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汤液经》(全本文字版)----民国杨绍伊

合集下载

伊尹五味调和火候论译文

伊尹五味调和火候论译文

伊尹五味调和火候论译文一、伊尹与五味调和理论伊尹是商朝初期的贤相,同时也是一位精通烹饪的大师。

他的五味调和理论有着深刻的内涵。

1. 五味的概念- 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这五味并非简单的味道分类,而是与中医理论、食材的特性以及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 酸:在食材中,像醋、青梅等具有酸味。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例如,在制作一些凉拌菜时加入适量的醋,不仅可以增加菜品的风味,还能起到开胃、助消化的作用。

- 苦:苦味的食材如苦瓜、苦菜等。

苦味能泄、能燥、能坚。

从养生角度看,适量食用苦味食物有助于清热降火。

- 甘:甘味也就是甜味,包括蔗糖、蜂蜜等。

甘味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

许多滋补的汤品中都会加入一些甘味食材,如红枣、桂圆等,以增加汤的滋补功效。

- 辛:辛味包括辣味(如辣椒)和葱、姜、蒜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味道。

辛味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

在烹饪肉类时加入葱姜蒜等辛味调料,可以去腥气,同时促进血液循环。

- 咸:咸味主要由盐提供。

咸味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等作用。

盐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料,它能调节菜品的风味,使菜品更加鲜美。

2. 五味调和的意义- 平衡与和谐- 伊尹认为五味需要相互调和,不能有某一种味道过于突出。

就像在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各个阶层需要相互协作、平衡发展一样。

在烹饪一道菜肴时,例如制作一道红烧肉,需要合理调配甜(甘)、咸、酸等味道。

如果太甜,会使菜品腻人;太咸则无法入口;而加入适量的酸(如醋)可以解腻,使整道菜的味道达到平衡。

- 适应人体需求- 五味与人体的五脏有着对应关系,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

五味调和的菜肴有助于维持人体五脏的平衡。

例如,在春季,根据中医理论,肝脏当令,此时可以适当增加酸味食物的摄入,但也要注意五味的调和,以免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

- 体现烹饪艺术- 五味调和是烹饪艺术的重要体现。

一个优秀的厨师能够巧妙地运用五味,根据食材的特性、食客的口味偏好以及季节的变化等因素,创造出千变万化的菜品风味。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

目录章名太陽病證論第一陽明病證論第二少陽病證論第三太陰病證論第四少陰病證論第五厥陰病證論第六病不可發汗證第七不可發汗上篇上不可發汗上篇下不可發汗中篇上不可發汗中篇下不可發汗下篇上不可發汗下篇下病可發汗證第八可發汗上篇可發汗中篇可發汗下篇發汗以後證第九發汗後上篇發汗後中篇發汗後下篇病不可吐可吐吐後證第十病不可下證第十一不可下上篇不可下中篇不可下下篇上不可下下篇下病可下證第十二可下上篇可下下篇發吐下.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汗吐下後證第十三發汗吐下後上篇上發汗吐下後上篇下發汗吐下後中篇上發汗吐下後中篇下發汗吐下後下篇上發汗吐下後下篇下結胸痞第十四結胸痞上篇上結胸痞上篇下結胸痞下篇上結胸痞下篇下腹痛第十五嘔吐噦第十六嘔吐噦上篇嘔吐噦下篇上嘔吐噦下篇下吐利第十七吐利上篇吐利下篇下利第十八下利上篇下利中篇上下利中篇下下利下篇下利便膿血第十九火邪清血第二十氣上撞第二十一心下悸第二十二心下悸上篇心下悸下篇消渴第二十三衄第二十四如瘧第二十五熱入血室第二十六發狂喜忘瘀血第二十七發黃第二十八發黃上篇發黃中篇發黃下篇中濕第二十九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風水皮水篇黃汗篇肺脹篇中暍第三十一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剛痙柔痙篇項背強篇咽痛第三十三咽痛上篇咽病下篇辨脈法平脈法上平脈法下考次《湯液經》序第一次校字:2007-02-01第二次校字:2007-02-02第三次校字:2007-02-04醫家典籍,向推仲景書為湯液家鼻祖。

仲景之前,未有傳書。

惟皇甫士安《甲乙經.序》云:『伊尹以亞聖[1]之才,撰用神農《本草》[2]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

』據士安言,則仲景前尚有伊聖[3]創作之《湯液經》。

仲景書本為《廣湯液論》,乃就《湯液經》而論廣之者。

《湯液經》初無十數卷,仲景廣之為十數卷,故云『論廣《湯液》為十數卷,』非全十數卷盡出其手也。

伊尹和商汤的故事

伊尹和商汤的故事
民国时期,有一位杨绍伊先生希望还原《伊尹汤液》的原貌,他根据一些引用该书的中医经典为根据,把伊尹的内容整理出来,重新编写成一本书,取名《汤液经》。
这篇短文所讲的故事发生前,伊尹只是有莘国的一介奴隶,以烹饪和研究尧舜等上古君王而出名,而商汤已经继承商国,是一个大诸侯国的国王。可当时夏朝的统治者夏桀荒淫无道,对各诸侯国采取残忍的统治,激起了民众的反抗,夏朝国运即将走到尽头。因此,颇有野心的商汤才如此求贤若渴地希望得到伊尹的辅佐。
之后,商汤多次前往聘请伊尹,但被有莘王反对而事不成,最后通过迎娶他的女儿才得到他的同意,成功得到了伊尹。正是伊尹的辅政下,商汤最后得以讨伐夏朝建立商朝。因此,商汤见伊尹的故事,可以和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故事相媲美。
商汤听到伊尹之名后想要前去拜访,主要是商汤与他的一个手下之间为此事产生一段对话。下面是有伊尹和商汤的故事,欢迎参阅。
伊尹和商汤的故事
商汤想要前往拜访伊尹,让彭家的儿子为自己驾车。在半路上的时候,彭家的儿子向商汤抱怨,就可以了,这对他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光荣了。商汤回答道,如今有一种药,吃了可以耳聪目明,我一定会很开心地去吃,而商汤对于国家而言就一服良药,你不让我去见他就是不想让我身体恢复变好。于是,商汤很生气就让彭家儿子下车,不让他给自己驾车了。
伊尹以尧舜之道为主要教育内容,注重他们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而他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通过传达上天的旨意,此外他也十分重视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在教育君王方面,伊尹最著名的经历就是他曾经放逐太甲使其改过自新。
商朝是个非常迷信鬼神、十分重视祭祀的朝代,而伊尹作为传达天意的丞相,也同样也有一种巫师的身份。国家大小政事,都需要通过祭祀、占卜等方式来决断,因此巫师在当时深受尊敬,伊尹的地位自然更加崇高。巫师在商朝时期,除了祭祀等宗教信仰方面的职责,通常也兼任了医生的工作,所以才有巫医一称。而伊尹据传医术高超,还发明汤药,被后世医家代代尊敬拜祭,甚至有人把他与皇帝和神农并称为“三圣人”,而这两位都是中国上古时期对医学有重要贡献的人。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不论是对中医文化,还是中医学术皆有深刻影响,其中《考次汤液经序》是篇典雅的古文,为研究仲景医学别开生面。

该书发行量很少,已很难寻觅,今有幸借钱超尘老师珍藏一睹为快,感弥足珍贵。

读其书似感杨绍伊先生在清晰地讲述着经方形成过程,看到经方发展历史。

值得称赞者,是以特有文学知识考证《伤寒论》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是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为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值得商讨者,杨绍伊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伊尹汤液经》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论》中。

又分析《伤寒论》条文,据“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比东汉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证之,把条文分成:伊尹汤液经原文、仲景论广、仲景遗论三类,,即其所撰《伊尹汤液经》一书。

书中凡认为属《汤液经法》原文者顶格写,凡属仲景论广者,低格写,凡属仲景遗论(由其弟子整理加入)者,低两格写,即本书的特点。

书中值得称赞者多多,今只就有关病位和六经的资料分析之。

六经提纲是仲景所集成杨绍伊在卷一全篇,展示商代已存在的六经(三阳三阳),主要内容提要如下:太阳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2条,仲景论广者2条,遗论者5条。

阳明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6条,仲景论广者4条;遗论者10条。

少阳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3条,仲景论广者5条,遗论者1条。

太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2条,论广者2条,遗论1条。

少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17条,论广者16条,遗论者9条。

厥阴病证属《汤液经法》原文者2条,论广2条,遗论1条。

从杨绍伊所撰《伊尹汤液经》卷一看,三阴三阳六经在商代已存在,《汤液经法》原有其名称及内容,但是没有现代所熟悉的六经提纲,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阳明之为病……”这六个提纲在《伊尹汤液经》列于每经内容最后,且低两格写,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厥阴病条上有“师曰”二字,以说明此是仲景弟子整理加入,六经提纲是仲景在其晚年才高度概括的理论,说明张仲景结合临床不断论广、总结、完善经方理论,把六经提纲置于首条,撰成《伤寒卒病论》,几代人付出了艰辛地努力。

伊尹汤液经

伊尹汤液经

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发汗吐下后下篇上 发汗吐下后下篇下 结胸痞第十四 结胸痞上篇上 结胸痞上篇下 结胸痞下篇上 结胸痞下篇下 腹痛第十五 呕吐哕第十六 呕吐哕上篇 呕吐哕下篇上 呕吐哕下篇下 吐利第十七 吐利上篇 吐利下篇 下利第十八 下利上篇 下利中篇上 下利中篇下 下利下篇 下利便脓血第十九 火邪清血第二十 气上撞第二十一 心下悸第二十二 心下悸上篇 心下悸下篇 消渴第二十三 衄第二十四 如疟第二十五 热入血室第二十六 发狂喜忘瘀血第二十七 发黄第二十八 发黄上篇 发黄中篇 发黄下篇 中湿第二十九 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风水皮水篇 黄汗篇 肺胀篇 中暍第三十一 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刚痉柔痉篇
章》:“无犯胃气若上二焦,必当自愈”。《千金翼方》本作“无犯胃气及上二焦, 必当自愈”。此即为其以训释之字更原文之证也。又古人传学,悉由口授。后师说 之,每多随意举文,不遵原次。或增其字句,或减其字句,或改易其字句。故有一 条两举,而彼此异词者,亦多折节错出,失次失类者。此等情实,试举《脉经》第 七卷校之,逐页可见,斯亦《汤液经》文,与《伊训》、《太甲》离其肖貌之又一 大因也。即以《尚书》证之:《尚书》传自孔门,历秦至汉,年数未多,已有今文 古文之大异。《汤液经》由商初以至汉末,经岁几及二千,其间师师相承,其词其 句,不知其几经改易。若硁硁然,执《伊训》、《太甲》之文,以比拟求信,恐果 得原文原本,亦将因不通其句读,与不识其字之故,又必攻其为伪作者矣。且篇中 去旧貌未远者,亦尚有,如《脉经》第七卷《可发汗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 濡弱,浮者热自发。濡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属桂枝汤证”。此条之文与《商书》、《商颂》,形貌即甚相近,其方质廉厉之气, 比诸东溪之逸靡,西京之宏肆,秦书之谯谯,周书之谔谔,显有时代之别。以仲景 之善于属辞,极力模拟,亦仅得其肖貌,而神弈骨骏之概,不逮远甚。即此证之, 其真为伊圣之作,固无疑矣。又此条三阳三阴篇本作“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 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 汤主之。”此增减其一二字,而文气顿觉近时。察乎此,即得《汤液经》文,所以 不类伊训之实矣。至是难者‘唯唯’。 [1] 繁体本无《》符号 [2] 依简体本加、符号 [3] 简体本作:何休《公羊解诂》文十三年传注云 《广论》之惑已明,再辨叔和撰次。《甲乙经。序》又云:“近世太医令王叔和, 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案今本仲景书卷端即题云:“王叔和撰次”。以士安言解之, 所谓‘撰次’者,即撰集仲景遗论,以之次入仲景书中是也。若然,则今本仲景实 为伊圣[1]之《汤液经》、张仲景之《广论》、王叔和之《仲景遗论撰》[2],三种 集合而成。求之叔和撰次书,见《辨太阳病.首篇》,其篇末二条之前条云:“伤 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 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 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其后条云:“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 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 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 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 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 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 病可愈。”此二条证治悉同,前条首题“伤寒”二字,自是仲景自为,后条“问 曰”“答曰”之语,必出仲景弟子记录。以“问曰”若是仲景。则书中必不复有前 条;“答曰”为是仲景,则其语自属遗论。再证以前条为《脉经》中撰次本所有, 后条为《脉经》中撰次本所无。既有此取舍之印迹,更见其属撰次之显然。据是以 推,《辨脉》《平脉》二篇,皆属问答。则二篇悉是弟子之书。惟《辨脉法》之答 语称“答曰”,《平脉法》之答语称“师曰”,有此显异。又二篇辞气,亦多不类, 必作者本非一人,以其俱为脉论之遗,故并撰而骈次书首。再推之,《霍乱篇》之 问答二,合三条;《阳明篇》之问答五,合八条;《太阳末篇》之问答一,合六条, 皆与《辨脉法》篇、《太阳.首篇》者有论中风者,有论温病者。伊圣[1]以六经名题 首,统论中风、伤寒、温病,理出当然。仲景以“伤寒”二字题首,统论中风、伤 寒、温病。例援旧惯。《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 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据此之云,足见中风、伤寒、温病三端,旧医统谓为伤 寒。仲景之作。欲不溷于伊经,舍易题首,无由辨识。而易题之辞,求如六经名之 能统中风、伤寒、温病三端者,实舍“伤寒”二字之沿习语,无有可取。故遂假之 以作标帜,藉以别于伊圣[1]之经。篇中论首“伤寒”二字之上,悉未冠有六经名者, 即职是之故。若谓此二大标帜为出一人之手,岂有既已以六经名题首统论中风、伤 寒、温病,又复别以‘伤寒’二字题首统论中风、伤寒、温病者?若谓以“伤寒” 二字题首之条,为专论伤寒病,则明标题云‘伤寒’,而所论者乃中风。明标题为 ‘伤寒’,而所论者乃温病。作者并不发热谵语,何至颠倒若是?至仲景之所以必 以“伤寒”二字题首者,以前此经师所广,悉仍以六经名题首。篇中辞句较异者皆 是,遂致与伊圣[1]之经混同无别故也。以六经名题首言增广诸条,疑即出《汤液经 法》,惜无文以据明之。至伊经之所以不标出温病者,以温病与中风伤寒之区分甚 显,不必标出而已易明故也。其所以必标出中风者,以中风与、伤寒之辨甚微。必 须标出而畔岸乃见也。其所以不标出伤寒者,以已标出中风,而为伤寒者自可见也。 [1] 作任圣 [2] 简体版无《》符号 又伊圣[1]之经,于中风、伤寒、温病三端,惟标出中风一门;仲景之于伊经,亦尚 左尚右,亦步亦趋,其《广论》[2]中有如是之一条云:“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 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呜,心下痞坚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 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坚 也。甘草泻心汤主之”。此条论首之“伤寒中风”四字,即仿伊经之标题。云“太 阳中风”、“阳明中风”者,其上之“伤寒”二字,为中风、伤寒、温病三端之总 括语,其下之“中风”二字,乃为实指三端中之中风证。故此条所论证象,悉是中 风误下,而非伤寒。若以之解作伤寒病与中风病,则是伤寒、中风证象方治,壹是 浑同,无有别异者矣。于是难者涣然。 [1] 作任圣 [2] 简体本无《》符号 然犹曰:《商书》[1]灏灏,估屈聱牙。此则文从字顺,不类《伊训》[1],何也? 愚语之曰:齐人传经,每以齐语易故言,故齐诗、[2]齐论,多有异文。墨子引书, 亦喜以时语变古语。《史记.五帝三王本纪》所援载虞、夏、商、周之典谟训誓。 其原文之古语,史迁每以训释之字更之,致与《尚书》所载,语则同而词迥别。盖 周秦两汉,传学之风尚,类喜以今字易古字,以时语变古语,故《逸周书》亦文从 字顺,非伪作也,传之者以训释之字更之之故也。《汤液经》传自汉师,自不能别 于风气之外。此经之文从字顺,与墨子引书,史公纪古,齐诗齐论之有异文,《逸 周书》之文从字顺同故。皆传经之师,以今字易古字,以时语变古语,以训释之字, 更原文之所致。如‘圊’者,厕也,今字也。古文字少,假借“清”为之。凡《脉 经》本中,诸言“必有清血”、“必清脓血”,字皆作“清”,而三阳三阴篇本, 则有作“圊脓血”者矣,此则为其以今字易古字者也。又何休《公羊解诂.文十三 年》传注云[3]:‘“所,犹时”,齐人语也’,“所”即古语,“时”即今语也。 凡《千金翼方》本中,诸言“日晡所发热”、“日晡所发潮热”,语皆作“所”。 而《脉经》本,则有作“日晡时”者矣;此则为其以时语变古语者也。又颜师古《汉 书.高帝纪》注云:“若,及也。”《脉经》第九卷,《平热入血室篇.妇人伤寒

《伊尹汤液经》word版

《伊尹汤液经》word版

《伊尹汤液经》《伊尹汤液经》1澄空序2辨脉法 (3)平脉法上 (4)平脉法下 (6)太阳病证论第一 (8)阳明病证论第二 (9)少阳病证论第三 (10)太阴病证论第四 (10)少阴病证论第五 (10)厥阴病证论第六 (12)病不可发汗证第七:温病不可发汗,伤寒不可下不可发汗上篇上 (12)不可发汗上篇下 (13)不可发汗中篇上 (13)不可发汗中篇下 (14)不可发汗下篇上 (14)不可发汗下篇下:此一篇共八条.千金翼方本悉无之. (14)病可发汗证第八 (15)可发汗上篇 (15)发汗后中篇 (16)发汗后下篇 (17)病不可吐可吐吐后证第十 (17)病不可下证第十一 (18)不可下上篇 (18)不可下中篇 (19)不可下下篇上 (19)不可下下篇下 (19)病可下证第十二 (20)可下上篇:此篇论阳明温病. (20)可下下篇:此篇论寒温两感,汗下双解之法. (21)发汗吐下后上篇上 (21)发汗吐下后上篇下 (22)发汗吐下后中篇上 (22)发汗吐下后中篇下 (23)发汗吐下后下篇上:附差后劳复 (24)发汗吐下后下篇下:阴阳易 (24)结胸痞上篇上 (25)结胸痞下篇上 (26)结胸痞下篇下 (27)腹痛第十五:附宿食 (27)呕吐哕上篇 (28)呕吐哕下篇上 (29)呕吐哕下篇下:吐蛔 (29)吐利第十七 (29)吐利上篇 (29)吐利下篇 (30)下利第十八 (30)下利上篇 (30)下利中篇上 (31)下利中篇下 (31)下利下篇 (32)下利便脓血第十九 (32)火邪清血第二十 (33)气上撞第二十一 (33)心下悸第二十二 (34)心下悸上篇 (34)心下悸下篇 (34)消渴第二十三 (35)衄第二十四 (35)如疟第二十五 (36)发狂喜忘瘀血第二十七 (36)发黄第二十八 (37)发黄上篇 (37)发黄中篇 (38)发黄下篇 (38)中湿第二十九 (38)风水皮水黄汗肺胀第三十 (40)风水皮水篇 (40)黄汗篇 (40)肺胀篇 (41)中暍第三十一 (41)刚痉柔痉项背强第三十二 (42)刚痉柔痉篇 (42)项背强篇 (43)咽痛第三十三 (43)咽痛上篇 (43)咽病下篇 (44)澄空序《伊尹汤液经》仲景先生之前《医经》十三家之一,仲景先生以此广论而成《伤寒杂病论》.辨脉法脉蔼馥如车盖者,名曰秋脉也.秋脉,一作"阳结",误.脉累累如循琅玕者,琅玕,原误"长竿".今改正.名曰夏脉也.夏脉,一作"阴结",误.脉瞥瞥如羹上肥者,阳气微也.脉荣荣如蜘蛛丝者,阴气衰也.阴气,一作"阳气",误.脉绵绵如泻漆之绝者,亡其血也.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一作"纵".脉阳盛那么促,阴盛那么结,此皆病脉.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那么汗出,阴动那么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曰缓也.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脉弦而大,弦那么为减,大那么为芤,减那么为寒,芤那么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 妇人那么半产漏下,男子那么亡血失精.阳脉浮,一作微.阴脉弱,那么血虚.血虚那么筋惕.其脉沉者,荣气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衰也.荣气微,加烧针,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脉浮而数,浮为风,数为虚.风为热,虚为寒.风虚相抟,那么洒淅恶寒也.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洒淅恶寒.若有痛处,饮食如常者,畜积有脓也.脉浮而大,心下反坚,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那么大便坚,汗多那么热愈,汗少那么便难.脉迟,尚未可攻.脉浮而大,浮为风虚,大为气强.风气相抟,必成隐疹,身体为痒.痒者,名泄风,久久为痂癞.眉少发稀,身有干疮而腥臭也.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不休者,此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肢漐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直视者,此为肾绝也.又未知何脏阴阳前绝?若阳气前绝,阴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阴气前绝,阳气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温,心下热也.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抟,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脉阴阳俱紧者,口中出气,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紧去人安,此为欲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停故也,为未解.食自可者,为欲解.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脸内际黄者,此欲解也.脉浮而迟,面热赤而战惕者,六七日当汗出而解.反发热者,瘥迟.迟为无阳,不能作汗,其身必痒也.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此"脉"字.当是"病"字之讹.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坚,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问曰:病有洒浙恶寒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 那么洒淅恶寒也.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 那么发热也.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知"字当衍.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此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问曰:假令病人欲差,脉而知愈,故以别之?答曰:寸、关、尺,大、小、迟、疾、浮、沉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平,复当自愈.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今夜半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那么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阴得阳那么解也.平脉法上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缕陈,令得分明.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周旋.水下二刻,脉一周身.旋复寸口,虚实见焉.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那么浮虚,寒那么紧弦.沉潜水滀,支饮急弦.动弦为痛,数洪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见,中必有干.审察表里,三焦别分.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师曰:呼吸者,脉之头也.初持脉,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师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师曰: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此皆不治,决死也.若计其余命生死之期,期以月节克之也.师曰:脉病人不病,名曰行尸.以无王气,卒眩仆,不识人者,短命那么死.人病脉不病,名曰内虚.以无谷神,虽困无苦.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内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太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也.病人云:实咽中痛.虽尔,今复欲下利.问曰:《经》说脉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谓也?师曰: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菽者,小豆也.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一云"按投".者,肾气也.若见损脉来至,为难治.损谓所胜脾,脾胜不应时.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南方心脉,其形何似?师曰: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者,那么汗出.下微本大者,那么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西方肺脉,其形何似?师曰: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那么剧.何以知之?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瘫肿,为难治也.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他皆效此.师曰:立夏得洪一作"浮".大脉,是其本位.其人病身体若疼重者,复发其汗.若明日身不痛不重者,不须发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脉洪大,是其时脉,故使然也.四时效此.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欲着复衣,冬月盛寒而欲裸其体.所以然者,阳微即恶寒,阴弱即发热.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欲着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欲裸其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问曰:尝为人所难,紧脉何所从而来?师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紧. 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紧.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冷,故令紧也.问曰:人不能饮,其脉何类?师曰:其脉自弦,弦,一作"涩".唇口干燥也.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等类?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问曰:人病恐布,其脉何类?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也.问曰:脉有残贼,何谓?师曰:脉有弦,有紧,有涩,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脉为残贼,能与诸经作病.问曰:脉有灾怪,何谓?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脉与病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之时病者因反吐,若下利,病腹中痛.因问:言我前来脉时不见此证,今反覆变异,故是名为灾怪.因问:何缘作此吐利?答曰:或有先服药,今发作,故为灾怪也.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师曰:沉为纯阴,翕为##,阴阳和合,故脉滑也.问曰:脉有相乘,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问曰:何以知乘腑?何以知乘脏?师曰:诸阳浮数为乘腑,诸阴迟涩为乘脏也. 平脉法下寸口卫气盛,名曰高.荣气盛,名曰章.高章相抟,名曰纲.卫气弱,名曰惵.荣气弱,名曰卑.惵卑相抟,名曰损.卫气和,名曰缓.荣气和,名曰迟.缓迟相抟,名曰沉.寸口脉缓而迟,缓那么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毛发长.迟那么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鞕.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寸口脉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腑,迟为在脏.假令脉迟,此为在脏也.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那么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寸口脉浮而紧,浮那么为风,紧那么为寒.风那么伤卫,寒那么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此条旧在《辨脉法》篇内,又《可汗篇》亦有此文,论末有"宜麻黄汤"四字.案:凡云"宜某汤"者,悉为《平脉辨证》中之文,《胎胪药录》例言属某汤.二家之书即以分疆.《辨脉法》为《胎胪药录》之一篇,《平脉法》为《平脉辨证》之一篇.此条言宜某汤,知此条本为《平脉辨证》篇中之文,宜以之次入《平脉法》篇.又此条论首有"寸口"二字,案《平脉法》篇内,凡论病脉之文,论首悉有"寸口"、"趺阳"等字样,《辨脉法》篇有"寸口"、"趺阳"字样者,连此共止七条,余之大多并无之.以此条本为《平脉辨证》之文准之,知此七条必亦悉如此条,并为《平脉辨证》中之文.叔和以之次入《辨脉法》篇,误.今悉将此七条归还于《平脉法》篇内,用清门户.因此七条若本为《辨脉法》篇中之文者,那么余之大多亦应悉有"寸口"、"趺阳"字样,有"寸口"、"趺阳"字样.而无之者,那么此七条,本与之非为一类,即此即可决其本非《辨脉法》篇中之文.而此七条有"寸口"、"趺阳"字样,实与《平脉法》篇中之条为一颇.即此即可证其实为《平脉辨证》中之文也.兹即将此条,改而归入之于此.寸口脉阴阳俱紧者,法当清邪中于上焦,浊邪中于下焦.清邪中上,名曰洁也.浊邪中下,名曰浑也.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阳中于邪,必发热,头痛,项强,颈挛,腰痛,胫酸,所谓阳中雾露之气.故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阴气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气微虚,里气微急.三焦相溷,内外不通.上焦怫音佛,下同.郁,藏气相熏,口烂食断也.中焦不治,胃气上冲,脾气不转,胃中为浊,荣卫不通,血凝不流.若卫气前通者,小便赤黄.与热相抟,因热作使,游于经络,出入脏腑,热气所过,那么为痈脓.若阴气前通者,阳气厥微,厥,逆也.阴无所使,客气内入嚏而出之,声嗢咽塞嗢字,音同袜>.寒厥相追,为热所拥,血凝自下,状如豚肝.阴阳俱厥,脾气孤弱,五液注下,下焦不尽,一作"阖".清便下重,令便数难,脐筑湫痛,命将难全.寸口脉微,尺脉紧,其人虚损多汗,知阴常在,绝不见阳也.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不行;涩者,荣气不逮.荣卫不能相将,三焦无所仰,身体痹不仁.荣气不足,那么烦疼,口难言.卫气虚者,那么恶寒,数欠.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中焦不归者,不能消谷引食;下焦不归者,那么遗溲.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荣气不足.卫气衰,面色黄;荣气不足,面色青.荣为根,卫为叶.荣卫俱微,那么根叶枯槁而寒栗咳逆,唾吐涎沫也.寸口脉微而缓,微者,卫气疏,疏那么其肤空;缓者,胃气实,实那么谷消而水化也. 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其血乃成.荣盛那么其肤必疏,三焦绝经,名曰血崩."荣盛那么其肤必疏,三焦绝经".此二句文有误,疑当作"荣盛而其肤疏,必三焦绝经,名曰血崩".寸口脉弱而缓,弱者,阳气不足;缓者,胃气有余.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气填于膈上也.一作"下".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那么发热.卫为气,气微者,心内饥,饥而虚满不能食也.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抟,即为肠鸣.医乃不知,而反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抟,其人即噎的古字.音同噎"ㄧㄝ1">.音"噎".此条曲解有误.大为热,大为病进.浮大之脉,病为在表.浮为病在太阳,大为传之阳明.脉浮大者,风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戕其内阳,胃中虚冷,又以水饮之,虚冷与水相抟,其人即噎<同前,用噎的古字,只因此处作小字写,故用今字>.非大为寒也.寸口脉浮而大,浮为虚,大为实.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那么不得小便,格那么吐逆.跌阳脉伏而涩,伏那么吐逆,水谷不化;涩那么食不得入,名曰关格.跌阳脉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肤鞕.跌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荣气伤."卫"当为"胃","荣"当为"脾".字之误也.其身体瘦,肌肉甲错.浮芤相抟,宗气微衰,四属断绝.脾病不能行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跌阳脉浮,浮那么为虚,浮虚相抟,故令气,言胃气虚竭也.脉滑那么为哕,此为医咎,责虚取实,守空迫血.脉浮,鼻中燥者,必衄也.跌阳脉滑而紧,滑者,胃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趺阳脉滑而紧,"紧"字当是"数"字之讹.数为热,热消谷,故为脾气强.紧为寒,有寒,脾气何得强?持实击强者,谓恃胃能食,而多食以损脾,那么痛还自伤,如以手把刃也.跌阳脉大而紧者,当即下利,为难治.跌阳脉微而紧,紧那么为寒,微那么为虚.微紧相抟,那么为短气.跌阳脉沉而数,沉为实,数消谷.紧者,病难治.跌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跌阳脉浮而数,浮那么伤胃,数那么动脾.此非本病,医特下之所为也.荣卫内陷,其数先微,脉反但浮,其人必大便坚,气噫而除.何以言之?脾脉本缓,今数脉动脾,其数先微,故知脾气不治,大便坚,气噫而除.今脉反浮,其数改微,邪气独留,心中那么饥.邪热杀谷,潮热发渴,数脉当迟缓.脉因前后度数如前,病者那么饥.数脉不时,那么生恶疮.跌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今跌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才,仅也.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玉函》作"溺".跌阳脉紧而浮,浮为气,紧为寒.浮为腹满,紧为绞痛.浮紧相抟,肠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少阴脉不出,其阴肿大而虚也.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少阴脉弱而涩,弱者,微烦;涩者,厥逆.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抟,抟,原误"动".今改正.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当刺期门、巨阙.太阳病证论第一太阳病,其脉浮.太阳病,发热,汗出而恶风,其脉缓,为中风.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卫中风那么恶风,荣中风那么恶寒.上条言卫中风,此条言荣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为伤寒.此条言表中寒风,传入于里.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中风为表病,伤寒为里病.风温为表病,温病为里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此‘火’字当是‘汗’宇之讹.下文‘若火熏之’,乃为言火.微发黄色,剧那么如惊痫,时瘈疭.此风温误汗必然之现象.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吐,舌下卷者,死.唾如胶者,难解.舌头四边徐有津液,此为欲解.病者至经,上唇有色,脉自和,为欲解.色急者,未解.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其脉浮者,必结胸.其脉紧者,必咽痛.其脉弦者,必两胁拘急.其脉细而数者,头痛未止.其脉沉而紧者,必欲呕.其脉沉而滑者,挟热利.其脉浮而滑者,必下血.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太阳病,头痛至七日,自当愈.其经竟故也.若欲,作再经者,当针足阳明,使经不传那么愈.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呕,若躁烦,若,及也.脉数急者,乃为传.伤寒,其二阳证不见,此为不传.夫病有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不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 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太阳病欲解时,从巳尽未.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恶寒.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阳明病证论第二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那么腹满小便难也.阳明病,能食为中风,不能食为中寒.阳明病,中寒,不能食而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为欲作固瘕也,必须坚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阳明病,初为欲食之,小便反不数,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此为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坚者即愈.坚,大便坚也.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此为病在表.濈然汗出解后,大便坚而不溏.那么风寒未传入于里,故为病愈.一本作"脉紧即愈",误.其脉紧反去者,此为欲解.设脉浮紧为未解,紧为病传,紧为病进,何得为愈?阳明病,久久而坚者.汗出多,坚.发其汗,亦坚.阳明病,脉浮而紧,其热必潮,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阳明病,当多汗而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之状,此为久虚故也.冬阳明病,反无汗,但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若厥者,其人头必痛.若不呕不咳,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冬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者,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下懊憹,必发黄.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必发黄.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必衄.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即衄.阳明病,其人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阳明病,当心下坚满,不可攻之,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夫病阳多有热,有热,有发热之证也.一本作阳多者热.下之那么坚.那么心下坚满而成结胸.本虚,攻其热必哕.无阳阴强而坚,下之必清谷而腹满.阳明病欲解时,从申尽戌.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是为转在阳明.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伤寒,脉浮而缓,手足温,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黄.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而坚,为属阳明.伤寒传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以上广论四条,论病传.阳明之为病,胃中寒是也.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此与上条,出《平脉辨证》.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阳明,有微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微阳阳明者,发其汗,若利其小便,胃中燥,便难是也.此与下问曰答曰诸条,均出《胎胪药录》.。

炙甘草汤-中医古方《伊尹汤液》

炙甘草汤-中医古方《伊尹汤液》

炙甘草汤-中医古方《伊尹汤液》这两天忙碌而又充实着,周末和王鸿谟老师、程凯博士去了外地一个油田,做个一次公益活动,周一回来后上班,然后给朋友调理身体,脑子不停地在转。

昨天晚上回来的时候没有坐地铁,因为轮不上座位,就坐了公共汽车,结果夜色中在车上昏沉睡去,直到家门口,蓦然惊醒,才及时下车,这才发现自己的本能还是可以的,如果不在家门口醒,就直接被拉到廊坊了。

然后夜色中找地儿吃口饭,在一个快餐店门口,一个迎面走过的姑娘冲我嫣然一笑,然后擦肩而过。

我知道,这位八成是把我当做哪个熟人了,估计过去后她还会想:哪个饭局上见过这个人呢?还有一次,我在过马路的时候,刚过到一半,有位朋友迎面而来,也过到一半,突然看见我了,在马路中间一把攥住我的胳膊:“罗博士,您看我这是什么病?”两旁车辆呼啸而过,我心想:您的心情我理解,但是这很容易让我们俩都进医院啊。

本来不想再谈药方了,怕大家乱用。

但是,既然有很多朋友问炙甘草汤的事儿,我还是讲述一下吧,大家记住一定要在医生的监督下使用就可以了。

炙甘草汤,又叫复脉汤,是我使用的最早的经方了。

当时,我刚开始学习中医,很用功,结果非常的劳累,加上还有其他的事儿,就搞得自己患了一种病,叫早搏,我当时的心脏跳动六七下的时候,就要停止一下,感觉自己的胸中空了一下,或者是心脏空转了一下,很恐怖,甚至有的时候还有濒临死亡的感觉,简直是惶惶不可终日。

那个时候,才知道健康的重要,我心里想,如果我的宝贝心脏,连着给我停几下,我是不是就要和这个世界告别了?有几次,我心中突然偷停,只好蹲坐在路边,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心里想:可能要和大家告别了吧?没敢告诉父母,于是开始了治疗过程,去了我们那里的最好的医院,一家大型西医医院,心内科的主任给我治疗的,当时查了很多,包括用了很多设备,就是不知道是怎么引起的,最后,这个主任对我说: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吧,虽然心肌酶谱都正常的,但是有的人心肌炎过后,心肌酶谱也查不出来什么了,就按照这个治疗吧?这话让我很狐疑,什么叫“就按照心肌炎来治疗”呢?但是也没有办法,就按照她说的来治疗吧,于是,开了点什么调整神经的药,结果服用毫无效果,治疗了检查,检查了治疗,大约几个星期过去了,毫无效果。

《伊尹汤液经》第二十,火邪清血

《伊尹汤液经》第二十,火邪清血

《伊尹汤液经》第二十,火邪清血伊尹汤液经火邪清血第二十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有清血,名为火邪。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以利小便,故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这条就有意思了,说是去芍药以利小便,此似乎与刘复先生说芍药利小便说相矛盾。

当然依现今的研究可以知道小便的过程并不简单,中间涉及许多复杂的反应。

故此处在去芍药下加注‘以利小便’(不知是否为杨氏所加注,疑,当考),颇有意思)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辛温生姜切,辛温蜀漆辛平,各三两,洗,去腥甘草二两,炙,甘平牡蛎五两,熬,碱平龙骨四两,甘平大枣十二枚,擘,甘平右七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一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五升。

伤寒,脉浮,而医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起卧不安,属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伤寒,加温针必惊。

脉浮热甚而灸之,此为实。

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咽燥,必吐血。

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

追虚逐实,血散脉中。

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气难复。

太阳病二日,而烧瓦熨其背,大汗出。

火气入胃,胃中竭燥,必发谵语。

十余日振而反汗出者,此为欲解。

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其人欲小便反不得,呕,欲失溲,足下恶风。

腰以下不得汗故。

大便坚者,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多。

便已,其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脉浮,当以汗解,而反灸之,邪无从去,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当重而痹,痹,不仁也。

此为火逆。

若欲自解,当先烦,烦乃有汗,随汗而解。

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当解。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方桂枝五两,辛温芍药苦平生姜辛温,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甘平甘草二两,炙,甘平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能泄奔豚气也。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尹汤液经》(全本文字版)----民国杨绍伊《伊尹湯液經》(全本.文字版)----民国楊紹伊目录章名太陽病證論第一陽明病證論第二少陽病證論第三太陰病證論第四少陰病證論第五厥陰病證論第六病不可發汗證第七不可發汗上篇上不可發汗上篇下不可發汗中篇上不可發汗中篇下不可發汗下篇上不可發汗下篇下病可發汗證第八可發汗上篇可發汗中篇可發汗下篇發汗以後證第九發汗後上篇發汗後中篇發汗後下篇病不可吐可吐吐後證第十病不可下證第十一不可下上篇不可下中篇不可下下篇上不可下下篇下病可下證第十二可下上篇可下下篇發汗吐下後證第十三發汗吐下後上篇上發汗吐下後上篇下發汗吐下後中篇上發汗吐下後中篇下發汗吐下後下篇上發汗吐下後下篇下結胸痞第十四結胸痞上篇上結胸痞上篇下結胸痞下篇上結胸痞下篇下腹痛第十五嘔吐噦第十六嘔吐噦上篇嘔吐噦下篇上嘔吐噦下篇下吐利第十七吐利上篇吐利下篇下利第十八下利上篇下利中篇上下利中篇下下利下篇下利便膿血第十九火邪清血第二十氣上撞第二十一心下悸第二十二心下悸上篇心下悸下篇消渴第二十三衄第二十四如瘧第二十五熱入血室第二十六發狂喜忘瘀血第二十七發黃第二十八發黃上篇發黃中篇發黃下篇中濕第二十九風水皮水黃汗肺脹第三十風水皮水篇黃汗篇肺脹篇中暍第三十一剛痙柔痙項背強第三十二剛痙柔痙篇項背強篇咽痛第三十三咽痛上篇咽病下篇辨脈法平脈法上平脈法下考次《湯液經》序第一次校字: 2007-02-01第二次校字: 2007-02-02第三次校字: 2007-02-04醫家典籍,向推仲景書為湯液家鼻祖。

仲景之前,未有傳書。

惟皇甫士安《甲乙經(序》云:『伊尹以亞聖[1]之才,撰用神農《本草》[2]以為《湯液》,漢張仲景論廣《湯液》為十數卷,用之多驗。

』據士安言,則仲景前尚有伊聖[3]創作之《湯液經》。

仲景書本為《廣湯液論》,乃就《湯液經》而論廣之者。

《湯液經》初無十數卷,仲景廣之為十數卷,故云『論廣《湯液》為十數卷,』非全十數卷盡出其手也。

玆再即士安語而詳之。

夫仲景書既稱為「論廣《湯液》」,是其所作,必為本平生經驗,就伊聖[3]原經,依其篇節,廣其未盡;據其義法,著其變通。

所論廣者,必即以之附於伊經各條之後。

必非自為統紀,別立科門,而各自成書。

以各自為書,非惟不得云『廣』,且亦難見則柯,勢又必將全經義法,重為敷說。

而仲景書中,從未見稱引一語,知是就《湯液經》而廣附之者。

若然。

則《湯液經》全文,則在仲景書中。

一字未遺矣。

[1] 作「元聖」。

[2] 作「《神農本草》」[3] 作「任聖」仲景書讀之,觸目即見其有顯然不同之處。

即一以六經之名作條論之題首,一以『傷寒』二字作條論之題首。

再讀之,又得其有顯然不同之處。

即凡以六經名題首者,悉為書中主條。

凡以『傷寒』二字題首者,悉屬篇中《廣論》,而仲景即自謂其所作為論「傷寒卒病」。

於是知以『傷寒』二字題首者為仲景所廣,以六經名題首者為伊聖之經。

標幟分明,不相混竊。

孰經孰傳,讀者自明。

於以知士安之言,果不虛妄。

《湯液經》後世無傳本,惟班固《漢書(藝文志》載『《湯液經法》三十二卷』,未著撰人姓名,今其書亦不傳。

然即其名,以測其為書,知為湯液經家,憲章《湯液經》而作之者。

湯液經家述論之著錄者,莫古於此。

其書名為《湯液經法》,知《湯液經》原文必悉具書中,無所抉擇,於是知東漢時,《湯液經》尚巋然獨存。

《湯液經》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間。

惟湯液經家授受相承,非執業此經者不能得有其書。

醫師而異派者,無從得睹其書。

漢世岐黃家言最盛,湯液經學最微,以是傳者蓋寡。

嘗謂醫學之有農尹、岐黃二派,猶道學之有羲孔、黃老二派。

岐黃之說,不如農尹之學之切實精純。

黃老之言,不及羲孔之道之本末一貫。

岐黃學派,秦漢以來,流別甚多,著錄亦廣。

《漢志》所載《五臟六腑痹十二病方》三十卷、《五臟六腑疝十六病方》四十卷、《五臟六腑癉十二病方》四十卷、《風寒熱十六病方》二十六卷、《五臟傷中十一病方》三十一卷、《客疾五臟狂顛病方》十七卷,胥屬岐黃家言。

知者,以湯液家以六經統百病,岐黃家以五臟六腑統百病。

而熱病客疾,亦皆岐黃家之詞。

故知凡此諸屬,皆岐黃家言也。

農尹之學,則稽諸載記。

湯液家外無別派,《湯液經法》外無二書;足證此學在當時孤微已極。

幸仲景去班氏未遠,得執業此經,而為之論廣。

伊聖[1]之經,賴之以弗墜。

此其傳經之功。

實較論廣之功,尤為殊重,而絕惠偉,可貴可謝者也~《名醫錄》云:『仲景受術於同郡張伯祖。

』《醫說》引《張仲景方論(序》云:『張伯祖南陽人,性志深簡,篤好方術,診處精審,療皆十全,為當時所重。

同郡張仲景異而師之,因有大譽。

』據此。

則伯祖實為《湯液經》傳經大師。

[1] 作任聖或曰。

仲景書開端即首揭中風、傷寒、溫病,全書所論悉不外此三端。

是以三陽三陰篇中,屢有特為標出之中風與傷寒條。

所標出之傷寒條,即論所首揭之傷寒病,非作者有兩人也。

予叩之曰:篇中屢有特為標出之中風條與傷寒條,何以全書無一特為標出之溫病條,又案所標出之中風條,『中風』二字之上悉冠有六經之名。

如在《太陽篇》者,必題云『太陽中風』。

在《太陰篇》者,必題云『太陰中風』。

何以所標出之傷寒條,無一上冠有六經名者,既云標出之傷寒條為論傷寒病,則是凡以『傷寒』二字題首者,決無有論涉中風與溫病者矣。

然檢《辨太陽病(中篇》[1]有云:『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

』今案此條證論,首稱『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據其句中所云之『復』字,知未發汗前必煩。

考本篇論『煩』之條有云:『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證以是條所論,則屬煩躁而應服發汗藥者,實為中風證。

其『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下稱云:『脈浮數者,可更發汗』。

而《辨太陽病(末篇》有云:『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

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

』證以是條所論,則脈浮數而應解表者,亦為中風證。

其『脈浮數者,可更發汗』下云『宜桂枝湯主之』,而《辨太陽病(首篇》有云:『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

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又《辨太陽病。

中篇》有云:『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

欲攻邪風者,宜桂枝湯主之』。

據是二條所論,則屬桂枝湯證者,亦為中風證。

以上諸證,證明『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

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主之』全條所論,字字皆屬中風。

何以此條論首,不題之為『中風』,而幻題之云為『傷寒』,[1] 繁體版作「然檢辨《太陽病(中篇》」,據簡體本改。

又《陽明篇》有云:『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

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

脈弦者生,濇者死。

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

據此條文中所云之『若吐、若下後,不解』,知其未曾服發汗藥。

據其所云之『不惡寒』,知其病本不惡寒,非因服發汗藥而惡寒乃解者。

據其所主之大承氣湯,知非不可下之風溫症,而為發熱不惡寒之溫病。

何以此條亦幻題云『傷寒』,如此之類,篇中尚多,究作何解,於是難者啞然。

愚徐為之解曰:玆即《廣論》之故也。

伊聖[1]《湯液經》,以六經名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

仲景《廣論》[2]以『傷寒』二字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

是以篇中以『傷寒』二字題首之條,有論中風者,有論溫病者。

伊聖[1]以六經名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理出當然。

仲景以『傷寒』二字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

例援舊慣。

《難經(五十八難》云:『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

據此之云,足見中風、傷寒、溫病三端,舊醫統謂為傷寒。

仲景之作。

欲不溷於伊經,捨易題首,無由辨識。

而易題之辭,求如六經名之能統中風、傷寒、溫病三端者,實捨『傷寒』二字之沿習語,無有可取。

故遂假之以作標幟,藉以別於伊聖[1]之經。

篇中論首『傷寒』二字之上,悉未冠有六經名者,即職是之故。

若謂此二大標幟為出一人之手,豈有既已以六經名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又復別以「傷寒」二字題首統論中風、傷寒、溫病者,若謂以『傷寒』二字題首之條,為專論傷寒病,則明標題云「傷寒」,而所論者乃中風。

明標題為「傷寒」,而所論者乃溫病。

作者並不發熱譫語,何至顛倒若是,至仲景之所以必以『傷寒』二字題首者,以前此經師所廣,悉仍以六經名題首。

篇中辭句較異者皆是,遂致與伊聖[1]之經混同無別故也。

以六經名題首言增廣諸條,疑即出《湯液經法》,惜無文以據明之。

至伊經之所以不標出溫病者,以溫病與中風傷寒之區分甚顯,不必標出而已易明故也。

其所以必標出中風者,以中風與、傷寒之辨甚微。

必須標出而畔岸乃見也。

其所以不標出傷寒者,以已標出中風,而為傷寒者自可見也。

[1] 作任聖[2] 簡體版無《》符號又伊聖[1]之經,於中風、傷寒、溫病三端,惟標出中風一門;仲景之於伊經,亦尚左尚右,亦步亦趨,其《廣論》[2]中有如是之一條云:『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嗚,心下痞堅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

此非結熱。

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堅也。

甘草瀉心湯主之』。

此條論首之『傷寒中風』四字,即仿伊經之標題。

云『太陽中風』、『陽明中風』者,其上之『傷寒』二字,為中風、傷寒、溫病三端之總括語,其下之『中風』二字,乃為實指三端中之中風證。

故此條所論證象,悉是中風誤下,而非傷寒。

若以之解作傷寒病與中風病,則是傷寒、中風證象方治,壹是渾同,無有別異者矣。

於是難者渙然。

[1] 作任聖[2] 簡體本無《》符號然猶曰:《商書》[1]灝灝,估屈聱牙。

此則文從字順,不類《伊訓》[1],何也,愚語之曰:齊人傳經,每以齊語易故言,故齊詩、[2]齊論,多有異文。

墨子引書,亦喜以時語變古語。

《史記(五帝三王本紀》所援載虞、夏、商、周之典謨訓誓。

其原文之古語,史遷每以訓釋之字更之,致與《尚書》所載,語則同而詞迥別。

蓋周秦兩漢,傳學之風尚,類喜以今字易古字,以時語變古語,故《逸周書》亦文從字順,非偽作也,傳之者以訓釋之字更之之故也。

《湯液經》傳自漢師,自不能別於風氣之外。

此經之文從字順,與墨子引書,史公紀古,齊詩齊論之有異文,《逸周書》之文從字順同故。

皆傳經之師,以今字易古字,以時語變古語,以訓釋之字,更原文之所致。

如「圊」者,廁也,今字也。

古文字少,假借『清』為之。

凡《脈經》本中,諸言『必有清血』、『必清膿血』,字皆作『清』,而三陽三陰篇本,則有作『圊膿血』者矣,此則為其以今字易古字者也。

又何休《公羊解詁(文十三年》傳注云[3]:「『所,猶時』,齊人語也」,『所』即古語,『時』即今語也。

凡《千金翼方》本中,諸言『日晡所發熱』、『日晡所發潮熱』,語皆作『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