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理学(一)
宋明理学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知”和“行”是同一个活动 的两个方面,不能缺一。知了要去行,不行不 能算做真知。
观点争鸣
观点1 以往对宋明理学,常常批判多于肯定,对朱 熹、王阳明全盘否定说: “宋明理学是封建后期的统 治思想,为强化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服务。从政治作用 说,理学是思想史上的浊流。”
重新排列《周易》解释64 卦,系统的思辨,将宇宙 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合二 为一。邵雍力图构建一个 能够说明宇宙、自然、社 会、人生的完整体系,并 力求追寻出一个贯穿于整 个体系的最高法则。他认 为天地万物是由一个总体 的“道”产生出来的,这 种天地运化、道在物先的 自然观和宇宙观受到其他 理学家的推崇。
“宇宙内事乃己主分观内唯事心;主己义分内事乃宇宙内
事。”在京师,“士争从之游,言论感发,闻 而兴起者甚众”。当时名望之高,每开讲席, 学者群集,“户外屡满,耆老扶杖观听”。
1.陆九渊的主要思想
(1)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 “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 要将其剥落、扫除
2、王守仁(明)浙江人
(1)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王阳明和朋友赏风景,朋友指着山岩中美 丽的花树说,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并无 关系,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此花树, 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并不存在。另一个朋 友打趣道:“哈哈!看来,我不认识的人,就 如同没出生一样啦。”
(2)“致良知”
“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⑶、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鲜明的双重性, 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理学(教学)1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 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 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内容
相 同
影响
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
(世界本原)
陆王心学
立于人存在的
格物致知
理是内在的“心”
方法论:格物致知
主张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把握“理”。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朱熹的这首诗你一定很熟 悉,现在你能站在理学的角度 再欣赏它一次吗?
材料四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 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岂不是天理?” 材料五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 地得之而为地,……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 五常…… ——《朱文公文集》
张载 (横渠) 关学
①开创气学一派;
提出理学的基本 对理学的创立贡 ②严格区分天、道、 宗旨和精神 献巨大(奠定基 性、心等概念 础)
①确定了理学的最 高范畴天理 ②“仁”是天理的核 心,修养的最高境界
二程 洛学
确定了理学 的最高范畴 天理
一宋代程朱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解析】“悟性自足,不假外求”含义是天地 万物都在心中,反省内心可得到天理,是心 学理论,王阳明思想是心学。 【答案】C
(2013· 广东省百校高三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 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 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 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 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③认识论上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学习实践探究 万物明白天理)
程朱理学的影响
• 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维护了封建 专制统治;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 • 《四书章句集注》成为教科书。 • 学术思想流传海外。 •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 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理学主要有两个派别: (1)程朱理学 (2)陆王心学
三、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1)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陆九渊)
(2)宣扬“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
陆九渊,南宋理学大师。提出“心即理”。他认为 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宇宙便是吾心,吾 心即是宇宙”。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只需反省内心,甚 至连书都不必多读。陆九渊号召人们“存心”而“去 欲”,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与朱熹的格物致知有 分歧,但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为封建统治提供了 理论根据,反对人民为改善受压迫的处境去同封建统治 者进行斗争。
宋明理学

材料五 朱熹说:“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 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朱熹思想主张的理解。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二、宋明理学主要流派
(一)、程朱理学 (道教) 1思想: (1)世界观(核心):天理是万物本原,先理后物
程颢、程颐 (北宋时期)
客观唯心主义
《三教图》(清· 丁云鹏),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2.隋朝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3.唐朝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
(官方)
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融合了佛道思 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 “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 “理学”。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教圣地武当山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三教合一
1.魏晋南北朝 佛道民间传播,儒学在民间面临挑战
任何时代,苦难中的人民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对暴政反抗,一是籍宗教信仰,寻找未来的 幸福。自从二世纪黄巾农民大暴动以来,中国境 内从没有停止过战争。从事战争的人投入战争, 没有从事战争的人,如妇女、儿童和老年人,大 都投入宗教,希望神灵能赐给在战场上作战的孩 子们和在家的家人平安。 柏杨 《中国人史纲》 同心出版社
二、宋明理学
1、理学的含义:
宋明理学 2、基本流派: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兄程颢
弟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程门立雪
程朱理学
阅读下列材料,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 理学的宇宙观 天,地得之而为地。
宋明理学简述

宋明理学简述作者湛柏欣一理学的准备1,唐代韩愈(768—823)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道统在孟子之后就失传了。
韩愈推崇《孟子》、《大学》,排击佛教,都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
韩愈认为要承接孔孟的道统,“道学”由此得名。
2,唐代李翱(772—841)作《复性书》,启发了后世理学家的心性之学。
他在《复性书》中推崇的《中庸》被后世理学家所肯定,和《论语》、韩愈推崇的《孟子》、《大学》并列为四书。
3,北宋初期有着崇道(孔孟之道)、尊经(六经)、排佛的社会思潮,为理学运动打下基础。
二理学的发端1,在儒家的经典中,只有《易经》特别是《易传》为儒家哲学提供了一个较完整的、关于宇宙本质与生成的哲学体系。
北宋儒家大力研究《周易》,把《周易》视为对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
2,周敦颐(1017—1073)作《太极图说》,通过解释太极图、《易传》的建立了一个儒家的宇宙论纲要。
《太极图说》中“太极”是最高的范畴,周敦颐把“太极”解释为“元气”,“无极”是形容“太极”的无形、无象。
周敦颐还提出“人极”,《太极图说》从“太极”开始,以“人极”结束。
3,在《通书》中,周敦颐认为“诚”是出自太极乾元,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人的本性。
“诚”本就是《中庸》的重要观念,因此也成为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4,周敦颐提出“寻孔颜乐处”,此后,“寻孔颜乐处”成了宋明理学的重要课题。
所谓“孔颜乐处”是指人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后,超越了外在的物质、利害而达到的内在的幸福和愉悦。
其中的“乐”不是说刻意追求的快乐,而是达到一种精神境界后自然而有的愉悦。
因《太极图说》、《通书》影响深远,又提出了“寻孔颜乐处”这个重要思想,还做过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合称)的老师,周敦颐被尊为理学的始祖。
5,张载(1020—1077)提出“太虚即气”,他认为宇宙万物都统一于“气”。
张载有关气的哲学是针对佛、道二教的。
他认为气的每一种凝聚的形态都是暂时的,所以道教的内体长生只是一种幻想;他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所以佛教所说的“空”、“虚”,道教所说的“无”都是一种迷幻。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

专题一第3节宋明理学(必修)【测试要求】1.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2.了解宋明理学家的基本主张。
【知识梳理】理学:宋明时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将儒家的忠、孝、节、义等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形成的新儒学体系。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理”、“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它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一、程朱理学1.北宋二程:理学创立者(1)主张是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有物。
(理学的核心思想)(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认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发挥孔子“仁”学说,提出“仁”与万物俱生,天理的核心是仁。
2.南宋朱熹:理学集大成者(1)“理气论”:理气一体,不可分割,理先于气,把天理视为万物的本源。
(2)“心性论”:把“人欲”和“天理”对立起来,提出“”,天理是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辩护。
(3)“修养论”:强调“”,即通过接触天下万事万物,去体会对先天存在的“理”的感悟。
朱熹编注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科举考试的教科书,朱熹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二、陆王心学1.南宋陆九渊:心学创立者(1)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2)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要进行内心反省就可得到天理。
2.明朝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1)世界观:宣扬“宇宙便是吾心”等主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离开了人的思想意识,任何事物便不存在。
(2)方法论:提倡,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往往被私欲所侵蚀,所以要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的本性。
(3)实践论:强调。
◆拓展延伸: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本源,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世界的本源,但二者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属于唯心主义,只是“理”的表现有外在的“理”和内在的“心”的区别。
三、宋明理学的影响1.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究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积极作用。
宋明理学知识点完整梳理

四.目的
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问题以及外来佛教何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通过吸收佛道二教思想,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
1.相同点
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二.产生原因
1.经学的发展瓶颈促使了儒学内部的改革。
2.佛教、道教的冲击。
3.三教合一的思潮。
4.儒家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的不完善。
5.理学家们的个人努力,提出复兴理学。
6.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打击。
三.主要学派
宋明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张横渠、罗钦顺与王夫之的气学派(以“气”为核心概念), 二程与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陈亮与叶适的事功学派(以“事功”为核心概念)等。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
〖濂洛关闽〗宋代理学的四个主要学派。“濂学”指北宋周敦颐为首的学派,因其原居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濂溪而得名,也 称“濂溪学派”。“洛学”是以北宋程颢、程颐为首的学派,因二程为洛阳人而得名,又因程颐曾居临伊川,二人讲学于伊洛之 间,也称“伊洛之学”。“关学”是以北宋张载为首的学派,因张氏讲学于关中而得名,又因世称张载为“横渠先生”,也称“横渠学 派”。“闽学”是以南宋朱熹为首的学派,因朱熹曾侨寓并讲学于福建路的建阳(福建别称“闽”)而得名,又因朱熹号“晦庵”、在 建阳考亭讲学,也分别称“晦庵学派”或“考亭学派”。参见“濂溪学派”、“伊洛之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宋理學(一)
一引論
-略。
二周濂溪《太極圖說》略釋
-周氐的主要著作為《太極圖說》與《通書》,以下只重點講述前者。
無極而太極。
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
靜
極復動。
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
儀立焉。
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
氣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
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
物。
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
形既生矣,神發
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
聖人
定之以中正仁義(自注:聖人之道,仁義中正
而已矣)。
而主靜(自注:無欲故靜),立人極
焉。
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
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
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
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曰:原始
反終,故知死生之說。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首四段:本體宇宙論(天道論)
\第五段:修養論(人道論)
-首四段之解釋:
/第一段:宇宙的最高本體是「無極」(天道),亦稱「太極」。
-第二段:由太極而生陰陽二氣,兩者有辯證的關係。
-第三段:頭二段有類《易傳》之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此段則用漢儒的五行觀念來代替四象與八卦的觀念。
此段講二氣的進一步分化。
\第四段:由五行進而化生宇宙萬物。
-第五段的解釋:表明了宇宙的秩序與道德修養的秩序相一致。
注意:此段段雖用了有道家色彩的「主靜」及「無欲」等用語來講人生的修養工夫,但其涵義其實亦與儒家相通。
三張橫渠的「太虛即氣」說
-張橫渠在天道論方面的主要主張,可概括為太虛即氣說。
-「太虛」與「氣」,是橫渠對宇宙本體的稱謂,兩者只是表述同一本體的不同分際意義,∴橫渠曾有「太虛即氣」及「虛空即氣」之說,「虛空」是「太虛」的同義語。
/分別地、思辯地說
/太虛-指宇宙本體的體(存有、本體),無可感知的形體
\氣-指宇宙本體的用(活動、現象),有可感知的形體
\圓融地、實踐地說-兩者相即不離
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沈、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縕、相盪、勝負、屈伸之始。
……散殊而可象為氣,清通而不可象為神。
(《正蒙.太和篇》)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至靜無感,性之淵源,有識有知,物交之客感爾。
客感客形與無感無形,惟盡性者一之。
(《正蒙.太和篇》)
氣有陰陽,推行有漸為化;合一不測為神。
(《正蒙.神化篇》)
其所謂「太和」、「道」、「神」等即是「太虛」,其所謂「絪縕」、「聚散」、「變化」、「客形客感」等即是「氣」。
→橫渠所講的太虛與氣二觀念與後來二程及朱子所講的理、氣二觀念,其實並無大的差別。
但橫渠不同(不及)二程及朱子的地方,在於他用詞往往不很嚴格,∴在不少的地方,直接將宇宙本體稱為「氣」。
e.g.1:一物兩體,氣也;一故神,兩在故不測;兩故化,推行於一。
(《正蒙.參兩篇》)
說「神為一,化為兩」,意應即宇宙本體是一,其發用流行是多,而神與化兩者只是同一本體的兩方面,但橫渠這裏卻將宇宙本體的即體即用直說為氣,容易令人誤會。
e.g.2:神,天德,化,天道。
德,其體,道,其用,一於氣而已。
(《正蒙.神化篇》)
此句意義與上句同,亦將宇宙本體的體用相即直稱為氣。
-∴很多大陸學者以為他以氣或物質為宇宙的最高本體,故稱他的哲學為唯氣論或即氣一元論,甚至以西方哲學用語稱為唯物論。
這種稱謂頗有問題
∵唯物論是思辯形上學,但張氐哲學卻是道德形上學。
∵唯物論中的心與物無辯證的意義;但張氐哲學卻有辯證的意義。
∵張氐哲學與西方哲學中的唯心論的觀點較接近。
-橫渠之所以要別開生面,用「太虛即氣」說來交待宇宙本體,其主要目的,是要摭撥佛老的形上學觀點:
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於易者也。
若謂虛能生氣,則虛無窮,氣有限,體用殊絕,入老氏「有生於無」自然之論,不識所謂有無混一之常;若謂萬象為太虛中所見之物,則物與虛不相資,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放浮屠以山河大地為見病之說。
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體虛空為性,不知本天道為用,反以人見之小因緣天地。
明有不盡,則誣世界乾坤為幻化。
幽明不能舉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
不悟一陰一陽範圍天地、通乎晝夜、三極大中之矩,遂使儒、佛、老、莊混然一塗。
(《正蒙.太和篇》)
/道家-講有生於無,不了解有、無兩者只是體用關係,不可分割。
\佛教-講緣起性空,偏於宇宙本體的虛空的一面。
四張橫渠《西銘》略釋
-《西銘》原是《正蒙.乾稱篇》的首段,横渠曾把這一段和篇末另一段錄出,貼在東西窗上作為自己的座佑銘,前者題為《砭愚》,後者題為《訂頗》。
後來伊川改稱前者為《東銘》,後者為《西銘》;朱子更把後者從《乾稱篇》分出,另作注解,成為獨立的一篇。
-《西銘》原文:
乾稱父,坤稱母。
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
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
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煢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
樂且不懮,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
濟惡者不才,其踐形唯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
育英才,封人之賜類。
不弛勞而豫,舜其功也。
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
貧賤懮戚,庸玉汝于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本文的主旨,是發揮了孟子的「仁民而愛物」的仁愛思想。
孟子的原來觀點只是具倫理學涵義,但本文卻從道德的形上學的角度引伸孟子的思想。
-當時,伊川學生楊龜山(楊時)曾質疑橫渠之說與墨子兼愛思想雷同,伊川則回答:「《西銘》明理一而分殊,墨氐則二本而無別。
」→伊川將其說看成是一種「理一分殊」的觀點,此義後經朱子的發
揚而大明。
朱子《西銘論》說:「以乾為父,以坤為母,有生之類,無物不然,所謂理一也。
……各親其親,各子其子,則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