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余秋雨PPT课件

合集下载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都江堰最初是在秦昭王时 期修建的,用于灌溉和防 洪,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历代修缮
都江堰在历史上经历了多 次修缮和改造,以适应自 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求。
文化意义
中华文明的瑰宝
都江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中 华文明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水
利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
水文化与生态保护
都江堰的文化意义不仅在于其工程 技术的价值,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水 文化和水生态保护理念。
《都江堰》中的思想内涵
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
余秋雨通过都江堰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思考,认为中华文化具 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批判和反思
余秋雨在文章中指出,现代社会发展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弊端,如过度开发、环境破坏等 ,这些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和解决。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传统文化
都江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应通过教育、宣传等途 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 感。
创新文化发展
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注重文化创新和发展,推动 文化与科技、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 的文化品牌。
培养文化人才
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培训和文化交流等途径,培养具有创 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文化人才,为都江堰的文化传承和发 展提供人才支撑。
都江堰余秋雨最新课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 余秋雨对都江堰的评价 • 都江堰的现代价值 • 都江堰的未来发展 • 余秋雨的都江堰作品赏析
01
都江堰的历史与文化
历史背景
01
02
03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
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是 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 文化积淀。

《都江堰》精品课件

《都江堰》精品课件

探究二
探究三1
1.【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李冰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 任感,认为为官、就要为百姓治河, 就要为百姓消灾,就要给百姓濡养, 就要为百姓做实事,四川的政治者 必须成为水利专家。
探究三2 2.【长锸与金杖玉玺,他失败了,终究 又胜利了。】
长锸是拥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 认为为官就要为百姓消灾、就要给百姓濡 养、就要为百姓做实事的政治。另 一种是 玩弄权术、争名夺利、互相倾轧、无所专 攻、无所事事、无视百姓疾苦、置百姓于 水火的政治。他在追名逐利、争权夺势方 面失败了;但他在为人民造福、为民消灾、 给人民濡养方面胜利了!
自主学习收获“晾晒”
•请所有组的 C1晾 出导学案,评价 组内自主学习效 果。
研讨学习(10分钟)
• 主讲要求: • 1、A2讲解,B1评选最 佳合作者3人,每人加2 分(不选本组成员)。
• 2、分条论述本组展示要 点。双色笔标记。 • 3、虚心听取其他学习者 的意见。
• 研讨要求: • 1、组长分配组员具体 任务,迅速到位,拿上 课本、导学案和红笔。 • 2、认真聆听。在导学 案上给自己的答案做修 改。 • 3、提出自己的见解, 帮助修改、完善题目。
知道这是哪里吗?
坐落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的水 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 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学习目标

• • 1. 了解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特点,学会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内容。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赏析文中含义丰富语句理解文章思想的方法。 3.激情投入,体会文中蕴含的深厚的文化意蕴,学习李冰父子淡泊名利、为 民造福的精神。
友情提示:
研讨学习结束!

《都江堰》ppt课件(12页)

《都江堰》ppt课件(12页)
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都江堰的
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 待人们的修缮,都江堰却卑处一隅,像一位决不 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
评点提示:灵动的生活是指都江堰直到现在依然 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 将一直延续下去。将都江堰比喻为乡间母亲是合 适的,因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炫耀,无所求, 默默地奉献。这一比喻生动形象地刻画出都江堰 的本质特征:他像一位母亲养育子女一样滋润着 中华民族。
精选一部分你喜欢或自己感受 比较深的文字为大家朗读并进 行点评。
通过探究大家知道李冰的精神 实质是
为民造福、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贴近苍生。
文章的主旨是
只有贴近苍生、造福万 民,才能为人民和时代 所怀念。
李冰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美名,都江堰 为中华发展做出了贡献。请用散文化或诗化 的语言为李冰写一段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方法提示:可将文中最精彩的富于哲理性的语 句和自己的语言凝合在一起。
也可充分发挥自己文字方面的优势,独自创作。
例: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 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 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 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 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孟祥斌)
“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 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 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 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 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 而是人文山水”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 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 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 的感动无端的喟叹”。
学者余秋雨
速读文章,整体感知
1.边读边圈画重点字音字形 2.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为 每一部分加一个小标题。
作业:
1、将你的作品整理到自己的个人 创作本上。

《都江堰》课件

《都江堰》课件

文章的总体脉络应当是:
堰的功用
(利民富民)
堰的形象
(化害为利)
创建者的精神
(民本思想)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赞美都江堰,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 者和兴建它的主持者李冰;赞美李冰也是为 了弘扬他的为官之道。文章围绕一个中心, 采用连锁式联想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历 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
课堂小结
挡水堤坝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 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 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 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 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 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 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6、第二部分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壮观景象的? 先写都江堰所处环境,再写都江堰的水声,然后 写水形水态。
10—24自然段中,找出直接高度评价李冰父子贡献的段落, 大声读出来。
10
14
19
20
24
其余的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1自然段是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
12 用李冰以实践科学为民“消灾、儒养”的政治理念,同不学无术的官 僚理念比较.
11.咆pá o哮xià o:(如猛兽、海浪、人等)发出洪 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高声大叫。 12.众目睽睽kuí :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 13.浚jù n理:疏通治理。 14.长锸chā:挖土的工具,铁锹。 15.圭guī臬niè :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臬, 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16.韬tāo略: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申 而来,指计策、谋略。 17.祭祀sì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 敬并祈求保佑。 18.怦pēng然:形容心跳的声音。

都江堰 余秋雨PPT课件

都江堰 余秋雨PPT课件
第4页/共27页
《千年一叹》这是一 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在 千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 “千禧之旅”越野车跋涉 四万公里的经历。
他们一行人是去寻 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 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 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 匪出没。完全不知道下一 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 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 故事。 在“千禧之旅”即 将结束之时,作者写下这 样的一段话:“四个月冒 险奔波,天天都思念着终 点。今天我们到了,回头 一看,却对数万公里的尺 尺寸寸产生了眷恋。那是 人类文明的经络系统,从 今以后,那里的全部冷暖 疼 痛 , 都 会 快 速 地 传 递 到第5页/共27页
第3页/共27页
《山居笔记》一书的写作, 始于一九九二年,成于一九九四 年,历时两年有余。为了写作此 书,作者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 不再上班,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 十分纯粹,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 投入那么多时间才写出十一篇文 章,效率未免太低,但作者的写 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很多写 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记得 有一次为了核对海南岛某古迹一 副对联上的两个字,几度函询都 得不到准确回答,只得再去了一 次。这种做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 核算简直荒诞不经,但文章的事 情另有得失,即所谓“得失寸心 知”。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对中国 历史的某种乐观”?
李冰的遗言:政治家应当完全抛弃一己私利,尽心尽 力地去为百姓谋福利。中国历史上有这样杰出的人物, 当然值得骄傲,当然应当产生“某种乐观”。 另一方面,作者相信这个遗言会长留人间,李冰的精 魂不会消散,继承其精魂者会代代繁衍,这当然是更 加值得乐观的。
返回目录
第20页/共27页
总结归纳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质朴
出发点: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都江堰》课件

《都江堰》课件

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 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
失其丰赡高深。
1、为了寻找中华文化的灵魂,他在长期钻研典籍后离开书 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辞职远行,考察并阐释了大量中华 文化的遗迹。他所发现并写到的地点,后来大多成为海内外民 众争相游观的热点。在这过程中,他又创造了“文化大散文” 的崭新文体而开启一代文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开始,为 了对中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他与凤凰卫视合作,冒着生命危 险贴地穿行四万公里当今世界上最危险的地区,亲身考察了人 类全部重要古文明的遗址。此后,他又考察了欧洲九十六座城 市,继续对中华文明作比较研究 2、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 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3、奠基于大山背后的低洼泥潭,哪怕筑造得再高也显得阴 暗局促、不伦不类,永远成不了气象。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 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 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 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 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 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 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这当然是更加值得乐观的。
总结归纳
李冰的政治观
做实事具体,质朴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出发点: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造福百姓
李冰为什么能名垂千古?
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
永 久 性 地 灌 溉 了 中 华 民 族

都江堰ppt课件演示文稿

都江堰ppt课件演示文稿
3.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 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败了 ,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
4. 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 、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第29页,共50页。
讨论
5. 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6. 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巧” ?
7. 怎样理解“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
第11页,共50页。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 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为 都江堰。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发源 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 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淤易决,在水利 工程兴建以前,水灾严重。战国初期,蜀相开 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郫县、 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 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得排灌 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第18页,共50页。
第19页,共50页。
第20页,共50页。
用短语的形式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工程的伟大与不朽。
第二部分:水流的强悍与驯顺。 第三部分:李冰的智慧与精魂。 第四部分:影响的巨大与深远。
第21页,共50页。
美读第一部分:
1 第一部分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第一段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 长城,而是都江堰。
第26页,共50页。
明确:
强悍撒野:可见水性
凶蛮,工程艰险;规
整驯顺:可见治水人
气度手段不凡,也是
化害为利的形象体现。
这样,就突出了都江
堰水流的独特魅力。
字里行间激荡着对都
江堰的热爱及对李冰

详尽版都江堰.ppt

详尽版都江堰.ppt

余 秋 雨
构造原理
都江堰在四川都江堰市城西,是一项 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被称为古代水利建 设的灿烂明珠。都江堰处于岷江从山区泻 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这项工程建成以前, 岷江水一出山口,流速骤减,易淤易决, 常泛滥成灾。距今约2200年的战国时代,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 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 程。
这个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 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 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 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 颈,故称宝瓶口。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 入川西平原灌溉农田。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 称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造福千年
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 它却实实在在占据了邈远的时间。 明确:长城虽然外形宏大,绵延万里,但社 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仍为四川民 众输送清泉,灌溉良田,在功用上可谓造福 千年。
(二)去都江堰之前的心理

“陡然一惊” “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文似看山不喜平” 海水 “雍容大度”,“茫茫一片”
明确:“长锸”代表李冰作为四川郡守根据这里旱涝 的实际情况修建都江堰利民工程; “金杖玉玺”代表统治阶级的权力; “铁戟钢锤”代表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 “失败”是指他的政治纲领不被统治阶级认同, 却被统治阶级利用; “胜利”指他主持的这一工程造福千秋万代, 他 也被世代人民铭记。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明确:他为官不学同僚,不随大流,因此“大 愚”“大拙”。但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 他的治水三字经、八字真言和以柔克刚的策略,充 满智慧,成为治水圭臬,因此“大智”“大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者从若干方面来比较长城和都江堰,哪 个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为什么?
作者从修建时间、社会功用、延伸距离、 文明特征诸方面将长城与都江堰作比较,其中 社会功用方面的比较是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这 不仅因为延伸距离、文明特征等方面是依附于 社会功用的,而且因为对社会功用的评价是文 章的核心内容,这里是在为第三部分浓墨重彩 地展开文化反思张本的。因此,作者在这一部 分用较多笔墨在社会功用方面比照两大工程, 令人信服地表达了“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 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的文化感受。15
3. “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 戟钢锤反覆辩论”的含义是什么?“他失 败了,终究又胜利了”又指什么?
4. 怎样理解“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
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
19
讨论
5. 为什么说“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
6. 为什么说李冰“大愚又大智,大拙又大 巧”?
7. 怎样理解“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 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 个独特的精神世界”?
治 走 向 也 是 要 遭 到 批 判 的 ; “ 他 终 究 又 胜
纪 60 年 代 的 中 国 , 因 为 那 时 候 利 民 富 民 的
对李冰的敬慕的感情,蕴涵
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
赞叹。
16
美读课文
美读第二 段,应读出 “闻其声”的 层次感;
美读第三
段,要得体传
达作者紧张、
喜悦、豪迈、
赞叹的丰富感
情。
17
课 间 休 息
18
讨论
1. 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2. 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 能”,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 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8. “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突然产生了 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20
一、怎样理解“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
可以参考第三段和第九段的有关内容。“政
治走向”,在这里是指与政治理想相关联的实施
政治的方向。一种是一些官场丑类的政治走向,
他们或是无所事事,无所专政,根本无视百姓的
疾苦,或是互相倾轧,玩弄权谋,不惜置百姓于



秋堰

1
1.把握《都江堰》体现出的文化精义。 2.学习《都江堰》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
3
4
5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在四川灌县西北岷江中游。古时
曾在都安县境内,称为都安堰。宋元以后称为
都江堰。为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发源
于岷山之南羊膊岭的岷江,水源旺盛,自山区
转入成都平原,流速陡降,易淤易决,在水利
7
8
9
10
李冰简介
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约公元前 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他 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多项水利工程, 以都江堰最著名,二千二百多年来在川西 平原效益卓著。他还主持了凿平青衣江的 溷崖(今四川夹江县境);治导什邡等县 的洛水和邛崃等县的汶井江;又穿广都 (今双流县境)盐井诸陂池等工程。见 (《华阳国志·蜀志》)
美读课文
本部分写都江堰景观。
作者把实写水流的宏大气势
与抒写自己魂销魄夺的感受
交融起来,着力在水流的强
悍与规整、撒野与驯顺上泼
墨铺排,描绘出震撼人心的
壮丽画卷。强悍撒野,可见
水性凶蛮,工程艰险;规整
驯顺,可见治水人气度手段不凡,也是化害为利的形象体现。这样,就突出了都江
堰水流的独特魅力。字里行
间激荡着对都江堰的热爱及
——《辞海11》
12
13
思 一、作者为什么用长城来与都江堰作比较? 考
作者认为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 为了更生动清晰地说明这一点,采用比较或对比 手法是必要的,这就需要选择同样称得上伟大的 工程来作参照物。选择长城,不仅因为它的修建 时间与都江堰相近,而且更因为长城的知名度高 于都江堰。在一般人看来,长城无论如何要比都 江堰有价值得多,而作者的看法恰恰相反,所以 作者选择长城来与都江堰相比,文章的新意由此 而生,深度由此而来,文章总体构思的基点由此 立稳并得以渐次生发。正是在长城文明的映衬下, 都江堰文明的特质更为鲜明地显现了。 14
工程兴建以前,水灾严重。战国初期,蜀相开
明决玉垒山,分引岷江水以排除水患,郫县、
成都一带,“民得陆处”(《蜀王本纪》)。
到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访察水脉,因地
制宜,因势利导,基本上完成了都江堰得排灌
工程,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为陆海”
(《华阳国志》)。
6
后代屡有扩建,主要设施是在岷江江心
以竹笼装卵石,堆砌成鱼嘴状的分水工程, 下接金刚堤,使岷江在此分为外江、内江两 股。外江原系岷江正流,在下游辟有许多灌 溉渠道,兼具排洪作用;内江在灌县城西南, 凿玉垒山成宝瓶口,由此向下辟为走马河、 蒲阳河、柏条河等,穿入成都平原,成为灌 溉兼通航运的渠道。都江堰以下内江、外江 灌溉总面积曾达三百余万亩,解放前工程失 修,灌溉面积逐渐缩减至二百余万亩。解放 后经大力整治扩建,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 多万亩。
从表面上看,李冰显示的只是水利学方面的 才能;但是,当治水成为政治家的首要任务时, 政治家对治水的倾力投注就成了一种清明的政治, 政治家在水利工程上的实绩就成了他的第一政绩。 因此,当李冰出于利民富民的考虑而要求自己成 为水利学家的时候,他确实是向世界宣告了一种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22
度所 当 正素利 政 世政 征 百 质 手向
评 价

要 求 的 人 格 品 质 相 融 , 从 而 受 到 人 们 的 高
代 社 会 发 展 的 基 本 思 想 相 通 , 与 当 代 社 会
直 的 政 治 品 质 , 不 但 为 世 人 首 肯 , 而 且 与
的 唯 物 主 义 思 想 、 利 民 富 民 的 政 治 路 线 和
了 ” , 因 为 在 今 天 的 中 国 , 长 锸 象 征 的 朴
水深火热之中;另一种是李冰的政治走向,即拥
有利民富民的胸怀与责任感,认定在旱涝成为百
姓最大祸患的时候,治水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
家就应该成为水利家。显然,持第一种政治走向,
随之而来的只有死气浊味乃至腥风血雨;而正是
基于第二种政治走向,都江堰才得以矗立在四川
大地上。
21
二、既然“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 为什么还说“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 玉洁的政治纲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