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案(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学目的:

教育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怎样学好教育学?三个问题贯穿本章。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概况;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从而对本课程有个系统的认识。

重点难点:

1.教育、学校教育的概念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及代表人物、代表作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概念内涵,理解教育的三要素

2. 认识教育起源的四种观点,掌握教育的发展历程

3.记住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作与基本思想,能够简要评述(重点、难点)

4.明确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什么是教育

一、什么是教育

(一)词源中的“教育”

“教”、“育”这两个字,在我国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许慎《说文解字》)

◆英文为E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其拉丁词源为Educare,原意为“引出”,即教育含有引导儿童的固有本质,并使之逐渐发展趋于完善之意。

(二)教育学中的“教育”

一般来说,从社会和个体两个角度给“教育”下定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地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即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这种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参见P.4)

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学校中常说的“德育”是同义词。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此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三)学者眼中的教育

★教育在顺境时是点缀,在逆境里则是避难所。(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我把教育定义如下:人的智慧决不会偏离目标。“所谓教育,是忘却了在校学得的全部内容之后所剩下的本领。”(科学家爱因斯坦)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项事业。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华东师大叶澜教授)

二、教育的要素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凡是对学习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以教育为目的把学习者作为对象,以其自身的活动来促进学习者身心的发展和变化。包括父母、老师和其他对个体施加过影响的人。

2.学习者

学习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包括在校学生、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活动是学习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学习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1)教育目的

(2)教育内容:课程和教科书

(3)教育途径

(4)教育方法

(5)教育手段

(6)教育环境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习者之间的中介

教师的中介作用就在于充当联结教育影响(教材)和学习者之间的中间环节来调节他们之间的关系,缩小他们之间的距离。教师的这种在两端之间“亦此亦彼”的中介作用,使教

材有可能通过教师这一环节过渡到学习者那里去;而学习者又可能通过教师的中介去同教材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接触。从这一点出发,就对教师提出了要求:首先,教师在授课前要深入到教材中去,仔细钻研教材,并通过设计教学过程,组织课堂教学,提出启发性问题等为教材知识的转化提供服务;其次,教师在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习者,掌握他们的学习现状、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差别等等。

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习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在教师与学习者之间,教育影响起到的是桥梁作用。教育影响作为教师所使用的手段,它必然蕴含着教师的目的、意愿和个体特有的方式。而且它作为作用于学习者的一种现实力量,要引起学习者预期变化,必须服从和蕴含着学习者认识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一种中介,连接教师和学习者的关系,使学习者在服从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又沿着教师的意志所规定的方向发生变化。

3.学习者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教师的对象是学习者,学习者的任务不是单纯接受,也有创造。所以,教师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时要依据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学习者的个性特点。 教师的意志作为一种外部影响是不会自动转化为学习者意识的,它必须以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作为中介,才能使外部影响纳入到学习者的主观世界中去,这也就是说,教育过程不仅包括了教师的活动,也包括了学习者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者在教育过程中不单纯是一个由外向内的传导过程,也是一个由内向外的主动作用过程。因此,教师的活动一定要与学习者的主体活动相联系,教师所施加的影响一定要成为学习者活动的手段和对象,这样的教育影响才会起作用。教师是无法超越和脱离学习者自身的活动而为所欲为的,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时,必须以学习者为中介和依据。

综上所述,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之间相互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实践活动系统。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论

2.生物起源论

[法]利托尔诺:《动物世界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教育起源于一般的生物活动。

[英]沛西·能:《教育原理》、《人民的教育》:教育从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简评:把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社会现象贬低为本能行为,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按生物学规律完成的本能过程。按照这种观点,教育就成了一种无目的活动,成为一种不能为人的意识所调节控制和支配的活动。否定人类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否定教育的社会性是不对的。

3.心理起源论

[美]孟禄:《教育史教科书》: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简评:提出模仿是教育起源的新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模仿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可视之为教育的诸种途径之一,但孟禄的错误在于他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