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新鲁教版语文必修三课件:第7课《都江堰》(共69张PPT)

都 江
余 秋
堰 雨
学习目标
• 1、理清文章写作脉络,学习文中对比等 艺术手法的运用,了解余秋雨散文的特 点; • 2、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语言,分析出李 冰的精魂。
• 重点、难点: • 1、理解作者对李冰的评论,体会文中深 厚的文化意蕴; • 2、品味作品中含义丰富的句子并加以解 释。
余秋雨简介:
代表作品: 散文集《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
《山居笔记》 《行者无疆》
《借我一生》《秋雨散文》等
艺术理论著作:《戏剧理论史稿》、
《戏剧审美心理学》
写作风格: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将“人、 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其散文被称为“文化 散文” 或“学者散文”。
• 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今属 慈溪)。 • 1968年8月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当时正 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学 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 1983年之后,由于出版了一系列学术著作如《戏剧思 想史》、《中国戏剧史》、《观众心理学》、《艺术 创造论》以及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Theatre等,先后获全国戏剧理论著作奖、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奖、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 • 1985年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 • 1986年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当时获此称 号的全国仅十五名。 • 1986年开始被任命为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院长,上 海市写作学会会长,上海市委咨询策划顾问,并被选 为“上海十大高教精英。”
导入新课
• 长江黄河对我们华夏民族来说是举足轻重、影响甚大的,它们为 我们创造的财富可以说不可胜数。可是,它们在造福我们的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从古至今都令人困扰的大问题——水患。 传说尧 在位的时候,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现在陕西和山西 交界处),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道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 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引起水灾。在所有 人为水灾头痛担忧,毫无办法的时候,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出来 治理洪水。他到当地观察了地形,就带领群众开凿龙门,经过十 年努力,挖通了九条河道,终于把河水顺利引入了海里。(大家 也都听过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就是这时候的事。) 后 来,战国时期,在长江支流岷江,也有一个因治理水患被百姓奉 为神的人,这个人因地制宜,在大禹疏通河道治水的基础上,修 建水利工程,将有“泽园”“赤盆”之称的蜀地变成了“水旱从 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这个水利工 程就是都江堰。 那么,这都江堰和它的创建人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咱们今天就借余秋雨大师的一立了“记忆 文学”的新体裁,刚出版就引起海内外 广泛关注,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年 度“全亚十大最重要的华语书籍”之一。
《都江堰简介》PPT课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 伏龙观、二王庙、安 澜索桥、玉垒关、离 堆公园、玉垒山公园、 玉女峰、灵岩寺、普 照寺、翠月湖、都江 堰水利工程等
2021/3/26
2
1 地理环境
2021/3/26
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 都市都江堰市(原灌 县)城西,坐落在成 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距成都约56公里,距 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 里。 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区,年 均气温15.2℃, 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 米,年均无霜期280 天。这里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2021/3/26
宝瓶口
鱼嘴
7
3 主要景点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 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 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 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 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 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 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 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2021/3/26
1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 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021/3/26
2021/3/26
2
1 地理环境
2021/3/26
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 都市都江堰市(原灌 县)城西,坐落在成 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距成都约56公里,距 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 里。 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区,年 均气温15.2℃, 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 米,年均无霜期280 天。这里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2021/3/26
宝瓶口
鱼嘴
7
3 主要景点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 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 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 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 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 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 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 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2021/3/26
1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 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021/3/26
都江堰 余秋雨PPT课件

第4页/共27页
《千年一叹》这是一 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 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 “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 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 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 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 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 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 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 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 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 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 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 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 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 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 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 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 疼 痛 , 都 会 快 速 地 传 递 到第5页/共27页
第3页/共27页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 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 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 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 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 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 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 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 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记得 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 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 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 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 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 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 知”。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 历史的某种乐观”?
李冰的遗言: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 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 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 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 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 加值得乐观的。
返回目录
第20页/共27页
总结归纳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质朴
出发点: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千年一叹》这是一 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 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 “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 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 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 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 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 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 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 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 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 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 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 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 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 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 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 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 疼 痛 , 都 会 快 速 地 传 递 到第5页/共27页
第3页/共27页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 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 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 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 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 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 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 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 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记得 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 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 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 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 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 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 知”。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 历史的某种乐观”?
李冰的遗言: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 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 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 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 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 加值得乐观的。
返回目录
第20页/共27页
总结归纳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质朴
出发点: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都江堰(讲课用)详解ppt课件

•
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
•
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
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第一、三部分写
“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写
“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
“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
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
25
小结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作者 从哪些角度对都江堰和长城进行了比较?
【明确】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亮出作者对 这中国历史上两个恢弘建筑的态度。文章从如下角 度把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
(1)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 (2)都江堰的功用绵延至今,而长城的社会 功用已经废弃; (3)都江堰毫不炫耀只求奉献,而长城却摆 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修缮。
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 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 于都江堰。
21
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 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 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绝不是矮 化长城,拔高都江堰,而是为了凸显本文 的主题。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 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立稳并得 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 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
• 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 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 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17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用长城作对比,评说都江堰是
“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 程”。
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的美,并
为它折服。
第三部分:
由物及人,由歌颂都江堰 进而歌颂其创造者李冰。
都江堰课件ppt(讲课用)详解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
江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 一个控制内江进水的咽 喉,因形似瓶口且功能 奇而名。其右边的山丘 为离堆。瓶口宽度和底 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 古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 条分划,取名“水则” (我国最早的水位标)。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 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 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 渠系,灌溉成都平原的近一千余万亩农田。
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 思 对比?怎样理解作者的观点 ? 考 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 工程,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采 用对比手法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 称得上伟大的工程来作参照物。
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间与 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 江 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 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绝不是矮 化长城,拔高都江堰,而是为了凸显本文 的主题。文章的新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 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立稳并得 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 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 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上海戏剧 学院教授,并曾任校长。获过“国家级突出贡献 专家”称号,代表作:《文化苦旅》、 《文明的碎片》、《霜冷长河》 《山居笔记》、 《千年一叹》、《行者无疆》。 写作风格:以游记的方式 进行文化思考,将“人、历史、 自然” 交融在一起。其散文 被称为“文化散文”
字词积累补充:
• 天府之国: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我国 一般把四川称为“天府之国”。 •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的,注视着。 多与“在……下”配合使用。 • 衮衮诸公:众多身居要职的官僚,后专称居高位 而无所作为的官僚。含贬义。衮衮:相继不绝, 众多的样子。 • 敬鬼神而远之:敬之而不亲近之意。指对某些人 所持的一种态度,即不愿理睬他,又怕得罪他, 对他客客气气,绝不接近。
《都江堰》课件

都江堰建成后,从此成都平 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 —— 《史记》
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 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 利工程, 2000年被 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左上:鱼嘴堰 右上:飞沙堰 左下:宝瓶口
鱼嘴堰设在岷江出山
后的一段弯道上,把 江流划然中分为内外 两支。外江(处于河 床弯道凸岸)为岷江 自然走水河道 ,内江 (处凹岸 )水进入成 都平原。鱼嘴的设置 极为巧妙,它利用地 形、地势,巧妙地完 成分流引水的任务, 而且在洪、枯水季节 不同水位条件下,起 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 用。
会:作者深邃的文化思索
4、写作技巧:对比、融情于景、寓议于物
都 江 堰
外江 内江
宝 瓶 口
人字堤
飞 沙 堰
欣赏歌曲《好一个都江堰》
字词预习与检测
邈( miǎo )远: 遥远 锸( chā ) 惊悸( jì 惊心动魄的意思 ) ______________
众目睽睽( ku ) 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 __________ í 矮墙 颓壁残垣(yuán)垣:__________
茫茫一片、股股叠叠、心魄俱夺
如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
二、都江堰的魅力
齐读课文,感受水的魅力。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 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设计巧妙 化害为利
水
三、魅力的缔造者
李冰,战国末秦国人, 秦昭王时任蜀郡守。通天 文、地理,尤精水利,重 实地考察,在岷江流域兴 建了许多工程,以都江堰 最为著名,2200多年来在 成都平原效益卓著。
宝瓶口是玉垒山伸向岷江
的长脊上人工凿开的一个控 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形似 瓶口且功能奇而名。其右边 的山丘为离堆。瓶口宽度和 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 人在岩壁上刻了几十条分划, 取名“水则”(我国最早的 水位标)。内江水流进宝瓶 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 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 经蒲柏、走江闸二分为四, 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 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 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的 近一千余万亩农田。
《都江堰简介》PPT课件

宝瓶口
鱼嘴
3 主要景点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 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 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 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 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 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 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 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3 主要景点
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 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 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 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功效。
2 建设沿革
名称由来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 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 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 ”,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 ,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 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 至今。
都江堰课件ppt(讲课用)

都江堰的工程规模
主体工程构成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 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 构成。
灌溉面积
都江堰灌溉面积超过1000 万亩,覆盖了成都平原的 大部分地区。
防洪与发电功能
都江堰不仅具有灌溉功能, 还具有防洪和发电功能, 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 要支撑。
02 都江堰的建造过程
建造前的准备
环境考察
在建造都江堰之前,先对当地的 气候、地形、水文等条件进行深 入考察,了解当地的水资源分布 和利用情况,评估建造的可行性
的问题。
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策略
01
02
03
04
环境保护优先
将环境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首 要任务,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提高环境质量。
文化传承与创新
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鼓励 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
智慧城市建设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设智慧 城市,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
平。
发展绿色经济
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 济转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
04 都江堰的未来发展
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环境问题
随着都江堰旅游业的发展,环 境承受压力增大,包括水质下
降、生态破坏等。
城市更新与保护
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实 现城市更新,是一个重大挑战 。
经济发展与可持续性
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可持续性之 间找到平衡,是都江堰面临的 重要问题。
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如何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提供相应 的社会服务,是一个需要解决
应急处理
针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制定应 急预案和处理措施,及时组织抢修 和维护,确保工程的安全和稳定。
技术更新与改造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程运行的 需要,对都江堰进行技术更新和改 造,提高工程的运行效率和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把握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 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将都江堰与长城进行对比,
第二部分描绘都江堰的壮观图景,
第三部分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形象。
三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 的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 的独特思考。
长城与都江堰之比较
1、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都江堰实实在在地 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流下了经典的水利工程 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用来测量 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用这些对李 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 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能都能造福一方。这
都江堰水利工程因其历史
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
李 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因其
冰 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科学内涵,
父 子 像
2000年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 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 文化遗产。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 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 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 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 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已知的 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 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 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 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 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 溉作用的原因。
第三部分:
表现为民造福的李冰形象描述。 请找出对李冰进行评价的语句。
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而李冰,却因官位成了一名实践科学 家。
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为有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
……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之水三字经、八字真言,直到 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
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 好处?
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 了明显变化。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 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不 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而且对其“神”无比 崇敬。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既深 刻的表现了都江堰让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 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2、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都江堰至今还在 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
3、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文 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4、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都江 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 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都江堰和长城对比
(1)都江堰的修建时间早于长城; (2)都江堰的功用绵延至今,而长城的社会
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 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
他大智,又大愚。他大巧,又大拙。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 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第三部分
由对都江堰的关注自然推进到对工程建造者李冰 形象的描写。作者通过对李冰“以使命为学校”、以 实际为基点、质朴务实、无私奉献、“大智”、“大 巧”的形象和性格的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 朴”的政治实践是对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 治纲领”的实践;并通过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 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 学问、真人格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 精魂”的褒扬和崇敬之情。
2.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他的 代表作有《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在散文上的 贡献突出。
李冰简介
--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专家。
李 约公元前256到公元前251年被秦
冰 昭王任为蜀郡守。他征发民工在
石 像
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以 都江堰最著名,二千二百多年来
东 在川西平原效益卓著。 汉
第二部分,壮观图景
1段:欲扬先抑,给人造成一个都江堰根本不值 得一顾的错觉。
2段:侧面渲染,为正式写景作了层层铺垫。 3段:正面描写都江堰的水流。
前三句是第一层,拿海水和都江堰的水流作对比,突出 都江堰的水流灵动活泼精神焕发的特点。
中间四句是第二层,正面具体描写水流的。 末一句是第三层,再一次强调都江堰水流的魅力。
都
江
余
堰
秋 雨
文学常识
1.作者介绍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生,浙江余姚人。艺术理论家,中国文
化史学者,散文作家。现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 学会会长。在大陆和台湾出版中外艺术史论专著多部,曾赴海内 外许多大学和文化机构讲学。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 家”荣誉称号。
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 广泛争议。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 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 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成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时至今日,他的 《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 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总结归纳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具体,质朴
出发点: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永
久
性
造福百姓
地 灌
李冰为什么能名垂千古? 务实求真
溉 了
淡泊名利
中 华
民
族
文章除了对都江堰和修建者李冰进行评价和思 考外,还对现实进行了怎样的思考?
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自己的聪 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后,都江
功用已经废弃; (3)都江堰毫不炫耀只求奉献,而长城却摆
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修缮。
文章第一部分作者的总观点是什么?
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亮出作者 对这两个中国历史上恢弘建筑的态 度。
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比较?
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激动人心的伟大工程, 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作者选择了长城,同样称得 上伟大的工程为参照物。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时 间与都江堰相近,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于都江堰。在一般 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江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 法恰恰相反,所以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文章的新 意由此而生,深度由此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立稳 并得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都江堰文明的 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