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_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答案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后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课后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古代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将法老奉为神,或称之为神的后裔,任何觐见者都必须匍匐于法老御座之前,并以胸贴地,吻法老脚边的尘土,只有经特别允许才能吻法老的脚,有此经历者均深感荣耀。
这()A.有利于王权专制的形成B.有助于实现民族思想的统一C.激化了社会阶级的对立D.为埃及文明奠定了政治基础2.某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教授古代世界文明史时,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的魅力。
学生可以通过3D虚拟现实技术()A.看到苏美尔人在用60进制计算粮食产量B.欣赏雅利安人在莎草纸上书写的象形文字C.在恒河边克尔白神庙发现那尔迈调色板D.在爱琴海边与哲人苏格拉底夜读“悬诗”3.《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倘自由民对另一自由民有谷或银之债权,不通知谷物主人,即从谷仓或谷场取去谷物,则此自由民因其不通知谷物主人而擅从谷仓或谷场取谷,应被检举,彼应全部交还其所取之谷,且丧失其全部。
”这说明当时()A.私有财产受到保护B.违约现象比较普遍C.农业生产较为发达D.奴隶主利益受保障4.据考古发现,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苏美尔语书写的泥板历书(共109行)是目前所知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农人历书。
就其内容(关于农作物从灌溉、耕耘到收获的全过程)而言,是一部小自耕农的农业手册。
汉谟拉比时代还开凿了运河并有管理严格的灌溉网。
这表明()A.两河流域人比较重视农业发展B.楔形文字形成与农业发展关系密切C.古代苏美尔人是农业的创始人D.古代巴比伦是当时农业最发达国家5.公元前四千年代中期,古埃及人发明了图画式象形文字;公元前三千年,两河流域的古巴伦出现了楔形文字;公元前两千年中叶,中国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出现了甲骨文,与此同时,西亚的腓尼基人充分利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创造了22个辅音字母文字。
2025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1新高考模式下的信息性阅读真题体验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教案

试做真题才能找准考向一、(2024·八省统一考试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9分)材料一:近年来,“人机大战”引起世人关注,人工智能发展引发的忧虑和争辩起先从学术圈进入公众视野。
要将这些思索引向深化,就需拓宽视域,厘清思路,特殊要善用底线思维来把握问题。
对无限制发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后果,可从近期、远期和终极威逼三个层面来分析。
近期威逼的一个表现是人工智能起先大批量取代蓝领工人和下层白领。
这在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中表现较明显,我国一些工厂也起先这么做。
从经济效益看,工业人工智能成本的下降使“取代”变得有利可图。
“汽车的出现没有让马车夫找不到新工作”只是以往的阅历,这次并非如此:大批工人接连失业,只要达到某个临界点,社会就有可能发生动荡。
近期威逼的另一表现是军用人工智能的研发。
史蒂芬·霍金、比尔·盖茨等人曾呼吁世人警惕人工智能的盲目研发,特殊是军事用途的研发,认为这有可能导致比原子弹更可怕的武器出现。
因为军用人工智能有可能干脆操控武器,一旦失控,后果难以设想;即使没有失控,研发出这类更冷酷、更高效的杀人武器,亦非人类之福。
人工智能的远期威逼中,最简洁想到的就是它们可能的反叛。
这点很简洁理解,《黑客帝国》《将来战士》等科幻影片对此已做过大量设想。
人工智能业界和一些盲目乐观人士常用“人工智能还很初级”之类的说法宽慰公众,但这种理由是站不住脚的,“老虎还小”不能成为养虎的理由。
因此,我们对这一威逼必需保持足够的警惕。
人工智能的终极威逼更加发人深省。
这种威逼并非建立在人工智能反叛的假定之上,而是恰恰相反。
阿西莫夫提出的一个很少有人留意的重要观点是,全部依靠人工智能的文明都终将灭亡。
他给出的理由之一:“一个完全依靠机器人的社会,因极度单调无趣,终究会变得孱弱、衰颓、没落而奄奄一息。
”这个看法很有见地。
这里解除人工智能反叛人类的可能,假定将来人工智能可担当人们所希望的“任何工作”,人类就会变成成天混吃等死的寄生虫了。
tpo39三篇托福阅读TOEFL原文译文题目答案译文背景知识

tpo39三篇托福阅读TOEFL原文译文题目答案译文背景知识阅读-1 (2)原文 (2)译文 (5)题目 (8)答案 (15)背景知识 (16)阅读-2 (18)原文 (18)译文 (21)题目 (24)答案 (33)背景知识 (33)阅读-3 (37)原文 (37)译文 (40)题目 (43)答案 (53)背景知识 (53)阅读-1原文Early Writing Systems①Scholars agree that writing originated somewhere in the Middle East, probably Mesopotamia, around the fourth millennium B.C.E. It is from the great libraries and word-hoards of these ancient lands that the first texts emerged. They were written on damp clay tablets with a wedged (or V-shaped) stick; since the Latin word for wedge is cunea, the texts are called cuneiform. The clay tablets usually were not fired; sun drying was probably reckoned enough to preserve the text for as long as it was being used. Fortunately, however, many tablets survived because they were accidentally fired when the buildings they were stored in burned.②Cuneiform writing lasted for some 3,000 years, in a vast line of succession that ran through Sumer, Akkad, Assyria, Nineveh, and Babylon, and preserved for us fifteen languages in an area represented by modern-day Iraq, Syria, and western Iran. The oldest cuneiform texts recorded the transactions of tax collectors and merchants, the receipts and bills of sale of an urban society. They had to do with things like grain, goats, and real estate. Later, Babylonian scribes recorded thelaws and kept other kinds of records. Knowledge conferred power. As a result, the scribes were assigned their own goddess, Nisaba, later replaced by the god Nabu of Borsippa, whose symbol is neither weapon nor dragon but something far more fearsome, the cuneiform stick.③Cuneiform texts on science, astronomy, medicine, and mathematics abound, some offering astoundingly precise data. One tablet records the speed of the Moon over 248 days; another documents an early sighting of Halley's Comet, from September 22 to September 28, 164 B.C.E. More esoteric texts attempt to explain old Babylonian customs, such as the procedure for curing someone who is ill, which included rubbing tar and gypsum on the sick person's door and drawing a design at the foot of the person's bed. What is clear from the vast body of texts (some 20,000 tablets were found in King Ashurbanipal's library at Nineveh) is that scribes took pride in their writing and knowledge.④The foremost cuneiform text, the Babylonian Epic of Gilgamesh, deals with humankind's attempts to conquer time. In it, Gilgamesh, king and warrior, is crushed by the death of his best friend and so sets out on adventures that prefigure mythical heroes of ancient Greek legends such as Hercules. His goal is not just to survive his ordeals but to make sense of this life. Remarkably, versions of Gilgamesh span1,500 years, between 2100 B.C.E and 600 B.C.E., making the story the epic of an entire civilization.⑤The ancient Egyptians invented a different way of writing and a new substance to write on -papyrus, a precursor of paper, made from a wetland plant. The Greeks had a special name for this writing: hieroglyphic, literally "sacred writing". This, they thought, was language fit for the gods, which explains why it was carved on walls of pyramids and other religious structures. Perhaps hieroglyphics are Egypt's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writing: hieroglyphic wiring, in use from 3100 B.C.E. until 394 C.E., resulted in the creation of texts that were fine art as well as communication. Egypt gave us the tradition of the scribe not just as educated person but as artist and calligrapher.⑥Scholars have detected some 6,000 separate hieroglyphic characters in use over the history of Egyptian writing, but it appears that never more than a thousand were in use during any one period. It still seems a lot to recall, but what was lost in efficiency was more than made up for in the beauty and richness of the texts. Writing was meant to impress the eye with the vastness of creating itself. Each symbol or glyph - the flowering reed (pronounced like V), the owl ("m"), the quail chick ("w"), etcetera -was a tiny work of art. Manuscripts werecompiled with an eye to the overall design. Egyptologists have noticed that the glyphs that constitute individual words were sometimes shuffled to make the text more pleasing to the eye with little regard for sound or sense.译文早期书写体系①学者们一致认为,书写起源于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中东的某个地区,很有可能是美索不达米亚。
2014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 新人教版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
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楚。
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
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
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载的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
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
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当分开。
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即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
从青铜器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
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来源已久。
在人民诗歌中,凤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层统治权威象征。
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
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位。
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
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
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0-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卷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历史期中测试卷高二年级一、单选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春秋时期,贵族阶层内部衍生出一种通过熟读古典文本,掌握断章取义的言谈技巧进行表达志向的言谈方式;平民则通过歌谣来抒发感情、提出建议、评论政治。
这种差异()A.推动此时思想文化开始转型B.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C.体现两个阶层不同的处世态度D.反映贵族的没落与平民的进取2.孔子在音乐方面主张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用礼乐调整社会风气;墨子认为音乐让国君一人独自欣赏则了无生趣,让臣子一起欣赏必然耽误政事,让劳动者欣赏必然耽误工作时间。
孔子和墨子对音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当时()A.西周礼乐制度等级森严B.传统社会秩序发生变动C.分封宗法制度逐渐瓦解D.社会动荡影响艺术发展3.如图为东汉画像石刻画的春秋时期孔子率弟子问礼于老子的情景。
孔子躬身向老子行礼,并把大雁作为见面礼送给老子;老子拄曲杖相迎,躬身还礼。
此图反映了()A.儒学的官方正统地位的确立B.儒学与道教相互借鉴C.艺术创作对时代精神的彰显D.崇尚礼仪的文人意趣4.有学者研究,朱熹在《尧典》注中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还对地质学化石、宇宙起源、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于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其客观唯心主义倾向B.已摒弃天命的绝对权威C.生成了“为往圣继绝学”的口号D.植根于“格物致知”的精神5.李贽认为:凡人与圣人之间,圣人不曾高,众人也不曾低,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每个凡人都具有一般所谓圣人的德行。
李贽的这一主张()A.蕴含一定朴素的唯物思想B.反映了正在成长的市民意识C.体现了一定经世致用色彩D.动摇了封建专制的统治根基6.公元前6世纪希脱哲学家色诺芬尼说道:“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
如果牛、马或狮子也跟人一样,有手。
能用手面画,那么,马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马,牛会把神的模样画得像牛,”由此可知,这时期古希腊A.宗教色彩浓厚B.人文精神活跃C.关注社会现实D.艺术气息浓烈7.古希腊哲学产生于希腊人对宇宙起源和人生意义等自然和社会问题的知识追求。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片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无解析)

2023年山东省济南市东南片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A.居庙堂之高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不以物喜扶苏以数谏故C.则有去国怀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D.先天下之忧而忧舍鱼而取熊掌者也8.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开篇“谪守”点明重修岳阳楼一事和作记缘由,为全篇议论奠定基调。
B.第③④两段构成对比,一暗一明,一悲一喜,写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
C.“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D.“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
公射出质①,堂上唱善,若出一口。
公作色太息播②弓矢。
弦章入,公曰:“章!自吾失晏子,于今十有七年,未尝闻吾不善。
今射出质,而唱善者若出一口。
”弦章对曰:“此诸臣之不肖③也。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然而有一焉。
臣闻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嗜之,则臣食之。
夫尺蠖④食黄则其身黄,食苍则其身苍。
君其犹有谄人⑤言乎!”公曰:“善,今日之言,章为君,我为臣。
”(节选自《说苑》)【注释】①质:箭靶。
②播:舍弃。
③不肖:不才,不贤。
④尺蠖huò:一种虫。
⑤谄人:卑微地奉承,讨好别人。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
(只画一处)公作色太息播弓矢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颜色。
11.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用自己的话)景公认为“章为君,我为臣”的原因。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忆少年·别历下①宋晁补之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南山②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③园林溪绀碧。
算重来,尽成陈迹。
刘郎④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释】①这首词是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独自告别历下时的抒怀之作。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安徽高三高中语文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突出问题,全面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是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治本之策。
对此,儒家生态伦理思想可提供有益借鉴。
在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里,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自然观上,儒家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人是相通的,提倡“天人合一”“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些思想与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人与自然对立二分的观念形成鲜明对照。
儒家历来反对滥用资源。
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
荀子把对山林川泽的管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作为“圣王之制”的内容,要求砍伐和渔猎必须遵守一定的时节,并规定相应的“时禁”期,以保护生物和资源。
儒家认为,对待天地万物,应采取友善、爱护的态度;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如果随意破坏、浪费资源,就会损害人类自身。
孔子说:“伐一木,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
”孟子主张把人类之爱施于万物。
他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朱熹进一步阐发了爱物的思想,他说:“此心爱物,是我之仁;此心要爱物,是我之义。
”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有益启示,那就是在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意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把发展经济、发展科技与生产力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类生活需要与生态环境运行规律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开发自然、利用资源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当前,我们解决资源短缺问题,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可以借鉴儒家所倡导的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
今天,生态危机已成为全球性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在技术层面探索更多治理手段,更重要的是解决人们的思想观念问题。
福建省龙岩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龙岩市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半期考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在中小学阶段着力加强科学教育,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性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新一轮科学革命与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
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作为全面部署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是深化“双减”改革、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战略举措,对推进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意义。
科学教育也是大国博弈的前沿阵地。
各国高度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将其视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美国先后颁布《美国竞争力法》《无尽前沿法案》等战略法案,不断强化科学教育的战略引领作用。
2022年,德国宣布实施MINT(数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教育行动计划2.0,强调从多元合作、确保质量、家庭参与、加强研究、早期培养等方面深化落实。
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
重视中小学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大势。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已经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学课程教材体系,专兼职相结合的科学教师队伍不断壮大。
同时,一大批科普场馆和实践基地主动向学生开放,馆校合作行动不断深化,科技类校外培训得到全面规范,初步形成了科学教育的协同育人格局。
当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和制约了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是将科学教育窄化为“科学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阅读答案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原本是结合在一块儿的。
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钻研,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②各奔前程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获得辉煌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
原本,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惟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惟功能和综合功能,两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pián zhī,大脑两半球的底部联合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组织叫胼胝体)而传递信息,交互作用。
但是,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因为思惟长时间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发生心态失衡,甚至心理畸形。
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得了神经过敏症,荷兰伟大的画家梵高则得了抑郁症。
③或许是这类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浏览于艺术,而很多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
结果,不但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立异。
④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但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显现新的前景。
正因为如斯,现今的一些科学巨匠、艺术巨匠都力图颠覆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两者的大融会。
⑤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块儿?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堪称入木三分:“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
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瓜葛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亲密关联的。
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
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
没有情感的因素,咱们的智慧能够开立异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获得完善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她们源于人类流动最高尚的部份,都寻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久和富有意义。
”
1.选出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罗列物理学家牛顿和画家梵高的事例,主要说明科学与艺术的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获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一定会带来困窘,并致使严重的后果。
B.最后一段中援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说明科学和艺术能够从新走向融会的缘由。
C.本文应用了举例子、作对比、援用等说明法子,介绍了科学和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科学和艺术应当互相结合、共同进步的道理。
D.大数学家苏步青在数学领域标新立异,同时,他十分钟爱中国古代文学,且成就颇深,他便是颠覆了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了两者的大融会。
2.以下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与艺术阅历了这样的进程:早期结合在一块儿——各奔前程、各行其是——开始从新融会。
B.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不但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了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瓜葛是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亲密关联的。
D.全文着重说明了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会。
3.依据文意分析“或许是这类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的缘由。
1.A 解析:“一定”一词绝对化,违抗句子原意。
2.D 解析:本文着重说明的应是科学和艺术融会的意义。
3.因为科学与艺术原本就是结合在一块儿的,而且人的摆布半脑虽然专司的功能不同,但能互相传递信息,交互作用。
(或答:如果一味在某一领域“走火入魔”,就会心态失衡,甚至心理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