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基础入门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自学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古老学科,涉及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对于想要自学中医学知识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病理分析、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等内容,帮助读者快速入门。
一、中医学的起源和基本理论中医学起源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的《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记载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
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气血等概念。
阴阳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代表着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
五行理论则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生相克,决定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气血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负责生命活动,血负责营养身体组织。
二、病理分析中医学认为疾病是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包括内因和外因。
内因主要指体内的因素,如先天禀赋、体质、情志等,而外因则主要指环境、气候、饮食等。
在中医学中,重要的病理分析方法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症状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所在脏腑。
根据疾病的不同病理特点,中医学将其分为寒热虚实等不同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诊断方法中医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表、姿态等来获取信息;闻诊是通过听取病人的呼吸、声音等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流了解其主观感受和症状;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获取脉象信息。
其中,望诊和切诊被中医学视为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四、治疗原则中医学采用了多种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等。
中医治疗的原则主要有辨证施治、治疗病因、调节阴阳平衡等。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治疗病因是指找到疾病的原因,对病因进行干预,以达到治疗目的。
调节阴阳平衡是指帮助身体恢复正常的阴阳平衡状态,达到健康的目的。
五、中医学自学的途径和技巧自学中医学需要积累大量的知识和实践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经典著作、参与学术研讨会、观察和记录病例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2篇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2篇第一篇: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一)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理论体系完整,治病方法独特。
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中医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中医的基础知识。
中医的理论与方法中医的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而建立的。
阴阳学说指的是对宇宙万物进行分析的一个原则,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变化,归纳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现象。
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它描述了人体内部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于这些学说,中医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血、精神等多种因素,疾病发生是由于体内产生了阴阳失衡、五行失调的情况。
在中医诊疗过程中,诸如脉诊、舌诊、望诊、问诊等方法都被广泛使用。
脉诊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医生通过按压病人手中的脉搏,来诊断病情。
舌诊则是通过观察病人舌头的颜色、形态等来了解身体的状况。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皮肤、头发、舌头等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通过向病人询问相关的病史、症状等来了解病情。
中医常用疗法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疗法、针灸、推拿、艾灸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中草药制成的汤剂、丸剂等常被用来治疗疾病。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疗法,通过将特定的针具插入人体的穴位上,来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推拿是一种传统的手法治疗,通过按摩、扭转、垫压等手法,来调节人体的气血,以达到舒筋活络、通经活血的作用。
艾灸则是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点燃艾草,并让热气渗透到穴位中,从而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气血。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差异中医和现代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首先,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和现代医学差别很大,中医重视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强调病与人体整体协调失调等因素的关系,而西医则更加重视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手段。
其次,中药和西药的成分、药理作用也有许多不同。
中药多为天然植物、矿物质、动物油脂等制成,作用方式较温和,常通过长期调理来进行调节;而西药往往是人造的化学药物,能够迅速控制病情,但有副作用。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自学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理论体系。
如果你对中医感兴趣,并且希望自学中医基础知识,那么本文将为你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
一、概述中医基础知识中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治疗方法的传统医学体系。
中医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通过观察、望、闻、问、切等诊断方法,综合分析病情,进而确定病因、辨证施治。
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天然草药为主要药物材料,通过煎煮、浸泡等方法炮制而成。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阴阳、平衡气血的疗法。
推拿是以手法施压、揉捏、拍打等手法刺激经络来调整气血运行的方法。
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来调和气血,增强健康的一种运动方法。
二、自学中医基础知识的途径1. 阅读相关书籍:阅读是自学中医基础知识的基础。
可以选择一些系统介绍中医理论、中药学、针灸学等方面知识的书籍,如《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针灸学》等经典著作。
此外,也可阅读一些由中医专家撰写的专著,帮助理解和应用中医理论。
2. 参加培训班和课程:有些医学院校或中医学院提供中医基础知识的课程,可以选择参加系统化的培训班或大学开设的相关课程。
这样可以有专业的老师进行讲解,并进行互动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3. 利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相关中医基础知识的视频、博客、论坛等资源。
这些资源不仅能够提供理论知识,还可以了解一些实践经验和案例。
三、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顺序1. 学习中医理论基础:中医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可以先学习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和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了解中医学的基本思想和观念。
2. 学习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主要包括中药的基本功效、性味归经、药物相互作用等内容。
可以了解常用中草药的基本特点和功效,了解其配伍规律。
中医自学入门顺序表

中医自学入门顺序表一、初识中医1. 中医的概念和起源2. 中医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和气血津液3. 中医的诊断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法4. 中医的治疗方法:草药、针灸、推拿等二、中医基础知识1. 中医的病因学:六淫、七情、饮食等2. 中医的病机学:寒热虚实、升降浮沉等3. 中医的疾病分类:外感、内伤、杂病等4. 中医的舌诊与脉诊:舌苔、舌质、脉象等三、常见疾病与中医治疗1. 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肺炎等2. 消化系统疾病:腹泻、胃炎、胃溃疡等3. 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4. 神经系统疾病:头痛、失眠、中风等5. 妇科疾病:月经不调、痛经、不孕等6. 男科疾病:阳痿、早泄、前列腺炎等7.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8. 皮肤病:湿疹、痤疮、银屑病等四、中医养生保健1.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防病于未然、调节阴阳平衡2. 中医的饮食调养:五味平衡、食疗方剂等3. 中医的运动保健:太极拳、气功、按摩等4. 中医的情志调理:情绪平衡、心理舒缓等五、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结合1.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与应用2. 中医药在世界的发展与影响3. 中医研究的现状与前景六、个人实践与经验分享1. 中医自学的心得与体会2. 中医学习的方法与途径3. 中医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 中医的局限性与争议通过以上的顺序表,初学者可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中医的入门知识,从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开始,逐渐深入了解中医的病因学、病机学和常见疾病的治疗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中医的养生保健和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个人实践与经验分享,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
通过人类视角的叙述和丰富多样的词汇,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中医的魅力。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

中医学入门基础知识中医学作为中国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几千年来一直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信任和使用。
它不仅注重疾病的治疗,更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常用疗法。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中医学是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手段,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门学科。
它相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强调平衡和谐的生活方式。
中医学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以及调整整体身体的功能,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1.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研究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代表了五种基本物质和能量,并相互作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脏腑器官与五行相应,通过调整五行的平衡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2. 阴阳学说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研究事物两种相对、对立但又统一的属性的理论观点。
阴阳代表了事物的两种方面,如阴阳平衡则代表了生命的健康和平衡。
中医学通过调整阴阳的失衡来实现治疗和调理。
3. 气血理论中医学认为,气和血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是生命活动的能量,血是体内营养物质的基础。
中医学通过调节气血的运行和平衡来调理人体的功能。
三、中医学的常用疗法1. 中药中药是中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它通过利用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物质来调理人体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进行配伍和调整,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针灸是中医学另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
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调整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以及调整人体的能量流动,达到治疗疾病和调理身体的效果。
针灸的应用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持证执业的医生操作。
3. 推拿推拿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按摩疗法。
通过按摩、揉捏、推拿等手法,调理经络和脏腑器官的功能,促进气血的运行和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
推拿的应用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经验。
4. 气功气功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调养方法。
通过呼吸、姿势、意念和动作的练习,调整身体的气血运行和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和自愈能力。
中医基础知识(全)

中医基础知识(全)
引言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
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介绍中医的基础知识,包括其起源、核心理
论和诊疗方法。
起源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夏朝时期。
中医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人们长期研究和总结的医疗经验密切
相关,早期的草药治疗和针灸疗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核心理论
中医核心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
阴阳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个相对对立的因素构成,五行
学说则将事物分类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健康的状态是
阴阳平衡、五行协调。
藏象学说研究人体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认为
有脏腑、经络和精气三个层次。
经络学说则是中医特有的理论,强
调人体内经络的流通,通过调理经络来治疗疾病。
诊疗方法
中医的诊疗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如面色、舌苔等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闻患者的气味来判断病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病情;切诊则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辅助诊断。
结论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精髓,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
了解中医基础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医学。
以上是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学基础(全)

中医学基础(全)《中医学基础》教材《中医药学概论》主讲路新国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1、《中医学基础》学习的内容:主要学习和阐释中国传统医学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观念、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为以后学习《中医营养学》奠定必要的基础,是营养学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2、《中医学基础》与《中医营养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营养学》的基础。
《中医营养学》是《中医学基础》的后续课程。
3、课程设置的意义①反映了中国营养学的特色;②是营养学专业必修的课程。
4、教材《中医药学概论(第六版)》(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供药学类专业用),王建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教材特点:①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卫生部规划本科教材,符合我们本科专业教学的需要;②是供非中医专业使用的教材,有关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要而全面,是浓缩本,适合我们非中医专业学习中医知识的需要;③教材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和方剂学基本知识三大部分(上、中、下三篇);④附有中医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进展.5、主要参考教材和参考书①《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②《中医诊断学》(供中医、针灸专业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教材特点介绍;③《中医学基础》,张登本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3年1月,24元。
教材特点介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供中药类专业学习中医药学的专业基础课.④《中医名词术语选释》,人民卫生出版社。
参考书特点介绍:简本;⑤《第2版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330。
00元。
参考书特点介绍:收载38505条。
6、考试成绩计算方法二、中医学的概念1、中医学与中医基础理论:①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也称为中国传统医学。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

中医基础知识入门讲解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为大家讲解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帮助读者初步了解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一、中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起源于中国古代,与其他医学系统相比,它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平衡和调节的重要性。
中医学的核心理念是“阴阳五行”,它代表了万物的生成和变化规律。
通过调节阴阳和五行,中医能够维护人体的健康状态。
二、中医的理论基础1. 阴阳学说: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它表征了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2. 五行学说: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它们代表了自然界万物的不同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能够解释人体生理和疾病发生的规律,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指导。
3. 经络学说: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部的能量通道。
中医认为,经络是联系组织器官的桥梁,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 辨证论治:中医治疗疾病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特定病情和体质,调节阴阳和五行的平衡,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
三、中医的诊断方法中医有许多独特的诊断方法,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四诊法和望闻问切法。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工具,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中医医生能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和体质特点。
2. 望闻问切法:望闻问切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步骤。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听取患者的病情描述、询问患者的病史和利用切诊技巧(包括脉诊和舌诊),判断病因和病性,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的治疗原则中医治疗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根据不同的辨证论治,制定相应的治疗原则。
1. 辨证施治: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病性,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替代医学
Alternative Medicine
补充医学 Complement medicine
2
原始到奴隶社会的医疗
文化知识: 部落的上层、巫师
鬼神
灵魂 疾病 巫师
诬医
蛊害
方法:舞剑、咒符、香灰、驱蛊
9
周代建立健全的医师制度
孕育 奠基 突破 发展 综合深化
腾飞
12
(一)先秦;秦、汉时期
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
标志:奠基性的医学经典著作。
1、
灵枢
《黄帝内经》
162篇20万字
素问
作者:黄帝为托名,集体创作.
13
《内经》作者
1. 黄 帝 : 帝 王 , 《 辞 海 》: 传 说 中原各族的共同 祖先。姬姓,号 轩辕氏、有熊氏, 少典之子。 嫘祖:养蚕
金匮要略 (内伤杂病) 用药214种
麻黄汤、小柴胡汤 等经典方沿用至今。
唐代传入日本、朝鲜称汉方医学
150 首,被日本药界制成颗粒,
方剂的内涵:研究
20
《伤寒论》 “医方之祖”
“坏症” “纠偏” 书 纠正性治疗 当时医生不能具体分析,准确方用药著述的
治疗外感病时的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 将病邪由浅入深地分为6个阶段, 每阶段都共同的症状特点变化, “六经辨证”
特点:收集,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出现 了大批集成性著作。 明代 《外科正宗》收集外科有效方剂, 记载截肢、气管缝合、鼻息肉摘除、 咽喉食道内铁针、下颌骨脱臼复位法 清代 国家组织 《医宗金鉴》《四库全书 · 子部》
37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
参考医药书 800 本, 27年 收集药物 1,892 种 附方 11,096 首,图 1000 字数 :200万言,52 卷 16世纪以前的药学成就总结 世界医学、生物学的重要文献
2.1晋代 · 皇浦谧
总结经络和针灸治 疗的方法和理论 记载654穴位 【灵枢】 充实、系统
28
2.3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记载处方、各种
治病手段 发展张仲景,辨
证论治, 进步 : 脏腑辨证
29
(三)宋 金 元
深入发展时期 公元 960 - 1368
30
1.医学理论与专著
宋代· 陈无择编著
只要准确,能顿起大病沉疴 奇效的经典配方, “经方”
21
4.《神农本草经》
成书于汉代,托名神农所著。 收载中药365种。 根据养生、治病和有毒和无毒
分为上、中、下三品, 药物分为 寒、热、温、凉 四性
酸、甘、辛、咸 五味 为后世中药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22
四部经典
《内经》
《难经》 《神农本草经》 《 伤寒论 》 《金匮要略》
统一的学术方式 促进医学
23
(二) 晋 隋 唐时期
在内经与伤寒论 中医理论体系的充实与系统化
24
(二)晋 隋 唐
特点:生产力、经济文化、丰富医疗实践 中医理论体系充实、系统化 各医家独到见解
各抒己见 百家争鸣
突破发展 辉煌成就时期
25
(二)晋 隋 唐
1.分支学科成熟
脉学 病因、病机
妇科、儿科
2.临床专著
治疗:辨证论治。 标志:中医学由单纯的经验积累
系统理论的总结阶段
18
2.《难经》
“难” :质难 以问答的方式探讨医学理论,共 81个
问答(《八十一难》) 内容丰富,在脉诊和针灸治疗方面, 较《黄帝内经》更为详细。
19
3.《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 张仲景著 宋• 林亿 整理
伤寒论(外感)
载方265
14
2.一个氏族
原始社会末期的一个氏族:《中国 通史简编》:作兵器,造舟车弓 矢,染五色衣裳,即古代学者承 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历代人们均 以黄帝子孙为荣。
15
溯本崇源,以示学有本根
冠以“黄帝” 为一种风气。 《淮南子·修务训》“世俗之人,多尊古
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 后能人说。” 《汉书·艺文志》 以神农黄帝名书者 有二十余种之多,托 言黄帝,或神农,意义溯源崇本。
区分医师与诬医 医: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等职位,
医师为众之长,职掌医务政令。
上士 中士 下士
周代奠定了中国医疗行政制度
10
《黄帝内经》
<素问•五藏别论>
“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 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 治之无功矣”
11
三、中医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
先秦 秦汉 晋隋唐 宋金元 明清 进现代
16
中医理论的渊薮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全、影响最大一部 医学著作,洪篇巨制。 1、运用当时的先进哲学思想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的结构、病理、生理 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等。 用医学知识对阴阳五行等做探讨,丰富 和发展哲学
17
中医理论的渊薮
2、基本特点: 确立中医学的独特体系,
强调整体观念 人是整体、 人与天地自然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中医病因学分类 著名三因学说。
内因 :七情
三因
外因 :六2.临床发展
《小儿要证直诀》钱乙 创建 六味地黄汤 预防天花的“牛痘” 术的原型: 人痘术 开创了免疫学的先河, 宋:宋慈〈洗怨录〉古代法医学的顶峰。 北宋开设国家药局(惠民) 编辑了官办药局的配方规范书
38
由来? 《本草品汇精要》
诸病源候论 备急千金要方 扁鹊针刺治尸厥
3.国外医学的渗入 印度、波斯
26
2.医学理论与专著
晋 · 葛洪 《肘后备急方》
骨折:“伤处以竹片夹裹之 ,令遍病上急缚,勿令转动”
固定的两端肢体功能锻炼 西医:上下关节广泛固定 天津:小夹板局部固定功能锻炼内外用药中西
医结合治疗方法。
27
2.医学理论与专著《针灸甲乙经》
活跃了学术的气氛, 倡导了注重理论研究之风。 寒凉派刘完素(河间) 脾胃派 李杲(东垣) 攻邪派 张从正(子正) 养阴派朱震亭(丹溪)
34
4.金、元时代四大学派
火
刘完素 清热泻火 李杲 甘温除热 张从正 攻下逐火 朱震亭 滋阴降火
35
(四)明 清时期
公元1368-1840 集成、综合汇通
36
医学理论研究、编著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
针灸学
王惟一 《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 荷兰 DR Rhijne 1673( 日本) 论文:《De Acupuncture》(1677) 针刺:acupuncture 通过文章 在西方语言
中固定下来。 拉丁文 “针” 的词根 “acu”
+ “刺” puncture
33
4.金、元时代四大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