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榆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力分析

榆林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力分析刘林;崔鹏【摘要】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榆林进行辐射影响力评价,得出榆林在周边城市中的位置,进而划定了榆林城市辐射影响力的范围,最终提出榆林应在国家能源基地中心的基础上建设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的服务性中心城市.【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1(033)002【总页数】3页(P193-195)【关键词】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力;榆林【作者】刘林;崔鹏【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210 引言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地带。
榆林与周边的延安、庆阳、吴忠、石嘴山、乌海、鄂尔多斯、吕梁和忻州等五省九市均为资源型城市,均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为主要的资源,且资源互补性不强,未来均面临城市转型的问题[1]。
第四版《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将榆林建设为能源新都、国家名城、大漠绿洲、宜居和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的中心城市。
基于此背景,对包括榆林在内的上述五省九市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评价。
1 城市辐射影响力城市辐射影响力是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周边区域的吸引能力。
城市辐射影响力反映了城市渗透、带动、组织周边区域发展、城镇建设、社会发展的能力,是城市影响力覆盖区域的反映。
通过计算各城市的辐射力大小来衡量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来量化城市的中心性强度、来预测城市的未来发展趋势。
1.1 城市辐射影响力评价方法对城市辐射影响力评价方法很多,大致可归纳成两类,即实证法和数学模拟法。
实证法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际资料,并要求选择代表性强、准确性高、易统计、易比较的指标,从人流、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数学模拟法运用数学方法对城市影响力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由于其在推导演绎过程中,抽象掉了一些影响城市影响力分布的因素,故划分的影响范围与实际吻合稍差,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模拟结果进行校验、调整。
榆林概况

榆林概况榆林市位于陕西省的最北部,在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的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总面积435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1.63万,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一地,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
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有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
一经济发展资源丰富得天独厚榆林以其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被美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是正在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最终实现科技融入资源型的中国“能源硅谷”。
全市已发现8大类48种矿产。
煤炭,预计储量2714亿吨,探明1660亿吨,神府煤田是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天然气,预测储量5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7474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气源主储区在靖边、横山两县。
石油,预测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亿吨,油源主储区在定边、靖边、横山、子洲四县。
湖盐,预测储量6000万吨,探明储量330万吨。
岩盐,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岩盐总量的26%,探明储量8854亿吨。
此外,还有比较丰富的高岭土、铝土矿、石灰岩、石英砂等资源。
市内自产水资源总量30.92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7.81亿立方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榆林进入大规模勘探开发阶段,在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直接参与下,国家和地方先后投入建设资金300多亿元,西煤东运形成以大柳塔为中心的现代化煤炭基地;在靖边建成亚洲最大的天然气净化装置,西气东输已实现向北京、西安、银川等大中城市供气;西电东送工程落在榆林,榆林将成为全国最大的火电生产基地。
199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榆林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
治沙治土秀美山川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东南部丘陵沟壑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进入“九五”以来,国家把榆林列为防沙治沙重点地区,12个县区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工程、陕北防护林四期等一批重点工程。
榆林人民几十年坚持“南治土、北治沙”,以“三个百树”工程为龙头,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4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5%;年减少入黄泥沙2.4亿吨,比五十年代减少43.5%;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30%,林木保存面积1629万亩,沙区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由沙进人退转变为人进沙退。
榆林市规划(2006-2020)

第二章 城市发展目标与策略 .................................................................................................................................................... 1
第四章 中心城区规划 ...............................................................................................................................................................11
附表与附录 .................................................................................................................................................................................. 28
第三章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 2
第一节 城市性质与职能 .........................................................................................................................................................11 第二节 城市规模 .....................................................................................................................................................................11 第三节 中心城区空间管制..................................................................................................................................................... 12 第四节 中心城区规划总体布局............................................................................................................................................. 12 第五节 中心城区用地规划..................................................................................................................................................... 12 第六节 中心城区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14 第七节 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6 第八节 中心城区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16 第九节 中心城区旧城改造规划............................................................................................................................................. 17 第十节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7 第十一节 中心城区城乡统筹规划......................................................................................................................................... 19 第十二节 中心城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 19 第十三节 中心城区城市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21 第十四节 中心城区城市公共安全与综合防灾规划 ............................................................................................................. 24 第十五节 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发展时序规划......................................................................................................................... 26
榆林总体规划文本

从2006年到2020年,分为近、中、远期。
近期:2006年——2010年
中期:2011年——2015年
远期:2016年——2020年
第3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
《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2000年10月26日国家旅游局令第12号)
《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发76号,1985年)
(二)
地质地貌独特、壮观,风沙草原、黄土丘陵沟壑并存。地势由西部向东倾斜,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分为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状况可以归纳为:光照充足,温差大,干燥,雨热同季(雨季集中在夏季,其余季节干旱少雨),四季明显,冬寒夏凉,宜游时间短。春季多风沙,夏季炎热多雨;无霜期短,寒潮降温多;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日照辐射强。
1、以中太铁路、西包-西康铁路、神朔铁路-大秦线、神朔-朔黄铁路为支撑,正在形成“一纵两横”骨干铁路为支撑的发达铁路网络。
2、以青银高速、府新高速、包北高速(经包头-榆林-横山-靖边-延安-西安-北海)、大清一级公路为支撑,正在形成“两横两纵”骨干公路网络;通过神府公路、神佳公路、兴神公路全面接入山西高速公路网络,正在形成大区域级旅游环路。
动态发展的眼光:既要放眼未来,用后工业化时代的超前视野看待榆林旅游业的战略地位;又要充分考虑到城市化、产业化(国家能源基地建设)两大要素对近中期的深刻影响,对现实具有充分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协调发展。
泛产业的眼光:以泛产业、大产业的眼光,统筹各种要素,实现产业互动、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旅游-保护-区域”一体化的旅游协同发展。
榆林市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

榆林市实施《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细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我市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促进城市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规划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提高城市规划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维护公共利益和公众合法权益,依照《陕西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及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凡在其规划区内从事城市规划、建设工程设计、实施建设行为和规划管理的相关活动,都应当遵守本细则。
第二章建设用地第三条建筑基地面积大于、等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建设区,必须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经规划部门批准后实施;未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规划部门不予审批。
建筑基地面积小于10000平方米的成片建设区,规划部门将根据确定的规划设计条件进行审批。
第四条建筑基地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建设(不含200平方米以下的私房建设和改造):(一)低层居住建筑:新区为500平方米,旧区为400平方米;(二)多层居住建筑、多层公共建筑:新区为1000平方米,旧区为800平方米;(三)高层居住建筑:新区为2000平方米,旧区为1500平方米;(四)高层公共建筑:新区为3000平方米,旧区为2000平方米;(五)沿街地块在满足以上最小面积的同时,还要满足沿街最小长度要求:新区为30米,旧区为20米。
第五条建筑基地未达到第四条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满足城市规划要求的,规划部门可予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已经完成规划建设或为既成道路、河道或有其它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能满足日照间距、停车位、绿地率要求的。
第六条各类建设用地的可兼容性应符合表一规定。
表一建设用地可兼容性表注:①“●”为允许设置(无限制条件),“Ο”为可以设置(有限制条件),“×”为不允许设置。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一是科学构建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形成由古城区(城市历史文化休闲区)、西沙区(城市商务金融、市级行政教育中心)、铁西区(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是能源化工基地研发区、生活服务区、物流区、产业加工区)为一体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大城市,真正把榆林建设成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漠宜居城市。
二是以榆林为中心,神木、靖边和绥德为副中心,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打破行政壁垒,延长主导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共同构建“一主三副”200万人口“大榆林”城镇群。
三是发挥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区的地理优势,围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对外经济联系对交通运输提出的要求,按照“适度超前、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建设五省通衢,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重点打造双“人字形”城镇发展轴和“三沿三型”(沿“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沿交通主干线、沿河流川道;“三型”为产业型、服务型、生态型)城镇空间发展格局,构建“13899”(1个中心城市,3个副中心城市,8座县城,99个建制镇)城镇空间体系。
规划蓝图能源经济充分发挥煤、气、油、盐等矿产资源优势,以“三个转化”为重点,全力打造煤电材料、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同时考虑用市场机制启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产业。
当前要重点搞好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编制,抓好列入陕西省32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
城市经济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中心,打造为能源化工产业配套的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及特色旅游、金融、信息为主的服务业,形成功能互补、协作有序、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陕政函[2008]203号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陕政函[2008]203号](https://img.taocdn.com/s3/m/b49dc80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5.png)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批复(陕政函〔2008〕203号)榆林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审批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榆政字〔2008〕65号)收悉。
经研究,现就有关问题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你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统筹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各项工作。
努力将榆林市建设成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晋蒙接壤区域的中心城市和沙漠绿洲宜居城市。
三、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城市发展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保护好城市水源地,通过发展节水技术和再生水利用设施的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工业、交通和建筑节能工作,严格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协调发展。
严格按照规划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对烟尘、粉尘、污水、机动车尾气等的治理,切实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四、严格执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制订确保规划实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
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生产力、人口的合理分XXX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实现城乡统一规划管理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榆林市部分环境规划

目录第一节第1条.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特点1.1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1.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第二节中心城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1条总体目标第2条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第3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第4条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第5条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第6条大气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7条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8条声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9条固体废弃物污染综合治理措施第10条污水工程第11条雨水工程第12条再生水利用第一节第一条.榆林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特点1.1 自然生态环境脆弱榆林地区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和西北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带, 黄土高源与毛乌素沙漠的过渡带, 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带, 生态环境脆弱, 属于典型的生态脆弱带。
表现在地表组成物质上, 以松散物质为主, 北部沙质荒漠化区地表是砂及粉沙,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为黄土, 无论是砂及粉沙, 还是黄土, 地表结构疏松易遭受风蚀和水蚀, 易引起水土流失。
表现在气候上, 气温低, 降水少而集中,大风、沙暴多, 冬季少雪而干燥, 春季多大风。
表现在植被上, 该地区从南向北, 由草原植被向荒漠植被过渡。
植被稀疏低矮, 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种群贫乏, 野生动物减少, 生物多样性降低。
1.2荒漠化与水土流失该区沙质荒漠化地区占区内面积的3617 % , 以沙丘为主, 分布着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
近150 年来, 沙质荒漠化土地向长城以南扩展了35km , 流沙越过榆林城南40km 的鱼河堡和上盐湾。
荒漠化是榆林市最主要的环境问题。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 沟道密度超过4kmPkm2 。
第二节中心城区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第1条总体目标规划2015 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十五”末减少10%以上,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破坏得到有效控制,循环经济系统建设初见成效,初步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规划2020 年,建成国家生态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工业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榆林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一是科学构建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坚持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形成由古城区(城市历史文化休闲区)、西沙区(城市商务金融、市级行政教育中心)、铁西区(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区域,是能源化工基地研发区、生活服务区、物流区、产业加工区)为一体的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大城市,真正把榆林建设成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百万人口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漠宜居城市。
二是以榆林为中心,神木、靖边和绥德为副中心,打造一小时经济圈,打破行政壁垒,延长主导产业链、发展相关产业,共同构建“一主三副”200万人口“大榆林”城镇群。
三是发挥榆林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接壤区的地理优势,围绕城市发展、产业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对外经济联系对交通运输提出的要求,按照“适度超前、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多元化投资”的原则,建设五省通衢,打造区域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形成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重点打造双“人字形”城镇发展轴和“三沿三型”(沿“人”字型千里工业走廊、沿交通主干线、沿河流川道;“三型”为产业型、服务型、生态型)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构建“13899”(1个中心城市,3个副中心城市,8座县城,99个建制镇)城镇空间体系。
规划蓝图
能源经济
充分发挥煤、气、油、盐等矿产资源优势,以“三个转化”为重点,全力打造煤电材料、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同时考虑用市场机制启动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打造新能源产业。
当前要重点搞好能源化工基地跨越式发展的规划编制,抓好列入陕西省32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工作。
城市经济
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中心,打造为能源化工产业配套的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以能源化工产品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及特色旅游、金融、
信息为主的服务业,形成功能互补、协作有序、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十一五”期间要把建设数字化榆林作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进“1231”信息化工程建设,即一张宽带城域网、两个应用平台、三个服务中心、十大应用领域。
生态经济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建设以生态工业为主体,生态农业为基础,生态服务业为纽带,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把环境治理、环保产业作为榆林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打造生态经济五大示范工程和八大体系。
五大示范工程,即神府矿区生态恢复示范工程,锦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榆林环城防护林生态示范工程,南部丘陵沟壑区小杂粮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北部风沙草滩区生态畜牧业示范工程,为建设绿色生态名市夯实基础。
八大体系,即生态环境建设体系、生态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体系、生态水利建设体系、生态旅游发展体系、绿色食品工程建设体系、绿色人居环境建设体系、绿色文化工程建设体系、节约型社会建设体系。
区域经济构建四个层次的区域经济框架。
一是发挥榆林资源优势,加强与跨国公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合作,打通路航通道,开拓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带动榆林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二是密切与忻呼包银的经济合作,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三是大力发展榆林、神木、府谷煤、电、化、材料产业带,榆林、横山、靖边、定边油、气、化产业带,榆林、米脂、绥德盐化工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三大发展轴。
四是加强南北互联互动,逐步缩小南北差距。
加大向南部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统筹优化配置资源,培育南部县资源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形成南北优势互补,城乡良性互动,实现和谐发展。
举全市之力,围绕三大目标,建设四大经济,2010年力争GDP达到1000亿元,形成年产1.5亿吨煤炭、800万吨原油、120亿立方米天然气、200万吨盐、8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600万中吨甲醇、80万吨聚氯乙烯、500万吨原材料的生产能力,成为陕西经济重要一极,与内蒙鄂尔多斯市并驾齐驱,并且在经济后发优势上有所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