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秋月(竺可桢)课件ppt

分析。 首先说明文人笔下中秋月出山“姗姗来迟”
不符合科学的事实。相反,中秋以后的月亮 出山却特别早。接着,作者列出了1948年杭 州上元节和中秋节月出时间表,从科学上说 明中秋以后月亮出山要比以往的时间更早一 些。针对这一现象,作者从天文学方面作了 一定解释,并说明这是“中秋月和旁的月望 时不同的一点”,也是中秋月优越的一点。
第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 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和其与地平的角度有 关。而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 附近最低的。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 的时候,也是冬至前后,作者举具体年份的中秋月为 例,进一步说明月亮最亮的时候不在中秋。此外,作 者还指出月亮的亮度还与云量有关,作者列出数据, 说明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 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亮了。
从月出时间上说明之后,作者又从农民收获 的心理上说明了中秋月被人崇拜的缘故。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中秋以后的月亮出山要 比往日早些,可以延长农民田间耕作的时间。 所以,“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对其情有独钟。 西方人也特别青睐,称之为收获月。
最后,作者用拟人的口吻纠正了文人笔下的 错误描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秋月是值 得我们留恋的,而中秋节也是值得保留的”。 作者在阐释科学知识同时尊重了中国人的感情。
(答案有多个下举一例子!)
答:本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 月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 照,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
展开四人小组,阅读(丙)、(丁)部分,想想下 列问题!(意思相同即可)
中秋节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
(答案不统一)
中秋月为何这么受人注意,这其中有一个什么道理?
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 (立冬);
不符合科学的事实。相反,中秋以后的月亮 出山却特别早。接着,作者列出了1948年杭 州上元节和中秋节月出时间表,从科学上说 明中秋以后月亮出山要比以往的时间更早一 些。针对这一现象,作者从天文学方面作了 一定解释,并说明这是“中秋月和旁的月望 时不同的一点”,也是中秋月优越的一点。
第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可爱, 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和其与地平的角度有 关。而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 附近最低的。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 的时候,也是冬至前后,作者举具体年份的中秋月为 例,进一步说明月亮最亮的时候不在中秋。此外,作 者还指出月亮的亮度还与云量有关,作者列出数据, 说明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 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亮了。
从月出时间上说明之后,作者又从农民收获 的心理上说明了中秋月被人崇拜的缘故。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中秋以后的月亮出山要 比往日早些,可以延长农民田间耕作的时间。 所以,“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对其情有独钟。 西方人也特别青睐,称之为收获月。
最后,作者用拟人的口吻纠正了文人笔下的 错误描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中秋月是值 得我们留恋的,而中秋节也是值得保留的”。 作者在阐释科学知识同时尊重了中国人的感情。
(答案有多个下举一例子!)
答:本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 月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 照,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
展开四人小组,阅读(丙)、(丁)部分,想想下 列问题!(意思相同即可)
中秋节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
(答案不统一)
中秋月为何这么受人注意,这其中有一个什么道理?
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 (立冬);
中秋月课件

“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
• 作者从什么角度了分析“中秋月”千余年 “被人“顶礼崇拜”?
对民生有无裨益
• “中秋月”千余年“被人“顶礼崇拜”。 原因是什么?
和农民的收获有关,月亮出来的早,可以帮助农民 多做几十分钟工作
拓展讨论
• 中国人的月亮情结,除课文提到的原因外, 还有那些原因? • “天上月团圆,地上人团圆” • 安宁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得审美境 界 • 月文化源远流长
月亮与地平角度
4° 10° 30° 90°
空气层厚度(倍数) •
冬至前后月望是月亮 最亮的时候
12.5 5.5 2
1
月亮与地平角度越大,所经过的空气 层愈薄,被空气所吸收反射的光线亦 愈少,到达地面的月光自然愈多。
“何日是中秋”
秋天的划分 中秋时间
西方天文学
秋分——冬至
阳历11月5、6日
西方气象学
中秋月
——竺可桢
关于作者
•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 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 镇人(今属浙江省绍兴市 上虞区)。当代著名地理 学家、气象学家和教育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 曾任浙江大学校长。 • 竺可桢被公认为中国气象、 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月到中秋分外明”
9月、10月、11月
10月15、16日
中国天文学
立秋——立冬
பைடு நூலகம்
秋分9月23日 左右
二十四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一年明月今宵多”
• 从普照时间来看,什么时候月亮普照时间 最长? 冬至前后月照时间最长 • 肉眼观察月亮大小可靠吗? 人眼存在错觉 • 中秋月的大小由什么决定? 月亮在近地点还是远地点
八《中秋月》课件(共41张PPT)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ppt

从而说明在我国中秋的月亮并非最亮。
(2)列数字 (3)举例子
提
第5段,说明月亮的高度时,作者
示
采用了举例子的方法:“今年中秋月 的高度,即离地平线的角度为
45°57′。而阴历十一月十五日,月
亮的高度为87°45′。”
为了说明云量和湿度影响月光的
亮度时,作者以杭州为例:“根据
1928年至1933年的记录,杭州云量在
六.中秋月何以特别受人注意—结构
提出 质疑
引用
列图表举例
《 大 公 园 》 说明
解释中秋月受人重视的原因
六、总结
(1)本文作者抛开文学角度,从科 学的角度还原了“中秋月”的真实 面目,除了让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 月亮的知识,还让我们体会到了科 普说明的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
(2)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有:作比 较、作引用、列数据、举例子、列 图表。
故事。提 (4)穿插其他科学知 示 如哈佛大学教授博林对人错
觉的研究等。
•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 •(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 日的的月亮”。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从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 释,别开生面。
中秋月
竺可桢
课文赏析 •(二)赏析第一自然段——文学角度
中 西洋:浪漫节日
秋 :
我国:赋诗填词
说明中秋节 的浪漫性
很
宋朝:西湖赏月
有
诗
意 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
列数据: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
※ 补充知识:二十四节气(了解)
主要作用是我国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并不发 达的古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预知气候变化。
中秋月 课件

第5自然段:作者再次引用古人的话:“冬日 可爱,夏日可畏。”说明太阳的亮度也和其与 地平的角度有关。此外,作者还指出月亮的亮 度还与云量、湿度有关,作者列出数据,说明 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 中秋的月亮自然就不如十二月冬至附近的月亮 亮了。
小结:第三部分(3、4、5段):中秋月 并非分外明亮,月亮最亮时应该是12月冬至左 右。
三、阅读第三部分(3、4、5)
第3段:先引用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大公报》副 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 只是诗人、文学家们的幻想。
了月亮的亮度。(一是月亮 的光度甚小,在此,作者用太阳、煤油灯、 蜡烛三者与月亮进行了比较,)月亮的亮度 是最小的,只有一又三分之一烛光。(二是 月亮的亮度与其自身与地平的角度的正弦成 正比(0度—90度范围),角度越大,月亮的亮 度越高。)但是,“中秋的月亮(除非在热 带的地方),是绝对不会到天顶的”。中国 大多数地区不在热带,所以,对于中国的大 多数地区来说,中秋的月亮不会到天顶,也 就达不到最亮。基于这一理论,下面的解释 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 (立冬);
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 16日左右。
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 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9月23日)。因此,虽 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 正是“三秋恰半”
小结: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传统的中秋 节,并非科学定义上的“中秋”。
四、阅读第四部分(6、7)
1、“一年明月今宵多”:
在第6段中,作者主要说明了一年之 中月亮普照地球时间最长的时候不在中 秋,而在冬至前后。并以北京地区为例 证明这一观点。所以“一年明月今宵 多”,从普照时间上来说是不准确的。
中职语文基础下册《中秋月》ppt课件

(答案有多个下举一例子!)
答:本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 月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 照,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 猜谜游戏:
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 (打一节日) 答案是(中秋)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是(花好月圆)
展开四人小组,阅读(丙)、(丁)部分,想想下 列问题!(意思相同即可)
课文引用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回忆一下你所制作者: xx
xxx
第⑧课
中秋月
---竺可桢
个人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 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 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 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 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 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 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 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 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 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秋节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
(答案不统一、)
中秋月为何这么受人注意,这其中有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不统一、)
总结
作者具体应用了许多气象资料和 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再介绍 中秋月的同时也解释了中秋月的 客观意思。从而证实了在同一个 事物中,用文学和科学两个角度 来看,会有着不同的结果!
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 (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
日的的月亮”。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用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 释,别开生面。
动脑筋,想一想,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对比手法!
答:本文运用了对照的手法,把古人对中秋 月亮的描写歌吟,与科学解释的结果一一对 照,增强了说服力和吸引力!
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吧! 猜谜游戏:
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 (打一节日) 答案是(中秋) 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是(花好月圆)
展开四人小组,阅读(丙)、(丁)部分,想想下 列问题!(意思相同即可)
课文引用了许多有关月亮的诗句,回忆一下你所制作者: xx
xxx
第⑧课
中秋月
---竺可桢
个人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 又名绍荣,字藕舫,汉族,浙江 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 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 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 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 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 研究所;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 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在 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秋节为什么受我国千余年顶礼崇拜呢?
(答案不统一、)
中秋月为何这么受人注意,这其中有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不统一、)
总结
作者具体应用了许多气象资料和 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再介绍 中秋月的同时也解释了中秋月的 客观意思。从而证实了在同一个 事物中,用文学和科学两个角度 来看,会有着不同的结果!
请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中秋节的定义是什么? 答:文中(甲)部分“天文…至…16日”。 (2)描写月亮的句子有哪些? 答:文中(乙)部分“平常的月亮…至…平
日的的月亮”。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答:用科学的角度对中秋月作出了客观的解 释,别开生面。
动脑筋,想一想,本文作者用了什么对比手法!
《中秋月》课件—郑玲玲共19页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中秋月》课件—郑玲玲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9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中秋月》课件—郑玲玲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1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秋以后月亮出山要比以往的时间更早一些 ↓↓可以延长农源自田间耕作的时间 ↓↓收获月
16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报》副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只是诗人、文学家们 的幻想,然后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
10
月亮的光度甚小 太阳 > 煤油灯>蜡烛 > 月亮(一又三分之一烛光) 月亮与地平的角度偏低 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附近最低的 。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的时候,也是冬 至前后 月亮的亮度与云量有关 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
17
5
主要作品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
究》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地学通论》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等
6
1、阅读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7
释疑探究
1、中秋是否真是“三秋恰半”? 课文引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 中秋节时间。但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呢?
3
说到中秋,我们就会想到“月亮”,中秋明月, 在诗词名篇 之中,往往有着“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明月今宵多”等赞 誉之词。但从天文学的眼光来看,却并非如此。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竺可桢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 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4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 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 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 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 所;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 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 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1
3、“一年明月今宵多”,中秋的月亮照的时间是最长的吗? 一年之中月亮普照地球时间最长的时候不在中秋,而在冬至前
后。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所以“一年明月今宵多”, 从普照时间上来说是不准确的。
12
4、从大小来说,是不是中秋月更大一些?
月亮的大小人的肉眼是分辨不清的 ,与我们的视觉神经有关:“凡看物直 看看得大,下看或上看看得小。”
并引用《列子》卷五中的故事进行 说明。两小儿辩日,不能识别太阳什么 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月亮也是如 此, 从科学角度来说,月亮在天边时 远,看起来应该小一些。但是,人的视 觉却感到月亮大一些(这是因为直看的 缘故),作者对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解 释。
13
视觉误差
14
15
作者提出问题,中秋月“千余年”被人“顶礼 崇拜”的原因何在?
中秋月
竺可桢
1
有关月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 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 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 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
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冬); 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左右。 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 9月23日)。 因此,虽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正是“三秋 恰半”
9
2、中秋的月亮真是一年中最亮的吗? 先引用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大公
16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报》副刊《大公园》的文章,随后作者指出这只是诗人、文学家们 的幻想,然后从科学角度给出了解释。
10
月亮的光度甚小 太阳 > 煤油灯>蜡烛 > 月亮(一又三分之一烛光) 月亮与地平的角度偏低 月亮与地平的角度恰恰是冬至附近最高,夏至附近最低的 。因此,满月最亮的时候,即“月当头”的时候,也是冬 至前后 月亮的亮度与云量有关 中国传统中秋九月时的云量比十二月要厚得多
17
5
主要作品 《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
究》 《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 《地学通论》 《物候学》 《竺可桢全集》等
6
1、阅读第一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中秋,是中国人的一个富有诗意的佳节。
7
释疑探究
1、中秋是否真是“三秋恰半”? 课文引用南宋吴自牧《梦粱录》的记载,指出中国古代传统意义上 中秋节时间。但这一时间是否符合科学的界定呢?
3
说到中秋,我们就会想到“月亮”,中秋明月, 在诗词名篇 之中,往往有着“月到中秋分外明”、“一年明月今宵多”等赞 誉之词。但从天文学的眼光来看,却并非如此。今天,我们一起 走进竺可桢先生的《中秋月》,课文将从科学的角度,为我们还 原了“中秋月”的真实面目。
4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3.7--1974.2.7),又名绍荣,字 藕舫,汉族,浙江上虞人。中国卓越的科学家 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他先后创建了中国 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 所;担任了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 校四大校长之一。1974年2月7日竺可桢因肺病 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11
3、“一年明月今宵多”,中秋的月亮照的时间是最长的吗? 一年之中月亮普照地球时间最长的时候不在中秋,而在冬至前
后。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证明这一观点。所以“一年明月今宵多”, 从普照时间上来说是不准确的。
12
4、从大小来说,是不是中秋月更大一些?
月亮的大小人的肉眼是分辨不清的 ,与我们的视觉神经有关:“凡看物直 看看得大,下看或上看看得小。”
并引用《列子》卷五中的故事进行 说明。两小儿辩日,不能识别太阳什么 时候最大,什么时候最小。月亮也是如 此, 从科学角度来说,月亮在天边时 远,看起来应该小一些。但是,人的视 觉却感到月亮大一些(这是因为直看的 缘故),作者对这一现象作了一定的解 释。
13
视觉误差
14
15
作者提出问题,中秋月“千余年”被人“顶礼 崇拜”的原因何在?
中秋月
竺可桢
1
有关月的诗句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2
中秋节的来历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 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 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 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 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
天文学上的“中秋”应在阳历11月5号或6号(立冬); 气象学上的“中秋”应该在阳历10月15日、16日左右。 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对四季的划分,中秋节应该在秋分(阳历 9月23日)。 因此,虽然说是“中秋”节,但按照科学的定义,并非正是“三秋 恰半”
9
2、中秋的月亮真是一年中最亮的吗? 先引用吴自牧《梦粱录》记载:“中秋之夕月色倍明。”《大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