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对联历史的简介

合集下载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

对联的来源与发展一、对联的来源对联,又称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是由两句相对呼应、意义相对称的诗句组成。

对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1. 古代祭祀活动中的对联在古代,祭祀活动是重要的社会仪式,人们常常在祭祀场所的门前或祭坛两侧悬挂对联,用以表达对神灵的敬意和祈愿。

这些对联通常由官员或文人撰写,内容多为吉祥祝福的词句。

2. 文人雅士的对联创作在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崇尚文学艺术,对联成为他们表达才情和智慧的一种方式。

他们以对联作为一种游戏和娱乐形式,通过创作对联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这些对联多以诗词为基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对人生的理解。

二、对联的发展对联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范。

1. 对联的艺术特点对联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仗工整:对联的两句诗句需要在音韵、字数和意义上相对称,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2)意境深远:对联的诗句通常富有哲理和文化内涵,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3)形式多样:对联的形式可以是对仗对联、对偶对联、对仗对联等,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表现方式。

2. 对联的规范与传承为了保持对联的艺术水准和规范,对联的创作和传承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规则和标准。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字数要求:对联的两句诗句的字数要相等,通常为四个字、六个字或八个字。

(2)平仄要求:对联的两句诗句需要在平仄上相对称,形成一种韵律美。

(3)意义对应:对联的两句诗句需要在意义上相对应,呼应或对比,形成一种意境。

(4)创作技巧:对联的创作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文化修养,同时还需要一定的创新和想象力。

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对联仍然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传承,不仅在节日庆典、婚庆喜庆等场合中使用,还成为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一种形式。

写作素材:对联的简介

写作素材:对联的简介

写作素材:对联的简介概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它是以汉字为媒介,通过对两个相对对立的短语进行对仗和衬托,表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既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民族特色的集中体现。

历史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楚汉时期。

最早的对联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八阵图”,在该图中,八个对称的部分都有一组相互补充的短语。

这种形式为后来对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唐宋时期,对联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

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对联成为一种雅趣和社交娱乐的方式,他们相互之间切磋对联的艺术表达,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特点对联的表达方式独特,它以对仗的形式表达出一种对立或互补的关系。

对联的特点如下:1.对仗的衬托:对联的前后两句相互衬托,通过形式和意义的对立或互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2.简洁而富有表现力:对联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即对联的核心部分,这四个字需要在表达意义的同时,尽可能地简洁明了。

3.意境丰富:对联通过对仗和衬托,往往能够创造出丰富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4.文化内涵: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联可以了解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分类对联可以根据表达方式和内容进行分类。

根据表达方式,对联可分为:1.对仗对联:前后两句的字数和音节相对应,通过对仗的形式表达相互衬托的关系。

例如:“山高水长影叠叠,花红柳绿拂轻风。

”2.对块对联:前后两句的字数数量不一致,但通过押韵和意义的呼应形成相互衬托的关系。

例如:“大地春来花开艳,小楼晓月笔情浓。

”3.对偶对联:前后两句的字数数量一致,但通过对仗和平衡的形式表达相互衬托的关系。

例如:“山间晨曦寒气寂,水面晴空彩云明。

”根据内容,对联可分为:1.哲理对联:表达一种思想或道理,启发人们的思考。

2.描绘对联: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一种景象或画面。

3.趣味对联:以幽默或诙谐的方式表达,让人发笑或产生共鸣。

对联的发展史

对联的发展史

对联的发展史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发展: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

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

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

对联的来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古老而又神奇的艺术形式,它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宗教、历史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极具意蕴。

它曾在我国古代得到广泛流行,并在每一个重大场合都能看到。

关于对联的来历,传说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但正式流行要到汉代才算是正式流行。

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那时的对联多用于庆祝仪式、农历新年等活动中,以表达对上苍的敬畏之情。

随着汉代的兴起,对联逐渐普及开来,不仅成为一种文学形式,也成为一种礼仪,被用来庆祝各种喜庆场合,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到了宋代,对联技巧发展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它的文学价值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

这种传统的文学形式一直流传至今,并在当今世界被广泛接受。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对联的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对联的简介

[关于对联的资料简介]对联的简介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对联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古体诗、散文、词曲等的特点。

因而对联所用句式,除了律诗句式、骈文句式外,还有古体诗句式、散文句式、仿词曲句式。

不同句式适用格律不同、宽严不同。

其中律诗句式平仄要求最严,古体诗句式则除了对句末平仄有要求,其他位置平仄不拘。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历史探源楹联者,对仗之文学也。

这种语言文字的平行对称,与哲学中所谓“太极生两仪”。

即把世界万事万物分为相互对称的阴阳两半,在思维本质上极为相通。

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观念。

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以阴阳二元观念去把握事物,是古代中国人思维方法。

这种阴阳二元的思想观念渊源甚远,《易经》中的卦象符号,即由阴阳两爻组成,《易传》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值得收藏!对联的历史故事蕴含很多历史知识,帮助大家理解文化内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一)一副绝妙数字联从前有个杨秀才和一个王秀才,两人同样饱读诗书,又时乖运蹇,应试多年连个举人都没考上,就双双投到督军府当了幕僚。

好在两人都没有家口之累,长年在外乐得无牵无挂。

那一年除夕,府中上下都回家探亲,他们两人无处可去,就在一起饮酒“守岁”。

两人谈天说地,倒也不觉孤凄。

但文人不改旧习,总想压倒别人。

杨秀才开了口:“王兄,我们就这样饮酒十分无聊,不如对句助兴如何?”王秀才回答说:“就请杨兄先出上联吧。

”杨秀才沉思片刻,说出上联:一夜连双岁;王秀才一听就觉得这个对子很不好对。

今夜除夕,过了今天就是明年,杨秀才即景生情,出得好,出得妙!沉思片刻,他才对出下联:五更分二年。

杨秀才立马称赞道:“王兄果然不凡,妙,妙!”接着又说:“这次换王兄先出吧。

”王秀才答道:“刚才我们对的是数字联,这一次也用数字,我出上联全用单数,杨兄下联全用双数,如何?”杨秀才听后,说:“看来,下面一联必定不简单,算了,你说怎样就怎样。

”王秀才就慢慢吟出上联:孤山独庙单枪匹马一将军;杨秀才听后愣了愣,心想:“这上联实在蹊跷,果真不容易对!”他想了好几个句子,都觉得不够工稳,急得他抓耳挠腮,眉头频皱,最后好不容易对出了下旬:双沟两溪同舟对桨二渔翁。

王秀才听后不由得啧啧道:“好,好!杨兄果然高明,对得太绝了。

”他们谁也没能难倒谁,从此就互相佩服起来。

后来督军也听说了这副对联,将他两人大大夸奖了一番,并将对联抄下,挂在自己的卧室之中。

对联的历史故事大全(二)考官“少目”学生“欠金”清朝乾隆年间有个官员叫吴省钦。

他颇有才学,曾考中进士,由编修一直升到了左都御史。

平时“工诗文,刻琢凝炼,援引精密”。

但他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视财如命,见利忘义,靠着官职,捞了许多“油水”。

有一年,他奉命到江西主持考试,又利用这次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

对联的由来
对联最早是起源于桃符,是人们为了去除厉鬼,而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木上,并悬挂于门上。

然后随着发展,桃符上开始出现联语。

而到了明代,随着对对子的习俗开始盛行,对联的这个词也出现了。

时至今日,春节贴对联成了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

扩展资料
对联的分类
按照用途来进行分类的话,可以分为通用联、专用联、春联、贺联、挽联、赠联、行业联等等。

对联的寓意
1、对联以简单的文字形式体现了一个家对新的一年的美好希望。

例如富贵双全人如意,财喜两旺家和睦,横批万事如意。

2、对联体现我国语言魅力的独特艺术形式,最早的对联记载于三国时期,发展到如今,春联变成了过年必不可少的习俗。

3、一副对联,彰显的.是一个家庭的精气,寄托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对联的历史

对联的历史
上联雪与白梅,三次出现,回环反复;苏东坡的风和竹相对,也三次出现,不仅对得巧而且事物相对,意境也很协调。 2.王安石将苏东坡左迁黄州团练副使。临行,王安石亲自相送,半路上出了一上联: 七里山塘,行至半塘三里半;这下子把苏东坡难住了,怎么也想不出。王安石笑道:“不要急于对答,待黄州回来后,再说吧!” 黄州回来后,苏东坡果然对出下联,是前些时与朋友游九溪洞,半路上想起来的: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3.宋神宗时,辽常常侵犯北宋。后来,两国修好,辽派使臣,宋派苏东坡接待。相见之后,辽国使臣对东坡说:“久仰学士学富五车,才高八斗,鄙人可有一句,敬请相赐。”上联是:
家藏万卷书
赵员外出门看见这副春联,大为恼火,穷人过年,还穷快乐。他叫来奴仆,下令把满园翠竹砍得精光。解缙看到这个情景,明白这是赵员外阴暗心理使然,心中既十分痛恨又十分痛快,他又在对联的末尾各加上一个字,变成:
门对千棵竹短
家藏万卷书长
赵员外一见,怒气冲天,下令把竹蔸连根统统拔掉。解缙一见,又在对联的末尾各添加了一个字,变成:
南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南宋大儒朱熹筑沧州精舍,曾自书一联贴于门上:"佩韦遵考训,晦木谨师传."这副对联是目前认为最早的书院厅堂类联.
南宋时候,灯门联和寿联也开始出现.据《隐居通议》中说,贾似道在扬州时,在上元曰命宾客集古句作灯门联,其中有一人集了如下一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这副对联是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一副灯门联.
北宋末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6年),有人把四川眉山诗人唐庚的名句"山静似太古,曰长如小年."用来作门联,这是曰常生活中把对联写在门上的一个先例,打破了对联只能作为春联写在门上的格局.
南宋初年,金军攻破建康(今南京),通判杨邦义威武不屈,咬破手指,用鲜血在衣襟上写下十个大字:"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这副对联是目前为止知道的最早的自题言志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对联历史的简介
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联的历史。

3000年前,中国先民就已使用对偶句了。

商周两汉以来诗人的对偶句及魏晋南北朝以来辞赋中的骈俪句,为后来对联的产生在文字上做了原始积累。

汉语词义和汉字字形的特点决定了使用汉语、书写汉字的文人对于“对偶”的修辞手法情有独钟。

盛唐以后形成的格律诗、律赋,对偶严格精密,对偶句已经是诗文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独立性在渐渐加强。

对联就是由格律诗的对偶句和骈赋的俪句开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

因此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早在秦汉以前,中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开始把联语写在桃木板上。

跟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则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教师笔记《对联的历史》。

”。

宋代以后,中国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北宋诗人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过年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亲密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替代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
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欣赏取乐。

从此,文人学士无不把习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进入清代,对联曾昌盛一时,出现了不少到处颂扬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开展,对联还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