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合集下载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传统民居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摘要:传统民居建筑作为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古建筑的发展是遵从不同地域社会的发展规律,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的特征,更加体现了人与自然、古建筑的关系。

传统民居作为宝贵的资源同时也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我们要充分认识传统民居资源的历史价值,尊重当地传统资源的建筑风貌,合理利用,秉着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完善新农村规划建设活动。

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1.引言当前新农村规划建设活动中,大部分乡村地区房屋建筑较为随意,盲目仿造,千村一面,随意改造传统民居,造成村庄建筑肌理杂乱不一,建筑文化与特色遗失。

2.我国传统民居的现状我国传统民居种类多样、形态各异,主要因为历史的悠久,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与民俗风情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样式的传统民居,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1]。

2.1环境现状目前我国传统民居的环境现状主要表现在垃圾回收处理、污水与雨水的处理、部分地区还设计到了秸秆的燃烧处理。

在我国传统民居村落基本上都设置了垃圾收集设备,如垃圾箱、垃圾池、垃圾站的设置,并且对垃圾定期处理,可以有效的改变环境问题。

大部分村落还是基本采用雨污合流,通过明沟排水处理甚至部分地区没有排水设置采取直接排水的方法导致水环境污染较为严重,少部分地区排水设施较好,设置了相应的处理设备。

对于北方地区的秸秆燃烧问题,大部分地区采取能源再利用的方式使得燃烧带来的污染问题得以解决。

2.2传统民居住宅现状在我国的地域范围内有着很多种类的传统民居,根据不同的传统民居可以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以及民族特色,中国传统民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传统民居的研究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结合,传统民居与生活、文化以及当地的习俗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传统民居又与一些礼制,宗教有着很大的联系,在古代民居与祠堂、家庙在一起布局,由于古代对天命观、阴阳五行思想,对传统民居的选址、布局以及装饰物有着很大的影响。

古民居保护的有效措施

古民居保护的有效措施

古民居保护的有效措施一、前言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古民居则是这些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很多古民居面临着被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因此,保护古民居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保护古民居。

二、政策支持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古民居的保护问题,国家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这些法律法规应该明确规定对于已经被认定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古民居,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改建、拆除或者其他损坏行为。

2. 给予经济补贴政府可以给予经济补贴来支持对于古民居的保护工作。

这些补贴可以用于修缮、维护和改善古民居,并且可以鼓励更多人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

三、文化教育1.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引导公众对于古民居的保护产生更大的认识和重视。

2. 增加文化教育课程在学校中增加有关古民居保护的文化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古民居的文化价值,并且培养他们对于古民居保护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技术手段1. 应用新技术现代科技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手段来保护古民居。

例如,使用3D打印技术可以制造出与原件完全相同的零部件,从而实现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使用无人机可以进行高空拍摄和勘测,为修缮工作提供精确数据等等。

2. 建立数据库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古建筑数据库,可以将所有重点保护对象收录其中,并且记录下这些建筑物的历史、结构、材料等相关信息。

这样一来,在修缮和维护过程中,就能够更加准确地进行操作。

五、社会参与1. 增加社会参与度古民居的保护工作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

政府可以通过组织志愿者、设立奖励等方式来鼓励更多人投入到古民居保护工作中来。

2. 建立联合机制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可以建立联合机制,共同参与到古民居保护工作中来。

这样一来,就能够形成一个强大的保护力量,为古民居的保护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

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建议一、加强保护意识,重视传统民居的历史价值传统民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重视其历史价值,加强保护意识。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对传统民居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合理利用传统民居,保留其原有功能传统民居的保护与修缮应该注重保留其原有的功能。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民居的原始结构和风貌,不得随意改变其建筑布局和形式。

同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利用传统民居,使其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

三、加强传统建筑材料的保护和使用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是其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强对传统建筑材料的保护和使用。

在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避免使用现代化的材料,以保持传统民居的原汁原味。

四、注重传统民居的环境保护传统民居的环境保护同样重要,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修缮过程中,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周围的植被和水源,避免破坏其生态环境。

同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民居所在地的人文环境和历史环境,使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五、加强传统民居的维修和保养传统民居的维修和保养是其长久保存的关键。

要加强对传统民居的定期检查和维修,及时修复和更换老化和受损的部分。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民居的保养,保持其整洁和干净。

六、传承传统建筑技艺,培养相关人才传统建筑技艺是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和培养。

要加强对传统建筑技艺的研究和保护,培养相关的技术人才,传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技艺。

七、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修缮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要尊重传统民居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注重其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传统民居既能保持其传统风貌,又能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传统民居保护和修缮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其保护和修缮经验,共同推动传统民居保护事业的发展。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传统民居文物保护的问题与对策[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问题;保护对策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遗留下了无数文物古迹,其中传统民居凝聚了无数先人的智慧,是人类为了基本生存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建筑形式,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综合体现,是鲜活的历史再现。

随着历史的发展,无数传统民居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尤其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民居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新时期出现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如何对传统民居进行更为有效的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除受自然灾害、历史因素影响外,当前城镇化建设及社会环境也加速了传统民居的消亡,从而也加大了保护难度。

为此,针对传统民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当前传统民居现状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居建筑,这些传统民居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征和本地特色。

传统民居分布范围非常广泛,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形态,最具代表性的分别有晋陕民居、西北民居、四川民居、傣家竹楼、广东民居、福建民居等。

这些传统民居各具传统民族特征,各具不同的结构形式。

山西民居是北方民居的代表,最具特色的当属平遥和祁县两地的传统民居。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相当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风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近代北方民居建筑风格和特点的典型代表。

国内外享有盛名的祁县乔家大院,完美反映了晋中地区的乡土人情、风俗习尚,成为民俗博物馆。

除此之外,全国各地还有无数的具有研究和保护价值的传统民居。

传统民居是当时社会和自然的产物,它们具有鲜明的区域性、文化性、历史性、民族性,积淀中国数千年古老的文化,极具保护和传承价值。

但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改变,城市化进程加快,受经济利益驱使,传统民居人为破坏严重,呈现加速消亡的趋势。

走访传统民居调研总结汇报

走访传统民居调研总结汇报

走访传统民居调研总结汇报自古以来,传统民居一直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近日,本团队走访了若干传统民居,进行了调研,并结合实地观察和交谈,对传统民居进行了全面地总结和汇报。

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总结报告:一、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1. 结构合理:传统民居一般采用木质结构,梁柱和屋架结构紧密相连,形成稳固的整体结构。

屋顶常采用瓦片覆盖,能有效防止雨水渗透。

2. 模块化设计:传统民居常常由多个独立的模块组成,如庭院、厅堂、房间等,各个模块之间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空间。

3. 注重通风采光:传统民居注重室内通风采光,常常设置窗户、门洞和天井等,使室内空气流动,并且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减少能源消耗。

4. 重视隔音隔热:传统民居在设计上注重隔音隔热,尤其是南方一些热带湿润地区,利用天然材料和特殊结构来达到隔热效果,使室内温度保持舒适。

5. 反映地域特色:不同地域的传统民居常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特色,如四合院、客家土楼等,充分反映了当地的地域文化和习俗。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内涵1. 家族文化:传统民居多为多代同堂的家族居住,通过建筑布局和装饰等方式强调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意义。

2. 社会关系的体现:传统民居的布局和设计常常与家庭成员、朋友、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密切相关,展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和睦、亲友团结和邻里和谐的价值观。

3. 宗教信仰:部分传统民居还融入了宗教信仰的元素,例如在建筑物上设置神龛、供桌等,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敬畏。

4. 艺术表现形式:传统民居的建筑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如木雕、砖雕、壁画等,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三、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1. 保护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对于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

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大了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规定。

传统民居、古镇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传统民居、古镇建筑的修缮和保护

传统民居、古镇建筑的修缮和保护传统民居和古镇建筑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而它们在修缮和保护方面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一部分:传统建筑的问题传统建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受到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影响,腐朽和破坏更加容易。

同时,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变化对建筑的保存也带来挑战。

例如,许多传统建筑使用了特殊的木结构,这些木材现在变得更难以获得。

同样,古老的建筑使用的石料和灰泥也难以取得,这使得修复和保护工作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部分:保护建筑的方法为了保护传统建筑和古镇建筑,需要采取许多措施。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建筑进行维护和定期修缮。

这可以包括清洁外墙和屋顶,以及在需要时更换破损的木材或石料。

这些简单的维护步骤可以帮助确保建筑能够在未来几十年内保持稳定。

另一种保护建筑文化遗产的常用方法是对建筑进行重建。

然而,这种方法往往扰乱了建筑的历史,因此需要谨慎考虑。

在进行重建之前,需要进行彻底的研究,以确保新建筑尽可能贴近原建筑。

第三部分:保护建筑的新方法最近,许多新方法被开发用于保护建筑。

例如,一种新型的建筑保护剂能够用于处理木材,以使其更加稳定。

此外,现代技术也可以用于建筑的保存,例如数字化扫描可以创建建筑的复制品,这在建筑重建方面非常有用。

在保护建筑方面,教育和宣传也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保护传统建筑和古镇建筑的重要性要进行广泛的宣传,让人们更加了解和尊重这些文化遗产。

同时,培训更多的专业人员来帮助修缮和保护建筑也很有必要。

结论在保护传统建筑和古镇建筑方面,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方法。

从简单的维护和定期修缮到数字化扫描和新型建筑保护剂的使用,我们可以使用众多工具来确保这些文化遗产在未来得以保存。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

浅谈川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改造当今这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现代化速度越来越快。

但也造成农村人口持续下降,一些传统村落在城镇化过程中呈现“空心化”,逐步走向消亡。

加之由于缺乏资金和乱搭乱建等种种原因,古民居保存现状令人堪忧。

伴随国家“美丽乡村”的号召,各地积极响应,但保护更新的方式并不都科学。

一些开发商打着乡村旅游旗帜对传统村落进行不合时宜的旅游规划或过度开发,使一些传统村落失去真实性。

川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历史悠久且地域性强,具有丰富文化价值,盲目推倒重建实为下下策。

面对新旧建筑的矛盾和不同程度的破坏冲击,农村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逐步消失,对川南民居进行寻求实际有效的保护更新势在必行。

标签:传统民居;川南民居;改造修缮;保护更新1、川南民居概述川南地区指的是成都平原以南,沱江中下游、南边岷江下游地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湿润寒冷,气候湿润。

川南民居多依地势而建,靠山临水,选址结合风水和封建玄理来定,富有迷信色彩。

穿斗式是川南民居的典型特征,用木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结构体系。

民居普遍为合院式布局,但院落较小,为天井式,多为二至三层。

沿中轴线布置若干庭院,不严格要求对称,有序却不死板。

前有大门,中轴线上的主厅主庭院形成建筑中心,之后在两侧布置次要大小庭院和房间,用游廊相连,园子、辅助用房在末端,多和猪圈相连,位于民居下风向,洁污分流,形成主次分明的建筑序列。

川南地区盛产竹木,民居取材于当地材料,多以竹子、青瓦、木材、泥土、青砖、石灰为主。

青瓦屋面之间相互连接,檐口轻薄,小青瓦片片相叠于木楞条上,出檐大且深,减少建筑墙面被雨水冲刷。

墙面为木板壁墙或竹编夹泥墙,竹编夹泥墙是川南地区独特的围护方式,即竹篾夹着生土编制,竹篾韧性很强,与生土结合可达到强度和防潮的双重效果,外刷白色抹灰,配以门窗的深棕色木格栅,整体造型轻盈雅秀。

建筑序列有森严的尊卑之分,分界线一般是主厅的中轴线,“左贵右贱”布局:厅堂左侧为主人和长辈居住,即“贵”;右侧是下人和晚辈居住,为“卑”,礼教严格。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有关政策法规一、引言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名片,也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尤其是古民居,既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以支持和保护。

二、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的现状1. 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在国家层面,我国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的政策法规。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这部法律规定了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措施,明确了政府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2. 地方层面的政策法规各个地方政府也都对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法规。

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地方,比如北京、西安等,地方政府会根据当地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古建筑文化。

三、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的问题和挑战然而,尽管已经存在着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古民居,但现实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不够,导致了一些古建筑古民居的破坏和侵占。

一些商业利益和房地产开发的压力也给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带来了困难。

四、对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政策法规的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利用政策法规,我认为应该加强执法力度,提高对古建筑的保护力度。

应该加强对古建筑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和认知。

另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古建筑保护的投入和支持,以确保古建筑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

五、总结在保护和利用古建筑古民居的道路上,政府和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高社会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以推动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利用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果。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古建筑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古建筑古民居保护利用是一个涉及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全方位工作。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加以支持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 以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为例摘要: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项目是在西安北院门历史街区内实施的第一个民宅保护工程,对西安传统民居的保护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被评为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

本文系统介绍化觉巷125号院建设前,建设过程,建设后以及目前的使用情况,分析其建筑特色,阐述保护所采取的技术方法,最后结合中挪合作的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指出传统民居保护应注意的问题:建设过程中的沟通与协作;保护后的维护与利用;传统民居保护中法律法规的缺失;多元合作方式。

Abstract: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ic architecture in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No. 125 courtyard in Huejue Alley is the first implemented project in Beiyuanmen Historic District of Xi’an. It has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s in Xi’an and was granted Honorable Award by UNESCO for Culture Heritage Conservatio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e-implementation condition,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ost-implementation stat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It analyzes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he buildings and discusses the techniques used in the protection process. Then according to the Muslim District Protection Project, the author points out some issues deserving consideration in protection process: communication in construction process; maintenance and utilization after protection;the lack of laws and guidelines for traditional building protection and the need for multi-cooperation.关键词:传统民居,保护,利用Key words: Traditional residential building;Protection, Reuse一、项目背景介绍西安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世界著名古都,但是,自1980年代以来,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人们对城市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西安的城市肌理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冲击碰撞,老城内低层高密度的城市肌理正经历着逐渐的变化,传统街区迫切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西安回民传统街区位于西安老城西北部,与著名的钟楼、鼓楼为邻,东起北院门, 西至早慈巷, 北起红埠街, 南至西大街,总面积约54公顷, 总人口约6万人, 其中回民约占三分之一。

区内有十座清真寺,年代不一,大小各异,形态各具特色。

回族群众按传统方式“依寺而居”, 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与生活习惯。

这里最早的回族先民是那些唐朝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阿拉伯商人。

现在,这些居民的主要居住形态是一种低层高密度、院落式的居住形态。

但是,由于近年来社会形态的发展和维修资金的匮乏,许多传统院落严重朽坏,需要整体的维修和保护。

实际上大多数居民对于街区保护有着迫切的需求和强烈的愿望,一些住户已经对自己的房屋进行了更新,但由于缺乏对建筑功能、风貌和周围环境的周密考虑,对街区的景观与环境质量产生了不良影响,如不及时引导,将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为了保护该街区的建筑和文化遗产,中挪—西安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于1997年9月开始,由西安市政府与挪威科技大学合作进行,挪威NORAD基金会为该项目提供了约50万美元的资助,用于项目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部分。

西安市政府投资80万元对回民区化觉巷道路和给排水管网予以改造,并负责项目的总体运行。

化觉巷125号院落保护工程是西安市回民历史街区保护项目的一个子项目,业主安守信先生是一位回民,曾担任西安工业大学的教授,是西安回民坊的著名书法家。

在项目进行初期,由于在西安回民聚居区是第一次由政府和外方出资保护私人院落,所以很多当地居民怀疑其可靠性,而安先生却十分信任项目办公室和挪方负责此项目的哈罗德先生,同时由于125号院落保存状况较好,因此被选为第一个保护院落。

事实证明,它起到了非常好的示范效果。

在项目早期,当地对于民居类历史建筑保护的关注不高,这次合作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对于保护这一类建筑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西安市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市民对于城市建筑遗产的关注程度,为回民区大量未得到保护的老宅院指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二、西安化觉巷125号院历史考证据房主安守信老先生介绍,位于化觉巷125号的安家宅院始建于清末,至今约有200年历史,安守信先生是居住在这所院子的第六代。

安家祖先善于经商,当时主营蜡烛买卖,生意兴旺,曾以西安为基地,垄断了整个西北各省的蜡烛市场1。

现存安家宅院的前部分由安老先生的曾祖父安鸿章先生修建,他曾任大清真寺教坊的教长,也是当时西安回民区的一位著名商人。

院落的前半部分修好后它就去世了,两年后他的后代修了后半部分。

由于经济上富有,安宅从建设之日起就超出了一般民宅的建设水平,重视建筑艺术质量,建设时聘请了高超的工匠精心施工,院落虽小但处处精致,这从安宅遗留至今众多的砖雕和木刻艺术遗产可以得到充分佐证。

据安老先生回忆,125号宅院自建成起从未进行过大的维修,小型装修在其兄长结婚时进行过一次,但仅限于室内装修,所以安家宅院的现状基本上是历史原貌。

化觉巷125号院落是一个紧凑的四合院,入口在院落的西面,与旅游纪念品街化觉巷相邻。

整个院落有一条明确的东西向轴线,院落用地总面积220.5平方米,南北宽9米,东西进深24.5米,总建筑面积192.6平方米,是典型的清代青砖灰瓦建筑。

安老先生对传统院落具有很强的保护意识,据他介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为避免老宅子遭到破坏,他把很多门窗、砖雕等构件拆下藏起来,文革结束后又把这些恢复到原位。

正是由于安先生一家对院落的精心保护,所以这座院落至今具有很高的建筑和美学价值。

三、化觉巷125号宅院的院落布局与建筑风格化觉巷125 号宅院是一个坐东朝西的清代的四合院式民居,由面对化觉巷的街房,二门以内的两幢厢房和东侧的上房组成。

街房为一层,三开间木构架双坡灰瓦屋面,出檐1米。

街房开间,明间3.4米,次间各2.7米,进深5.5米,其中内院一侧有1.3米进深外廊。

内院纵墙为木雕花饰格子门窗,沿街纵墙原为灰砖实墙,后为做生意开店铺需要,已改成木门。

目前街房完全用于商业和整个院落的出入口。

街房与南北厢房之间,设一道二门,门上部有精美的砖雕。

二门西侧和南厢房西山墙相接一侧为青砖雕饰墙面。

中门上的砖雕保护得很好。

“高曾矩镬”四个雕刻精美的字周边包围着茂盛的花朵,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田园诗般文人的品位2。

过了中门是院落,院落两侧是两栋厢房,厢房是一层,分别用作书房和卧室。

南北厢房各为三开间木构架单坡灰瓦屋面,出檐0.8米,青砖墙面,木雕花饰格子窗,内部均设有木雕花饰隔扇。

院子的东侧是最主要的建筑—上房。

东上房为两层,均3米开间,进深5.4米。

一层是客厅和起居室,二层用于储藏。

一层地面为方砖,二层是木地板。

东上房为三开间木构架双坡灰瓦屋面,出檐1米。

门窗雕刻的图案主要是花鸟鱼虫。

雕刻精美的碧纱橱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

南次间东侧室外设有通楼层木梯一部。

明间与次间之间用木雕花饰隔扇分隔。

沿西侧纵墙明间退后1.3米处设入口木雕花饰格子门一道。

入口南北两侧为木雕花饰格子窗。

内院四周明台宽0.8 或0.65米不等,室内外地坪均为青砖铺砌。

四、化觉巷125号古建民宅修缮过程及使用情况由于缺少准确的图纸资料,因此施工前先由西安市文物局下属的专业队伍于1998年进行了测绘工作,于1998年10月开始施工,2000年5月完成维修,最后油漆工作于2000年底结束,居民从2000年十月开始回迁。

该项目包括保护192.6平方米的建筑,恢复中门2平方米的砖雕,更新卫生和基础设施。

保护费用约43万元,各种给排水设施约花费4万元,业主内部更新约花费2万元。

(一)维修前的状况尽管化觉巷125号是保存状况较好的院落,但房屋的木结构和土坯墙建造后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许多部分已经朽坏,在二十世纪早期该院落曾经小修过一次,但是还急需完整的保护和修复。

根据施工现场勘察,由于院落排水不利,加之房屋基础由黄土碎砖填筑而成,因此地基沉陷,墙柱歪斜严重。

如上房下沉达0.06米,檐柱向东歪闪0.15米,北厢房向北倾斜达0.3米等。

另外,屋面望板全部糟朽,柱、椽部分糟朽,上房后檐窗及楼梯不复存在,厢房碱角及街房砖柱用水泥粉刷,南厢房窗扇改动及部分的隔扇损坏等3。

维修前,院内没有上下水管道,居民使用化觉巷内一个公共自来水龙头,使用相距院落十几米远的公共厕所,生活十分不便。

(二)保护性修缮原则化觉巷125号目前并没有列入市级文物保护文物。

但是保护修缮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和要求执行。

希望通过保护传统建筑达到对传统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且以此向该地区的居民示范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应如何保护传统建筑。

尽量保护原有的好的部分,替换已经朽坏的部分。

通过修缮使房屋能够满足安家居住的要求,同时业主负责改善卫生设施。

原计划对院落进行局部维修,但实施中发现房屋的木承重结构朽毁严重,因此确定了更换部分构件和落架修缮的方案,虽然昂贵且导致大量原有材料遗失,但它是保证坚固和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保存古建筑现存的健康面貌。

如更换土坯墙为砖墙,对腐烂的柱子等构件更换为新的木柱,既要保存古稀的面貌,又要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另外,对于后来增添的水泥外墙粉刷及现代的门窗等,在维修过程中也予以清理和更换。

(三)维修内容1998年至2000年由西安市文物园林局工程处对化觉巷125号院落实施了保护修缮工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