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内容要点概括题

合集下载

2021辽宁新高考语文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散文阅读 第3讲 立足全局意识,解答要点概括题

2021辽宁新高考语文专题2 现代文阅读Ⅱ 散文阅读 第3讲 立足全局意识,解答要点概括题

文章的内容要点,是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文章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指全文的,也可以是指文章局部的。

概括内容要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每一段的内容要点,并按照要求用原文或者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主要有两种考法:特定指向信息概括、整体内容概括。

考法1特定指向信息概括“特定指向信息”是指“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这类信息的概括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常考题型。

☞分析命题角度熟知类题通法特定指向信息概括“3步骤”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这一步的关键是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思路,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要确保不遗漏要点,都必须要厘清全文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巧提炼,组答案在确定信息存在的区间后,要逐段提炼,分类整合。

分类整合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看赋分,一般而言,若赋分为6分,应有3个要点;二是合并同类,求同存异,就是说提炼出来的信息要点难免有同类信息,这个时候要将同类信息合并为一个要点,避免答案要点交叉重复。

☞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那牵曳阳光的一缕亮腔王剑冰一有哪一个县名,是和一个剧种连在一起的?只有弋阳。

弋阳腔因弋阳立身,弋阳亦因弋阳腔扬名。

“弋阳”二字本身就很有意味,那么,弋阳腔呢?终于听到了,那是在一场雨中。

很大的雨,似乎要先沐浴才能听曲。

满街筒子都是雨水,哗哗的声音充斥着整个场地,场地里已有不少人等在那里。

他们从弋阳的各个方位赶来,湿了鞋子,湿了衣衫,一个个却眼睛明亮,心志高昂,等着锣鼓开篇。

戏是《珍珠记》,书生高文举与王金贞悲欢离合的故事。

据说是百年老戏,2017年才由弋阳腔剧团复排出来。

雨的声音不时从门外传来,场内的观众却全然进入了戏中。

八场戏环环相连,紧紧相扣,人们有时叫好,有时鼓掌,有时私下里帮腔,直到遭强权拆分的夫妻在包拯的主持下于公堂团圆,才舒心地出了一口气。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二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散文学案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课件

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
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
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
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 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 “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 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 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 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 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 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 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 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规范答题] 概括主旨的格式一般为:概述文章内容(本文通过记叙……,塑造了……形象)+ 写作意图(表达了……,抒发了……情感)。
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半不这 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道,他们问的 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高考现代文大意概括题方法

高考现代文大意概括题方法
本段层次间的关系是并列,故其意义所指是构成总分 内容的并存或相加。运思至此,就不难得出答案:宋、 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例2:归纳总分文字的中心。(不超过14字)
A科学知识是人类社会实践的结晶,不论其正确程度如何, 只要是实践过的,就能提供理性知识,提供智慧,提供思 想素材。B因此,诗人掌握科学知识,面愈广愈好,千万 不要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C唐朝诗人张继,有无 学过物理常识,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写的《风桥夜泊》, 却完全合乎声学原理……
二、锁定首尾句段 找出关键词句:更多情 况下,无须分析结构,直奔首尾段(句), 即可概括出文(段)的要害部位。开门见山 (首段或首句)、承上启下(首句)、卒章 显志(尾段或尾句)、提出问题(首段或首 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尾段或尾 句)等,这些常见术语,无不强调首尾的重 要性。抓住了首尾就抓住了概括大意之“肯 綮”。
此语段共三句话,行文思路是“观点-举例” (A-B-C),显然,语义中心在表示观 点的前两句。而这两句间的语义关系属偏正 型(因果),故语义重心在B(表“果”的 正句)。于是可概括成:掌握科学知识,面 愈广愈好。
例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第15题--“张家界是大自然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 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
例1:简要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不26超过字)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 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 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 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 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 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26字)”,道出了他 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 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 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 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 矣。”

2021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1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含解析)

2021届高三语文难点突破100题难点21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含解析)

.难点 21 准确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准确概括实用类文本的中心意思时,考生要注重“一辨析,三思考〞。

“一辨析〞指要准确辨析文体,根据文体特征概括文本的中心意思。

不同的文体在表述方式、语言使 用、中心表述上都有着其文体特征,所以概括中心意思时考生首先要把握文体。

比方传记、新闻等,其中 心意思集中表达在塑造的人物、表述的事件上,阅读这类文体要注重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再如科普文 章,其中心意思集中表达在说明的对象或概念上,因此要通过作者对说明对象的描写或概念的阐述把握文 本的中心意思。

“三思考〞指:1.思考标题的意蕴。

文章的标题大多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2.思考关键句。

比方文 眼句、主旨句、抒情句、议论句等,这些语句常常与文章的中心意思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语句甚至直接 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3.思考段落层次。

不同的段落表达的重点有所不同,概括中心意思时要注重对文 本进展层次的划分,合并同类内容后概括层次的意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农村偏远山区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杨应成1.文章的水城县发耳乡梓椅村是一个比拟贫困的村庄。

这里生活条件比拟艰辛,自然环境也较 第一局部主要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社会经济日益开展的今天, 介绍了存在的纷纷外出到沿海兴旺地方打工。

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局部是“上有老, 问题,即农村留下有小〞的。

年轻人外出打工,就只能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局 守儿童的成长部留守儿童的来源。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问题:〔1〕学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不愿与其他同学交流,有骄纵、任性等坏脾气…… 习成绩偏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 在校表现不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

佳。

2021年全国卷语文阅读题考点汇总

2021年全国卷语文阅读题考点汇总

一、2021年全国卷语文阅读题考点汇总随着2021年全国卷语文考试的结束,我们对今年的语文阅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了以下的考点汇总,希望对各位考生今后的备考有所帮助。

二、考点一:文本理解能力今年的语文阅读题中,文本理解能力仍然是重要的考查点之一。

考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情感色彩。

还需要对文中的细节进行把握,理解全文的脉络,从而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

三、考点二:修辞手法运用在今年的阅读题中,修辞手法的运用依然是一项重要的考察内容。

考生需要对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准确分析,理解其寓意和表达方式。

还需要能够将修辞手法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联起来,掌握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考点三: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除了文本本身,今年的语文阅读题中也涉及了一些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的考察。

考生需要对相关的文学名著、文学流派、历史背景等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对于备考语文阅读题,考生也需要对相关的文学常识进行加强和复习。

五、考点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在今年的语文阅读题中,对于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也进行了一定的考察。

文章中的一些表述和措辞往往需要考生进行简洁准确地概括和解释,对于语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进行了考查。

对于备考的过程中,考生也需要加强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积累,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六、总结今年的全国卷语文阅读题主要考察了考生的文本理解能力、修辞手法运用、文学常识和背景知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考点的总结和分析,我们希望考生能够在备考中有所侧重,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七、希望希望广大考生在备考中能够根据以上的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训练,做到全面提高,备战高考,取得优异的成绩。

同时也希望语文教师和家长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助力,谱写美好的未来。

八、考点五:文化价值观除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外,今年的语文阅读题还着重考察了文化价值观。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内容要点概括题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内容要点概括题

2021 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内容要点概括题一、概括段(层)意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归纳文意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方法:(1) 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 合并法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 舍取法① 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 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概括主旨(主题、中心思想)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1) 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 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 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 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端午的阳光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端午的阳光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端午的阳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端午的阳光熊红久(1)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2)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

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纯净最无奈的选择,也是迄今为止,文化祭坛上最高尚的选择。

(3)最终,三闾大夫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把最后的生路溺死水中。

怀中石的沉重,恰如其心,所以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

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内涵充盈。

(4)端午,把缅怀和敬仰裹成了节日的粽心。

(5)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三闾大夫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

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

我知道,这种深入骨髓的隐痛,来自时间深处的行吟,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6)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7)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事物的真相。

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子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和主旨题题组训练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 散文阅读 概括内容要点和主旨题题组训练

2021年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散文阅读概括内容要点和主旨题题组训练一、对点题组(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乘船而行,每每靠近城镇,常常能发现一座塔。

眼下泛舟武水到沈从文故乡凤凰去,果然看见有座古塔突兀于小镇高坡之上。

那塔顶上长着一棵硕壮的树,正面看像一团绿色的云,侧面看像老人的头。

船泊码头,便要去细看这幅山水泼墨。

它是一座七层古塔,显然已老态龙钟,不单砖石风蚀斑驳,而且所有的塔角翘檐都已破损残缺,仅仅剩下三只孤寂的风铃,但已哑然失声。

惟有被香烛熏烤得髹黑的塔门及残存于地缝里的灰烬,才表明也还有人来此祭祀。

因此我想,它的存在不过是一个凝固了的历史故事罢了。

在湘西山区,这样的故事也还多着呢。

(节选自易允武《塔上的树》) 1.第二段中古塔的“老态龙钟”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①砖石斑驳,②塔角翘檐破损残缺,③风铃失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徽式民居中,最为考究的当算设在房屋内的天井,每家皆有。

一进一天井,套间组合,环环相扣。

因徽式民居山墙高筑,窗户很小,天井便成了高墙深院内的天窗,在四面八方的中轴瓦檐下,形成室内别有洞天的气势,仿佛能容纳大千世界,为屋中人提供了聊以舒心的视觉空间。

那翘角走兽,似俯瞰守卫着方寸天地,在日月光辉的投射下,形成光与影交叠、气与流相通的理学,起到了屋内通风、采光、透气的调节作用。

据说在徽州风水理论中,水是玉气和财富的象征。

天井巧造“四水归堂”,锁型井底蓄水,寓意暗室生财,是想锁住来之不易的财气。

在建筑技法上,天井是典型的虚实结合手法,借以展示一种似有与似无、恍惚与朦胧的空间美,亦是徽州人“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观,其间更隐含着“临水成村,辟乾冲于洞里;固花结屋,驻日月于壶中”的寓意。

徽州人的聪明才气,在一方天井上,可窥一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内容要点概括题
一、概括段(层)意
概括段(层)意最基本的方法是划分层次,提取或概括关键信息,为此需要逐句逐层地细读。

对于几个段落的文意概括,既要注意段内的层次要点,又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如果是并列、对照关系的,要把多个段落的意思有机结合;如果是层进、转折关系的,要重在后者,又不能忽略前者;如果是总分(分总)关系的,要抓住总说部分概括。

概括、归纳文意有以下三种常用的方法:
(1)摘取法
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或段的首尾或中间。

归纳时需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

(2)合并法
把每层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或整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3)舍取法
①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故需要对次要信息和同类信息进行舍弃。

②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答某一方面,故需要对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进行提取。

二、概括主旨(主题、中心思想)
概括、把握主旨的内容包括两点: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二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意图的概括。

概括、把握主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1)解读题目法
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练的概括。

有的题目即使没有点明主旨,也往往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

(2)分析首尾法
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揭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

(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
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

(4)因文而异法
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或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社会、生活的揭示或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