小肠保健,促进营养吸收。

可改善枯暗无泽的肤色,使皮肤恢复润泽,对皮肤过敏和暗疮,湿疹有一定的作用。

女性患贫血症状者经常按摩此处更是好处良多。

女性中医养生方法1、食养脾胃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必须重视饮食调养。

首先要注意保持脾胃的健康和旺盛的食欲,既要饮食有节,又要重视脾胃疾病的治疗。

其二,要适当多吃富含“造血原料”的食品,特别是富含优质蛋白质、必需微量元素(尤其是铁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的营养性食品,如豆制品、动物肝肾脏、动物血、鱼、虾、鸡肉、蛋类、大枣、红糖、黑木耳、桑葚、花生(带红皮生吃更好)、黑芝麻、胡桃仁以及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2、药养患者血虚表现比较严重或患有月经不调以及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者,除重视慢性病的及时治疗和食养外,平时还应重视药补。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

10大补气穴位、补气补血的穴位按摩第一节脾腧穴脾腧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中的穴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两指宽处。

脾腧穴这个名字很有意思,你们看,脾是脾脏,这说明这个穴位一定与脾脏有很大关系,一个与脾有很大关系的穴位为什么会跑到膀胱经上去了呢?如果我们弄懂了“腧”字的含义,也就明白了,“腧”通“输”,意思就是运送。

“脾腧”的意思就是将脾脏湿热之气向外输送入膀胱经。

膀胱经就像汽车的散热器,人体内的外散之热沿着它上行,冷降之液顺着它下行。

人感冒发热了,多喝水多排尿,就会好起来,其原因就是体内之热顺着膀胱经散了出去。

“脾腧穴”是专门负责外散脾脏湿热之气的。

下文我们要说脾有四怕,怕湿就是其中之一。

如果脾脏中的湿热之气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会受损,脾是气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损,气血就会虚弱。

所以,脾腧穴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补气穴位之一。

脾腧穴就像铁路线上的一个大枢纽,这个枢纽不通畅,整条铁路就会瘫痪,脾脏内的湿热之气运送不出去,时间一长,整个人都会出毛病。

那么,如何保证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勤按摩、勤拔罐、勤艾灸。

根据季节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区别。

早春和晚秋最好采用拔罐;夏末和冬季则用艾灸比较好。

夏冬两季进行艾灸不但可以温补脾气,还能祛湿。

如果平常在家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选择按摩的方法,不但简单易行,还能取得同样的疗效。

按摩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晚上的8点左右,因为这个时候运转了一天的“脾气”已经有些疲弱了,此时将废气排除,补充新气,一则可以缓解白天的劳累,二则可以为第二天蓄积力量。

利用指尖,强力按压背部脾腧穴3次,每次3~5秒钟,然后将手按放在脾胃部位,先自右向左平推30次,再自左向右平推30次。

注意:按摩时,手掌要紧贴皮肤,向下的压力不要过大。

第二节足三里穴中医认为,人体最多气多血的经络是胃经,而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

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气血不足带来的麻烦事不少,而气血不足是可以通过调理改善的,穴位按摩法是不可错过的一种方法。

那么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按摩什么穴位补气血1、按摩血海穴补气血此穴位是脾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并且此经络是血液积聚的重要点,是统管血液和各种与血液相关病状的基础。

2、按摩极泉穴补气血极泉穴是手少阴心经的一个重要穴位,对其进行按摩最好的方式便是弹捏,但是并不是对其弹捏的力度越用力效果就越好,力度需要柔和且连贯一些,并且每次弹的次数还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一般而言弹10次左右便可以了。

3、按摩天枢穴补气血天枢穴在腹部肚脐眼的位置,大约三个指头的位置,天枢穴是胃经上的一个关键穴位,经常对其进行按摩能很好的起到保持胃经和大肠经络相通的作用。

经常对天枢穴进行按摩,便能很好的起到刺激胃经内气血循环的目的,从而帮助体内的气血通过胃经向大肠经输送。

在对天枢穴进行按摩的时候,双手按压在穴位上,然后以打圈的方式对其进行按摩,每次按摩3分钟左右便足够,以此穴位有酸胀的感觉为佳。

4、按摩气海穴补气血气海穴就是人体元气的海洋,具有极高的补益元气的功能,中医经典上认为气海能够治疗脏气虚弱、真气不足等一切因气虚导致的疾病,所以补气首选气海。

气海是任脉上的穴位,位置很好找,在肚脐眼(神阙穴就是指肚脐眼)正下方1.5寸。

你把除拇指外的其余四指并拢,从肚脐处向下量,四指并拢的宽度为3寸,一半就是1.5寸,或者如上图两指也是1.5寸。

气海是全身非常重要的强壮穴,用艾灸的方法最好。

可以用艾柱灸5~14壮,或者用艾条灸20~30分钟。

经常灸一灸气海,可以培元固本,起到很好的防病保健作用。

5、按摩膻中穴补气血膻中穴有上气海之称,主要的功能是调益肺气,能调一身之气,尤其对肺脏的保健功效很好。

用膻中配气海,一上一下,既能补元气,又能调肺气,气机调顺了,人体就不会产生淤滞,身体自然安然无恙。

穴位归类 各个经络的要穴 针灸穴位歌诀

穴位归类 各个经络的要穴 针灸穴位歌诀

穴位归类各个经络的要穴针灸穴位歌诀穴位归类1、补气穴:气海、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2、补血穴:脾俞、膈俞、章门、三阴交、阴陵泉、足三里。

3、理气穴:膻中、内关、气海、太冲、行六、大陵。

4、通脉穴:太渊、内关、神门、心俞、厥阴俞、膈俞、血海、三阴交、足三里。

5、散瘀穴: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6、止呕穴: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劳宫、三阴交。

7、发汗穴:合谷、复溜、大都。

8、止汗穴:后溪、合谷。

9、止咳穴:列缺、太渊、尺泽、孔最。

10、祛痰穴:丰隆、中脘、内关、列缺。

11、消食穴:足三里、公孙、中脘、天枢、合谷。

12、清热穴:大椎、曲池、合谷、血海、劳宫、少商、商阳、行间、大都。

13、祛寒穴:神阙、命门、中脘、阴陵泉、气海、关元、列缺、膻中。

14、壮阳穴:命门、肾俞、关元、气海、神阙。

15、降血压穴:血海、足三里、曲池、少海、太冲、涌泉。

16、醒脑穴:人中、百会、十宣、劳宫、涌泉。

17、安神穴:百会、神门、内关、心俞、三阴交、太溪、安眠。

18、通便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支沟、阳陵泉、照海、大敦、内庭。

19、止泻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大横、曲泽、委中常用针灸穴位主治歌诀头面颈项部病症面口针合谷,眩晕配太冲;风池清头目,颞痛太阳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额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关面颊症,下关与翳风;口眼歪斜疾,颊车地仓从。

阳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劳宫。

落枕成斜颈,外关或悬钟;急性项背强,均可取人中。

耳聋取耳穴,耳门透听宫;中渚外关配,哑门与翳风。

廉泉主喉舌,治哑先治聋;新穴供选用,听会及聋中。

胸腹部病症心胸内关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枢治脐周。

下腹三阴交,关元气海由;中极阴陵伍,能导尿潴留。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穴位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促进健康。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穴位以及贴敷方法。

1. 中脘穴:中脘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脐中1.5寸。

补中补气血的效果显著,适用于气虚血弱、食欲不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中脘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2. 血海穴:血海穴位于足三里穴下方,距离胫骨前缘3寸。

补益气血、滋养脏腑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面色苍白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血海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3. 四白穴:四白穴位于手太阳经上,掌心与小指尖连线的中点。

具有补益气血、养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心气不足、失眠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艾叶、灸条或贴剂,粘贴在四白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4. 关元穴:关元穴位于脐中点。

有温中补气、益肾固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腰腿酸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关元穴处即可,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5. 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于胃经上,距离胫骨前缘3寸。

有益气健脾的作用,适用于气虚血弱、消化不良等症状。

贴敷方法: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粘贴在足三里穴处,每次贴敷30分钟左右。

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可以提供一种便捷、有效的调理方式,但在贴敷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温度适宜:贴敷时使用温热的贴膜或贴剂,温度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对皮肤造成刺激或伤害。

2. 皮肤清洁:在贴敷前,应将贴敷部位的皮肤清洁干净,以免影响贴敷效果。

3. 贴敷时间:每次贴敷的时间建议控制在30分钟左右,避免时间过长导致肌肤不适。

4. 穴位选择: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贴敷的穴位,可以咨询中医师或按摩师进行指导。

总之,补气血的穴位贴敷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中医调理方式,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穴位来调节气血,促进健康。

在贴敷时需要注意温度适宜、皮肤清洁、贴敷时间以及穴位选择等方面的问题。

李志刚穴位养生方

李志刚穴位养生方
9、感冒(风热型):风池、大椎、列缺、合谷、外关、曲池、尺泽、
10、便秘(各种类型):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
11、便秘(热型):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合谷、曲池、
12、便秘(气型):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中脘、太冲、
13、便秘(冷型):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神阙、关元、
12、打鼾:中脘、阴陵泉、天枢、丰隆、
13、耳聋、耳鸣:耳门、听宫、听会、翳风、太溪、涌泉、
14、牙痛:颊车、下关、合谷、内庭、二间、
15、口臭:劳宫、金津、玉液、内庭、
16、咽喉肿痛:天容、合谷、列缺、照海、谦泉、
17、颈椎病:大椎、天柱、后溪、大杼、
18、肩周炎:肩髓、肩前、肩贞、阳陵泉、条口、肩痛、
10、温补肾阳:肾俞、命门、关元、气海、
11、滋养肾阴:肾俞、三阴交、太溪、涌泉、
1、头痛:合谷、太冲、太阳、风池、阿是穴、
2、保养大脑:神门、太溪、足三里、手三里、水沟、神庭、承灵、
3、面瘫:阳白、四白、颊车、风池、翳风、地仓、合谷、颧骰、下关、
4、眼睛保健:四白、承泣、睛明、攒(足)、丝(足)空、
1、大补元气:气海、膻中、足三里
2、理气解郁:膻中、内关、合谷、太冲
3、补血养血:膈俞、肝俞、足三里、三阴交、
4、气血同补:气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
5、活血化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俞、血海、合谷、
6、滋养津液: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养老、
1、安心神:心俞、神门、足三里、三阴交
2、清心热:大陵、劳宫、外关、行间、
14、便秘(虚型):天枢、大肠俞、上巨虚、支沟、照海、脾俞、气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大补血穴位
胡维勤《胖补气,瘦补血》书中十大补血穴位
十大补血穴位,大多在脾经胃经肝经之上,都是多气多血之穴。

一、血海穴
补血找血海;补气找气海。

血海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脾经所生之血聚集之处,有化血为气,运化脾血之功能。

还有引血归经,治疗血症之功效,刺破血海穴,可祛除人体内的淤血,并促生新血。

拍打或按摩血海穴,对妇女痛经和经血过多或过少有效,配合按摩三阴交穴、太溪穴效果更佳。

痛经
伴有呕吐,按摩此穴同时按足三里穴可立刻缓解症状。

每天上午9-11点拍打(每次10秒,连续3-5次)或按摩(轻柔每侧3分钟)血海穴,晚上21-23点再艾灸此穴,对妇女月经不调、痛经及因气血瘀滞引起的肥胖、关节痛等症有效。

二、天枢穴
常按天枢穴(足阳明胃经之穴),可使胃经和大肠经保持活络,促进胃经内气血循环,帮助气血由胃经输向大肠经。

胃经气血充盈,则消化功能增强,就给生血系统提供足够的精微物质,为补血提供最基础的动力;大肠经气血充盈,则可保证循、环排泄机能正常,即止泻又通便,保持肠道清洁,使人免受“毒素”的困扰。

双手拇指下压(力度适中)左右两边此穴,由外向内打圈按摩,每天100-200下,又补血又排毒。

三、关元穴
足三里、关元、气海是人体三大强壮要穴。

古有“针必取三里,灸必加关元。

”之说。

关元穴是(任脉之穴,也是小肠的募穴)人体元阴和元阳的交汇处,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统治足三阴经及小肠、任脉疾病。

按摩关元穴,提高脾胃生化气血的功能。

每一轮轻轻按压8次,每次8轮,补血、消除小楠肚。

四、足三里穴
刺激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之穴),补益气血,培补元气,滋养脑髓。

是保证肝血充足的首选。

对气血亏虚引起的头晕、耳鸣、神经衰弱及胃动力不足的人、胃气虚的人、因用眼过度或失眠熬夜而伤肝的人经常拍、按摩、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婴儿灸身柱,促发育;十七八岁灸风门,预防感冒;二十四五岁灸三阴交,促生殖健康;三十岁以后灸足三里,促长寿;老年之时灸曲池,促耳聪明目”---- 日本流传语。

灸足三里,温中散寒、健运脾阳、补中益气、宜通气机、导气下行、强壮全身。

胃酸过多、空腹烧心的人不宜灸足三里,可选阳陵泉穴有良效。

五、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肝、脾、肾交汇的穴位,脾统血、肝藏血、肾生血,因此,三阴交有调和气血、补肾养肝的功用。

每天上午11点,按揉左右小腿内侧的此穴各20分钟,可排体内湿气、浊气、毒素,对湿疹、荨麻疹、皮炎等有疗效。

常按三阴交穴,补血、活血,保持血压稳定,特别对血压偏低的人补血效果显著。

六、隐白穴
隐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统血、止血。

鼻子出血、月经量多可按摩或灸此穴。

“太阴根于隐白,名曰阴中之阴。

”按摩此穴可刺激脾经,促进气血源源不断的生化,是女性补血的大穴。

七、髀关穴
髀关穴(足阳明胃经之穴)是胃经中脾土微粒沉降之处,是小腹之阴与股前之阳交汇之处,是调节下肢胃经之总穴。

此穴用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而用针。

多按此穴,健脾除湿,固化脾土。

理气和胃,治疗胃痛。

多按此穴,对风湿、关节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减肥有良效。

八、下关穴
下关穴(属足太阴脾经之穴)是胆经和胃经交会穴。

功效:通经利窍、舒经活血、促进新陈代谢。

按摩此穴对肾虚缺血或胃火导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时改善肾血虚状况;促进阴阳平衡,祛除胃火。

肾虚缺血导致的牙痛:隐隐作痛、时痛时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龈萎缩、牙浮齿动、腰膝酸软。

(按摩时配合颊车穴、肾腧。


胃火导致的牙痛:牙痛剧烈、牙龈红肿、腮部肿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难。

(按摩时配合颊车穴、支沟、胃腧。


九、期门穴
期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太阴、厥阴、阴维诸经之会处。

功效:呵护肝脏,避免肝血虚,常按此穴,对肝血不足有良效。

十、章门穴(见上图)
章门穴(足厥阴肝经)是足厥阴、带脉会合之处。

功能:疏肝健脾;调节五脏气血,使五脏之间相互协调。

脾脏不好的人此穴有疼痛感。

艾灸章门及期门、足三里、内关,可协调五脏、调节肝脏和胃部的气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