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怎么学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

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
一、文言文的方法
1、正确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
文言文是一种独特的语言体系,它的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必须正确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文字表达。
2、学习文言文现存的原文
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式是接触现存的原文,因为这些文字才是文言文最真实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3、以翻译作为练习
翻译文言文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语法,因此,以翻译作为练习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4、学习文言文的古诗词
学习古典文学中的古诗词也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通过古诗词中的表达,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表达。
二、学习文言文的经验
1、多练习
学习文言文要有耐心,需要多练习,不断的记忆和理解,才能在学习中取得最大的效果。
2、多接触古典文学
学习文言文也要多接触古典文学,要求自己多读古典文学,多思
考古典文学中的文言文,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3、多提问
学习文言文也应该多提问,多思考文言文中的表达,以及为什么要用这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4、多实践
学习文言文也要多实践,经常用文言文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会让我们更快乐、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怎么学文言文

怎么学文言文怎么学文言文怎样学文言文的方法(一)一、日积月累“字求其训,句索其旨”,这是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朱熹的读书经验。
读文言文应该力求弄清楚每个字的词义,每句话的语意。
然而,文言文的运用环境已经与现实环境大相径庭,字、词、句式都已和现代文有了显著区别,因此,文言文与现实的差异性决定了识记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主要途径,决定了必须通过长期的努力,日积月累,才能真正地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熟读多背学习文言文,必须通过背诵一定数量的文章,去积累语言,掌握文言的字、词和句式。
流利地读通文句,形成语感只有在朗读背诵中才能见效。
文言文在生活中很少运用,客观上缺乏实践的环境,不熟读背诵是没有办法学好的。
多读多背,才会逐渐形成语感,才能渐进地领会文章内容。
因此我国古代读书十分强调吟诵,背诵。
唐人白居易幼时读书致“口舌成疮”,曹植十岁记诵诗赋十万余言,我们在赞叹古人勤奋之余,应当把熟读背诵作为一条基本的方法。
文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
其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记诵一些名家名篇,还能在文言文复习时,在阅读课外文言材料、分析字、词、句、判别语义时,有一个迁移的参照对象。
三、“以本为本”“本”就是课本教材,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熟悉了相当例句,知识积累便可转化为能力,就能举一反三。
我们文言文学习,往往有这样的误区:重课外资料,轻课文内容;重习题训练,轻课文整理;重死记硬背,轻迁移推断。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中的文言文,经过专家选定,难易适中,有其经典性、示范性和系统性,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集中体现。
学习文言文的立足点是从教材(课文)出发,根据教材(课文)的知识点安排循序渐进,把教材中的课文当作学习的根本。
那么为什么应试复习中还应该坚持以课本为根本呢?其理由有四。
其一,作为考纲的《考试说明》,它的考试内容的总要求与教学大纲的.教学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如何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

如何掌握文言文学习技巧?如何掌握文言文学技巧:从基础到十阶,百炼文言文怎么学习利器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学习并非易事,但掌握到学习技巧却能让这条路走得更稳、更顺。
从教育专家的角度,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为读者提供文言文学习方法的系统建议,助力大家突破自学瓶颈,领略文言之美。
一、基础篇:打牢根基,步步为营1. 词汇积累:能够掌握广泛文言词汇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石。
建议您使用词汇卡片、笔记本等工具,生克制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和《文言虚词详解》等工具书,不要急于求成,循序渐进地积累词汇。
2. 语法解析:文言文语法与现代汉语存在差异,需要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语法规则。
了解词性、句法、虚词等知识,并尝试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义。
3. 阅读训练:由易到难,选择适合的文言文阅读材料。
初学者可从《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名篇何练起,逐步提升阅读难度。
4. 练习:练习是培养学习成果的关键。
尝试翻译、解释、扩写等练习,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
二、进阶篇:触类旁通,提升境界1. 理解文言文语境:文言文特别注重语境,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很可能会有不同的意义。
理解语境才能准确把握词义,体会作者的意图。
2. 结合文言文写作训练:写文言文是进阶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从模仿开始,学习文言文写作的规范和技巧,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3. 了解文言文写作背景:了解文言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文化,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4. 拓展文言文学领域:除了经典古籍,还可以阅读理解历史书籍、文学作品等,将文言文学习与其他学科融合,拓展学习范围。
三、高效自学,事半功倍1. 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自学时间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2. 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场所,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和练习,与老师和同学沟通互动,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3.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现在有很多文言文学习网站、APP和软件,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练习工具,为学习提供便利。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词汇积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者专门的文言文课本来进行词汇的积累。
2. 语法结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的学习。
包括词序、句法、虚词的使用等方面。
3.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文言文的经典作品,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初学者的文言文读物,比如《三字经》、《百家姓》等。
4. 语境注释:学习文言文时,可以在阅读时参考专门的译注,了解古文作者当时的语境和用词背景,有助于理解文言文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5. 练习写作:通过模仿古文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方式,可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诗文进行模仿,或者自己创作一些古风作品来练习文言文写作。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有耐心和毅力,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能力。
希望以上几点方法能够对学习者有所帮助。
学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学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学习文言文是提升语文素养和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学习文言文的四种方法:
1. 注重基础知识: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掌握基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这包括了解文言文的词汇、语法、句式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常用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学习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含义。
2. 多读多背:阅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通过阅读文言文作品,可以逐渐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
同时,通过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文言文的语感。
3. 深入理解: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需要深入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
这包括了解文言文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等方面。
通过深入理解文言文,可以更好地把握其内涵和价值。
4. 实践应用:学习文言文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实践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例如,在写作中可以运用文言文的词汇和句式,提高文章的文采和韵味;在与人交流时可以运用文言文的礼仪和文化,展现出
自己的文化素养。
总之,学习文言文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多读多背、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四个方面。
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知识和技能,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贡献。
文言文的三种学习方法

文言文的三种学习方法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在努力的学习,向自己的目标前进,不过只有真正找对了学习方法,才能能事半功倍,还能培养学习的兴趣。
想必很多人都在为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而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言文的`三种学习方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1:熟读成诵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最有效、学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2:字词积累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积累文言字词,一般说来不要死记硬背,要本着“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的原则,有机结合“语境”去揣摩。
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用法总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显示出来的。
在字词积累中要知道,实词表面好记一些,但这是重点,而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是难点。
还要知道,学习文言文,实词比虚词更重要,只有掌握了实词,虚词才会很好的掌握;只有学会实词,虚词才会迎刃而解。
所以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大量积累实词,要把每一课书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词”作为积累的重点。
3:语法归纳语法归纳就要把古汉语中特殊语法现象进行一一归纳。
除了分门别类归纳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汉字、古今异义”等语法现象外,还要把古汉语中的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还要把主要的五种文言句式: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等分门别类的进行归纳整理。
文言文学习四步法

讲讲故事,翻译原文。找出文言文的内容线索,学会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整篇文言文翻译出来。
第四步
课堂练习
楚人有鬻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④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⑤曰:“以⑥子⑦之矛陷子之盾,何如⑧?”其人弗能⑨应⑩也。
矛①与盾②
①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 ②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③誉: 赞誉,夸耀。 ④陷:穿透、刺穿的意思。 ⑤或: 有人。 ⑥以: 使用;用。 ⑦子:您,对人的尊称。 ⑧何如:怎么样。 ⑨弗能:不能。 ⑩应: 回答。
注释
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译文
1.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用_________这个成语来概括,比喻_________________。“其人弗能应也”,当时,这位楚人的神态会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用成语______和________来形容。
思考
做事要权衡得失,化解矛盾冲突,相互谦让。
2.寓言故事往往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故事蕴含了怎样深刻的寓意呢?
思考
谢谢!
思考
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自相矛盾
瞠目结舌
目瞪口呆
有人批评指责别人不爱护环境,说完他自己就随地吐痰;还有的人劝别人要守信,自己却不完成承诺别人的事。
2.我们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有很多。请你举出两个来。
思考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然③归,谓④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⑦助苗长矣!”其子趋⑧而往⑨视之,苗则槁⑩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⑪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⑫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⑬无益⑭,而又害之。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学习方法一、读文: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1借助注释,概览全文当我们拿到一篇文言文时,需要先粗读一遍,借助注释,感知文章大意,把握整体结构。
对于难解的字词,不必纠结,先圈画出来,在掌握文章大意后再根据上下文理解词义,探究文章深意。
2字字落实,细读全文要解决粗读过程中遇到的障碍,还需要细读文本,解决疑难词句。
(1)在文言文中,不管是实词还是虚词,其意义在不同语境中是不同的,因此一定要牢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根据上下文语境体会字词含义,揣摩作者意图。
此外注重日常积累,掌握课内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及重点实词,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才能快速回忆所学,解决疑难字词。
(2)理解句意除解决疑难字词外,还需要牢记5种主要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反问句和倒装句,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补充、替换、调序等方法就可以连词成句,把握句子意思。
3深入领会,探究文意学习文言文不仅要掌握词句意思,更要深入地感悟作品。
在阅读完文言文后,注意总结文言文的构思技巧,鉴赏词句。
分析体现人物形象、作者情感等的词句,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做题:了解考点,提高解题的能力考点1字词解释文言实词大部分有多个含义,因此解释实词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1)课内迁移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尝为季氏史”中的“尝”字,如果能联想到《陈涉世家》中“尝与人佣耕”的“尝”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尝”的意思为“曾经”。
(2)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理解。
如:“鲁复善待,由是反鲁”的“反”,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反”应同“返”,是“返回”的意思。
(3)联系词语法,将文言文中的字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词义。
如:“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故”字,可以组成“缘故”“故事”“变故”等词语,通过筛选不难找到“缘故”这个意思。
(4)成语推断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如“淳于髡等辞屈而去”中的“去”,可联系“扬长而去”的“去”来理解,意思为“离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晋围郑示意图
晋 晋
崤山
军 秦 军
公元前630年 年 公元前
秦晋围郑
秦晋围郑
各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每段内容
文 章 结 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迫晋退兵
课文串讲
晋侯、秦伯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 无礼于 于楚也。 于楚也。晋军函陵, 函陵, 秦军氾南。 氾南。
以:因为 于:对 无礼于晋= 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介宾或状 后置句] 语)后置句]
惠公背约: 惠公背约: 公元前650 650年 公元前650年,晋惠公借秦国之 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 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 就派大臣赴秦国, 就派大臣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 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 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 朝济而夕设版焉”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 穆公, 许君焦、 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 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 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为:给 赐:恩惠 晋君赐 许君焦、 晋君)许君焦、 (晋君)许君焦、瑕 而夕设版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而出,见秦伯, 夜缒而出,见秦伯,
夜:在夜里。名→状 在夜里。
君之薄 若舍郑以为 以为东 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 薄:削弱
以为: 以为:把(它)作为
东道主: 道主,行李之往来 往来, 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乏困,君亦无所害 所害。 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 尝
行李:使者 行李: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所害: 所害:所+动 尝:曾经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
诵读提示
读课文1 2 读课文1—2自然段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1. 烛之武为什么要“夜缒而出”? 2. 郑国君臣为什么一开始就把劝说目标锁 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 定在“秦军”而不是“晋军”?你能从 文中找到根据吗? 文中找到根据吗?
转第一自然段
霸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秦国和晋国出兵攻打郑国的理由:
说退秦师: 说退秦师:
夜縋而出
勇 敢 无 畏
而
既:已经 曰 : “ 秦 晋 围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 知亡矣。 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 敢以(这事)烦…… 跨过。 越:跨过。 以:而。 有益于 敢以烦执事 鄙 执事。 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当作边邑。名意动] [ 其 君知其难也。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介,表原因 以:而 焉用亡郑 亡郑以 邻之厚 陪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 :增加 厚:变雄厚 形→动
3、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并能 、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翻译成现代汉语 成现代汉语。 翻译成现代汉语。 4、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能从文中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和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 分析文章 5、能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文章 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的内容,并能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 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 6、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 能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借鉴其写 思想精华 并从中得到启发, 法,并从中得到启发,应用到自己的学 习和生活中。 习和生活中。
秦军氾( 秦军氾( fán )南 )南 无能为( 无能为( wéi )也已 )也已 共( gōng )其乏困 )其乏困 若不阙( quē )秦 )秦
夫( f )晋,何厌之有 )晋 失其所与,不知( 失其所与,不知( zhì ) 秦伯说( 秦伯说( yuè ),与郑人盟 ), 微夫( 微夫( f )人之力不及此 )人之力不及此
贰:从属二主
军:驻军。 名→动 驻军。
佚之狐言 郑伯曰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言于郑伯=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国危矣,若使烛之 国危矣,若使烛之 武见秦君, 必退。 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公从之。辞
若:如果 师:军队
使:派
辞:(烛之武)推辞 烛之武)
用于主谓之间, 曰:“臣之壮也,犹不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 到了郑国,郑文公也不以礼接待重耳。大夫叔 詹劝郑文公说: 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 詹劝郑文公说:“臣下听说上天所赞助的人,其他 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 人是比不上的。晋国公子有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或 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 许上天要立他为国君,您还是依礼款待他吧!同姓 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 的男女结婚,按说子孙后代不能昌盛。晋公子重耳 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 的父母都姓姬,他一直活到今天,这是第一件不同 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 寻常的事。遭到流亡在国外的灾难,上天却不让晋 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 国安定下来,大概是要为他开出一条路吧,这是第 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 二件不同寻常的事。有三位才智过人的贤士跟随他, 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 这是第三件不同寻常的事。晋国和郑国是同等的国 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 家,晋国子弟路过郑国,本来应该以礼相待,何况 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 晋公子是上天所赞助的人呢?”郑文公没有听从叔 詹的劝告。 詹的劝告。 返回
临危受命: 临危受命: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壮牢骚,但深明大义, 顾全大局。 顾全大局。
大度,屈尊自责,动之以情 大度,屈尊自责, 以国家大义警之, 以国家大义警之,晓之以理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公曰:“吾不 为:做(什么) 公曰: 什么) 已 今急而求子, 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 :同“矣” 用:重用 能早用
转折,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表转折,却 是:这 寡人之过 郑亡,而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句子的独立性,助词。 犹:尚且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子亦有不利焉。”许之。过:过错 然:可是
佚之狐( 佚之狐( yì ) 夜缒( 夜缒( zhuì )而出 )而出 使杞( ǐ 孙戍( 使杞( qǐ )子、逢(páng )孙戍( shù )之
故事背景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立晋君: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 651年 晋献工卒, 公元前651年,晋献工卒,晋国陷入内 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 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工的庶子夷齐、 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 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 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 又派人迎接献工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 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 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 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 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 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 即秦穆公, 晋君”即晋惠公, 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 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冯梦龙
关于《左传》 关于《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详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所著。 左传》 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 所著。《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 氏春秋》 因为《左传》 公羊传》《谷梁传》 》《谷梁传 氏春秋》。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 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 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 传”。
贪
晋 军
秦 军
国危矣
秦晋围郑形势图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交代秦晋围郑的形势有何作用?
1、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为人物出场 晋秦联军来势凶猛,兵临城下, 来势凶猛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铺垫。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 有机可乘, 2、但分驻两地,暗示郑国有机可乘,为下文的 成功分化伏笔 伏笔。 成功分化伏笔。
1 以其无理于晋 (晋文公逃亡时郑国没有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以应有的礼遇接待他) (郑从属于晋的同 2 郑贰于楚 时又从属于楚) 时又从属于楚)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交代秦晋围郑的理由有何作用?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也为图霸 晋师出有名,秦既是友情出演, 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同床异梦。 业,没有共同利益的联盟,自然是同床异梦。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伏笔。 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埋下了伏笔。
烛 之 武 退 秦 师
诵读提示
关于烛之武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 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 yǔ、养马的长官), ),大概相当于 正”(yǔ、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 《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1、通假字(每篇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要整理 通假字( 到积累本上)。 到积累本上)。 古今异义。 词义的扩大、缩小、 2、古今异义。有:词义的扩大、缩小、词 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 义的转移、词义的轻重、词的感情色彩的变 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化和名称说法的改变。
3、偏义复词:即一个词由两个意思相近或 偏义复词: 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 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只取其中的一个语 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素的词义,另一个只作陪衬。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4、一词多义。即一个词有多种含义。如“食” 吃的东西”“专指饭” ”“专指饭 有“吃”、“吃的东西”“专指饭”等等词 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 义,如何判断一个词究竟用哪个词义呢?主 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 要是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认真分析,增 强阅读能力。 强阅读能力。 5、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 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 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 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