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六、臭氧层破坏(2008年5月,西城分院,王振山)
臭氧层破坏

考考你...
這是一題需要一點智慧,才有辦法回答
的問題…
大氣層有沒有存在的需要? 你的理由是什何謂氟氯碳化物?
氟氯碳化物是破壞臭氧層的元凶,, 俗稱氟利昂(Freon),由於穩定性高, 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 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 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 其中又以CFC-11(CCl3F) 、 CFCl2 (CCl2F2) 及CFC-113(C2Cl3F3)三種 原料佔最大使用量
拯救臭氧層,大家一起來
1. 避免購買以CFCs為發泡劑所製成的紙和塑 膠產品。 2. 避免使用聚苯、乙烯泡沫膠製品,包括泡沫 填充劑和冷藏箱。 3. 避免用以CFCs為動力的噴霧式產品,改採 用機械噴霧式之產品。 4. 採用替代品,例如用丙烷代替CFC,做為噴 霧劑及以對臭氧破壞能力較小的HCFCs取代 CFCs。
拯救臭氧層,大家一起來
5. 購買使用CFCs替代品為冷媒的汽車、冰箱 和冷凍空調設備。 6. 汽車空調補充冷媒時,應要求維修廠服務人 員,先將存留在冷氣系統中之CFC冷媒回收 或回用,以減少CFC使用量及排放量。 7. 汽車空調或其他冷凍空調,補充CFC冷媒時, 應要求維修人員證明使用之冷媒不是走私品。
說明 :1.微波爐發射的微波,其波長較遠紅外線的波長還長,食物內的分子 會吸收微波而振動,分子振動會產生摩擦而生熱,其熱可煮熟食物。 2. CO2 等溫室氣體分子對太陽發射的紅外線(0.78~4μ)不會吸收, 但對地球發射的紅外線(4~100μ)會吸收,導致地球的溫室效應。
紫外線的分類與特性
特性 種類
氟氯碳化物的類型
發泡劑:硬質PU發泡、軟質PU發泡、聚苯乙烯 (PS)發泡及PE發泡等,如: CFC-11 。 冷媒:冷凍機、冰箱、汽車、空調用冷媒,如: CFC-11、 CFC-12 。 清洗劑:印刷基板、半導體材料等電子零件及 光學零件清洗劑,如CFC-113。 噴霧劑:化粧品、醫藥品、清潔用品等需要推 進之噴霧裝置,如CFC-11、CFC-12 。 滅火劑:海龍(Halon)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具 有特別的防火效果,常作為滅火劑。海龍破壞 臭氧的能力(ODP)更甚於CFC。
臭氧层的破坏和损耗课件

臭 氧 层 损 耗 过 程
三、臭氧层损耗的危害及影响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春季增加了7%; 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夏/秋季增加了4%; 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全年平均增加了6%; 南极地区春季增加了130%;北极地区春季增加 了22%。(紫外线)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植物的影响 对水生系统的影响 对其它方面的影响
臭氧层
臭 氧 层
紫 外 线
臭氧层功能
臭氧层功能与形成
臭氧层的作用: 臭氧层阻挡着太阳紫外辐射的UV-C的 全部和大约90%以上的UV-B这些对生物 有害的射线,透过臭氧层的部分紫外线恰 好足够替人类消灭有害的微生物,这正是 天造地化的神奇之处。因而,臭氧层成为 保护地球上生物的天然屏障。正是这层薄 薄的轻纱阻挡着太阳紫外辐射。 臭氧层的形成:O2 +UV → 2O 2O + O2 +M → O 3 + M
五、遏制臭氧层耗竭的对策
逐步禁止生产和使用破坏臭氧层的物质, 从而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 研发寻找氟利昂、哈龙的替代品 继续关注并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保护臭氧8年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请购买 有益于臭氧层的产品” , 1999年国际保护臭氧层日的主题是:“保护天 空,保护臭氧层”, 2000年的主题是:“拯救我们的天空:保护你 自己;保护臭氧层”, 2004年的主题是:“拯救蓝天,保护臭氧层: 善待我们共同拥有的星球”。 2005年的主题是“善待臭氧,安享阳光” 2006年的主题是“保护臭氧层,拯救地球生 命”。 2008年的主题为“全球携手,共享益处”。 2009年的主题为“全球参与:携手保护臭氧层”
二、臭氧层损耗的现状(证据)
2000年 2006年
臭氧空洞概念
南极臭氧空洞 美国美国南极考察队自1957年开始观察臭 氧浓度,至1970年南极上空臭氧浓度基本 上在300DU水平上下,至1984年臭氧每年 10月浓度急剧下降至200DU,臭氧空洞出 现。1993年,臭氧浓度损失了2/3以上,降 至90DU的历史最低水平。 臭氧空洞:某上空区域臭氧浓度急剧下降, 同周围地区比形成一个低浓度的臭氧地区。
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关于臭氧层的破坏医学部临床专业马瑞松据科学家估算,臭氧层的形成大约是20亿年的时间,正是在它的保护下地球上才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生命,才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然而,近年来人们对臭氧层的惊人的破坏速度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
1)臭氧层的基本知识;臭氧是氧气的同素异形体,是有特殊臭味的淡蓝色气体,具有极强的氧化性,能漂白和消毒杀菌。
用臭氧净化城市饮用水,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比用氯气、高锰酸钾等消毒剂既经济又不会引起二次污染。
用1kg臭氧处理1000 m3水,能达到消毒、脱臭、脱色、脱味、氧化水中有机物的作用。
在距离地面20-30公里的大气(平流层)里,存在一个臭氧层,其中臭氧的含量仅占这一高度上的空气量的十万分之一。
臭氧的含量虽然极其微小,但却具有非常强的吸收紫外线的功能,它能把波长为200-300纳米(10-9米)的紫外线吸收掉。
而紫外线,尤其是波长为260-340纳米的紫外线,对生物有极其强的杀伤力。
正是由于臭氧层能有效的阻挡来自太阳的紫外线的侵袭,才使得地球上的各种生命得以存在,生息繁衍。
2)臭氧层的破坏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环境科学界最先观察到臭氧层破损的蛛丝马迹。
1985年,英国科学家证实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浓度极为稀薄,即出现了所谓的“空洞”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的面积已经大道2400万平方公里。
北半球上空的臭氧层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稀薄。
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石经过20亿年形成的,可是在一个世纪里就被破坏了过半。
欧洲和北美上空的臭氧层平均减少了10-15%,西伯利亚上空甚至减少了35%。
因此科协加警告说,地球上空臭氧层破坏的陈独远比一般人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人类活动产生的微量气体,如氮氧化物和氟氯烷(自30年代以来,一直被广泛的用作冰箱,冷冻机,空调等制冷设备中的制冷剂聚氨泡沫和聚乙烯/聚苯乙烯泡沫中的发泡剂,气雾剂的推进剂,电子线板,精密金属零部件的清洗剂烟丝的膨胀剂等)等,对大气中臭氧的含量有很大在20公里以下的低层大气中,氧元素的绝大部分都以氧分子形式存在,而在20-40公里的高空平流层时,则以臭氧分子的形式存在。
臭氧层的破坏与保护-课前演讲小知识

获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的有效面积。
3.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UV-B增加后,对流层化学反应活性增强;对流层中的臭氧 主要受到NOx和碳氢化合物的影响。模式研究表明额外的UV-B 辐射将减少清洁地区臭氧,但是将增加污染地区的臭氧水平。近 年研究证实,UV-B增加会使一些市区的烟雾加剧。模拟实验发 现,平层臭氧减少33%,温度上升4℃时,费城及纳什维尔的光 化学烟雾将增加30%或更多。
臭氧层空洞的发现
1985 年,英国科学家法尔曼(Farmen)等人发现 从1957年以来,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南极臭氧浓度 都会发生大规模的耗损, 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 带浓度已极其稀薄,与周 围相比像是形成了一个 “洞”,直径达上千公里 “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臭氧层空洞的变化
卫星观测结果表明,臭氧洞在不断扩大,至2006年臭氧 层空洞曾达到2950万㎞³,相当于两个南极大陆。目前,在北 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美、日、英、俄等国家联 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了20%,青藏高原上空 的臭氧正在以每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 第三个臭氧空洞。
三.研究开发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替代物
保护臭氧层的措施及对策 我们能做啥?
➢ 购买带有“无氯氟化碳”标志的产品。
➢ 理处理废旧冰箱和电器,在废弃电器之前,除去其中的氟氯化 碳和氟氯烃制冷剂。
➢ 鉴定现有设备如空调、清洗剂、灭火剂、涂改液、海绵垫中那 些使用了消耗臭氧层的物质,并制定适当的计划,淘汰它们, 用替换物品换掉它们。
2.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UV-B的增加,对水生系统有潜在的危 险;水生植物多数贴近水面生长,这些处于 水生食物链最底部的小型浮游植物最易受到 平流层臭氧损耗的影响,而危及整个生态系 统。UV-B辐射的增加会直接导致浮游植物、 幼体鱼类以及其它水生食物链中重要生物被 破坏。臭氧洞对浮游植物繁殖速度下降有直 接关系;臭氧层厚度减少,导致水面附近的 初级、高级生物产量分别降低35%与10%。
臭氧层的保护与破坏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全球各国需要共同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臭氧层保护政策,包括限制使用有害物质、 推广环保技术等。国际组织如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全球范围内推动这些政策的实施 。
对未来臭氧层状况的预测
总结词
根据当前的趋势和已知的科学数据,可以对未来臭氧层状况 进行预测。
详细描述
基于当前全球的排放趋势和科研结果,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 ,臭氧层将得到逐步修复。但这个过程需要全球共同努力, 持续关注并采取行动。
正确处理废弃物
对于废弃的含CFCs产品,应按照相关规定正确处理,避免对环 境造成二次污染。
参与环保活动与组织
参与公益活动
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如植树、清理垃圾等,为地 球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加入环保组织
加入当地的环保组织或志愿者团队,与其他志同 道合的人一起为环保事业努力。
倡导绿色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如节能减排、 低碳出行等,影响身边的人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材料。
教育和意识提升
提高公众对臭氧层保护重要性的 认识,鼓励消费者选择使用不含 有害物质的产品,并支持开发和
推广无害的替代品和技术。
04
个人行动与参与
提高环保意识
了解臭氧层的重要性
01
臭氧层能够吸收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表面的
生命。
认识臭氧层破坏的危害
02
了解臭氧层破坏对气、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增加皮
臭氧层的保护与破坏课件
目 录
• 臭氧层简介 • 臭氧层的破坏 • 臭氧层的保护 • 个人行动与参与 • 未来展望
01
臭氧层简介
臭氧层的形成与作用
形成
臭氧层是由大气中的氧气吸收太 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后,经过一系 列光化学反应形成的。
科学——臭氧破坏

美国国家宇航局( 美国国家宇航局(NASA)的科学家前不久宣布,到2000 )的科学家前不久宣布, 年10月,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大约为2900万平方英里,这 月 南极上空臭氧洞的面积大约为 万平方英里, 万平方英里 是迄今为止观测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 是迄今为止观测到臭氧空洞的最大面积。从NASA发布的图片 发布的图片 上可以看到,臭氧洞像一个大的蓝水滴,完全罩在南极的上空, 上可以看到,臭氧洞像一个大的蓝水滴,完全罩在南极的上空, 臭氧空洞增大的速度是惊人的, 臭氧空洞增大的速度是惊人的,特别是近年来南极上空的臭氧 空洞有恶化的趋势。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 空洞有恶化的趋势。根据全球总臭氧观测的结果表明,在过去 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平流层的臭氧都会发生急剧 ~ 年间, 年间 的大规模耗损。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 的大规模耗损。臭氧洞可以用一个三维的结构来描述,即臭氧 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 洞的面积、深度及延续时间。臭氧洞面积扩大到足以覆盖整个 欧洲大陆。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 欧洲大陆。从那以后,臭氧浓度下降的速度还在加快,有时甚 至减少到只剩30%,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至减少到只剩 ,臭氧洞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 目前,不仅在南极,在北极上空也出现了臭氧减少的现象, 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 美、日、英、俄等国家联合观测发现,北极上空臭氧层也减少 了20%,已形成了面积约为南极臭氧空洞三分之一的北极臭氧 , 空洞。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 空洞。在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三极”的青藏高原,中国大气物 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 理及气象学者的观测也发现,青藏高原上空的臭氧正在以每 10年2.7%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年 的速度减少,已经成为大气层中的第三个臭氧空洞。 的速度减少
臭氧层损耗ppt课件

•
为什么每年的臭氧洞发生在春季?
对于这些涉及臭氧耗损的地域性、季节性及其规模的定 性和定量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问题。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精 准扶贫 ”项目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
• 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有过三种不同的解释。
上述的均相化学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深 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臭氧洞的形成是有空气动力学过程参与的非均 相催化反应过程。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精 准扶贫 ”项目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精 准扶贫 ”项目
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
• Cl·和Br·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均 相催化的方式进行的。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 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s释放的溴原子 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 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
氯原子的催化过程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南 极臭氧破坏的70%,另外,氯原子和溴原
子的协同机制可以解释大约20%。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精 准扶贫 ”项目
臭氧层破坏机制之争
大气物理学家S.F.Singer便是一 名对臭氧消耗的严重性持反对意 见的人。他认为,有许多证据表 明火山对平流层中的氯贡献最大, 远远超过了氟氯烷的影响。由于 氟氯烷比空气重,能进入平流层 的氟氯烷数量极少。而且,第一 次发现南极臭氧空洞是在50年代, 当时氟氯烷的使用还很不普遍。 《臭氧恐慌中的空洞》则声称 “证明了臭氧消耗理论是一个科 学的骗局”。
环境化学 臭氧层破坏机理 摘要

摘要:臭氧层破坏会造成紫外线增强,对人体和环境形成危害。
臭氧层可以过滤掉大部分阳光中对人体有害的紫外线, 是环绕地球的天然屏障。
臭氧层破坏是一种与物理化学、大气化学、大气环流、气候环境和太阳紫外辐射等多种因素有关的、复杂的大气现象和过程。
本文就将通过讲述臭氧层的发展过程,如何被破坏以及产生的危害等影响。
关键词:修复、臭氧层、治理保护、形成机制1自我介绍1.1何为臭氧层臭氧层是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高的层次。
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公里的高度处。
若把臭氧层的臭氧校订到标准情况,则其厚度平均仅为3毫米左右。
臭氧含量随纬度、季节和天气等变化而不同。
紫外辐射在高空被臭氧吸收,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同时保护了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远紫外辐射的伤害,透过的少量紫外辐射,有杀菌作用,对生物大有裨益。
1.2发现历史人类真正认识臭氧是在150多年以前,德国先贝因(Schanbein)博士首次提出在水电解及火花放电中产生的臭味,同在自然界闪电后产生的气味相同,先贝因博士认为其气味难闻,由此将其命名为臭氧。
臭氧层由法国科学家法布里于20世纪初发现。
1930年英国地球物理学家卡普曼提出,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由氧原子同氧分子,在有第三种中性分子参与下进行三体碰撞时产生。
60公里以上的高空,太阳紫外线强,氧分子大量离解,三体碰撞机会减少,臭氧含量极少。
5公里以下低空,紫外线大大减弱,氧原子很少,难以形成臭氧。
在20~25公里高度范围内,既有足够的氧原子,又有足够的氧分子,最有利于三体碰撞,形成的臭氧每年约有500亿吨。
1.3形成过程自然界中的臭氧,大多分布在距地面20Km--50Km的大气中,我们称之为臭氧层。
臭氧层中的臭氧主要是紫外线制造出来的。
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分为长波和短波两种,当大气中(含有21%)的氧气分子受到短波紫外线照射时,氧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状态。
氧原子的不稳定性极强,极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如与氢(H2)反应生成水(H2O),与碳(C)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O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FCl3+hν(175nm<λ<220nm) →
CFCl2•+Cl•
22
美国 Rowland 于 1974 年首先提出氟利昂等物质破坏臭氧层的 理论。氟利昂等物质在短波紫外线的作用下分解成 Cl、Br、 HO 等活泼自由基,可作为催化剂引起连锁反应,促使 O3 分 解。 Cl + O3 ClO + O2 Cl + O2 ClO + O O3 + O 2O2 总反应
27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罗兰 (Sherwood Rowland)教授和他的博士后莫利纳 (Mario Molina)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 指出卤代烃在紫外线作用下会释放出氯离子,而 氯离子会消耗地球周围热成层(Stratosphere, 原名平流层)中的臭氧(Ozone, O3),而使过 量的太阳紫外线照射到地面,给地球上的生物和 人类带来一系列的危害。为此,瑞典皇家科学院 将199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这两位和一名德国 的化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大气化学特别是臭氧的 形成和分解研究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2、其他催化分解O3的理论 ⑴、Cl、Br协同作用机理: Cl•+O3→ClO•+O2 Cl、Br都是催化剂 Br•+O3→BrO•+O2 ClO•+BrO•→Cl•+Br•+O2 总反应:2O3→3O2 ﹡南极臭氧层的破坏,70%是Cl催化反应机制, 20%是Cl、Br协同作用机制。 31
6
大气的垂直分层
电 离 层
高 层 大 气
平流层 对流层
电离层能反射 无线电波,对 无线电通讯有 重要作用
上冷下热 高空对流
气温初稳后升热, 只因层中臭氧多, 水平流动天气好, 高空飞行很适合。
对流旺盛近地面, 纬度不同厚度变; 高度增来温度减, 只因热源是地面; 天气复杂且多变, 风云雨雪较常见。
12
在大气层中,每天约有 3.5×108kgO3生成和破坏。
平流层O3形成和耗损的光化学反应理论
查普曼Chapman 机制(1930, 英国)
O2+hν(λ <240nm)→O+O,Δ H=495-E(光子),kJ/mol; „ ① O3 形成 O+O2+M→O3+M,Δ H=-106.27kJ/mol; „„„„„„„② O3+hν(λ <325nm)→O+O2,Δ H=106.27-E′(光子),kJ/mol;„③ O3 耗损 O+O3→2O2,Δ H=-394kJ/mol„„„„„„„„„„„„„④ 都释放 能 量
称为ClOx环式反应,(x=0,1)
19
1、四种不同的催化循环理论 ⑴、1970年Paul Crutzen(保罗· 克鲁 岑,荷兰人)提出的NO/NO2催化循环
NO +O3 NO2+O NO2+O2 总反应:O+O3 NO +O2 2O2
NO和NO2的人为源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超音 速飞机(SST)的排放物,天然源是对流层的N2O进 入平流层后转化而成的。
⑶、•OH/HO2•催化循环(低平流层)
(低平流层由于O2相对较多,H•+O2→HO2•)
•OH + O3 HO2 •+ O2 HO2•+ O• •OH + O2 总反应: O• + O3 2O2
30
⑷、H•/HO•催化循环(高平流层)
H• + O3 •OH +O• •OH +O2 H• + O2 总反应:O•+O3 2O2
23
CFCs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
24
氯氟烃破坏O3
CF2Cl 2+hν→Cl •+CF2Cl• Cl•+O3→ClO •+O2 ClO•+O→Cl•+O2 总反应:O3+O→2O2 一个Cl原子可破坏105O3分子。 (10万O3分子)
链中止:Cl•+CH4→HCl+CH3•, Cl•+HO2•→HCl+O2, HCl回到对流层随降水消除。) 哈龙-1211
人类活动产生的CFCs和含溴氟烷(哈龙, Halons)
18
催化反应过程
H+O3→HO•+O2 HO•+O→H+O2 HO+O3→HO2•+O2 HO2•+O→HO•+O2
NO+O3→NO2+O2 NO2+O→NO+O2
称为HOx环式反应,(x=0,1,2)
称为NOx环式反应,(x=1,2)
Cl+O3→CO•+O2 ClO•+O→Cl+O2
25
人为排放的CFCs在紫外线作用下产 生Cl(包括Br)。
天然源是海洋生物产生的CH3Cl。 CH3Cl + h CH3 •+ Cl•
26
其他卤代烷烃:CF3Br (哈龙)、CCl4、 CH3Br(甲基溴)等同样 会破坏O3, 且Br破坏O3的能力比Cl更强。
Cl原子与O3的反应比NO与O3的反应快6倍。 Br对O3的破坏能力是Cl的30~60倍( Br 来源于Halons及CH3Br的光解)。 1985年发现南极“臭氧洞”,1987年在南 极臭氧洞中航测证实三位科学家的理论。 1995年10月11日三位科学家同时获Nobel 化学奖。
O3的形成与O3的耗损两种过程同时存在,在正常情况下处 于动态平衡,因而O3的保持稳定。
13
⑶、温室作用在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下部, 即在气温很低的这一高度,臭氧层的存在非 常重要。由于O3有吸热作用,维持了地球表 面的气温。如果没有臭氧层,将会增加地面 气温下降的动力。 由于臭氧有其特殊的性质,极易受各种因 素的影响,所以臭氧层十分脆弱。卫星观测 资料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 总量明显减少,1979年~1990年,全球臭氧 总量大致下降了3%。南极附近臭氧量减少尤 为严重,大约低于全球臭氧平均值30%~ 40%,出现了“南极臭氧洞”。
X可以是Cl、NO、Br、OH、H… 等等,一种奇电子物种。
X - 直接参加破坏O3的具有催化活性 的奇电子物种,包括奇氮NOX、 奇氢HOX、奇卤XOX 等三大家族。
17
三大家族的来源
奇氢HOx
大气中H2O与激活O原子反应
宇宙射线分解N2 飞机等人类活动排放
奇氮NOx
奇卤XOx
4
2、臭氧层 ⑴、臭氧层 大气臭氧(O3)总量的90% 存在于平流层中,而在距地面 15~35km范围的平流层里O3 含量高,因而将这部分平流层 称为“臭氧层”。 φmax(O3)≈10×10-6 出现在距地面约20~25km附 近。
5
臭氧(O3)属于大气的痕量组分,φ(O3)<2 × 10-6 ,平均每1千万大气分子中只有3个O3分子。集 中起来(在0℃下,沿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中 的O3压缩到101.3kPa,总厚只有3mm),相当于 3mm厚薄层覆盖于地球紫外线 并将其转换为热能加热大气,由于这种作用 大气温度结构在高度55km左右有一个峰,地 球上空15~55km存在着升温层。正是由于存 在着臭氧才有平流层的存在。而地球以外的 星球因不存在臭氧和氧,所以也就不存在平 流层。大气的温度结构对于大气的循环具有 重要的影响,这一现象的起因也来自臭氧的 高度分布。
臭氧层破坏 讲座六、臭氧层破
(王振山)
一、臭氧层
1、平流层:在对流层之上,其高度约在17
~55km之间。该层内气体状态非常稳定。 其特点是①、上热下冷。对流层顶部:-53~ -83℃。平流层顶部:-3~0℃。 平流的下部: 25km以下,温度随高度的增加 保持不变或稍有上升,为一等温层。 平流上部:25km~55km,温度随高度的增 加而升高,到平流层顶,温度可接近00C。
⑵、大气中O3的含量
表示大气中O3含量的柱浓度法(始于1920年牛津大学多 布森G.M.B.Dobson),采用“多布森”单位,符号D. U. ( Dobson Unit)。1D.U.=10-5m(0℃,101.3kPa),因而, 全球的臭氧浓度年平均值约为300D.U.。 请回答:“臭氧层的主要成分是O3吗?”
7
8
为什么? 15—35Km
若高度太高,气体密度小,不易产生三体 碰撞;高度太低则紫外线多已被吸收,而 且O原子含量太低。 (O的产生:O2 + hv = 2O,吸收非常短波 长的辐射,且发生在高层大气。)
9
3、臭氧层的作用: ⑴、保护作用 ①、太阳紫外辐射的分区 (Ultraviolet缩写UV) UV-C(100< λ<295nm) , 短波紫外辐射; UV-B(295nm<λ<320nm), 中波紫外辐射; UV-A(320nm<λ<400nm), 长波紫外辐射。
10
②、O3层吸收了99%以上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 即吸收了全部短波紫外线UV-C和大部分中波紫外 线UV-B;只有长波紫外线UV-A和少量的中波紫 外线UV-B能够辐射地面。对地球上的生物产生影 响。如果没有臭氧层这一天然屏障,生命分子的 蛋白质和基因物质(DNA)必然遭到破坏,地球 上2/3的生物将失去繁殖能力。臭氧层对地球上生 命的出现、延续和发展以及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 衡起着重要作用。保护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遭 短波紫外线的伤害。长波紫外线对生物细胞的伤 害要比中波紫外线轻微得多。所以臭氧层犹如一 件宇宙服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繁衍。
15
二、臭氧层破坏的催化反应机制
导致臭氧层破坏的催化反应过程:催化清除理
论,20世纪70年代建立,活性催化物质的链式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