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古代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1、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和《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 ②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③;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边塞。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古代文学常识汇总一名家作品及称谓1.三曹:曹操、曹丕、曹植..2.初唐四主: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3.李杜:李杜:李白和杜甫的合称..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4.韩柳:韩愈和柳宗元的合称;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5.书法四大家: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和元代的赵孟頫..6.唐宋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7.苏辛:苏轼、辛弃疾..8.苏黄:苏轼、黄庭坚9.三苏: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10.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11.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简称关、白、马、郑..12.诸子百家:是指我国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着作;目前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12家..主要流派及代表:儒家——孔子、孟子;法家一一韩非子;道家一一庄子、列子;墨家一墨子;兵家一孙武..2017资阳13.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14.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客啬鬼:葛朗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的人物、夏洛克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泼留希金俄国作家果戈理死魂灵中的人物、阿巴贡法国作家莫里哀的喜剧吝啬鬼又译悭吝人中的主人公..15.“四书”“五经”:“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16.“三吏”“三别”: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三吏”指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指新婚别垂别<无家别..17.永州八记:指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在永州时写的八篇游记散文;依次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18.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着: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19.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20.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21.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二称谓名号三二十四节气四山川地理五科举制六风俗礼仪七官职升降八音乐文娱历年中考真题1.陋室铭的“铭”和马说的“说”都是古代的文体..2.词又称“散曲”“曲子词”;也叫“绝句”“长短句”等..“词”不叫“绝句”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的论语与大学中庸春秋并称为“四书”..与大学中庸春秋并称为‘四书’”对作品名称的分析是错误的;应为“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为‘四书’”.. 3.“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4.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5.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6.古人将“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作“阴”阳.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北面”南面..7.“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此句中的“既望”指农历十六日..“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此句中的“花朝节”指农历二月十二日..8.一篇新闻;主要包括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用事实说话;但有时也可以在叙事过程中插入简要的议论..9.墨子一书现在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公输一文出自该书10.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着和文学名着;曹刿论战出自该书11.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12.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 13.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小品文”“随笔”之称..14.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5.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错误、人物16.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17.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名歌..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18.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19.有人用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嵌入了悼念他的挽联中;上联:译着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野草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上联应为:译着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20.马说伤仲永醉翁亭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21.“樱桃桑葚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描写的是端午节..22.“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后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后者前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23.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做冠礼;女子成人礼叫做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24.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25.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人;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26.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伤仲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他们都属于“唐宋八大家”..27.天净沙·秋思山坡羊·潼关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元曲;其中“天净沙”“山坡羊”“江城子”是曲牌;“秋思”“潼关怀古”“密州出猎”是题目..提及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应该是宋词而不是元曲..28.左传旧传为战国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一部史学名着和文学名着..29.表;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出师表..30.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自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是他的作品..31.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是张养浩;元代散曲作家..山坡羊;曲牌名..32.出师表中的“表”代臣子向帝主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33.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与苏洵、苏辙、王安石、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并称为“唐宋八大家”..34.陶渊明是我国最早的山水田园诗人;比较着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还有王维和孟浩然.. 35.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着的选集;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错误36.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我们学过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就属于这类文体..37.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38.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错误39.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40.“千里共蝉娟”里的“蝉娟”指月亮..月亮的别称还有玉兔、嫦娥、金乌和曦和等..错误41.“朝服衣冠;窥镜”中的“镜”并非玻璃做成;我国古代铜镜为多;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上镜”;是指人在影视镜头中的相貌比本人好看..42.史记·陈涉世家中有“足下事皆成”;其中‘“足下”是对人的敬称;出自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43.“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此中的“竹”增加了景物层次;清新雅致、安闲淡泊..竹还有正直、奋进、虚怀等象征意义;竹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4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45.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提出的八条目.. 46.“年”在甲骨文中写作 ;表示一个人扛着成熟的庄稼;最初是“丰收、收获”的意思..47.儒家经典礼记中有对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思;名为“大同”..48.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常常用“桑梓”、“桃李”、“婵娟”、“丝竹”、“鸿儒”来代指家乡、月亮、音乐和老师..“桃李”是指学生49.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50..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功述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是不用韵的;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B铭;一般是用韵的5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多篇;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52.古代用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以官职称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也用字称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刘禹锡阔别多年的诗友白居易..53.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河阳”指黄河北岸;“汉阴”指汉水南岸54.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55.令尊、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家严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令堂;是对别人母亲的尊称;家母;是对人称自己的母亲..56.五月初五端午节;相传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而设立的节日;有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57.词是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又叫做“长短句”..。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一、中国古代文学1.《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或《诗三百》。

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它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的优秀传统。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诗歌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指诗人表现事物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2.《楚辞》:也称“楚词”,是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成为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创始人,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屈原。

3.乐府: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

汉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继《诗经》、《楚辞》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乐府最擅长表现倡优俚俗的民间生活情趣。

4.古诗:是魏晋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它源于乐府,同时又有别于乐府。

在唐代发展为律诗和绝句两种新的诗体。

5.律诗共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共押两韵,共十句的律诗,前两句为出句可不入韵;超过十句的律诗,第三句为出句,叫首联,全诗共有三韵。

6.绝句:古称“截句”或“断句”,此说有《诗话》引《鹤林玉露》所云:“或谓‘截句’从宋代起,可见未必有此理。

盖古镜词被楼阁所藏,后世之人不能全部看到尽致,故有’截断众句’之语。

唐人绝句,安有不尽之理?”。

7.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

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起于南朝而盛于宋。

豪放派:气势豪放,境界宏大;婉约派:婉转含蓄,缠绵悱恻。

8.曲:没有宫调的曲子。

二、中国现代文学1.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2.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

3.第一部话剧:《终身大事》。

4.第一部推理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

5.第一部童话:《小王子》。

6.第一位女性作家:吕碧城。

7.第一部科幻小说:《珊瑚岛上的死光》。

8.第一位新诗开拓者:胡适。

9.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作家:沈从文。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1、《诗经》:又称《国风》,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基石。

2、《楚辞》:又称《楚辞歌行》,是中国古代诗歌总集,是楚国文学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代表作。

4、《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学说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5、《庄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6、《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来源。

7、《礼记》: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礼仪文学的重要来源。

8、《春秋》: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来源。

9、《战国策》: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来源。

10、《司马迁》: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史实文学的重要来源。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

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篇11.先秦作家作品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

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

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初中部)这篇文章可以称的上是:浓缩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知识库”,不但适合孩子们,家长们也可以“温故知新”,涨知识啊!!一、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二、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古代文学常识汇集

古代文学常识汇集

最全古代文学常识汇编一、散文(一)历史散文(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前后记叙了春秋时期250 多年的史事。

(2)《国语》:我国第一部的国别体史书,共21 卷。

传为左丘明所著。

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了从周穆王到周贞定王前后500 余年的史事,从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

《国语》和《左传》区别是《国语》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

(3)《战国策》:即《国策》,《国语》后又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订,共33 编。

记事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该书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 “南辕北辙”等。

(二)诸子百家散文(1)道家老子,又称老聃、李耳,道家学派创始人,生活于春秋时期。

主张“无为”,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代表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代表作《老子》,又名《道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现存《庄子》一书,33 篇,又名《南华经》。

代表作《逍遥游》。

(2)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

现存《论语》20 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

“论”,读lún ,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文学常识,希望对您有帮助。

1、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300篇①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儒家《论语》和《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道家《老子》和《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

2、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两汉魏晋南北朝,成就比较高;“乐府双璧” ②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③;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班固承续司马意④,《汉书》断代创新招;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3、唐代文学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

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边塞。

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

晚唐崛起“小李杜”⑤;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

4、宋代文学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

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

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姓氏名号1.常识(1)姓的作用:①“纪世别类”,早期的姓是一种族号。

②主要作用:“别婚姻”,氏族社会中同姓不婚。

③“崇恩爱,厚亲亲”,氏族社会中,同氏族成员平等地享有氏族内部的各种权利。

奴隶社会中,奴隶无姓。

贵族有姓,平民无姓,因此姓也成了区分社会地位的一个标志。

(2)氏:氏是姓的分支,有分尊卑的作用。

姓是不变的,而氏的变化很大,可以自立,常见的自立原因有:以受封的邑名为氏,如:解狐;以所居住的地名为氏,如:西门豹,百里奚;以官名为氏,如:史墨,司马相如;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

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自天子至一般平民都可以有姓(不分尊卑)。

(3)名字: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表示尊敬,先秦是先字后名,汉代以后是先名后字。

2.着名人物名字韩愈——字退之端木赐——字子贡宰予——字子我冉耕——字伯牛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

皙:人色白也。

)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

)樊须——字子迟(须、迟都有待的意思。

)孔鲤——字伯鱼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

)诸葛亮——字孔明唐代柳公绰——字宽元代周权——字衡之清代学者方东树——字植之曾参——字子舆晋代山涛——字巨源三国赵云——字子龙(云从龙)宋代陆游——字务观秦观——字少游(旅游观光)岳飞——字鹏举清代学者潘耒——字次耕汉代吴平——字君高唐代诗人罗隐——字诏谏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孔丘——字仲尼(丘:山丘,鼓起来的样子。

《史记》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王粲——字仲宣(粲:粟之精者【一鲜一明】。

宣:天子宣室【一扬一明】。

义素相近)陈琳——字孔璋(琳:美玉。

孔:非常。

璋:玉名,羊圭为璋。

圭,瑞玉也)曹丕——字子桓(丕、桓皆有大的意思)付毅——字武仲班固——字孟坚孔融——字文举(说文:炊气上出也。

从鬲,虫省声。

举,起也。

)徐干——字伟长(干,长胁也。

)阮瑀——字元瑜(瑀,石之似玉者。

瑜,美玉)应玚——字德琏(玚,大圭,尺二寸。

琏:胡琏也,夏商祭祀时用华美的小玉器。

)刘祯——字公干(题曰桢,旁曰干。

桢:坚木。

桢干:版筑之具,筑墙时所用的木柱。

)二、古代官职1.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

(1)三公1.丞相,政府最高行政长官,有一个秘书处,下辖九卿。

2.,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驻在皇宫;,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2)九卿是指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

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1.,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2.,掌管宫殿警卫;3.,掌管宫门警卫;4.,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5.,掌管司法审判;?6.,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7.,掌管皇族、宗室事务;?8.,掌管租税和财政收支;9.,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

2.三省六部:(1)三省在中央设立三师、、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和内侍)。

三师、三公只是一种荣誉虚衔。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秘书省掌图书典籍,职任较轻;内侍省掌侍奉宫掖,委以宦官)。

三省各有明确分工。

1.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中书省,古代官署名。

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

改为“内史省”。

中书省掌握行政大权,它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

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

地方行政一部分亦由中书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

明永乐帝时设,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

负责起草诏令。

?2.门下省“门下省”为官署名称。

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

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

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3.尚书省。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

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

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民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

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以所在“司”为名。

负责执行诏令。

(2)六部:三省的长官侍中、中书令、尚书令相当于秦汉时期的宰相。

??尚书省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其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为户)、都官(后改为刑)和工六部,与诸寺、台分别处理各类事务。

每部设为最高长官,总管本部政务。

开始的时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个办事机构。

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六部的设置成为后代封建国家中央政权的固定制度。

1.吏部中国古代官署。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下设四司:明清为、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司的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其属官有主事,令史,书令史等。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

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

2.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等。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

?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

南北朝北周始设。

隋唐为六部之一。

历代相沿。

长官为礼部尚书。

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凶礼事务;,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4.兵部:官署名。

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

源于三国魏五兵制。

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各曹设郎。

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迄至清末,历代沿袭,职权则不尽相同。

宋、辽、金、元兵部不辖兵政。

明代号为“本兵”,权最重,凡官军选授简练,均为其掌。

清光绪三十二(1906),废兵部,改设陆军部。

?5.刑部:中国古代官署。

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主官为尚书;次官,炀帝定为侍郎。

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狱,与最高法院性质的大理寺并列。

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6.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

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修、功作、、园苑之事。

西晋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

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长官为大司空。

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3.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时期。

唐乾元元年(758)年,改郡为州,郡县制废。

(1)郡,是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秦始皇统一后,国土空前广袤,分天下为三十六郡。

“郡”设郡守、、等,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成为“道”。

县级一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

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2)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县的长官称县令,由朝廷任命,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政财、司法、和兵役。

郡守通过每年的考核和平时的检查,对县令的工作进行考察。

4.州、道、路与行省制(1)州、道、路:唐代依山川形势划全国为10道,道下辖府、州(府州同级),府和州再分别下领各县。

后因增设节度使,成为后期的道—节度使—府(州)—县制,不过后道已为虚设,唐末实际上还是三级制。

宋初承袭唐制,后改为路制。

路下为府或州(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下再领县。

宋后期增设军、监两类行政单位,视其辖区大小或归与府州同级,或归与县同级。

明代全国分两京与13(俗称13省)。

两京直隶皇帝,而(省)下辖府,府下领州,州下领县。

(路一级行政区划在明朝则被完全废除了)(2)行省制: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简称“行省”。

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

行省制的内容:(1) 中央:中书省-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地区。

(2) 地方:(行省或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管辖11个行省(包括管理北方的、管理东北的和西南的云南行省等)。

(3) 在中央设,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4) 设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元代行省下辖路,路下领府或州,府和州下辖县。

不过后期也出现直隶府、直隶州,与路并列隶属于行省。

清朝边疆设置军辖区,内地设省制。

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后期增设直隶厅其地位低于府,但高于直隶州。

变成府—厅—州—县。

清朝督抚总管全省政务和军事,下面设主管财政的布政司和主管司法的按察司,还有提督(高级武官)、学政(主持教育科举)、粮道(主管粮食)、盐道(主管盐政)和河道(主管水利)等属官,一般一省只有一个布政司,但也有里外,比如江苏设布政司两人,一驻江宁,管理江北,一驻苏州,管理江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