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合集下载

土地集约与规模利用

土地集约与规模利用
第II阶段
平均产出递减,总产出增长的速度放慢; 合理利用土地和投入变量的适应范围。 合理利用土地在第II阶段。
第III阶段
边际产出为负,总产出绝对下降。 变量资源过多,超出了土地的受容力, 生产效果全面下降。
单一生产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
第一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增,
因为生产的规模效益正在表
Q
F TP 现出来;(一个和尚挑水吃)
第二个阶段,平均产出递减,
Ⅰ Ⅱ Ⅲ 总产出增长的速度放慢;
(二个和尚抬水吃)
E
第三个阶段,边际产出为负,
AP 总产出绝对下降。(三个和
L 没水吃,需减员增效)
0
A B MP 生产合理区域在第二个阶段。
(1766~1834)英国经济学家。 出生于英格兰的一个土地贵族家庭。 1784年进入剑桥大学耶稣学院。 1798年加入英国教会僧籍,在英国萨里教区 任牧师,同年匿名发表著名的《人口原理》 一书,一举成名。 1799年他到欧洲部分国家调查研究人口问题, 1803年出版了《人口原理》第二版。 1819年,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
• 3.你对“土地报酬规律”的认识?
几点启示
• 1.“土地报酬”与“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 土地报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 系;而土地肥力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 能力。
•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并没有准确表达 该规律的本质。
• 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有适用时间范围。 • 4.“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应属于与生产关系无
近代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报酬规律内 涵的扩展
• 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和人口学者均把此规律 与农业土地利用联系在一起加以表述 ,并不认 为甚至反对农业用地以外存在着报酬递减的问 题。

土地经济学:第九章 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经济学:第九章 土地集约利用
(2)实行农业增产方式的转变,正确处理农业增产与资源、 环境的关系,以改善农业和土地集约经营的内在和外在环节问题。
2. 依据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结合土地用途管理制 度,强化以土地增产方式和耕地保护为中心,逐步积累 和推进土地集约利用的经验和措施。主要是:
(1)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用地占用耕地,并在 此基础上,制定全国、各省、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强化国家对各类用地结构与土地供求量的协调平衡。
来的产品(如小麦)的最大产量。
第三节 报酬变化的阶段分析
一、报酬变化阶段的数学分析
为了揭示其中资源组合与产出的关系和数量界限,在 经济分析中,除考察总产量趋势外,还要考虑平均产 量(即平均报酬或平均生产力)趋势及边际产量(即 边际报酬或边际生产力)趋势。平均产量,系指变量 资源的平均产量而言,用A代表平均产量,X代表变量 资源施用量,Y代表总产量,则平均产量可用:A=Y/X 表示。
➢ 杜尔阁(R.J.Turgot,1727—1781)在18世纪70年代所写 的短评中谈到:“撒在一快天然肥沃的土地上的种子,如果没作 任何土地的准备工作,这将是几乎完全损失的投资。如果增加一 个劳动力,产品产量就会提高;第二个、第三个劳动力不是简单 地使产品产量增加一倍或两倍,而是增加五倍或九倍。在这种情 况下,产品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投资增加的比例,直到产量增加 与投资增加的比例达到它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时为止。超过这一 点,投资增加,产量也增加,但增加的会越来越少”。
5.由于科学技术提高,粮食单产提高不在“土地报酬递 减规律研究”之列。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依据
一、土地肥力
土地肥力是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的客 观属性。 以前研究土地肥力时,只考虑土地的客观属性,如土地位 置、有机质含量、土壤的团粒结构等,而没有和土地的用途结 合起来,一般来讲,研究土地肥力,应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 田块的土地肥力,应和其有关用途结合起来分析。

【PPT】土地集约利用.

【PPT】土地集约利用.
(1)" 土地报酬"和"土地肥力"不是同一概念,土地报 酬是指土地的产出与土地投入的对比关系;而土地肥力 是指土地生产某种产品的潜在能力。
(2)“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命题并没有准确表达该规 律的本质。
(3)“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适用时间范围。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不是针对人类生产的历史过
程而言的, 而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要 素 的条件下, 因投入变动要素( 如劳动力)的数量不同, 而导致的总产出理论依 据
人工肥力就是指投入土地的劳动、科学技术和 资本(包括农业机械、耕种方法、化 肥、农家肥 等 )。所以,耕种后的土地肥力已不单是自然肥力 或人工肥力,而是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相交融而形 成的经济肥力。
第二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理论依 据
二、土地报酬的实质及其形态
第一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所以,尽管总产量 是上升的,但变动要素 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当边际产量为零时, 总 产量也正好达到最高点。 如果还要增加变动要素, 因其增加过多,与不变 要素不成比例,妨碍不 变要素发挥作用,总产 量反而下降。
第一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土地肥力和土地报酬变 化规律的观点
第一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形成及演变
一、"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的早期表述
17 世纪中叶的威廉·配第,他发现一定面积的土 地的生产力有一最大限度,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生 产物的数量就不可能随着劳动的增加而增加了。首次 正式提出 “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 的是英国威斯特。
二、“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思想的中期演变
不变资本类的变动生产要素的报酬则是不变化的。

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

2008年 第6期WWW.W8818.COM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报酬递减规律在土地集约利用中的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陈钶斯中图分类号:F30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8)6-0152-01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达到一定限度后,其增加的收益递减现象。

对此,首先引出土地报酬的概念:土地报酬是对一定面积土地投入中某项变要素的生产率,具体可以细化为总报酬TP、平均报酬AP和边际报酬MP。

为了更为清楚地研究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之间的关系,我们从土地投入——产出分析图入手,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地报酬随着投入的增加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变化趋势:第一阶段(0-B)平均报酬AP的函数图像递增, 边际报酬MP则先升后降。

平均报酬递增,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 此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入将使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B-C)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

这一阶段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且同时递减,但是在此阶段总报酬持续上升,以至达到最高点。

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

第三阶段(C)边际报酬达到零,总报酬达到最大。

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增长,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当土地上连续投入要素达到经济上的报酬递减点C时,边际产量为零,总产量最大化,人们不再追加投入,因为新增加的投入得不到补偿。

在这一临界点上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达到了极限,这一临界点被称作土地利用的集约边际。

在OC段,总产量和平均产量均没有达到最高点,因此对任何一项投资生产活动,其生产要素投入都不应停止。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课件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课件
第九章 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一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二 土地报酬变化的三阶段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问题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一、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一)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报酬规律的提出和表述
威廉·配第(17世纪)——土地生产力有最大限度 杜尔阁、安德森(18世纪)——对土地报酬递减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1、集约经营 农业土地集约经营(在农业地租理论研究中,李嘉
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是指一定面积的土 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 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对一定 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以提高单位土 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二、土地报酬变化的三阶段分析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与内涵
1、生产要素: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投 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劳动、资本及管理四类 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2、投入产出关系:产业的产出由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 或生产资源的投入转化而成的关系称为投入产出关系。其中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之为生产函数。
第九章—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批判性发展
既肯定只要合理利用,土地肥力及其收获量会持续 增长,同时也承认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会带来报酬 的差异和增减变化。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

1、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一)土地报酬规律 2、土地报酬递减的规律性 1、土地报酬规律发展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提出由来已久,首先提出的是18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在一定 世纪法国重农学派的杜尔阁,但其只是对这一规律的现象的描 的土地面积上,一个可变的生产因素同其他投入量 述,没有明确定义。19世纪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国学 者们从五个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不变的固定生产因素相配合进行生产时,如果可变 (1)西尼尔(N.W.Senior)添加了“农业生产技术不变”这 生产因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则产量的变化先是递 一重要条件; 增然后转变为递减。 (2)克拉克(J.B.Clark)引入了“若干生产要素投入量保持 不变”作为重要的前提条件; (3)克拉克和马歇尔(A.Marshall)引进生产函数,重新把 生产单位是做研究报酬变化的基点; (4)布莱克(J.D.Black)在《生产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了 第Ⅰ阶段:在OQ中的OF段,由于可变因素X投入量不足或过少, 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特别是编辑产量曲线的概念和图 第Ⅲ阶段:T点之后,边际产量为负值,总产量和平均产 配合比例过小,所以产量Y等于零;随着可变生产因素X的增加, 解,突出了变动要素生产率曲线,使报酬运动曲线趋于完整, 第Ⅱ阶段:此阶段为QR,总产量曲线继续以递减率增 量都因而表现出递减。 产量Y开始递增,初始时产量增加率大于X的增加率,表现出总 为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加,增加的幅度继续小于可变因素X的增加幅度,直到 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一齐上升。当总产量以递增率 (5)现代西方经济学已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扩大到一切 TR为止。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都继续下降,直到边际产 增加到S点后,总产量的增加了开始递减,故S点成为转向点。 生产事业和消费活动的几乎无所不包的领域,统称“报酬(收 量达到零,总产量达到T点为止; 此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点G,即边际产量曲线MP的顶点,此后, 益)递减规律”。 总产量以递减率增加,边际产量下降直到N点;

土地估价相关知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土地估价相关知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地报酬递减规律
总报酬曲线、平均报酬曲线、边际报酬曲线三者之间的关系
1.总报酬曲线和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平均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上每⼀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当总报酬曲线上某⼀点与原点连线正好是总报酬曲线的切线时,斜率,平均报酬。

即在该点以前总报酬、平均报酬增加,该点以后总报酬增加,平均报酬减少。

2.总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的关系:边际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在各点切线的斜率。

在拐点之前,边际报酬递增,在拐点之后,边际报酬递减。

总报酬曲线到达点,边际报酬为零。

点之后,总报酬递减,边际报酬为负值。

3.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的关系:当边际报酬⼤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不断上升,当边际报酬⼩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不断下降,两条曲线相交于平均报酬的点。

4.可以将投⼊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个阶段(平均报酬点之前)。

平均报酬持续增长,这⼀阶段减少投⼊是不合理的。

第⼆个阶段(从平均报酬点到总报酬或边际报酬为零之前)。

平均报酬、边际报酬均下降趋势,只有总报酬增加直到,这⼀阶段⽣产是最合理的。

第三个阶段(从总报酬或边际报酬为零之后)。

由于边际报酬为负值,投⼊增加,总报酬反⽽减少,⽣产是最不合理的。

因此,这⼀阶段不宜再增加投⼊。

土地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土地经济学课件第九章

第四节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应用
• 一、正确认识土地投入 • 1.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就要有大量的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 要想获得土地利用的高效益 投入。在投入达到最佳点之前, 投入。在投入达到最佳点之前,这些投入会引 起递增的报酬。 起递增的报酬。 • 2.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就不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如果某项固定资产投入已达到最佳点 应再增加这种投入了。 应再增加这种投入了。 • 3.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应把所有投入作为一个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 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 整体纳入变动生产要素类,按照报酬递减规律 的思想,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量。 的思想,求得这些投入的最适量。
3.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零点至负值。 第三阶段:从边际报酬零点至负值。 第三阶段 特征:边际报酬为负值, 特征:边际报酬为负值,总报酬减 少。 结论: 结论:变动要素的投入既不能停在 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又不能推进至第三阶段, 最佳投入量存在于第二阶段。 最佳投入量存在于第二阶段。 追求总量最大化——边际收益=0; 边际收益= ; 追求总量最大化 边际收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 追求利润最大化 边际成本=边际 收益
(二)土地报酬的形态 1.实物形态时,不受价格变化影响。 实物形态时, 实物形态时 不受价格变化影响。 报酬= 产出的实物量/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 报酬 = 产出的实物量 某单项变动生产要素的实物 量 2.价值形态的报酬 价值形态的报酬 报酬= 产出物的价值( 或产值) 某单项变动生产 报酬 = 产出物的价值 ( 或产值 ) /某单项变动生产 要素的价值量 3.价格形态的报酬 价格形态的报酬 报酬= 产出物的价格( 或货币额) 某单项变动生 报酬 = 产出物的价格 ( 或货币额 ) /某单项变动生 产要素的价格 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 三、自然科学是研究“报酬递减规律“的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四、中国土地集约利用问题
(一)耕地集约利用 存在问题: 劳动集约度持续下降,资本集约度持续上升 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显著 解决对策: 积极开发水资源,珍惜水资源,用好水资源 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利用集约经营农业模式 强化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改善投入结构 加快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
第二阶段
处在投入X位于Q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的对应点N,向右 扩展到R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对应点T的范围。
APP:自最高点D开始递减 MPP:自D点递减至R点为0 TPP:达到最高点T 第二阶段是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递减的阶 段;报酬递减对于生产的发展不仅没有妨害, 随着资源的不断增加,使总产量继续上升以至 达到最高点。这表明,当总产量继续增长时, 一般不必担心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的递减;但 当总产量达到最高点时,不宜继续投资。
2.土地集约利用
在长期内,给定技术条件和不同要素的相对价格,理性 的土地经营者将选择使要素边际技术代替率等于要素价 格比的要素组合,此时土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数量关系 反映土地利用的集约度。
3、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关注已经超出了 农生产的范畴,产生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开发区土地集约 利用等概念,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也得到拓展。(P154)
第三阶段
处在投入X位于R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上的对应点T,向 右扩展的范围。
APP:继续下降 MPP:由0变为负数 TPP:自T点递减 在第三阶段内,可变资源投入的增加,带来边 际报酬的负增长和平均报酬的进一步递减,导 致了总报酬的递减。
三、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1、集约经营 农业土地集约经营(在农业地租理论研究中,李嘉 图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提出):是指一定面积的土 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 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 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是对一定 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以提高单位土 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
第九章
土地报酬规律与集约利用


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土地报酬变化的三阶段分析 土地集约利用

三 四
中国土地集约利用问题
一、土地报酬规律的概念与内涵
(一)早期西方经济学家对土地报酬规律的提出和表述
威廉· 配第(17世纪)——土地生产力有最大限度 杜尔阁、安德森(18世纪)——对土地报酬递减规 律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表述 爱德华· 威斯特(1815年《论资本用于土地》)— —首次提出“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马尔萨斯(1803年《论人口原理》)——将人口 理论与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联系在一起 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用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解释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三)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土地评价分类: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 力评价、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经济评价:在一定的利用方式下对土地经济效 益或经济价值的综合鉴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土 地经济评价的一种类型。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组成:确定评价目标、划分评 价单元、选择评价指标、确定评价方法、计算评价 结果、分析评价结果等。
(四)案例:无锡市“三个集中”土地集约利用管理模式
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和中区集中 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 集中 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
谢谢观看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批判性发展
既肯定只要合理利用,土地肥力及其收获量会持续 增长,同时也承认连续投入劳动和资本会带来报酬 的差异和增减变化。 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追加劳动和追加资本的 范围是比较狭小的。 否定了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普遍意义和绝对性
(四)启示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的本质是“可变要素的报酬变化规 律”,他反映土地作为不变要素时,土地报酬与可变 要素(如劳动力)之间的关系。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就某一个生产单位、在一定不变 要素的条件下而言的,不能适用于人类生产的历史过 程。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属于生产力范畴,为人们在土地利 用中合理配置资本、劳动和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但 不能将其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简单联系起来,用来 解释资本主义社会穷人受穷的情况。
(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存在问题: 中国城市发展还停留在追求开发速度、建设数量的 粗放型阶段,土地粗放利用问题不容忽视 解决对策: 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引导与控制 完善城市土地市场配置机制
(三)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存在问题: 农村居民点用的利用不充分,宅基地缺乏有效管理 乡镇企业用地浪费严重 农村镇建设缺乏规划,土地利用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差 解决对策: 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改革农村土地使用制度 完善村镇规划管理
TPP:总产量曲线 APP:平均产量曲线 MPP:边际产量曲线 X:变量资源的投入量
第一阶段
处在投入X位于原点O到Q点及其在总产量曲线的对应点 N的范围。
APP:自O点增至最高点D MPP:自O点达到最高点M,此后递减至D点 TPP:从O到I总产量曲线向下凸的一段是报酬递增阶段, 其生产弹性大于1;从I点起总产量曲线开始向上凸出而进 入报酬递减阶段,生产弹性自M点往后亦趋渐减 在第一阶段内,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资源投入,都能使 产量急剧增加,是平均报酬和总报酬都递增的阶段。但是, 由于本阶段投入的可变资源与固定资源(土地)在配合上 数量的不足,导致生产潜力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 可变资源较充裕的条件下,应追加投资。
3、就土地生产力对其利用集约度的制约作用来说,土地生产力 决定于土地自身的受容力与生产效率 土地受容力: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资 源与其他资源最佳配合比例所能受容其他可变资源 的数量。 土地生产效率:是指土地资源与其他生产资源配合 至最有水平时所获报酬与所费成本的比例。
4、集约边际与粗放边际 集约边际:集约度的最高限度 粗放边际:集约度的最低限度
(二)近代西方经济学家的扩展
马歇尔(1890年《经济学原理》)——边际概念 克拉克(1900年《财富的分配》)——确立“若 干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前提条件,指出不仅土 地报酬是递减的,劳动和资本的报酬也是递减的 特奥多尔· 布林克曼(1922年《农业经营经济 学》)——强调收益增加递减法则 萨缪尔森(1979年《经济学》)——收益递减规 律不是普遍适用的,递减的收益最终势必出现
二、土地报酬变化的三阶段分析
(一)生产要素配合原理和生产函数的概念与内涵
1、生产要素:又称生产资源,一般包括生产过程中各种投 入物品和劳务,通常可归纳为土地、劳动、资本及管理四类 资源,统称为四大生产要素。 2、投入产出关系:产业的产出由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 或生产资源的投入转化而成的关系称为投入产出关系。其中 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称之为生产函数。
(二)应用生产函数对土地报酬运动物质数量关系的阶段分析
土地报酬运动在一个生产过程或阶段的相继出现,一般表现为固定、递增、 递减三种报酬形态。 根据投入和产出的连续变化,可以画出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 产量曲线,分析这三条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区分出总产量曲线所反映的 报酬增减变化的三个阶段。
(二)土地利用合理集约度的确定
1、集约度:每单位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多少
其计算公式为:������
������+������+������ ������
=
式中:I——经营集约度 A——工资费用 K——资本消耗 Z——经营资本所需支付的利息 F——用地面积
2、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食物、住房、休闲、 交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土地的稀缺性也不断加剧,对土地实行 集约经营成为必然趋势。 合理的集约度: 要适应当时的土地产品或服务的社会需求量、技术 水平、投资能力; 看土地本身的肥力,包括土地的质量、人地比例、 地理位置、交通运输条件和利用土地所能受容其他 可变资源的数量。 (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关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三种观念的共同认识: 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土地合理利用,即布局合理、结构优 化; 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是通过增加存量土地上的投入。改善经 营管理,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土地集约利用的目标是使土地利用达到良好的经济、社会和 生态效应; 从时序特征上看,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土地集约利用:是指在兼顾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前提 下,通过增加劳动、资本、技术等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 土地开发利用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