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第二季 观后感2篇

合集下载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

朗读者观后感朗读者观后感(精选59篇)朗读者观后感篇1斯琴高娃,一位一直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眼泪的优秀演员,这一次在《朗读者》现场,她流下的每一滴眼泪都属于她自己。

斯琴高娃,纵横影坛50多年,完美的荧屏形象和淋漓尽致的演技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她是《大宅门》的白文氏,《康熙王朝》的孝庄太后,她饰演了不下20个母亲的影视形象。

无论演哪一位母亲,她都会想到自己的母亲。

她是在体会自己母亲的母爱中深入剧情,去理解诠释天下间各不相同的母爱。

生活中,她遗传了母亲的坚强和刚毅,纵然三次从马上摔下来,她也不曾落泪。

“现实中,我妈是死了,我在地上,她在地下,阴阳两隔,母子再也难以相见,顿时热泪肆流,大声哭泣啊”,念完这一刻,回想起挚爱的母亲,她热泪盈眶,观众包括董卿在内不禁潸然泪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她奉劝我们趁父母还在,好好珍惜孝顺他们。

朗读者观后感篇2《朗读者》更注重“人”,节目不但要塑造立体的人,更是通过情感的纽带联系不同时空的生命。

节目中第一个“人”是可见的朗读嘉宾,针对不同的主题,每一位嘉宾都带着自己的故事来讲述。

在来到《朗读者》之前,每一位嘉宾都有自己的社会角色,而《朗读者》要呈现出他们作为“情感人”的一面。

文字的作用是准确地传递信息、传递情感,文学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是因为文学本身就是对共通情感的精准描述。

董卿说:“《朗读者》就是朗读的人,在我看来可以分为两部分来理解,朗读是传播文字,而人就是展示生命。

”从见面会现场播放的节目片段看,《朗读者》的文字和个人的情感紧密结合,朗读者的情感故事和之后的朗读内容在情感串联上完成了统一。

《朗读者》的朗读内容包罗万象,有翻译家许渊冲的徒弟们用中英法文为他朗读的文学经典,也有来自成都“鲜花山谷”的丈夫为妻子献上感人至深的《朱生豪情书》诗词;有贾平凹《写给母亲》这类表达集体记忆和大众情感的作品,也有如柳传志写给儿子婚礼讲话的个人感受。

饱含情感的朗读形成情绪的磁场,能够给观众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

朗读者观后感大全5篇

朗读者观后感大全5篇

朗读者观后感大全5篇《朗读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节目带来的触动能溪流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淌开来,在沉淀的甜美和安宁中,找寻自我。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大全,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朗读者观后感大全1一档名为《朗读者》的节目火了,引起的网络热议也多了,作为一名热心观众,我想在这里谈谈我对这档节目的一些看法。

我是紧张备考的高三学生,偶尔能借着“积累作文素材”的幌子让自己的心灵放飞一下,而《朗读者》就是不错的选择之一。

我喜爱节目中一个又一个让人潸然泪下又让人莞尔一笑的小访谈,乐于倾听沾满尘世烟火的记忆里毫发毕现的真实经历,热衷于用双眼去窥探人性中鲜为人知的光辉。

有人说这档节目中朗读者的故事的吸引力盖过了朗读者本身所朗读的内容,造成了文学的忽略和贫瘠。

但是我想说,不可否认的是,故事的确引人入胜,部分朗读者的朗读水准也确实不孚众望,但至少像我这样的欣赏者并没有忽略朗读者所朗读的文学本身。

相反,我觉得正是这种具有“普遍性”的小故事,才引起了观众内心的普遍共鸣。

更何况,这些小故事能赋予观众“抛砖引玉”的感觉,能激活观众更多更深层的精神需求。

“最好的电影不是你说了一个多好的故事,而是你在观众心里激起了什么。

你不要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没有人在看你,他们是在看自己。

”导演李安说得好,我们在艺术中能更好地“看自己”。

智能手机正在把这个时代变得膨胀起来。

当太多人都在膨胀的时候,有多少人能沉潜自己,真正地去读一本书,去感受生活在文字里鲜活的角色,体验其中描绘的时代色彩?《朗读者》只是变换一种形式,通过个人故事里裹挟着的情感让听众去领悟文学作品里潜藏着的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而由这些真实故事所引发的我们的思考也升华了这档节目的核心价值。

它唤醒人们内心沉睡的柔软,呼唤脑海中历历在目的我们所经历过的场景。

董卿说,“主题词选择的标准,首先是它的情感张力。

我希望所有的观众,在听到这个主题词的时候,都会有很丰富的生命联想。

”在每期节目最开始的部分,董卿都会在谈论主题的选择的同时也常常会引用很多文学作品来阐述这期节目主题词的内涵以及选择它的原因。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范文3篇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范文3篇

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范文3篇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观后感范文3篇《朗读者》观后感心得1时下正在央视热播的综艺类节目《朗读者》深受大众好评。

说实话,这样一档表现资料并不复杂、艺术形式也谈不上多么丰富多彩的节目之所以能打动亿万观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过每期嘉宾声情并茂的朗读,在与大众分享和品味经典作品的同时,也以春风化雨般的润泽力量传递了一种文化上的自信。

正是这种由内到外的文化张力,切实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让一场场朗读深慰人心。

曾几何时,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观念中,只要一提起朗读,很自然地就会想起朗读者是字正腔圆的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

他们一出场,往往是手拿书夹笔直站在麦克风前,用标准的普通话读着一篇精美的文学作品,经过他们抑扬顿挫的声音变化以及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也常常能打动人心,带给人一种温暖和感动。

可是,这种站立式的朗读方式,由于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又常常给人留下一种缺乏变化的诟病。

虽然说朗读者有着美妙的嗓音,但从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性上而言,仅凭声音的婉转起合去营造持久的艺术魅力,显然有些勉为其难。

反观正在热播中的《朗读者》却以颠覆者的形象,为传统的朗读艺术开辟了崭新的表现形式。

首先,朗读者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主持人或演艺界人士,而是将各行各业的业界精英和社会名流都纳入到朗读者队伍中,经过主持人董卿亦访谈亦推荐似的一番介绍,巧妙地将朗读者的社会身份、心路历程与所要朗读的资料有机结合在一齐,让观众对朗读者所要朗读的资料充满了期待。

其次,在表现的形式上,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站立,朗读者或坐或立、或走或行,较以往有了更多的生趣。

虽然一些朗读者未必字正腔圆,也鲜有直戳泪点的煽情,但他们朴实真诚的朗读,反而呈现出天然去雕琢的自然之美。

异常是朗读资料与朗读者本身在生活际遇和人生信仰上的趋同,更加凸显出朗读作品非同一般的人文意义。

再次,这些朗读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无论是思想性也好,艺术性也罢,都堪称人类史上的精神瑰宝。

朗读者观后感5篇600字

朗读者观后感5篇600字

朗读者观后感5篇600字继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对于中国诗词的热情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综艺新作《朗读者》,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希望你喜欢。

在这个星期,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中央一套播出的《朗读者》节目。

刚听老师说完,我很好奇,难道这个节目是一群人在朗读吗?那该多无聊呀!为什么老师会让我们看这种节目?等看了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并不是我想的那样。

嘉宾都是一些知名的人士,而他们的朗读,也不是平白无趣,而是发自内心,充满真情实意。

当节目刚开始时,主持人董卿阿姨就简洁明了地告诉了我们第一期节目的主题:遇见。

在我心中,遇见这个词是相当平常的,不就是一个人碰见另一个人吗?当我看到一个人时,我才发现遇见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他就是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他曾经想当宇航员,可是没能中选。

这时他“遇见”了他的父亲,是他的父亲鼓励他,使他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他选择了新的行业,并且经过多番曲折,当上了总裁。

看完之后,我感慨万千:人生是多变的,但有许多人都因失败而沮丧。

可他们都未曾想过,或许他们走另一条路,便可登上人生巅峰,可他们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了放弃,在一条路上跌倒不起。

哪怕当不上白领,董事长什么的,只要勇于挑战,不畏失败,总有一条路适合自己。

通过这个节目,我受益匪浅,明白了许多做人道理。

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品,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情绪的投射。

这是个追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炸社会,精神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间过得太快。

文化类节目的悄然回暖,照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升级,满足了群众对于知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的“文化焦虑”。

《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巧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生故事。

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读者》的气氛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追求刺激、热闹的“快消内容”截然不同,恰恰会满足受众在疲惫的忙碌之后回归内心宁静的欲望,感受朗读传达的力量。

2024年朗读者第二季1到12期的观后感

2024年朗读者第二季1到12期的观后感

2024年朗读者第二季1到12期的观后感观后感:《朗读者第二季》1到12期2024年的《朗读者第二季》可以说是继第一季后的一次全新突破和创新。

在这12期的节目中,我们见证了一个个动人、温暖的故事,听到了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朗读者们用真情实感的声音为我们讲述着不同主题的作品。

这是一个让人沉浸于文字和声音之中的节目,每一期都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触动和感动。

在第一期中,草原朗诵者阿布拉马姆用他磁性的声音,将我们带入了广袤无垠的草原世界,仿佛能听到大自然的呼唤。

他选择了一首描写草原壮丽景色的诗歌,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力量。

这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让我们意识到了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的环境。

第二期的节目中,一位年轻的朗读者小明选择了一首由他自己创作的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他的声音朗朗上口,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让人不禁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多姿多彩。

这位年轻的朗读者用他的诗歌,勾勒出了一个青年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我们去拥抱生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接下来的几期中,朗读者们选择的作品涉及了各个领域:有经典的文学作品,有优秀的童话故事,还有一些描写社会问题的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朗读者们富有感情的演绎,让观众更深入地理解了作品中的主题和思想。

比如,在第六期中,朗读者李萍选择了同性恋主题的小说《花田错》,通过细腻的表演,她传递了对于爱情的理解和宽容。

这样的节目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艺术享受,也呼吁着社会的包容和平等。

而在第九期的节目中,一位朗读者王铁朗读了一篇关于贫困山区教育的报道,深情地描绘了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困难和坚持。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孩子们的关爱和对教育的呼唤,让人不能不为这些孩子们默默的努力和坚守而感动。

在这12期的节目中,还有一些其他的朗读者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在第三期中,一位朗读者张琳琳朗读了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短篇小说,她用她独特的音色和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将故事中的悬疑和紧张感传递给了观众。

《朗读者》观后感5篇

《朗读者》观后感5篇

《朗读者》观后感5篇《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欢迎大家参考!朗读者观后感1中央电视台于2月18日起每周六、周日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大型情感文化类节目《朗读者》,主持人董卿首任制作人兼主持人,集结柳传志、斯琴高娃、濮存昕、乔榛等朗读者,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文学与情感的“碰撞”盛宴。

《朗读者》用文字、声音加故事的三位一体文艺表现形式,旨在打造一档“慢综艺”节目。

为了让《朗读者》能拥有独特的气质,董卿更邀请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中国青年报原总编辑陈小川、作家刘震云、导演陆川等人,一起加入策划。

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它可以是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者是一封家信,甚至是一段电影戏剧剧本。

节目不仅仅是传递文字的温度,还巧妙地将人的故事融入其中。

而当文字在朗读人的二次加工下带着自身的情感再次传递出来时,对于观众将更具有震撼心灵的力量。

朗读者观后感2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新年伊始,文化类节目越来越受瞩目,越来越火爆荧屏,似乎标志着文化综艺的春天就要来了。

但是,近日央视著名主持人董卿表示,“我不认为《朗读者》获得关注标志着文化节目就开始大火,但是起码它是个风向标。

”是的,进入新时期以来,文化生态越来越多种多样,由于工作生活的“压力山大”,观众不仅需要哈哈爆笑来解压,更需要悠久的文化来滋养看。

而像《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有营养的节目,显然更受追捧。

近年来,各类综艺节目看似“百花齐放”,从音乐真人秀到明星玩游戏,热热闹闹,实际上同质化严重,没有多少艺术含量,也没有多少文化含量,备受观众诟病。

电视输出的任何节目都应该是文化产品,至少是“三观”正确的节目,而像《奔跑吧》系列就是一个字“玩”,《中国式相亲》更有“三观”不正确的嫌疑。

《朗读者》观后感6篇

《朗读者》观后感6篇

《朗读者》观后感6篇《朗诵者》观后感6篇《朗诵者》以个人成长、情感领会、布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办法,选用精巧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面的价值,展示有血有肉的实在人生故事。

以下是“朗诵者观后感”,希望给咱们带来协助!【篇一:《朗诵者》观后感】简直一切优异的著作,都是从当下社会现状以及面孔的投射。

这是个寻求“快快快”的信息爆破社会,精力绷得够紧,压力总是很大,时刻过得太快。

文明类节目的悄然回暖,呼应着国民价值观念以及日子办法的晋级,满意了大众关于常识、审美、情感的多重高阶需求,缓解了在信息碎片化年代的“文明焦虑”。

《朗诵者》以个人成长、情感领会、布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办法,选用精巧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面的价值,展示有血有肉的实在人生故事。

作为一档用文字承载情感的节目,《朗诵者》的气氛相对安静,节奏更为舒缓,和寻求影响、热烈的“快消内容”天壤之别,恰恰会满意受众在疲乏的繁忙之后回归心里安静的愿望,感触朗诵传达的力气。

《朗诵者》不是一档读书节目,而是用文字抵达情感,从每个人真挚的人生故事动身,共享亲情、友谊、爱情。

这些人世间共通的情感,会协助观众去了解和了解朗诵文字背面包含的宽度、厚度、浓度,遍尝人生百味。

节目每期以一个充溢涵义的主题词作为中心头绪,有关“遇见”,有关“挑选”,有关“陪同”,有关“眼泪”……名人和素人同台,别离朗诵一段从前感动自己,鼓励自己乃至改动自己的文字。

它可所以一篇散文、一首诗、或许是一封家信,乃至是一段电影戏曲剧本。

倾听一段安静的倾诉,就似乎路过一段人生。

这些故事看似关于他人,其实映照着最为普世的情感。

一整季串联起不同的人生关键词。

《朗诵者》还原着电视人的初心,希望节目带来的牵动能溪水汩汩地从观众心灵流动开来,在沉积的香甜和安定中,找寻自我。

【篇二:朗诵者观后感】继新年期间央视刚刚播毕的第二季《我国诗词大会》引爆全国观众关于我国诗词的热心后,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明综艺新作《朗诵者》。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范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何不写一篇观后感记录下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观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篇1说来惭愧,我第一次接触到《朗读者》这个节目,并不是在电视荧屏上。

我对于第一季《朗读者》的印象,始于“声音”。

我有晨跑的习惯,跑步时喜欢戴着耳机听些什么。

很偶然,有一天早上我在晨跑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秦玥飞的片段(朗读《泥泞》)和郭小平校长的故事与朗读的《如果》。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之前对这些关注甚少,那时方知道这档节目。

后来,《朗读者》就成了我晨跑时的专属BGM;我也上网搜到了播出时间,从此推掉了周六晚上朋友们出去玩的邀请“我就不去了,有一个想看的节目晚上播出。

”没多久,第一季节目就结束了。

过了一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在上周末等到了第二季节目开播。

第二季第一期在上个周末如约而至了。

第一期节目的主题词是“初心”。

在我看来,这个词的选择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这个看似用滥了的词,节目组没有选择避讳,而是请来了各位嘉宾,来诠释他们的初心。

我自身“大学生+喜欢篮球”的身份,让我在第一期的嘉宾中,对薛其坤教授和姚明这两位嘉宾印象深刻。

和第一季相比,第二季中节目组在细节处明显更为用心。

姚明在访谈中提到自己正是在“奔跑时空气流动声和球鞋磨擦地板和进球时刷网而过的声音”,这些不全神贯注就不会察觉到的细微的声音中,开始爱上篮球的。

这里,节目组用心的配上了相应的背景音,瞬间就带入了那个场景之中。

薛其坤教授朗读的内容是《礼记·大学》节选,也用心的配了相应的翻译字幕。

而且,在访谈中适时插入的图片也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境。

我想,正是这些细节,显现出了节目组的“初心”,和把这份初心坚持做下去的诚意。

这个世界上有思想的人太多了,真诚反而更能打动人。

真的很感谢节目组,让我有幸尚在大学时期就了解了许多道理,吸收了很多思想;我也真正地被文学打动,产生了对于读本的兴趣——看完节目后,就去图书馆借来了《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董卿曾说过,坚守一颗庄重之心,给文学以礼遇——不要赋予书“强心针”的功能。

“生活里还可以有一顿饭,是耳朵的饭。

”一卷书,一盏茶,在轻声吟诵中走入诗意的世界;一段文,一个人,从翰墨幽香中感受文化的沉淀。

观看完第二季的我最印象深刻白岩松的演讲,从他的演讲中,我学会了很多;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白岩松也是一样,他的少年时代充满着艰辛,也有难忘的回忆。

家乡是忘不掉的牵挂。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

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

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

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

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

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

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

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

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

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

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

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
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

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朗读者第二季观后感
在文学的世界里,有太多太多关于故乡的描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份想念。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那是一份亲近。

当有一天我们走得很远很远,会发现故乡就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透了我的心胸。

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或者若干个故乡,地域的故乡,安放我们的身体。

精神的故乡,安放我们的灵魂。

故乡,是我们年少想要逃离的地方。

是我们年老想回,可能已经回不去的地方。

故乡是清明的那柱香,是中秋的那轮月,是春运时的那张机票,是不经意间流露的口音。

故乡是屈原秭归,那里是楚国宗祖,“洞庭波兮木叶下”,故乡是卡夫卡的布拉格,虚幻又现实,欲说还休。

故乡是木心的鸟镇。

“五十年味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

而当我们不知疲惫,山水一程,渐行渐远,才发现,故乡是根本剪不断脐带的血地,断了筋骨连着血脉。

故乡是起点,也是终点。

是我们即使也回不去,也依然是故乡的那个地方。

始于初心,归于故乡。

又一次写文学之旅,从起点到达终点。

归去来兮,人生不过是归乡和离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