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及引言(1)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

文献综述格式及要求一、格式文献综述包括摘要、引言、主题和参考文献1、摘要限200字以内。
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
摘要后须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2、引言局部引言局部,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课题的研究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表达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引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
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在综述的引言局部要写清以下内容:(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课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那么。
(4)扼要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阔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3、主题局部主题局部是综述的主体。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局部〕。
插图应精选,具有自明性,勿与文中的文字和表格重复。
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精心设计,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并具有自明性,内容勿与正文、插图重复。
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
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主要内容〔1〕该领域的研究意义〔特点、应用范围、相关技术等〕。
〔2〕该领域的研究背景和开展脉络。
〔3〕目前的研究水平、存在问题及可能的原因〔可包括国内外现状等〕。
〔4〕进一步的研究课题、开展方向概况。
〔5〕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局部。
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表达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
文献综述写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
因此,应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一.研究主题分析1.需求分析:(列举出课题需要的文献信息为全面性文献资料/专深性文献资料;查找的文献资料的文献类型;文献加工深度;文献的时间范围;文献的作者、文献的质量;语种范围)2.关键词分析:(根据课题题目提取出检索关键词,并且扩展出相关的等同词与下位词)3.背景知识:(通过文献资料汇集书写300字左右的课题的背景材料,可包括课题描述的事物发展历程、种类、现状,国内外研究的重点机构、项目、代表人物和已经取得的学术成果等)4.拟解决的问题:(通过思维分析活动和了解课题背景知识对课题进行主题分析,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二.信息检索与收集1.检索方法:(文献检索过程中可能需要使用的检索方法,例如常规法、追溯法、访谈法、二次检索法、综合法等)2.检索工具:(查找文献的工具;文献检索过程中使用到的中外文数据库;中外文搜索引擎;纸质书籍、报纸、期刊等。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
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极限思想的某些问题的应用1.引言微积分是研究客观世界运动现象的一门学科,我们引入极限概念对客观世界运动过程加以描述,用极限方法建立其数量关系并研究其运动结果[1].极限理论是微积分学的基础理论,贯穿整个微积分学.要学好微积分,必须认识和理解极限理论,而把握极限理论的前提,首先要认识极限思想.极限思想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是变与不变、过程与结果、有限与无限、近似与精确、量变与质变以及否定与肯定的对立统一.2.国内外现状极限的概念最早诞生于中国的战国时期,在这时期的一个名家学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因此有人认为位这名家提出了极限的概念,但是,他实际上并未指出无限分下去结果是什么.后来墨家学派从一维(线)入手对极限的概念更加清晰.而这句话在古代哲学家庄周所著的《庄子·天下篇》中引用过后,以及惠子从三维(体)入手研究极限,使得极限的概念定义方法与近代数学的方法相通.可见,中国古代的极限概念在先秦时就已相当精确了,诸子的极限表述方式完全超越了日常经验.尽管后来在中国从未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微积分,但极限概念(和观念)的影响是深远的.公元3世纪,我国魏晋时期的数学家刘徽在注释《九章算术》时创立了有名的“割圆术”,他的极限思想是“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第一个创造性地将极限思想应用到数学领域. 这种无限接近的思想就是后来建立极限概念的基础.西方国家的极限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那时古希腊人的穷竭法也蕴含了极限思想,但由于希腊人“对无限的恐惧”,他们避免明显地“取极限”,而是借助于间接证法——归谬法来完成了有关的证明.到了16世纪,荷兰数学家斯泰文在考察三角形重心的过程中改进了古希腊人的穷竭法,他借助几何直观,大胆地运用极限思想思考问题,放弃了归缪法的证明.如此,他就在无意中“指出了把极限方法发展成为一个实用概念的方向”.而牛顿和莱布尼茨以无穷小概念为基础建立微积分,后来因遇到了逻辑困难,所以在他们的晚期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极限思想,但是他们对后来的微积分影响很大.到了19世纪,法国数学家柯西试图消除极限概念中的几何直观,作出极限的明确定义,然后去完成牛顿的愿望.但柯西的叙述中还存在描述性的词语,如“无限趋近”、“要多小就多小”等,因此还保留着几何和物理的直观痕迹,没有达到彻底严密化的程度.为了排除极限概念中的直观痕迹,维尔斯特拉斯提出了极限的静态的定义,给微积分提供了严格的理论基础.所谓 n a A =,就是指:“如果对任何0ε>,总存在自然数N ,使得当n N >时,不等式n a A ε-<,恒成立”.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N ε-语言,现在的微积分课程中一直使用.3. 研究方向极限思想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变”与“不变”反映了客观事物运动变化与相对静止两种不同状态,不变是相对的,变是绝对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在辨证法中,有限与极限是对立统一的.无限与有限有本质的不同,但二者又有联系,无限是有限的发展,同时借助极限法,从有限认识无限[]2.近似与精确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理解数学运算的重要方法在唯物辨证法中,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是指事物成为它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指事物存在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3.量变和质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之间有着辩证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度,就不可避免地引起质变,只有质的变化才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质变规律在数学研究工作中起重要作用[]4.对任何一个单位圆的内接正多边形,事物的质是圆的内接多边形,量是内接多边形的边数,当边数无限增加,得到的仍是圆内接正多边形,是量变,不是质变,量变体现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在事物量变过程中,保持事物本身质的稳定性.但当边数增加的无限过程中,由于量的动态变化,多边形越来越接近圆,为质变创造条件,多边形面积就变转化为圆面积,促进量质转化,达到矛盾统一.本文中这些思想都有所体现.4. 进展情况极限知识是微积分的基础,导数和积分都是建立在极限的概念之上的,“极限”概念承上启下是高等数学知识方法的核心.不管是从高中到大学的知识,极限都是作为基础桥梁,联通许多其他知识体系.如物理学中从“不变”的匀速运动到“变”的变速运动,代数中从有限的小数到无限小数化分数的认识以及经济生活中的市场营销稳定性模型、复利计息模型等.现在是信息化的社会,极限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所涉及的面也会越来越大.5.存在问题极限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知识人们没有细心的去观察,从而导致遇到极限问题时措手不及,无从下手.高中及大学阶段就把极限的概念引入课本,但是很多学生对于极限的概念的理解不透彻,对于极限也只有模糊的概念.哲理都是相通的,数学的极限概念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不要小看一点点改变,只要坚持,终会有巨大收获.学完极限概念,我们至少要教会学生明白一件事,就是做事一定要坚持,每天我们能前进很小很小的一步,最终会有很多收获.这是学极限概念收获的最高境界,也是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5.大学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应用性、高素质的人才,强调的是能力本位,能力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的核心是思想,对能力有着“遥控”作用的是思想.如果极限思想一旦被确立,便能从根本上提高素质,不仅是对微积分的学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将有助于将思维延伸到更多层面,甚至延伸到将平常的事做得更为极致.这就是在学习极限时为什么要注重极限思想渗透的意义.如果数学的极限学习只用于数学本身,就没有太多的价值了.参考文献[1]沈长华.微积分概念的发展及其哲学解析[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0.[2]吴振英,陈湛本.论极限的思想方法[J].广州大学学报.2003,12(10):410-412.[3]王娟.微积分教学中哲学思想的渗透[J].高等函授学报.2007,5(12):8-10.[4]白淑珍.对极限思想的辨证理解[J].中国校外教育.2008,16(2):39-40.[5]周瑞芳,高永良. 工科高等数学极限概念的趣味教学法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9):76.。
文献综述的引言(范文)

文献综述的引言(范文)第一篇:文献综述的引言(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引言包括撰写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基本内容提要;二.文献综述的正文包括课题研究的历史(寻求研究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基本内容(寻求认识的进步),研究方法的分析(寻求研究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重点、详尽地阐述对当前的影响及发展趋势,以便于他人了解该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
三.文献综述的结论概括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存在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四.文献综述的附录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增加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进一步检索。
格式排版说明:1.文献综述做成word格式文档打印(A4纸)2.标题四号字居中3.作者信息小五号居中4.摘要五号字行距为1.5倍5.关键词五号左对齐6.正文五号字分段落书字行距为1.5倍7.参考文献五号字左对齐行距为1.5倍8.注释五号字左对齐行距为1.5倍9.参考文献的序号以(1)、(2)……的形式进行标注10.注释的序号以右上标①、②……的形式,录入在参考文献中也以①、②……的形式进行序号标注。
第二篇:引言论未成年人教育失当问题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肖家乡第二中学原景富近年来,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滑坡、道德文化危机、心理失衡、违法犯罪突出。
据有关调查、统计分析,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有向低龄发展的趋势,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未成年人的犯罪,有呈智能、团伙性的趋势。
据统计,在犯罪案件当中,未成年人的犯罪案件占80%,其中30%属于性犯罪。
这么高的比例绝不是偶然,我认为这是长期以来教育失当的恶性积累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所谓教育失当就是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机构、教育场所、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实施各种教育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其整体素质下降的诸多因素的总和。
这些因素作用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必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和危险性,因此这些毒素集中发生在未成年人身上。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吸附姚胜宗0804100347一、引言—中国地下水氟污染的现状地下水地下水中存在多种化学元素,其中氟元素与人体健康关系比较密切,其含量过高和过低对人体健康都有危害,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缺水状态,特别是北方地区,不得不用井水作为日常的饮用水,而许多地区地下水含氟量都超过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1.5mg/L),有些地区甚至高达20mg/L。
长期饮用高氟水,对身体有很大害处,轻者使牙齿产生斑釉,关节疼痛,重者会影响骨骼发育,致使丧失劳动力,,甚至会导致死亡,即为氟骨症。
氟中毒还能使妊娠期妇女产后发生瘫痪。
人体急性氟中毒,可引起胃的严重腐蚀和肝、肾细胞变性。
所以除去地下水中的氟是至关重要的,这样可以缓解用水短缺问题。
其需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规定氟含量不得超过l.0 mg/L。
当然过低的氟含量也是不利的,只有摄入合适的氟才是最好的。
关键字:吸附活性氧化铝除氟地下水二、活性氧化铝吸附早在三十年代初期Boruff、Link与Lindsay首先研究活性氧化铝除氟性能,活性氧化铝通常由加热氢氧化铝制成,首先在实验室从事氟化钠合成,然后进行小型装置试验,结果表明,。
我国饮用水除氟方法中,应用最多的是吸附过滤法,作为滤料的吸附剂主要是活性氧化铝。
吸附技术的利用已经有很久历史,但是前面时期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而由于技术的进步,才得到很大发展,目前,主要在石油化工、炼油、食品方面等得到广泛应用。
吸附是利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处理流体混合物,使其中所含的一种或几种组分被吸附在固体表面,以达到分离目的。
而采用采用活性氧化铝吸附过滤可以达到地下水除氟(也适用于工业废水除氟),除水氟含量小于1.0mg/L,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活性氧化铝是常见的大量吸附剂,白色颗粒状多孔吸附剂,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是除氟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
活性氧化铝是两性物质,等电点约在9.5,当水的pH值小于9.5时可吸附阴离子,大于9.5时可去除阳离子,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
文献综述的引言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著名小说作品文献综述的引言:首先需要标明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跨度大致为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止。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1937年抗战爆发为其前半期,从抗战爆发到新中国建立后为后半期。
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能与中华民族如此辉煌灿烂而又持续不断的历史文化相媲美者,确实不多。
华夏文明如同一条绵延不断、星光闪烁的长河,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鸦片战争之后,面对新的世界格局和伴随着帝国主义坚船利炮而来的大规模的西学东渐,在东方相对隔绝的地理、文化环境中发生发展并自成一体的华夏文明开始受到严峻的冲击与挑战。
迎接无可回避的冲击与挑战,重新焕发华夏文明的活力与光彩,选择民族文化自新自强的路径,成为摆在近代中国与中华民族面前的重要问题。
自鸦片战争之后,经过几代志士仁人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和数十年漫长而急遽的变革,至五四时期,中国文化与文学大致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痛苦蜕变,并以洒脱而坚毅的步伐踏上通往现代的起点。
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五四运动时期,而鸦片战争之后的近代文学,为其作了奠基和先导。
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的特殊时期,民族危机的大环境下,现代与传统、新思潮与旧意识的斗争愈演愈烈。
社会环境决定社会意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面对外国的压迫和国内的羸弱,人民为求得生存,必须在思想方面有质的突破。
因此可以说“五四运动”应用而生。
在思想突破层面首先是“白话文运动”引起人们传统的书面交流方式的转变,直接影响当时人们普遍的封建的、腐朽的、落后的思想观念,从此现代文学一汹涌澎湃之势,冲破一切阻碍力量形成一片汪洋。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这一历史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小说作品,这一特定背景下的小说有什么特点,反映着怎样的思想,他们的写作者又有那些不为我们熟悉的情感。
这些内容的研究首当其冲的是要阐明这一特殊的历史时间。
新文学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兴起和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学。
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在形成过程中构建的第一座丰碑。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文献综述,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
摘要,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是当前全球抗击疫情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的相关文献,包括疫苗的研发原理、技术路线、临床试验进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
通过对文献的综合分析,展望了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的发展趋势,为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一、引言。
自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范围内疫情形势严峻,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纷纷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展疫苗研发工作。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不仅对全球疫情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医学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疫苗研发的原理、技术路线、临床试验进展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为疫苗研发和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原理。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其基因组结构简单,主要包括蛋白质外壳(S 蛋白)、膜蛋白(M蛋白)、包膜蛋白(E蛋白)和核蛋白(N蛋白)等。
疫苗的研发原理主要包括利用病毒蛋白亚单位、病毒载体、核酸疫苗等多种技术手段,通过模拟病毒感染过程,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三、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究技术路线。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技术路线主要包括蛋白亚单位疫苗、灭活疫苗、载体病毒疫苗、核酸疫苗等多种类型。
其中,蛋白亚单位疫苗是利用病毒蛋白亚单位或其表位结构进行疫苗设计,通过重组表达、纯化和制备疫苗,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灭活疫苗则是通过对病毒进行化学或物理处理,使其失去致病能力,但仍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载体病毒疫苗则是利用其他病毒作为载体,将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片段插入载体病毒中,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核酸疫苗则是通过直接注射DNA或mRNA疫苗,使机体细胞内产生病毒蛋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四、新型冠状病毒疫苗临床试验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引言
1.1 本毕业设计的背景意义
1.1.1 设计的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速度的持续增长,常规能源资源日益枯竭。
风力发电(简称风电)以其无污染,施工周期短,投资灵活,占地少,造价低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风电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并网型风电机组的大型化和其控制技术的提高上。
在风力发电系统中,风力发电机与电网并网运行时,要求风电频率与电网频率保持一致,由此将风力发电系统分为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CSCF)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VSCF)。
恒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是指在风力发电过程中保持发电机的转速不变,从而得到和电网频率一致的恒频电能。
无论风速怎么变化,通过一定的调节,保持风力机转速恒定,从而实现发电频率的恒定。
此种发电方式具有无法实现最大风能的捕获,风力转换效率不高,并网运行时会潜在地影响到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等缺点[1]。
由于生产实际中,风速时时发生变化,因此为实现不同风速下高效发电,普遍采用变速恒频的发电方式。
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的发展依赖于大容量电力电子技术的成熟。
目前具有实用价值的变速恒频风力发电系统主要有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Direct—drive permanent magnet synehronous generator,D—PMSG)和双馈感应发电系统(Doubly fed induction generator,DFIG)[2]。
采用永磁风力发电机,可以提高发电机效率,增大电机容量,减少体积,因为发电机采用的永磁结构,省去了电刷和集电环等易耗机械部件,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与此同时因其不通过齿轮箱升速,发电机输出的电压频率随转速变化而变化,通过交一直一交变流器并网,能在电网侧得到频率恒定的电压,从而成为目前性能最优、可靠性和性价比最高的风力发电式。
其基本工作原理:将风能转化为幅值和频率变化的交流电再经整流之后变为直流然后经逆变器变换为三相频率恒定的交流电送入电网。
1.1.2设计的意义
直驱式风电系统采用全功率传输模式,因此必须采用全功率变换器。
基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功率变换器是风力发电变流系统主电路中必不可少的主要装置,通
过控制变换器来实现发电机与电网之间的柔性连接,及其对发电机转速的调节[3]。
全功率变流器分成两部分:发电机侧变流器和电网侧变流器。
网侧变流器与电网直接相连,为直驱风力发电系统提供稳定的直流电容电压,实现并网电流控制(网侧单位功率因数正弦波电流控制);发电机侧变流器控制永磁同步电机的转速,使发电机追踪最佳转速,运行在最优功率曲线上,以便获得最大的功率。
全功率变流器作为永磁直驱系统与电网的接口,其结构的选取对PMSG变速恒频运行性能至关重要。
1.2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综述
1.2.1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组成
在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中,风力机直接连接PMSG,因此改善了风电系统由于使用增速齿轮箱而导致的运行噪音及机械损耗大、风能利用率低等运行性能。
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还具有运行可靠性及风能转化效率高、机组整体重量小以及维护成本降低很多等优势。
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通常包含风力机、PMSG、变流器、变压器、控制及保护系统等[4]。
其中全功率变流器又可分为发电机侧整流器、直流环节和电网侧逆变器。
PMSG的主要工作过程为:发电机定子绕组中频率、幅值变化的交流电通过整流器转换为直流电,接着通过逆变器,转换成符合并网要求的恒频恒压交流电。
图1-2-1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基本结构图
1.2.2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拓扑结构
永磁同步发电机通过全功率并网变换器(电机侧变换器和电网侧变换器)接入电网,不同的并网变换器拓扑结构决定了永磁同步风力发电机组具有不同的控制策略[6]。
根据变换器拓扑结构不同,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种[5.7]:
1、不可控整流器接晶闸管逆变器
采用晶闸管作为逆变器的开关管,可以通过控制触发角,改变直流侧电压,进而对风机转速进行连续调节,实现最大风能捕获。
其器件成本低、能用于大功率场合,但是晶闸管逆变器工作时需吸收无功功率,并对电网产生很大的谐波污染,因此需要补偿器补偿无功及谐波。
图1-2-2不控整流器+晶闸管逆变器拓扑结构
2、不控整流后接DC/DC变换再接逆变器[1.5-7]
不可控整流器和Boost升压斩波电路配合联合控制,可以实现电网侧并网逆变器输入直流母线电压不随永磁同步发电机发出电压频率和幅值变化而变化,因此风速的变化不会影响并网逆变器输入的直流母线电压。
机侧连接二极管整流桥,能量只能由发电机到电网单向流通,机侧变换器结构中省去了多个功率开关器以及驱动电路,提高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3]。
中间的直流斩波环节,其作用是可以校正输入侧的功率因数,提高发电机的运行效率。
通过调节直流斩波器可以保持直流侧电压的稳定,同时可以对永磁同步电机的转矩和转速进行控制,保持变速恒频运行实现最大风能捕获。
图1-2-3不控整流后接升压环节和电压型PWM逆变器拓扑结构
3、背靠背双PWM变流器
系统由机侧变流器、直流侧电容以及网侧变流器三部分组成,可以实现能量的双向流动。
发电机定子通过双 PWM 变流器与电网连接,该系统可以将频率和
幅值均变化的交流电转换成频率和幅值符合并网要求的电能送入电网[8]。
PWM整流器可以实现网侧电流接近正弦波,功率因数近似为1,并可实现四象限运行,具有较快的动态响应,能量双向流动,直流母线电压可控制和抗负载扰动能力强等优点。
双背靠背PWM变流器,能实现对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解耦控制,实现最大功率点追踪,以便最大效率利用风能。
图1-2-4背靠背双PWM变流器拓扑结构
1.2.3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变流器的控制技术
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的主要控制对象是发电机侧整流器和电网侧逆变器[2]。
机侧变换器主要实现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网侧变换器有两个基本控制要求:一是要保持直流母线电压稳定;二是实现实现网侧单位功率因数正弦波电流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选取合适的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机侧控制策略主要有矢量控制(VC),直接转矩控制(DTC)两种[9]。
机侧整流器最常用的控制策略为: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采用转速外环、电流内环以及使d轴电流为零的控制策略。
网侧根据电流控制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电流控制和间接电流控制。
直接电流控制通过控制网侧变换器的电网电流,具有快速电流响应、强的鲁棒性等特点,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种控制技术[3]。
根据矢量定向和控制变量的不同,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可归纳为如下四类:①基于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VOC);②基于电压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DPC);③基于虚拟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VFOC);④基于虚拟磁链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F-DPC).
对于三相全桥逆变器期望输出电压为正弦波,通常可以采用正弦脉宽调制技术(SPWM),以频率远远高于期望输出波形频率的等腰三角波作为载波,并用频率和期望波相同的正弦波作为调制波,确定载波和调制波相交点为开关管的通断时刻,从而在逆变器输出端获得在正弦调制波半个周期内一系列幅值相等、宽度
不等的矩形波。
为了提高直流母线电压的利用率,通常采用电压空间矢量调制(SVPWM)技术[11]。
1.3永磁风力发电系统控制器研究现状
近几年永磁直驱型风力发电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变流器是风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风能转化为可并网的优良电能的关键。
根据不同变流器的控制目标选取不同的控制策略和控制方法,是近来研究并网型永磁风力发电系统的一个热点。
文献[4]建立了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PMSG,双PWM变流器等各部分的的数学模型,将SVPWM控制技术原理应用于双PWM变流器控制中,使双PWM变流器具有直流侧电压利用率高、开关损耗小、输出电流谐波少等优点。
研究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双PWM变流器控制策略,包括机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和网侧PWM变流器控制策略。
机侧PWM变流器釆用转速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网侧PWM变流器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双闭环控制策略。
在MATLAB/SIMULINK仿真环境下搭建永磁直驱型风电系统PMSG、双PWM变流器、电网等各部分的仿真模型以及并网仿真模型。
并网性能仿真结果显示,双PWM变流器控制策略实现了风电系统的最大功率点追踪及单位功率因数输出。
文献[10]选择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VSR) 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和分数阶控制的模糊分数阶PIλDμ控制器,与常规整数阶PID控制器相比,其设计过程更加灵活;模糊控制可以跟踪误差信号,在线实时改变控制器PIλDμ参数,改善控制效果,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文献[5]研究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的核心电能变换器(PWM变换器)的控制策略,采用了基于网侧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算法,控制上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检测电网同步角用作坐标变换。
分别采用间接电流控制和直接电流控制策略,详细分析两者在电流控制性能上的差别。
接着研究了永磁直驱风力发电系统中永磁同步发电机的速度控制策略,为实现最大风能追踪,采用了基于电机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算法、id = 0电流矢量控制策略,在此基础上,利用最优转矩法进行最大风能追踪的仿真。
结果表明,最大风能追踪控制策略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