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第三章 土地报酬和土地资源利用

二 、集约经营
1、集约经营(intensive management): 单位土地面积上使用高比率的变量投入 2、集约边际(intensive margin): 集约度最高的限度。 3、粗放经营(extensive management): 大面积土地投入变量低比率的经营。
二、集约经营
4、粗放边际(extensive margin):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3、在第三阶段,变量资源投入过多,超出 了土地的受容力,不仅边际报酬负增长和 平均报酬进一步递减,而且总报酬亦递 减,投入产出效果上已无利可图,为投
资终止阶段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分析结论: 4、变量资源与固定资源在配合比例上的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4)农用地适度经营规模评价:
A、当效益限定为纯收益时,适度经营规模就 是在一定时期内能取得最大纯收益的规模。 评价方法:生产函数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 B、当把土地规模效益确定为经济、生态、社 会效益的综合时,需要一指标体系评价。
土 地 经 济 学>第三章 土地报酬与土地经营…
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用地适度规模评价方法 对比分析法 :
a.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强的评价指标作为比较
指标; b.以土地面积规模为标志进行分组,并计算 各组样本点各指标的平均值; c.以组别列成平行数列比较表,比较各组指 标值的大小,进行综合权衡,选择某一规模 组为土地适度经营规模组。
土地规模效益比较表
1、从土地利用的全过程来看,土地报酬是随着单
位面积土地上劳动和资本的追加投入,先递增然后
递减,如果出现科技与社会制度上的重大变革,使
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集约利用的形式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 根据投入要素及数量,土地集约利用形式有资本集约型、劳动集约型和技 术集约型等。 术集约型等。
(三)土地集约利用度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所谓集约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资本和劳动的数量。所投资本和劳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动越多,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三)“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发展和完善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西尼尔(N.W.Senior) 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 1、西尼尔(N.W.Senior)在1836年给这个规律的内涵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保持不变”这一重要条件。 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 2、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作为报酬递减规律发生作用的前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 提条件。(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1900nian) 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3、研究报酬的领域,从农业生产部门回到了农业生产单位。 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 4、把报酬作为不变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如单位面积产量)演变成可变生产要 素的生产率。 素的生产率。 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 5、把“报酬递减规律”从农业领域推广到一般生产领域。统称为“报酬递减 规律” 规律”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配弟, 17世纪中叶。 最早发现这一规律的是威廉 配弟,在17世纪中叶。一定面积的土地生产 配弟 世纪中叶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后,其产出物不在随投入的增加而增加了。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对此内涵进行表述。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后期代表人物杜尔阁,对此内涵进行表述。但没有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 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确为规律。同期英国农场主安德森(1777年)也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同样也没有明确为规律,但首次注意到了科学技术。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 ),在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国威斯特(E.WEST),在《资 本与土地》 1815年 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 本与土地》(1815年)中说到:内涵是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 量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或者换句话说,土地纯产品和它的总产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品的比例是持续递减的。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所以,早期主要是发现,没有形成较成熟的思想。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0.4 87.5 86 -1.5
-0.4 100 84 -16.0
-1.6 112.5 76 -36.5
精品
每亩化肥施用量变化下的产量及成本与收益关系
化肥投 总产量 产品增加 平均产 边际产量
入量kg
量
量
0
0
0
0
0
5
50
50
10
10
10
A
B
13
C
15
230
D
E
F
20
G
90
H
18
25
I
J
K
14
30
420
边际 成本
0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2.5
边际 总成 总收 纯收 收益 本 益 益
0
0
0
0
2.0 12.5 10 -2.5
3.2 25 26 1.0
3.2 25 26 8.5
3.6 50 64 14.0
2.8 62.5 78 15.5
2.8 62.5 78 9.0
精品
❖ 首次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是英 国威斯特,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 地》一书中说道:土地也许耕种不足,因此 由于资本和劳动之增加而产生的报酬就会递 增,直达到最大的报酬为止;达到了最大的 报酬以后,报酬就重新递减了。耕作方法的 改良可使较多的资本能有效地利用 。但,不 论农业技术发展怎样,在一定阶段追加的投 资最终仍然要递减,而且“这种递减必然成 为不可抗拒的”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 愿的基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 亩地的协议。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 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 土地承包费。
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008年 第6期WWW.W8818.COM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钶斯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6-0152-01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达到一定限度后,其增加的收益递减现象。
对此,首先引出土地报酬的概念:土地报酬是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要素的生产率,具体可以细化为总报酬TP、平均报酬AP和边际报酬MP。
为了更为清楚地研究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土地投入——产出分析图入手,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地报酬随着投入的增加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第一阶段(0-B)平均报酬AP的函数图像递增, 边际报酬MP则先升后降。
平均报酬递增,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 此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入将使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B-C)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
这一阶段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且同时递减,但是在此阶段总报酬持续上升,以至达到最高点。
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
第三阶段(C)边际报酬达到零,总报酬达到最大。
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增长,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当土地上连续投入要素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C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化,人们不再追加投入,因为新增加的投入得不到补偿。
在这一临界点上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达到了极限,这一临界点被称作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
在OC段,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没有达到最高点,因此对任何一项投资生产活动,其生产要素投入都不应停止。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土地集约经营

40 30 20 10 0 I 1 2
第一阶段
T N 5 6 7
第三阶段
第二阶段
图1、报酬递减理论曲线
第一阶段I,从原点到MPP与APP相交点,为 平均报酬递增阶段 特征: APP一直处于递增状态,MPP先递 增后递减, MPP>APP 第二阶段II,从MPP与APP相交点到MPP=0点。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MPP<APP >0 TPP递增直至TPP=max 第三阶段III,MPP=0点之后。 特征: MPP递减,APP递减,TPP递减
4、威斯特
英国,首先正式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他在1815年所写的《资本用于土地》一书中说 到“劣等土地之所以必须日渐耕垦,就在于土 地报酬递减律之故” 他还对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规定了一个明确 的内涵“在耕作改进的过程中,原生产物数量 的增加将耗费日益增大的费用。”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1、马尔萨斯
§3.2 土地报酬运动的三个阶段 一、土地报酬运动阶段的一般分析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
劳动投入量 X 全年总产量 Y 平均产量 A=Y/X 边际产量 M=△Y/△X
0 1 2 3 4 5 6 7
0 7 20 31 37 40 39 35
0 7.0 10.0 10.3 9.3 8.0 6.5 5.0
0 7 13 11 6 3 -1 -4
最早提出“土地肥力递减规律” 本杰明.弗兰克林的观察:在资源充裕的美洲殖 民地,人口大约每隔25年增长一倍,马因此推论, 除非受食物供给的抑制,人口的普遍趋势是按指 数即几何级数增长,人口每隔一代人的时间就增 长一倍。 “由于自然界提供的土地数量是固定的,报酬递 减规律发生作用,粮食生产不可能按几何级数与 人口保持同步增长。
土地经济学 第3章 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概述 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
想的形成和演进 三、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四、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五、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 的历史必然性
土地集约利用是历史的必然 土地集约利用
•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 •有一定的地域性
是指在单位土 地面积上合理 增加物质和劳 动投入,以提 高土地收益的 经营方式。
(焦耳/公顷) (公斤/公顷)
发展中国家
2.2*109
1223
发达国家
24.8*109
3100
中国低产区
40.1*109
2016
中国高产区
124.4*109
10142
全国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综合情况
在能量投入100*109焦耳 /公顷以内,
随着能量投入的增加,能效率递增;超过
这个界限,能效率才出现递减.
产出物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 酬 = —————————————————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或货币额)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1.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
• 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律”:作物产量的多少受所施 元素的最小因子的制约;作物产量与养分成正相关。
• “最佳因子律”:直线上升至最高点后直线下降。 • 产量上升呈对数曲线 。 • 产量上升呈 S 形。
2. 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农业生产的函数关系:Y = f ( X1, X2, X3,’’’ Xn ) 研究一种生产要素与总产量的关系的函数表达式:
Y = Ф ( Xi ) 平均产量 ( APP ) = Y / X
边际产量 ( MPP ) = ᅀY / ᅀX
研究报酬变化规律,主要是研究边际产量
土地经济学第三章 土地集约利用

二、土地利用集约度与集约利 用形式
相对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资本较 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资本集 约型;反之,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的劳动 较多时,这种土地集约利用形式称为劳动 集约型。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实际上指的是土地的经济肥力。土
地经济肥力是由土地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构成 的综合体。对土地肥力的研究,马克思具有独 到的见解。 土壤的化学结构,既指土地耕种前的化学结构, 也指耕种后的化学结构。耕种前的化学结构是 自然肥力,它是形成经济肥力的基础。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三种形态的报酬用公式表示为:
报酬
产出的实物量
(实物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产值)
(价值形态)=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值量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或货币额)
(价格形态)=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价格
(或货币额)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实物形态的报酬含义是:一定数量的实物产品, 是由变动生产要素和不变生产要素共同决定的。 一方面,它们与各生产要素的使用价值有关;另 一方面,还与公式中未反映出来的,但是生产中 不可缺少的其他生产要素有关。
二、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在土地经济学中,研究“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时, 把“报酬”定义为“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 动要素的生产率”,这样便于对问题进行研究。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只需研究物质形态(即使用 价值)的报酬就可以了,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除了要研究物质形态的报酬外,还需要研究价值 形态和价格形态的报酬。
一、正确认识土地肥力
马克思把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归结于土地的自然肥 力要素是很科学的。因为人的劳动能力没有进入 生产过程,就是一种自然状态,但这种能力一旦 进入生产过程,其性质就改变了,就变成人工肥 力了。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 术和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肥、农 家肥等)。因此,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 然肥力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 交融而形成的经济肥力。这里之所以用“交融” 一词,就是指人工肥力要“同化”在土壤的自然 肥力中,与自然土壤“合二为一”形成土地的经 济肥力。
土地的集约利用

•
•
•
当边际报酬由零变为负值时,总产 量因此由最大值渐减至零。
2、边际产量变化影响平均产量
•
起初边际产量递增,平均产量也随之递增, 仅仅递增速度较缓和;
•
并于边际产量由递增转为递减,平均产量仍 然继续上升至相当一个时期;
后来因边际产量递减很多,平均产量不得不 开始递减,但递减速度仍较边际产量为和缓; 平均报酬的最高点与边际报酬相等点之前, 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过此点之后,边际产量 小于平均产量。
三、规律的完善阶段
•
19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经济学 家都把报酬递减规律局限在农业土 地范围内,认识是比较片面的。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为全面认识这一规 律提供了实践上、数学上、经济上 的条件,及至本世纪中叶,一些科 学家,数学家和经济学家从五个方 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报酬 递减规律”的思想。
Y 产 量 N 第一 阶段 I M P L 第二 阶段
–
T 第三 阶段
I
D
Q R 土地报酬三阶 段曲线 s
E X
3、边际产量
• • •
•
边际产量( Maginal product ),简称 MP ,指 最后增加的一单位生产要素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 边际产量起初递增迅速,直到最高点M。 此后,递减直至零点后,边际产量转为负值(负 边际产量),这说明变量因素过此点的增加,无益而 有害,致使总产量减少。 边际产量曲线PMRSE的曲折变化特多,起初PM一段 急速上升,很快达到最高点 M,之后即下降至零点 R, 又继续降为负值至S点达到最大值。此后负边际产量曲 线转为渐升,最后达到零点 E。
2、李嘉图
•
•
•
•
李嘉图接受了马尔萨斯等人的部 分观点,从而得出了地租理论。 他认为,土地耕作次序是由好地 推向劣地的,由此而产生了级差地租。 李嘉图运用了价值规律来说明级 差地租,但是他把级差地租建立在土 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基础上,却是错误 的。 因为级差地租并不是耕作顺序由 好地向劣地扩展造成的,而是由于同 量的投资所产生的收获量不同而产生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案例
(1) 江苏昆山市土地资源集约经营的调查
昆山十分重视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并根据本地实际,制定 了 “5432”标准,即以每亩土地最低投资额为限,高于底线, 严格执行。具体规定是:
⑴出口加工区每亩土地投资不得低于50万美元; ⑵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每亩不低于40万美元; ⑶省(部)级开发区不低于30万美元; ⑷其余各镇工业配套区不低于20万美元;
平均产量可用:A=Y/X表示 边际产量M=△Y/△X 或 dy/dx表示 2020/5/15 生产弹性=边际产量/平均产量。反映边际报酬的大小
表3-1 资源和产出的相关性
全年劳动用工 X
(单位)
0 1 2 3 4 5 6 7
2020/5/15
全年总产量 Y
0 7 20 31 37 40 39 35
2020/5/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对马克思主义土地报酬的评价
⑴ 确立了土地利用上合理应用资本、劳动和技术,使土地的收获量和土地 肥力无限提高的理论及其对提高土地生产力的积极意义;
⑵ 揭露了庸俗经济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奉为永恒的 普遍规律,并以此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辩护的谬论;
⑶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性和绝对性,指出它抛开了技术水 平和社会制度这些最重要的因素,完全不适用技术正在进步和生产方式 正在变革的情况,因而说不上是普遍规律,甚至不是一种“规律”;
资源只能和越来越少的不变资源在一起发生作用”。
“土地报酬
“报酬(收益)递减规律”或“收益增加递
递减规律”
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
”
2020/5/15
三、马克思主义对“土地报酬(收益)递减规律”的批判
(一) 恩格斯:土地面积是给定的,但劳动量和科学技术的投入是增长的;特 别是依靠科学这一要素,可使土地肥力及其产量保持增长,而不至下降。 但二者并不总是同比例持续增长。
思考题
某著名跨国公司(属世界500强企业)有一个很好的项目想在昆 山出口加工区投资,但是它每亩土地投资低于50万美元,此时该 如何处理?
2020/5/15
(2) 龙里莲花村土地集约经营效益增
贵州龙里县龙山镇莲花村以土地集约经营形式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一亩土地的产出效益由1000元增至8000元,农户纯收入近2000元,实现了农 民增收、农业增效。
思考题
在我国农村,如何推进土地集约经营?在其中,政府应该发 挥什么作用?
2020/5/15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第二节 生产要素配合原理与生产函数理论
在土地报酬运动三阶段分析中的应用 第三节 土地利用的集约经营
第四节 我国土地集约经营的对策
2020/5/15
第一节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2020/5/15
第二节 生产要素配合原理与生产函数理论 在土地报酬运动三阶段分析中的应用
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与内涵 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 三、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一项富有生命力的研究
2020/5/15
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与内涵
(一) 生产要素 所谓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又称生产资源(production
(二)马克思:“只要处理得当,而不会使以前的投资丧失作用。不过这个优 点同时也包含着这连续投资在收益上产生差额的可能性。”,这既一般地 肯定土地只要利用合理,土地肥力及其收获量会持续增长,但同时也承认 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也会出现报酬(收益)上的差额,即报酬上有增有减 ,有多有少。
(三)列宁:“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追加劳动和追加资本的范围是比较 狭小的。可见,我们得出的并不是普遍的规律,而是极其相对的‘规律’, 相对得说不上是一种‘规律’,甚至说不上是农业的一个重要特征。”
2020/5/15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家对此律内涵的扩展
(一)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 Alfred 1842~1924) —著名的剑桥学派 的创始人 ,在其1890年出版的名著《经济学原理》: “土地也许耕种不足 ,因此由于资本和劳动之增加而产生的报酬就会递增,直达到最大的报酬 为止;达到了最大的报酬以后,报酬就重新递减了。耕作方法的改良可使 较多的资本能有效地利用” 。但,不论农业技术发展怎样,在一定阶段追 加的投资最终仍然要递减,而且“这种递减必然成为不可抗拒的”
2020/5/15
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
Q=f ( X1,X2,X3,……Xn )
X1,X2,X3,……Xn——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如农业生产的土地,种 子、肥料、农具等的数量。
Q——任一既定数量的投入品组合在给定技术条件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 (如小麦)的最大产量;
在经济分析中,除考察总产量趋势外,还要考虑平均产量(即平均报 酬或平均生产力)趋势及边际产量(即边际报酬或边际生产力)趋势。
(三)李嘉图(D. Ricardo, 1772—1823),1817年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中。 “如果优良土地的存在量远多于为日益增加的人口生产粮食所需要的量, 或者是在旧有土地上可以无限地使用资本,且无报酬递减现象,那么地租便不会上 涨,因为地租总是由于追加的劳动量所获得报酬相应减少而产生的。”这就是说, 李嘉图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当作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三)德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特奥多尔·布林克曼(Theodor Brinkmann, 1877~1951) 在其名著《农业经营经济学》(1922年版)中,论述“收 益性限界与集约度诸因素”问题时指出:“大农业生产上不能对土地任意 增加劳动力与资本额这件事,我们只须记取收益增加递减法则,即普通所 谓‘土地收益递减法则’便可以了然了。”
平均产量△=Y/X (谷物袋数)
(四)当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A. Samuelson 1915~ ), 在
其《经济学》中,进一步解释报酬递减是经济学和技术学的一个基本规律
:“相对于其它不变入量而言,在一定技术水平下,增加某些入量将使总
产量增加;但是,在某一点之后,由于增加相同的入量而增加的出量多半
会变得越来越少。增加的收益之所以减少系由于新增加的同一数量的可变
2020/5/15
这100亩土地分别种上了日本甜葱和美国晚熟糯玉米。9月,晚 熟糯玉米上市,扣除种子、农药、化肥、工钱、运输等费用后,获纯 利2万元,亩产效益8000元;而甜葱亩产效益也在8000元以上。
土地集约经营获得的可观效益让农户尝到了甜果。村民王吉芝 说,过去家里的5.8亩地一年纯收入仅3000元,今年租金收入就有 4000多元。再加上一个工13元,一亩地一年的收入接近2000元。家 里4个劳力农闲时外出打工,全家今年的收入增加了许多。 (摘自贵州日报)
莲花村长期以种植稻、麦、油菜为主,农民收入增长缓慢。2019年初, 村委会在进行市场调查后结合实际制定了发展蔬菜的计划,在春耕时节,村 委会召开会议动员村民种植蔬菜。但一开始习惯了种粮食的村民并不接受, 他们问道:蔬菜卖不出去吃饭咋办?光吃菜呀?在议论纷纷中拿不定主意。
为转变村民的旧观念,村支书黄连昌邀集了4户人家,在农户自愿的基 础上以每亩地年租金700元的价格,与27户农民签订了租用100亩地的协议。 并且明确规定一不改变土地所有权,二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土地的主人优先 享有每个工13元的用工权。并一次付清了农户的土地承包费。
投入物品或劳动力的数量与产品生产量之间的关系,称之为生 产202函0/5/数15 (production function)
此外,还有资源与资源之间的关系(factor-factor relationship), 及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product-product relationship)。
2020/5/15
对于投资额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内资企业,一律不采取一次性出 让的方式提供土地使用权,而采用租赁土地使用权或标准厂房的形式提 供生产经营场所;还学习借鉴台湾新竹工业园经验,推行“园区式招商 ”和“地块招商”新模式,减少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 2019年,在昆外商投资企业每亩土地投资额已经达到22.6万美元,比“ 九五”期间提高了一倍,由此带来土地产出率较高,如占地1.86平方公 里的出口加工区(A区),2019年平均每亩土地的产出率已高达135.6万美 元。这样,昆山土地资源对经济建设的承载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一、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报酬规律的提出和表述
(一)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Physiocrats)的后期人物杜尔阁(R.J.Turgot, 1827~1871);
(二)马尔萨斯(T.R. Malthus,1766~1834),他把其人口理论与土地报酬递减 规律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高速人口膨胀是粮食增产速度所不能追及的,因为 在报酬递减规律的限制下,地球上有限的土地绝难使粮食增产的速度赶上人口增 殖的速度。
2020/5/15
2. 学习要点
(1)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和内涵; (2) 土地报酬运动三阶段分析; (3) 土地集约经营原理。
3. 课外阅读书目
(1) [德]特奥多尔.布林克曼著. 刘潇然译.农业经营经济学. 北京: 农业出版社
(2) [美]伊利, 魏尔万. 李树青译. 土地经济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
第三章 土地报酬规律与土地集约经营
2020/5/15
导读
1. 本章内容
土地报酬规律是优化土地利用投入产出关系与经营方式的 基本依据。“土地本身不能生产,只有当劳动和资本与土地 结合时,土地才能生产小麦、林产品和提供用房空间。”要 使土地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提供最大收益,就需要了解和研 究土地报酬规律的作用,合理组织集约经营和规模经营,为 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章首先介绍了土地报酬规 律的概念与内涵,并对生产函数理论在土地报酬运动三阶段 中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土地集约经营理论进行了阐述 ,最后提出了我国进行土地集约经营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