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病鱼类真菌性皮肤病水霉病

合集下载

水霉病如何治疗

水霉病如何治疗

水霉菌在寄主死后不久繁殖特别快,所以具腐生性,对水产动物是一种继发性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又称次发性感染)那么它有没有治疗的办法呢?治疗方法:1、病鱼数量少可局部操作的话,可以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mg/L 聚维酮碘溶液,或2mg/L的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2、或用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3、或内服抗菌药物(如磺胺类),防治细菌激发感染;4、市面上常见其他的防治水霉病渔药种类。

春季阶段的水温较为适合病原菌繁殖生长,因此,尤其要做好预防工作。

一是冬季清塘时可以除去池底过多的淤泥,用200mg/L的生石灰或20mg/L的漂白粉消毒;二是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鱼体抗病力。

尽量避免高密度条件暂养时造成鱼类挤压碰撞掉鳞,或在捕捞、运输过程中尽可能避免鱼体受伤。

三是水温低于15℃时,尽量减少人为操作,防止出现应激反应,导致擦伤或冻伤。

四是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五是亲鱼人工繁殖受伤后,可在伤口涂抹10%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处理。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水节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为常见,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于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只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鱼类常见的水霉病及预防方法

鱼类常见的水霉病及预防方法

鱼类常见的水霉病及预防方法水霉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疾病,它主要由水生真菌引起。

它会导致鱼类出现各种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死亡。

为了保护鱼类的健康,我们需要了解水霉病的常见类型以及预防方法。

一、浮游真菌病浮游真菌病是水霉病的一种常见类型。

它主要由浮游真菌感染引起,通常在受伤或免疫系统受损的鱼类身上发生。

浮游真菌会在鱼体表面形成白色或灰色的绒毛状斑点,并可能蔓延至鱼鳍和其他身体部位。

预防方法:1. 维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质是防止浮游真菌病的最重要步骤之一。

保持水质清洁并确保水温适宜,可以减少浮游真菌的繁殖和感染。

2. 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为鱼类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包括适当的水质、氧气和养分,可以增强它们的免疫系统,减少感染浮游真菌的风险。

3. 彻底清洁鱼缸和装饰物:定期清洁鱼缸和鱼缸中的装饰物,可以有效地减少浮游真菌的滋生。

二、黏体真菌病黏体真菌病是另一种常见的水霉病,它主要由黏体真菌引起。

这种病会在鱼类的皮肤和鳃上形成白色或黄色的黏液状物质。

黏体真菌病一般发生在免疫系统受损的鱼类身上,如慢性应激或疾病状态下的鱼类。

预防方法:1. 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与浮游真菌病相似,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对预防黏体真菌病至关重要。

保持水质清洁、提供适量的氧气和养分,可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黏体真菌的机会。

2. 饲养健康的鱼类:通过购买来自可靠供应商的健康鱼类,可以降低引入黏体真菌的风险。

3. 隔离感染鱼类:一旦发现有鱼患上黏体真菌病,应将其隔离,以防止疾病传播给其他鱼类。

同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鳃网膜炎鳃网膜炎是水霉病的另一种常见类型,它主要由具有损伤性的真菌感染引起。

这种病会导致鱼类的鳃纤毛变形或消失,从而影响其呼吸功能。

预防方法:1. 避免水体受到污染:鱼类所处的水体如果存在污染物,如残留的化学物质或有害细菌,将增加鱼类感染鳃网膜炎的风险。

因此,定期检查并清洁鱼缸,确保水体卫生,是预防鳃网膜炎的重要手段之一。

冬春病鱼类真菌性皮肤病水霉病精编版

冬春病鱼类真菌性皮肤病水霉病精编版

冬春病鱼类真菌性皮肤病水霉病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冬春病鱼类真菌性皮肤病水霉病?1、病原由水霉科的水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真菌不仅感染苗种和成鱼,也是鱼卵孵化时的大敌,又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体表损伤因水霉菌寄生而诱发并发症的主要途径。

据研究,水域中共有45种以上的真菌可感染鱼类,其中尤以水霉菌和绵霉菌为甚。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离孢子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发生于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菌游离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离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2、症状及流行水霉病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时期均会发生。

一般水温在18℃左右的早春、晚冬最为流行。

对于成鱼多数是在养殖过程中操作不当,擦伤所致。

霉菌最初从鱼体伤口侵入时,吸收坏死细胞为养料,菌丝向组织内、外生长。

在初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在不同部位生成绵毛状菌丝,菌丝长达2~3厘米,故称为“生毛”。

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黏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3、防治方法1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疾病的发生。

2操作小心,勿使鱼体受伤。

3用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浓度各为400毫克/升)全池遍洒,此合剂对防治水霉菌效果很好。

4用10克/升的食盐水加数滴醋浸洗疾病鱼5分钟。

5高锰酸钾10~15毫克/升长时间、反复药浴。

6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冬春季节垂钓鱼塘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冬春季节垂钓鱼塘水霉病的防治措施

2019.9当前受市场的驱动,不少有实力的新人进入休闲垂钓业。

垂钓业发展活力十足,但新手也遇到了常见水霉病的困扰,寻求防治技术者较多。

笔者根据多年现场指导经验,现将水霉病的“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治策略加以总结,期望对渔业新手有所裨益,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水霉病是常见病但又是最不容易治好的鱼病之一,是最容易造成死亡的鱼病病种。

在流行季节,当鱼体受伤后,鱼鳞和体表黏液保护层遭到破坏,极易被真菌孢子侵袭感染而发病,继而死亡。

水霉菌为条件致病菌。

1.鱼塘条件垂钓池塘面积大多为1~5亩,水源有河水、地下水、水库渗漏水。

池深一般2米以上,水深1.5~2.0米。

塘角架设有3米×3米×3米或5米×5米×3米存鱼网箱。

水泥板护坡、石块砌坡或土坡,泥底、泥砂石混合底、水泥底,坝面多为水泥硬化。

2.发病种类在冬春季节,只要鱼体受伤各种类无一幸免,常见品种有鲫鱼、鲤鱼、草鱼、斑点叉尾 、武昌鱼、青鱼、白鱼、鲇鱼、黄颡鱼等,滤食性鱼类花白鲢也在此列。

3.病原水霉病是由多种水生真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继发性疾病。

在我国淡水水生动物的体表及卵上发现的水霉共有十多种,感染鱼体的真菌主要是水霉和绵霉两属的种类,如丝水霉、鞭毛绵霉。

真菌通过无性或有性生殖过程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5~26℃水温均可生长繁殖,个别种类30℃时仍能生长繁殖。

水霉属、绵霉属的繁殖适温为13~18℃,季节性很强,受伤的各种鱼类、鱼卵均可被感染,而未受伤的则不被感染,且在尸体上霉菌繁殖特别快。

4.症状发病早期,肉眼看不到鱼体有异样症状,当看到“白毛”时,内菌丝已从伤口处向内侵入肌肉,向外则长出外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俗称“长毛”。

因霉菌能分泌大量蛋白质分解酶,鱼受到酶的刺激后分泌出大量黏液,变得躁动不安,无目的乱游。

随着菌丝的生长,鱼体负担加重,浮于水面,缓游于池边,停止摄食,最后瘦弱死亡。

5.受伤的关键环节①长途运输擦伤及鱼的质量。

鱼类皮肤病的常见类型及预防措施

鱼类皮肤病的常见类型及预防措施

鱼类皮肤病的常见类型及预防措施在养殖鱼类的过程中,皮肤病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皮肤病不仅会影响鱼类的生长和健康,还会导致养殖业的经济损失。

本文将介绍鱼类常见的皮肤病类型以及预防措施,帮助鱼类养殖者有效预防和管理皮肤病问题。

一、常见的鱼类皮肤病类型1. 寄生虫感染:鱼类身上寄生虫的感染是常见的皮肤病问题。

常见的寄生虫包括鳃蚤、鳞虫和吸虫等。

这些寄生虫会给鱼类的皮肤带来刺激和破坏,导致鱼体出现白点、糜烂和溃疡等症状。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也是常见的鱼类皮肤病类型。

真菌一般侵害鱼体表面的皮肤和鳃腔,导致鱼体表面出现白色或棕色的粘液和斑点,严重时还会形成溃疡。

3.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在鱼类养殖中也很常见。

细菌感染一般发生在鱼体受伤的地方,如鳞片脱落、鳍部划伤等。

常见的细菌感染症状包括鱼体表面出现红斑、肿胀和溃疡等。

4.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一种常见的鱼类皮肤病问题,会导致鱼体出现红斑、肿瘤、鳍部变形等症状。

病毒感染一般通过鱼类的粪便、尿液和鳃腔分泌物传播。

二、鱼类皮肤病的预防措施1. 维持水质清洁:保持水质的清洁是预防鱼类皮肤病的基本措施之一。

定期清理鱼缸和换水能够有效去除污染物、减少病原体感染的机会。

2. 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有助于鱼类的免疫力提高,减少皮肤病的发生。

注意饲料的种类和质量,避免过度喂食和残渣滞留。

3. 健康检查:定期检查鱼类的身体状况,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

观察鱼体表面是否有白点、溃疡等异常症状,以及鱼类行为是否正常。

4. 防止扩散:一旦发现有鱼类皮肤病的情况,应及时将患病鱼群分离,避免病原体的扩散。

同时,对患病鱼类进行隔离治疗和适当的药物治疗。

5. 疫苗接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种类和属性,合理接种疫苗,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能够有效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等。

6. 加强卫生管理:定期清洁和消毒养殖设施,减少病原体的滋生。

注意防止污染源的进入,保持良好的水源和鱼类的生活环境。

三、鱼类皮肤病的处理措施1. 寄生虫感染处理:使用适当的抗寄生虫药物来治疗感染。

鱼类疾病防治预防水霉病的方法

鱼类疾病防治预防水霉病的方法

鱼类疾病防治预防水霉病的方法鱼类疾病是养殖业中常见的问题,水霉病是其中一种常见的疾病。

水霉病可以导致鱼类感染后发生瘙痒、皮肤发黑、鳞片脱落等症状,严重的时候甚至会造成鱼类死亡。

为了预防水霉病的发生,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

1. 鱼类环境管理为了减少鱼类感染水霉病的风险,必须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和卫生。

每天检查鱼塘或鱼缸的水质,确保水质处于适宜的范围内,同时定期更换水源,保持水体的新鲜和流动性。

此外,定期清理鱼缸或鱼塘的杂物和污垢,避免鱼类被污染。

2. 合理的饲养方式正确的饲养方式也是预防水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确保鱼类饲料的质量,选择富含营养的饲料,避免使用过期或变质的饲料。

其次,控制饲料的投喂量,避免过度投喂。

过度投喂会导致饲料残留在水中,增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从而增加鱼类感染水霉病的风险。

最后,定期清洗饵料器具,并保持饵料器具的干燥,避免病原菌的滋生。

3. 使用合适的药物在鱼类感染水霉病的早期,可以使用一些合适的药物来治疗。

例如,可以使用多菌灵或其他有效的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

在使用药物之前,必须遵循药物使用说明,确保使用正确的剂量和方法,避免对鱼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此外,药物使用后需要定期检查鱼类的病情,以确定治疗效果。

4. 定期检查与隔离定期检查鱼类的身体状况,特别是皮肤表面是否有黏液分泌物,以及其他病症的出现。

如果发现有鱼类感染水霉病的迹象,应立即进行隔离处理,避免病情的传播。

将病鱼隔离至单独的鱼缸或鱼塘,并加强观察和治疗,以防止疾病扩散。

5. 优化鱼类免疫力维持鱼类免疫力的健康也是预防水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给予鱼类合适的饲料、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持水质清洁等方式来提高鱼类的免疫力。

此外,注射疫苗和添加益生菌等方法也是提高鱼类免疫力的有效手段。

充足的免疫力有助于鱼类抵御病原体的侵袭,减少水霉病的发生。

总结起来,预防水霉病的方法包括鱼类环境管理、合理的饲养方式、使用合适的药物、定期检查与隔离,以及优化鱼类免疫力。

水霉病的治疗方法

水霉病的治疗方法

水霉病是鱼类养殖中常常碰到的疾病,又称为肤霉病、白毛病。

在冬春季节发病率高,发病后治疗困难,那么它如何治疗呢?治疗方法:1、病鱼数量少可局部操作的话,可以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mg/L 聚维酮碘溶液,或2mg/L的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2、或用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全池泼洒;3、或内服抗菌药物(如磺胺类),防治细菌激发感染;4、市面上常见其他的防治水霉病渔药种类水霉是孵化过程中最常见的病菌,且传染速度快,稍有不慎,全池的鱼卵都会遭殃。

一般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有这些因素会导致水霉的产生。

前文说过,水霉菌是腐生性的,未受伤的鱼及正常受精卵不受感染。

绝大多数已死亡的受精卵附有大量的水霉菌,而活卵卵膜外面虽然有少量水霉菌丝,但菌丝不能通过卵周隙进入胚胎,胚胎继续发育成稚鱼破膜而出。

一方面,水霉会造成鱼卵全军覆没,另一方面,活卵不会感染水霉,能发育成稚鱼,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鱼生下的卵,都是死亡的。

实际上,鱼卵的孵化需要大量的氧气,而在孵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卵子没有受精或不能正常发育而死亡的情况,水霉很快就在这些死卵上生长。

由于水霉的外菌丝很长(可达5-10mm甚至更长),会遮避周围卵子的水流从而造成被遮避的卵子缺氧死亡,然后水霉在这些死卵上又迅速生长,长出更多的毛去遮避更多的卵子。

如此恶性循环可在几天内造成全部卵子。

出现的主要原因有:1、孵化用水中含有水霉,孵化前的消毒工作不彻底。

2、亲鱼体质差,卵子质量差,先天不足,胚胎易死亡。

3、鱼卵受精率低导致死亡后极易感染水霉,并迅速扩散感染周围正常鱼卵。

4、水体溶氧不足,导致孵化过程中鱼卵缺氧死亡,感染水霉。

5、水质不好。

6、水温过低,增加了水霉感染的时间。

7. 温度变化过大,造成胚胎畸形进而引起死亡。

鱼卵水霉病的特点:1、流水孵化时水霉病发生显着减少。

2、对浮性卵影响较小。

3、对粘性卵影响极大,可造成全军覆灭。

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

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

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常见问题】锦鲤常见鱼病鉴别与防治【本人总结】图:锦鲤养殖●锦鲤常见鱼病鉴别1.真菌性疾病:肤霉病(水霉病、白毛病):锦鲤患肤霉病的原因,主要是捕捉、搬运时操作不小心,擦伤皮肤,或因寄生虫破坏鳃和体表,或因水温过低冻伤皮肤,以致水霉的孢子侵入伤口而感染。

当水温适宜时(15~25度左右),3~5天就长成密集的菌丝体,感染数量很多时会导致病鱼的死亡。

水霉全年都存在,秋末早春是流行季节。

从鱼卵到各龄鱼都可感染,当孵化水温低时,在鱼卵上极易发生水霉病。

2.细菌性疾病:皮肤发炎充血病:患病的多为个体大的当年鱼和一龄以上的锦鲤,春末到初秋是流行季节,可引起鱼类大量死亡。

水温20~30度时最易流行,20度以下时,仍会出现少数病鱼,并不断死亡,这个温度范围也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因此危害很大。

当温度降至10度左右时此鱼病不再发生,可利用这个规律对病鱼进行温控治疗。

症状:皮肤发炎充血,以眼眶四周、鳃盖、腹部、尾柄等处较常见,有时鳍条基部也有充血现象,严重时鳍条破裂。

病鱼鳞片通常完整,没有脱落。

病鱼浮在水表或沉在水底,游动缓慢,反应迟钝,食欲较差。

3.黏细菌性烂鳃病:锦鲤患病较少,只在水温20度以上即春末至秋季才会发病。

鱼无任何外观异状而大量死亡。

症状:病鱼鳃丝腐烂,带有一些污泥。

有时鳃丝尖端组织腐烂,造成边缘残缺不全;有时在鳃的某一处或多处腐烂,而不在边缘。

鳃盖骨的内表皮充血,甚至被腐蚀成一个略成圆形的透明区,俗称“开天窗”。

由于鳃丝组织被破坏,病鱼呼吸困难,常呈浮头状,由此引起大量死亡。

4.竖鳞病(松鳞、立鳞):主要危害个体较大的锦鲤,每年秋末至来年春季水温较低时是流行季节。

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鳞片竖立,外观呈松球状,严重时眼球突出、呼吸急促、背部翻转过来,以至死亡。

鳞囊水肿,其内部积存着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如果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会有液体从鳞囊中喷射出来。

病鱼沉于水底或身体失去平衡,腹部向上,最后衰竭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冬春病鱼类真菌性皮肤
病水霉病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冬春病鱼类真菌性皮肤病水霉病
?
1、病原
由水霉科的水霉菌感染引起的疾病。

真菌不仅感染苗种和成鱼,也是鱼卵孵化时的大敌,又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体表损伤因水霉菌寄生而诱发并发症的主要途径。

据研究,水域中共有45种以上的真菌可感染鱼类,其中尤以水霉菌和绵霉菌为甚。

水霉菌广存于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于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于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各中的游离孢子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发生于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菌游离孢子即伺机附着,于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于坏死组织外,尚可漫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酵素分解周围组织,更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
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离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2、症状及流行
水霉病在不同生长阶段、不同时期均会发生。

一般水温在18℃左右的早春、晚冬最为流行。

对于成鱼多数是在养殖过程中操作不当,擦伤所致。

霉菌最初从鱼体伤口侵入时,吸收坏死细胞为养料,菌丝向组织内、外生长。

在初期,肉眼看不出什么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深入肌肉,蔓延扩展,在不同部位生成绵毛状菌丝,菌丝长达2~3厘米,故称为“生毛”。

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黏附,使组织坏死,同时鱼体负担过重,游动失常,食欲减退,最后瘦弱而死。

3、防治方法
1生石灰彻底清塘,可减少此疾病的发生。

2操作小心,勿使鱼体受伤。

3用食盐和小苏打合剂(浓度各为400毫克/升)全池遍洒,此合剂对防治水霉菌效果很好。

4用10克/升的食盐水加数滴醋浸洗疾病鱼5分钟。

5高锰酸钾10~15毫克/升长时间、反复药浴。

6经长途运输的鱼种放养前和放养后,及时2%~3%食盐水或消毒剂进行消毒。

7用含碘消毒剂浸泡,如浓度为20mg/L聚维酮碘溶液,或2mg/L的高锰酸钾混合1%的盐水浸泡病鱼20~30分钟;
8市面上常见其他的专门防治水霉病的渔药种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