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课件
合集下载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都江堰最初是在秦昭王时 期修建的,用于灌溉和防 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历代修缮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 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求。
文化意义
中华文明的瑰宝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 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水
利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
水文化与生态保护
都江堰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工程 技术的价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水 文化和水生态保护理念。
《都江堰》中的思想内涵
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余秋雨通过都江堰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认为中华文化具 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反思
余秋雨在文章中指出,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如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 ,这些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解决。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传统文化
都江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通过教育、宣传等途 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 感。
创新文化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注重文化创新和发展,推动 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 的文化品牌。
培养文化人才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培养具有创 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文化人才,为都江堰的文化传承和发 展提供人才支撑。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 余秋雨对都江堰的评价 • 都江堰的现代价值 • 都江堰的未来发展 • 余秋雨的都江堰作品赏析
01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背景
01
02
03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
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是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文化积淀。
历代修缮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 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求。
文化意义
中华文明的瑰宝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 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水
利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
水文化与生态保护
都江堰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工程 技术的价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水 文化和水生态保护理念。
《都江堰》中的思想内涵
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余秋雨通过都江堰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认为中华文化具 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反思
余秋雨在文章中指出,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如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 ,这些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解决。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传统文化
都江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通过教育、宣传等途 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 感。
创新文化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注重文化创新和发展,推动 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 的文化品牌。
培养文化人才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培养具有创 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文化人才,为都江堰的文化传承和发 展提供人才支撑。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 余秋雨对都江堰的评价 • 都江堰的现代价值 • 都江堰的未来发展 • 余秋雨的都江堰作品赏析
01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背景
01
02
03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
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是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文化积淀。
《都江堰》课件

这里的水本来是充满野性的,它“飞奔着” “裁割着” “直窜出去”,它“恼怒”,它 “咆哮”,所以这里的水充满一种壮丽雄浑的 美,可谓“出尽了风头”;但是这样的水流受 到都江堰的制约,只能“乖乖地转身改 向”“根据筑坝者的指令来一番调整”,水显 现出更壮丽的驯顺,也可谓“吃尽了苦头”
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什么?
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第一 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 念,引人入胜。
2、.第二部分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壮观景象的?
先写都江堰所处环境,再写都江堰的水声, 然后写水形水态。
3、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 忘了都江堰。”
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 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 “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
尤其是近40年来的大力扩建军与渠系改造,使 其灌溉面积由不到300万亩发展到1003万亩, 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形成了集灌溉、防洪、 城市供水、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灌区格局。都 江堰科学的原理,精密的设计、巧妙的技术、 宏伟的营构,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精髓。
•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 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 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 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 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已知的 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 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 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 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 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 溉作用的原因。
整体把握
•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 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文章第三部分作者对李冰的评价是什么?
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第一 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 念,引人入胜。
2、.第二部分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壮观景象的?
先写都江堰所处环境,再写都江堰的水声, 然后写水形水态。
3、作者对都江堰的评价是什么?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 忘了都江堰。”
第二部分最后一段,“水在这里。吃够了 苦头也出足了风头”这“吃够了苦头”与 “出尽了风头”怎样理解?
尤其是近40年来的大力扩建军与渠系改造,使 其灌溉面积由不到300万亩发展到1003万亩, 成为全国最大的灌区。形成了集灌溉、防洪、 城市供水、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灌区格局。都 江堰科学的原理,精密的设计、巧妙的技术、 宏伟的营构,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及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思想精髓。
• 2000年底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的青城山与都江堰地处此次地震发生的中心 地带,四川省文物局有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 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当地余震不断,但处于 岷江中的水利工程尚未有受损的迹象,目前, 仅有报告称景区大门受到轻微损坏。已知的 消息是,处于岷江中的这几处设施,目前基 本无恙,虽然近日余震不断,但因为其设计 具有相当的防震性,相信鱼嘴、宝瓶口、飞 沙堰这几处重要设施应无大碍。这也是都江 堰历经2000多年,仍能在今天发挥着防洪灌 溉作用的原因。
整体把握
• 本文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 名篇之一。全文共由三部分组成:
《都江堰》课件

第三部分第十四段说“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 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怎样 理解这句话? 【明确】李冰活着时是一个实干家,他用 自己的聪明才智指挥人民建起了都江堰;他死 后,都江堰仍然滋养后人。他还留下了经典的 水利工程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他的雕像还 被用来测量水位,镇于江心,造福后人。作者 用这些对李冰的评价,实际上是警戒现代官场 的衮衮诸公,应该像李冰一样生前死后都造福 一方。
“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温家宝)
探究第四部分 1、概括标题: 心中的神(百姓的愿望) 2、思考: 为何写铁索桥? ——突出李冰的自信!
李冰为何自信? ——为民造福! 自信的后果如何? ——被人膜拜,成为神! 什么样的是神?—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升格为神! 傩戏中的神变成了李冰意味着什么?
大愚大拙是说李冰不擅长无所专政的为官之道, 只具有田间老农的思维。 大智大巧是说李冰正是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 维,才具备了脚踏实地、为民造福 的精神。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 的人类学的思考。
【提示】田间老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 江水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 要想达到治理的目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他 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 实实在在具体的工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 智慧的。
②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 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 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 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提示】“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今 天依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 力,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显示了它不炫耀、无 所求、默默地奉献的精神。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的 地刻画出都江堰的本质特征:它像母亲一样滋润 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都江堰简介》PPT课件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 伏龙观、二王庙、安 澜索桥、玉垒关、离 堆公园、玉垒山公园、 玉女峰、灵岩寺、普 照寺、翠月湖、都江 堰水利工程等
2021/3/26
2
1 地理环境
2021/3/26
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 都市都江堰市(原灌 县)城西,坐落在成 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距成都约56公里,距 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 里。 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区,年 均气温15.2℃, 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 米,年均无霜期280 天。这里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2021/3/26
宝瓶口
鱼嘴
7
3 主要景点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 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 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 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 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 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 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 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2021/3/26
1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 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021/3/26
2021/3/26
2
1 地理环境
2021/3/26
位置境域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 都市都江堰市(原灌 县)城西,坐落在成 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距成都约56公里,距 离青城山风景区20公 里。 气候特点 都江堰市属中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区,年 均气温15.2℃, 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 米,年均无霜期280 天。这里四季分明,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2021/3/26
宝瓶口
鱼嘴
7
3 主要景点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 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 “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 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 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 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 约1万平方米。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 宇区。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 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2021/3/26
1
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 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
2021/3/26
都江堰课件ppt(讲课用)

文章的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明确】文章推物及人,通过对李冰形象和性格的 描写,高度评价其“既具体又质朴”的政治实践是 中国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并通过 对“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的复杂命运的揭示, 表现了作者对立足实际的真学问、真人格的赞美, 也表现了作者对李冰的“伟大精魂”的褒扬和崇敬 之情。更进一步说,堰由人造,人与堰在精神本质 上是息息相通的。作者对都江堰的褒扬和对李冰精 神的赞美在实质上是一脉相承的,都表现了作者对 淳朴务实、含蓄内敛的美学境界和精神追求的肯定。
1、文章第1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在 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全文的纲。“最激动人心”是全 文的文眼。 2、第2自然段,写长城伟大,会不 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不会。
3、 第一部分运用对比,主要从哪些方面 进行对比?
历史更悠久 都江堰与长 城之比较 为民造福更直接 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 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都
江堰余秋雨源自了解都江堰国际灌排水委员会主席阿卜杜拉曾 说:“都江堰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它体 现了人与自然、人与水和谐发展的精髓, 这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尤为可贵。” 司马迁《史记》说:“都江堰建成, 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时无荒 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守李冰为治理岷江水患 率众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迄今已有2250多 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 生态工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都 江堰市城西,建筑在山川与平原的咽喉要冲, 其工程采用“无坝引水”的形式,主要由鱼 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 (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大工程巧 妙地利用了天然地势和弯道水流规律,协调 运行,有效地解决了引水灌溉,泄洪排沙的 问题,孕育了沃野千里,号为陆海的“天府 之国”成都平原。
《都江堰简介》课件

保护了生态环境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不仅发挥了工程的功能作用,还美化了自然景观,提高了环境质量。
美化了自然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服务价值的提升,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了生态服务价值
都江堰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都江堰的旅游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结词
都江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详细描述
总结词:都江堰景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VS
除了以上景点外,都江堰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松茂古道、青城山等。
农业灌溉
都江堰为周边地区的工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工业供水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旅游业发展
03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让中国人民更加自豪和自信,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03
02
01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昭王时期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的变化。
历代修缮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水源。
灌溉
都江堰的建设还为岷江流域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周围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不仅发挥了工程的功能作用,还美化了自然景观,提高了环境质量。
美化了自然景观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注重生态服务价值的提升,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等措施,提高了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提高了生态服务价值
都江堰的文化和旅游价值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都江堰的旅游价值还体现在其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总结词
都江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财政收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经济的繁荣。
详细描述
总结词:都江堰景区内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特色。
VS
除了以上景点外,都江堰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松茂古道、青城山等。
农业灌溉
都江堰为周边地区的工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
工业供水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旅游业发展
03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都江堰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让中国人民更加自豪和自信,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03
02
01
都江堰始建于秦昭王时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秦昭王时期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然环境和人类需求的变化。
历代修缮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灌溉成都平原的农田,为当地农民提供稳定的水源。
灌溉
都江堰的建设还为岷江流域提供了便利的水运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都江堰通用课件(讲课用)

03
都江堰旅游资源
都江堰的景点介 绍
总结词
历史悠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相融合
详细描述
都江堰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众多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青城山、都江堰 水利工程、玉垒山、离堆公园等都是值得一游的景点。这些景点展示了都江堰市 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都江堰的旅游路线规划
规划内容
包括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文化旅 游融合发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等方 面,以实现都江堰的可持续发展。
都江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利用方式
都江堰的可持续利用应注重生态、文 化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如发 展生态旅游、推广地方特色文化等。
管理措施
政府应加强都江堰的管理,制定科学 合理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确 保都江堰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发展。
都江堰的文化意 义
总结词
都江堰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详细描述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更是中华文 明的瑰宝。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
都江堰的传说与故事
总结词
都江堰有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人们对李冰父子 的敬仰和感激。
总结词
精心设计的旅游线路,满足不同游客需求
详细描述
都江堰市旅游局根据游客需求,精心设计了多条旅游线路。这些线路覆盖了都江堰市的主要景点,包括青城山、 都江堰水利工程、玉垒山、离堆公园等。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线路,更好地了解都江 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都江堰的旅游服务与设施
总结词
都江堰通用课件
CONTENCT
录
• 都江堰历史与文化 • 都江堰工程原理
都江堰简洁版课件

历经多次修缮,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 。
工程规模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 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
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将防洪、灌溉、水运、生态等效 益集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02
都江堰的构成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都江堰渠首的岷江出 山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部分 。
都江堰简洁版课件
目录
• 都江堰简介 • 都江堰的构成 • 都江堰的功能 • 都江堰的影响 • 都江堰的维护与保护
01
都江堰简介
地理位置
01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 市灌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
02
距离成都市约50公里,距离青城 山约20公里。
历史背景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 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 型水利工程。
推动。
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启示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对现代水利工程产 生了启示作用,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可持续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 和维护,实现了长期稳定的水利服务,为现代水利工程的 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借鉴。
跨区域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对成都平原地区产生了影响,也对周 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影响,推动了我国 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05
都江堰的维护与保护
定期维护
01
02
03
定期清理河道
保持河道的通畅,防止淤 泥堆积,确保都江堰的正 常运行。
检查水利设施
对都江堰的水利设施进行 定期检查,及时修复和更 换损坏的设施,确保其正 常运转。
工程规模
都江堰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 字堤等附属工程组成。
工程设计科学,布局合理,将防洪、灌溉、水运、生态等效 益集于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02
都江堰的构成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都江堰渠首的岷江出 山口,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部分 。
都江堰简洁版课件
目录
• 都江堰简介 • 都江堰的构成 • 都江堰的功能 • 都江堰的影响 • 都江堰的维护与保护
01
都江堰简介
地理位置
01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 市灌口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和国 家级风景名胜区。
02
距离成都市约50公里,距离青城 山约20公里。
历史背景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战国 时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大 型水利工程。
推动。
对现代水利工程的影响
启示作用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理念和工程技术对现代水利工程产 生了启示作用,为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
可持续性
都江堰水利工程注重可持续性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 和维护,实现了长期稳定的水利服务,为现代水利工程的 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借鉴。
跨区域影响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对成都平原地区产生了影响,也对周 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产生了影响,推动了我国 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05
都江堰的维护与保护
定期维护
01
02
03
定期清理河道
保持河道的通畅,防止淤 泥堆积,确保都江堰的正 常运行。
检查水利设施
对都江堰的水利设施进行 定期检查,及时修复和更 换损坏的设施,确保其正 常运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的总体脉络应当是:
堰的功用
(利民富民)
堰的形象
(化害为利)
创建者的精神
(民本思想)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赞美都江堰,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 者和兴建它的主持者李冰;赞美李冰也是为 了弘扬他的为官之道。文章围绕一个中心, 采用连锁式联想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历 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
课堂小结
挡水堤坝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 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 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 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 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 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 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6、第二部分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壮观景象的? 先写都江堰所处环境,再写都江堰的水声,然后 写水形水态。
10—24自然段中,找出直接高度评价李冰父子贡献的段落, 大声读出来。
10
14
19
20
24
其余的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1自然段是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
12 用李冰以实践科学为民“消灾、儒养”的政治理念,同不学无术的官 僚理念比较.
11.咆pá o哮xià o:(如猛兽、海浪、人等)发出洪 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高声大叫。 12.众目睽睽kuí :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 13.浚jù n理:疏通治理。 14.长锸chā:挖土的工具,铁锹。 15.圭guī臬niè :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臬, 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16.韬tāo略: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申 而来,指计策、谋略。 17.祭祀sì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 敬并祈求保佑。 18.怦pēng然:形容心跳的声音。
感到: 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 长城,而是都江堰. 看到: 都江堰壮观的水流. 想到: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李冰.
都江堰
余秋雨
四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 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 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 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 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 ,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 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 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 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 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 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 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 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 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 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22 用都江堰的现实作用同长城的虚名比较; 23 用李冰父子献身精神同某些饱食终日的现代官僚比较,高度赞扬了李 冰父子的历史贡献。
为民造福
李冰式精魂
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 贴近苍生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 出发点: 具体,质朴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二部分,作者为什么说“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 江堰”? 水声 水美 水形
茫茫一片、股股叠叠、心魄俱夺
如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
5、第二部分开头写作者“乘便看一眼”都江堰之前 “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 第一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 伏悬念,引人入胜。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 《都江堰》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几个层 次?试概括每个层次的大体意思?
2、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思考一下 文章是按照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行文 的的?
词语积累
1.颓tuí 壁残垣yuá n:残垣断壁。倒塌、残缺 的墙壁。 2.惊悸jì :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 3.邈miǎo远:遥远。 4.废弛chí :原指法令、政令等松弛而变得无 约束力,这里指失去原有的作用。 5.华章:华丽的诗文。 6.修缮shà n:修理。 7.炫xuà n耀:夸耀。 8.濡rú 养:将食物弄湿来喂养。 9.喧嚣xiāo:声音杂乱,不清静。 10 驯xù n顺:性情柔和能服从。
结果上:
“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 长城还常常成 精神世界”、“只要都江堰不 为排场 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哪一方面的比较最能说明都江堰才是“最激动 人心的工程”?
历史更悠久 为民造福更直接 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
都江堰与长城 之比较
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都江堰的本质特征:
它像一位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 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 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 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 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 墩。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 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 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 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 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 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 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 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都江堰
余秋雨
都 江 堰
外江 内江
宝 瓶 口
人字堤
飞 沙 堰
余 秋 雨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 戏剧学院教授,并曾任校长。获过“国家级突出 贡献专家”称号,代表作:《文化苦旅》、《文 明的碎片》、《霜冷长河》。 写作风格: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 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其散文 被称为“文化散文”
板书设计 长城
工 程
意志力的骄傲 功用废弛 僵硬雕塑 等待修缮 壮胆排场 蛮 吓 残 忍
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造福千秋 灌溉中华 灵动生活 奉 献 声威 地震 气势 飞奔 流态 乖乖
造 福 民 众 巨 大 魄 力 生 死 为 民
创 建 者
走向 纲领 指令 个性
民 众 圣 洁 仁 慈 愚智拙巧
文章的艺术特色: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 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 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 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 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 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 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 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 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 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 第一层:以宏论开篇,通过与长城的对比, 开门见山的点出都江堰特有的魅力与价值。 • 第二层:描写作者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以 及初见都江堰时作者内心的震撼,为下文 对于李冰的描写作好铺垫。 • 第三层:对于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描写与 评价,深化文章的主题。 • 三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 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 特思考。
13 用现代一个有作为来类比几千年前的李冰;
15 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实干形象,同追求虚名、富贵、权势的当权者比 较; 16 用李冰绘制水系图谱,同现代的伟大发明比较; 17 用李冰朴实的治水经同看上去浩繁实际可能无用的“典籍”比较 18 用李冰对建设事业的投入同一些人热衷于征服、破坏比较;
21 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对比?
因为:都江堰建成后,从此成都平原
—— 《史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文章第一部分:
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长城和都江堰? 哪一方面的比较最能说明都江堰才是“最激 动人心的工程”?
长城
年代上: 是“晚辈”
只“占据辽远 影响上: 的空间” 社会功用早已 功用上: 废弛
都江堰
早“数十年” 占据了邈 远的时间 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 汩汩清流、永久性的灌溉 了中华民族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 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对 比
规模上: 宏大、突兀在
外
“是一种僵硬的 “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卑 气质上: 文明”、 “摆出 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 一副老资格” 毫无所求得乡间母亲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小结
总之,作者由赞叹工程社会功用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 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又由创建人工程功绩的伟大进一步写 到其意识信念的伟大,再通过其意识与另一种政治走向的 比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 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思深邃,文气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