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分析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

广告辞中成语活用现象研究广告是一种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宣传手段,而成语则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
广告辞中经常使用成语,不仅能够提高文化含量,增强文化气息,还能够使广告更有吸引力、更生动形象。
本文将从广告辞中成语的活用现象进行研究。
一、成语的形式特点及广告辞运用通常情况下,成语是由四个汉字组成的固定搭配,有其固定词序和独立的含义。
成语的形式特点主要包括:语义精炼、形式紧凑、内涵丰富、可引申可借用等特点。
恰当地运用成语可以使广告辞更加生动、精准、有力。
以下是几个例子。
1、仙女下凡该成语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优雅温柔。
在美容美发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滋润头发,仙女下凡,让你美如仙女。
”在这种广告语中,“仙女下凡”代表着美丽洁净的形象,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
2、东风化雨该成语用于形容人的功力、地位和影响。
在公益宣传和慈善广告中使用较多,如“献出一份爱心,能够化解灾难。
我们共同用心,东风化雨,为灾区奉献爱心。
”这种广告语语言优美,内涵深刻,既有吸引力,又有感染力。
3、画龙点睛该成语意指最后一笔描绘龙眼,使画面生动,引申为用简练、深刻的语言点明主要问题的方法。
在营销策划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运用,如“哥伦比亚,将为你的生活画龙点睛,给你温暖、豪华和尊贵的品质体验。
”这种广告语短小精悍,将品牌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
二、成语内涵引申在广告中的应用成语的特点之一是含义丰富,可以引申为更广泛的意义。
在广告中,成语可借用其内涵,扩大宣传效果。
以下列举几个例子。
1、狐假虎威该成语意为凭借别人的权势来欺压别人。
在某些舆情营销广告中,该成语被用于批评和谴责一些企业和个人的不正当行为,如“狂妄无礼,狐假虎威,为了良心和未来,请不要再继续欺骗市民。
”2、小心翼翼该成语形容小心谨慎、谨慎小心。
在保险类广告中,该成语常被使用,如“有小心翼翼,才能让你的未来更加坚实,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这样的广告语有效地传达出对消费者生活安全的保证和承诺。
汉语广告语言中成语模因的语用分析

汉语广告语言中成语模因的语用分析
汉语广告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这种语言中,成
语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它们能够使广告在听众中产生特定的情感效果,从而促进产品的销售。
本文将以语用学的理论框架,研究广告语言中
成语模因的使用,解析它们如何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在成语中,模因是最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最有效的语用策略。
模因通过对话语言中的一个关键词、句子或想法形式的重复来表达信息,以便更好地建立理解和认知理解的关联。
在汉语广告中,模因的
使用能够使消费者产生共鸣,从而增加产品的信任度,从而提高其促
销效果。
例如,“可口可乐,你懂的”这句广告语中出现的模因,能
够使消费者同时感受到产品的种种优势,并且表达出可口可乐品牌的
知名度,从而使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产生有利影响。
此外,模因使用在汉语广告中还有别的语用目的,比如在广告中
提供可信度、增强熟悉度或者与公众情感上的亲和力。
例如,“江山
如画”的成语模因被用于旅游广告中,强调美丽风景,可以引起消费
者的共鸣,从而激发旅游欲望。
因此,模因在汉语广告语言中是一种
十分有效的修辞手法,能够帮助消费者建立起广告与产品之间的关联,从而提高产品推销效果。
总而言之,模因是汉语广告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营销
人员以独特的方式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优势,从而增加产品的销量。
然而,在使用模因的过程中,广告人员还需要注意其他的语用策略,
如修辞勾连、反问、夸张等,以提高广告的表达效果。
只有在这样的
语用策略的综合运用下,汉语广告语言才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促进
产品的销售。
[VIP专享]媒体中常见的成语
![[VIP专享]媒体中常见的成语](https://img.taocdn.com/s3/m/5d6bb6bff8c75fbfc77db2cc.png)
媒体中误用频率较高的成语1.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3.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4.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
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5.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
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
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6.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
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
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8.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9.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
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10.首鼠两端:迟疑不决。
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11.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
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2.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
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3.蓬荜生辉:谦敬之辞。
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4.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
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5.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
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6.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7.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
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8.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
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9.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
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20.望其项背:可以赶上。
只用否定形式。
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21.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
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2.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广告媒体中成语活用现象思考

字上, 一般都去除了过于粗俗的字眼, 其字词组合形式以四
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 历史积淀物, 它历史悠久, 广泛传播, 字为主, 这种选词用字和字词组合的特点, 使它在 古朴典雅、 的 整齐、 对称的同时具有节奏明快、 声调铿锵的韵律, 从而体现 广告中 引用成语, 可以 借助原成语的知名度。同时, 成语语
心。
直接引用成语的广告语只是少数 , 大多数则是对成语进
2 . 成语能满足广告语新颖醒 目的要求。广告语具有强 行了 修辞手法的 变异加工。 在特定的 语境中, 处于修辞的目 化受众印象的作用, 必须能引人关注, 这就要求它新颖、 巧 的, 成语也可以灵活运用。“ 变异不是对现有语言材料的精 妙、 醒目。如果使用的是陈旧平庸的语言, 就会导致听而不 心选择, 而是对现有的某一语言材料进行变格的运用 , 这是 闻, 视而不见。所以, 要在有限的篇幅中吸引眼球, 向受众传 跟选择出于同样地位的一种修辞现象。 ” 成语活用正是修辞
话文学刊
2 0 1 4年 第4 期
止 日
媒 体 中成 语 活用 现 象 思 考
O武娜
(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湖南 益阳 4 1 3 0 0 0 )
¨ 商 要 ] 目 前, 我们经常可以 发现很多商家用 成语或成语的活用形式充当 宣传载体, 典故、 成语等字中
殊 玑在 各类传媒作 品 中 熠熠发光 , “ 移花接木 ” 的现 象尤为普遍。本文运 用实例分析成语 活用与广告媒 体完美结合
它既是这种 思维和陈 述方式的产物之一, 又是被用来作为以 很明显这则广告语是想说明该 M P 3 既可听音乐又可看美丽
这种方式进行思维陈述的工具之一。广告语中使用成语, 自 画面, 而“ 有声有色” 本义就是指“ 既有声音, 又有色彩” , 但
成语在广告中的妙用

成语在广告中的妙用
:
每个成语都是一个个有深意的符号,每一个都有不同的含义。
今天,让我们看看常用成语在广告中的妙用。
一个经典的成语“金玉良缘”巧妙的被利用,来突出一个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实惠的特点。
一份婚介机构的广告中就用“金玉良缘”这句话,加以说明它们能为单身男女,帮助他们找到素质优良,又价格实惠的恋爱对象。
另一句成语“心照不宣”也被利用,来体现产品市场定位。
耐克运动品牌的一则广告中,将人们不经意间看到的耐克产品标识与“心照不宣”这句成语联系在一起。
它表达了这个品牌虽不多言,但能深深触动人们的心弦,并向消费者传达出其特有的个性定位。
再比如“铁杵磨成针”则被用来突出产品的耐用程度。
苹果公司在宣传iphone7 和iphone11时,强调了产品的极致细腻和极致耐用,应用了“铁杵磨成针”这句成语,象征着即使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也能够坚持极致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行万里路”,这句成语可以体现毅力与坚持。
三星智能手机在宣传时,用了这句成语,来自成只要勇敢向前,坚持自己的信念,三星智能手机就此可以陪伴你向前,直到达到自己的目的地。
总的来说,成语是一种有意义的文字,可以用来增强信息的表达力,帮助消费者更快更好地理解产品所蕴含的独特价值。
因此,成语是广告主精心挑选和高超运用的,是一种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手段,它能帮助企业推广更成功、吸引更多消费者。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

广告中成语活用的现象研究与思考摘要:广告中的成语活用现象既有积极健康的方面, 也有消极不利的因素。
成语能在广告中以种种活用的方式与当今社会生活广泛结缘, 自有其必然原因。
至于对待因此所产生的问题, 我们唯一应该也能够做的是设法趋利避害。
关键词:广告用语; 成语活用; 语言规范广告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和艺术性,这就要求广告词必须简洁短小、生动趣味、引人注意。
“成语是一种固定词组,是精练生动的修辞性词组的词汇化。
”[1]因此它具有结构紧密、形式整齐、表意凝炼的特点,这些特性恰好适应了广告词的创作要求, 因而广告词创作中对成语的运用越来越多。
在成语广告中,为了达到宣传商品的目的,利用一定语境撇开原成语的整体义( 比喻义) 而回归于成语的表面义, 或更换原成语中的某一字词, 使仿拟后的成语贴近商品信息,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成语活用”。
近年来对成语在广告中的活用现象讨论的文章不少, 但多是从修辞效果或注意事项等角度论述的,本文讨论了成语在广告词中活用的种类、审美功效以及对成语活用现象的思考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广告词中成语活用的类型(一) 扩展。
为了让广告富有创意, 在原来的成语中间插入某些词语, 拉开原成语的结构, 这种用法是扩展。
扩展除了可以满足广告词中表意需要外, 还可以使广告在语言形式上达到音节匀称、节奏和谐, 读起来朗朗上口。
如:百川归大海,万泉入天磁。
(天磁牌磁化杯广告)这一句广告词在“百川归海”中插入了“大”字, 使得前后两个分句都是5个音节对称,形成对偶句。
(二) 删减。
为了使成语与广告词中其它语句在音节、韵律上相配合,因此省去成语中的某一语素, 是删减的用法。
如:食龙丰, 万事通。
(龙丰方便面广告)例句中“食龙丰”是3音节,所以将“万事亨通”删减为“万事通”构成了对偶句。
(三) 变序。
是指根据广告创意改变成语原有的词语顺序。
如:行空“天马”, 进入万家。
(天马牌游戏机广告)例句把成语“天马行空”换序后成为“行空天马”, 主要是为了与下句“进入万家”的“家”押韵。
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分析

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分析
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表明,成语在新闻报道、广告宣传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
其特征表现为:1. 语言简洁精炼,能够传达深刻的思想感情。
2. 具有强烈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性,能够表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3.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4. 在表达上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
继续分析,在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新闻报道和广告宣传中。
在新闻报道中,成语常用于表达事件的背景和深层含义,以及观点和评论的表达。
而在广告宣传中,成语则用于传达产品的特点和优势,以及增强广告效果。
成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则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文学才华和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
成语的使用能够使文章具有富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性,并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总之,成语在主流平面媒体中的使用具有重要的语言和文化意义,能够使文章具有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内涵。
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

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交际工具,地域、文化、历史等因素都会对语言的形成与变异产生影响。
成语和流行语是语言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表达方式之一。
本文将从语言变异的视角出发,以“一言不合”为例,探讨成语和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异现象以及其背后的原因。
一、成语与流行语的概念与特点成语,又称“惯用语”,是指在文化传统中形成、广泛流传而被人们广泛使用的短语,在语义上具有特定的意义,比如“龙飞凤舞”、“一鸣惊人”等。
成语的产生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由于传统文化中崇尚“言简意赅”,因此成语不仅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义,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往往极为简练、凝练,极富表现力。
流行语则是近年来新兴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在社会中广泛使用、时尚、有趣而又具有瞬时性的短语。
流行语多来源于娱乐界、网络等各种渠道。
与成语相比,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更快,使用范围更广泛,同时也更富有时代感和鲜活性。
二、语言变异对成语与流行语的影响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在不同的社会环境、时间、地域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变化过程。
在成语和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中,语言变异常常发生。
一方面,语言翻译、贴标签与借鉴经验等因素,造成了成语与流行语的主题、表达方式和语言文化内涵的变异。
比如,“一语成谶”被翻译成“一番话中的预言”,这个翻译不仅保证了原文的修辞感和语言韵味,而且使得翻译的理解更加符合当代汉语用法。
而“法式甜点”被直接引用成“葫芦里穿了城门”,则是一种形象的借鉴方式。
另一方面,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大大加速了成语和流行语的传播速度,进一步加大了语言变异的概率。
比如,“一言不合”这个成语,在现代语境下常常露出“签订合同、达成协议”的意味,与原本的“言语不停、激动不已”的语义所不相符。
而“老板说它行,我马上就走人”则是对于“一言不合”的形象化恶搞。
这些变异使得传统成语和流行语更加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口味和使用习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成语的历时考察 成语的历时使用情况, 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从表 2可以看出三年成语使用情况的差 异。成语在时间轴上的使用情况的变化, 是我们要特别关注的, 张普 ( 2008) 谈到: 动态流通 语料库 ( DCC) 对于语言的历时应用研究已经从主要监测语言的动态变化部分, 推进到监测语 言的稳态部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种监测。 因此, 我们在历时层面的统计 中提取了三年共用部分 (即交集 ) 的 7437条成语。表 3是详细情况。 表 3 四字格成语使用情况的年度比较
研究重点之一。其中对成语的研究也不鲜见, 这些研究大多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 M oon 1998, W iddow s& Dorow 2005), 探讨 语 的机器自动识别及其在机器翻译等方面的重要应用。清华 大学周强等也在本世纪初着手构建大规模的汉语语块库。作为自然语言处理与计算语言学领
域最高级别的学术会议之一, ACL ( Annual M eeting o f the A ssoc ia tion for Com putational L ingu is t ics) 近几年的 w orkshop都会讨论 语 的研究, 其中大多是描述性和分析性的, 主要关注语言
(三 )成语的语种数覆盖率分布 对于每个年度的四字格成语, 我们进一步计算了其覆盖率。覆盖率是指定调查对象占调 查对象总量的百分比, 是反映词语频次分布的一个指标。我们按年度将成语三年的频次进行 降序排列, 以考察不同覆盖率的成语种数, 其数值如表 5。 表 5 三年成语种数在不同覆盖率的分布表
覆盖率
社会语言生活, 亦可以呈现社会语言生活中成语使用的整体面貌。 表 1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语料规模统计表 &
年度 总词语数 词种数
总字次 字种数
2008年 320 424 718 1 600 450 548 899 104 8 156 2007年 310 985 367 1 575 532 531 287 305 9 082
成语种数
覆盖率
成语种数
( % )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 )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10
4
4
2
91
88 0
914
746
20
14
13
6
92
95 5
955
818
30
29
28
13
93
1044 1088
905
40
52
53
27
94
1148 1196 1008
50
91
96
51
95
1277 1325 231
(二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为使研究与探讨具有可操作性, 本文将研究对象界定为 二二相承的表述语与描述语 # 。
我们从 !新华成语词典 ∀ (商务印书馆, 共收成语约 8000条 ) 及其他辞典资料 (主要来自国学网 的 成语大全 等 ) 中共收集了 28351条成语 ∃ , 考察这些成语在三年的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
年度 项目 使用成语数 占总数比例 ( % ) 使用四字格成语数 占总数比例 ( % ) 成语总数
2006 年
9 411 33. 19 8 788 31. 00
2007年 2008年 三年合并
10261 10386
36. 19 36. 63
9590
97 28
33. 83 34. 31
2 8351
1240 2 43. 74 1165 7 41. 12
2006年 231 827 806 1 268 901 399 488 842 8 326
与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2007) ∀ ( 下编 ) 以机器自动分词结果为基础、成语从严 的 原则不同, 本文希望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考察与分析, 因而界定成语较为宽松, 没将成语、惯 用语、习语等作严格的区分, 而是将重点放在对辞书所收集成语的 实态 ∋ 上, 即尊重客观事 实, 以真实的统计数据来探讨 二二相承 四字格成语的使用情况, 从共时、历时两个角度做一 些统计分析, 以就教于各位专家。
79
与分析, 目的之一就是测量大众语感, 从而使语言研究、语言规范有更多的数据资源和更强的 说服力。
(一 )总体情况 在 28351条成语中, 三年共使用了 12402条, 占总数的 43. 74% , 其中四字格成语使用了 11657条, 占总数的 41. 12% , 而这就是本文要考察的对象。在社会语言生活中, 有一部分成语 使用度不是很高: 有些是比较生僻的, 如 爱如己出 、 安枕而卧 等; 有些属于常用成语的变 体, 人们不太熟悉, 如 鞍马之劳 、立命安身 等, 一般常用 汗马之劳 、 鞍马劳顿 、 安身 立命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成语被频繁、稳定使用。众所周知, 成语通常用于书面语中, 而 本文选取的主流媒体语料库以书面语材料为主, 因此从总体上可以看出, 成语的使用情况是相 对稳定的, 表 2是三年的成语使用情况。 表 2 三年成语的使用情况统计表
与此同时,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自 2005年起, 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 !中国语言生 活状况报告 ∀, 用计算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方法来客观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为社会留下了一份宝 贵的语言资源和客观的统计数据。 2008年公布的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 2007) ∀ ( 下编 ) 对 成语进行了一些实证性的统计与考察, 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用语 料库的方法统计分析 2006- 2008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 (平面媒体 ) 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及其稳定性特征, 以期 在实证的基础上总结出更多的特征与规律, 为语言教学与研究、语典编纂提供参考。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年第 6期
主流平面媒体中成语的使用情况及特征分析 *
曾小兵 邱丽娜
提要 成语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利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 ( 平面媒 体 ) 2006- 2008年的真实语料来考察成语的年度使用情况, 并对成语的稳定性特征做了一些 共时与历时的统计与分析, 主要用定量分析与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成语的总体使用状况、年 度使用特征、覆盖率、稳固性与相对性等问题, 以期为成语的教学与研究、语典编纂提供科学实 用的数据参考。
频次 14 11 11 11 9 8 8 7 7 7
文本数 2008年 频次 10 头上末下 11 11 茹古涵今 10 10 空室清野 9 4 绿林大盗 8 7 颠鸾倒凤 7 8 畏难苟安 7 2 同日而言 7 3 将伯之助 6 7 不磷不缁 6 7 民康物阜 6
文本数 1 9 1 4 7 7 7 3 3 6
年份 2 006 年 2 007 年 2 008 年
总数 8788 9590 9728
三年共用 7 437 7 437 7 437
某两年共用 766 1178 1206
独用 585 975 1085
独用占总数比例 ( % ) 6. 66 10. 17 11. 15
如表 3所示, 其中独用部分只占少数, 而非独用部分在三个年度都占到 78% 以上, 由此可 以看出, 绝大部分成语使用稳定。传统意义上所讲的成语的稳固性特征, 更多是指其在内部结 构上的不可变性, 而这里则是从时间的维度上看其使用情况的稳定性。这些稳定的部分, 正是 人们经常要使用的, 也是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重点。
60
153
160
97
96
1436 1428 1286
70
252
264
1 80
97
1640 1691 1490
80
427
444
3 33
98
1936 1985 1780
90
813
843
6 84
99
2421 2475 2272
-
-
-
-
100
8788 9590 9728
从中可以看出: 年度间不同覆盖率的成语种数分布呈大致相同的趋势; 成语的使用情况也 符合 Z ipf( 1949) 等人所说的省力原则 ( the principle of least effort) , 这与历年 !中国语言生活状 况报告 ∀ (下编 )中字词的使用情况相似; 周祖谟 ( 2006) 曾讲到: 我们要学习成语, 并非要把一 些陈旧的不合乎现实的东西都搬出来死记死用, 而是要汲取成语中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东 西加以充分地合理地利用。 所以我们需要一些量化数据来判断哪些是 生动活泼具有生命 力 的成语, 而覆盖率则是个很好的量化依据。 800条左右的成语频次已经覆盖了全部成语使 用总频次的 90% , 它们是有强大生命力的部分。
表 4 三年独用的成语 ( 频次排序前 10个 )
80
2 006 年 笃信好学 黜奢崇俭 昼伏夜动 果行育德 除残去秽 枕流漱石 熟读深思 法外施仁 品头评足 什袭而藏
频次 11 8 7 7 7 6 6 5 5 5
文本数 5 1 7 7 7 3 6 5 5 4
2007 年 漆身吞炭 漫天过海 广寒仙子 得意忘象 七折八扣 如日方升 全智全能 马齿徒增 切切此布 惠然肯来
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认知科学的结合。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讲国外的 Chunk和 MWE 就 是汉语中所说的 语 , 但其在方法论上对汉语 语 的研究是有可借鉴之处的。
值得一提的是, 信息处理技术对成语的研究会有所帮助, 但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处理的前提 是需要更多规则或者说是形式化的对象的。因此, 如何更好地总结成语的内部规律与统计特 征,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 本文受北京市 教委共建项目 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首都留学生教育 研究 子课题的资 助。成语的初 始集由北京语言大学 刘长征老师提供, 写作期间得到导师 张普教授和 赵日新教 授的悉心指 导, 初 稿在第二届 全国语汇学研讨会上宣读, 蒙温端政、吴 建生、徐祖友等先生提出 中肯意见, 同时笔 者也在北京 语言大学 DCC 博士讨论课中获益, 谨此一并致谢!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