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综述

北京胡同的保护与开发北京胡同的开发与保护摘要:本文从北京胡同的历史由来说起,通过分析胡同的久远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来表明胡同在北京的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意义。
描述在开发模式下胡同的变化来说明对古建的保护应注重传承和发扬历史的文化积淀,而不是简单的拆后重建。
通过分析北京胡同和胡同里的四合院如今的现状和保护中的存在问题,提出我们当前在保护胡同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并给出一些保护的建议。
关键词:历史积淀、胡同文化、保护、开发正文:说起胡同,相信在中国是无人不知的,它是元代建大都沿袭下来的,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胡同里的建筑几乎都是四合院。
四合院是一种由东西南北四座房屋以四四方方的对称形式围在一起的建筑物。
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北京自古就有这么个说法:“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可见胡同的数量之多。
胡同是依照棋盘形的蓝图建筑的,绝大多数都是正东正西,正南正北,横竖笔直的走向,从而构成了十分方正的北京城。
又由于四合院是坐北朝南的,所以东西向的胡同多些。
而这种规划正是吸取历代帝都的建造经验,体现了我国历代建造城市的传统特色。
在我们的印象中,北京的胡同都是灰墙灰瓦,一个模样,其实不然,每条胡同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因为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京城历史文化发展演化的重要舞台。
漫步其中,到处都是名胜古迹,细细品味又似北京的百科全书,不少胡同中的一块砖、一片瓦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
可以说,胡同是北京文化的活化石,记载着北京的历史变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胡同是老北京人生活的象征,是北京古老文化的体现,那曲折幽深的条条胡同孕育了具有浓浓中国味儿的“胡同文化”。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胡同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破坏。
据某网站公布的:2005年9月的摸底调查显示,北京旧城内确定的1320条胡同中,完全保留传统格局与风貌的,仅存430条,占总数的33%;另有占总数15%的205条胡同,早已“名存实亡”。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居的保护与改造

近景的胡同与远景的 摩天大楼
04
仿古建筑是好是坏?部分仿古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开发商看上的是其商业价值,导致普通民众对仿古建筑 有很大的意见。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群, 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建筑师将书本中的建筑实体化,一方面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普通民众可 以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复原是对古建筑的一个思考与学习过程。潮流 之所以成为潮流,在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与推崇,高度的文化认同使我们对传统有着不加思考的崇拜,在“建 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纲领指导下,追求发扬本土特色的目的很容易产生歧化,将“中国特色”符号化、 边缘化,就会流于表面,在表现形式上陷入语汇贫乏。当我们思考仿古建筑建造的初衷与意图,便会理解 中国在古建筑文化上的探索与进取。
3
低,不利于北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
实现。
而位于北京二三环间的西城区,其旧城胡同居住容纳量却很低。
2
这就导致建筑与规划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古城区面积缩小,对
区内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四合院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应用现代技
术适应新文化需求。
不同意见的提出看到了人民对民生和文化的重视,而这些思考也将继续。
4
T..h. ank You
市民观点
01
在走访中市民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 是希望胡同中的四合院、大杂院尽可能完 整保留。
另一种如菊儿胡同,历史上是妓女等 群体的居住区,认为影响不好,应全部拆 除。同时提出仿古建筑仿的尴尬,为何不 直接完整保留优秀建筑的疑问!中国国力 和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为何依然不能留 下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建筑?
02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 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 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请就就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问题谈自己看法

浅谈北京四合院文化中国北方的传统民居,总的特点是以院落(或天井)为核心,依外实内虚的原则和中轴对称格局规整地布置各种用房。
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水平最高,也最为典型,是中国汉族传统民居的优秀代表。
外院横长,大门开在前左角即东南角,进入大门,迎面在外院东厢房的山墙上筑砖影壁一座,与大门组成一个小小的过渡空间。
由此西转进入外院。
大门之西正对民居中轴的南房称"倒座",作客房,外院还有男仆室及厨、厕;由外院通过一座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方阔的内院,即全宅主院。
北面正房称"堂",大多为三间,遵守着明清朝廷"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
正房开间和进深尺寸都比厢房大,故体量最大。
正房左右接出耳房,由尊者长辈居住。
耳房前有小小的角院,十分安静,所以也常用作书房。
这种一正房两耳房的布局称作"纱帽翅"。
正房前,院子两侧各建厢房,其前沿不超越正房山墙,所以院落宽度适中,空间感觉甚好。
厢房是后辈们的居室。
正房、厢房朝向院子都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垂花门与这三座房屋的前廊连接起来,可以沿廊走通,不必经过露天。
廊边常设坐凳栏杆,可在廊内坐赏院中花树。
所有房屋都采用青瓦硬山顶。
正房之后有时有一长排"后照房",或作居室,或为杂屋。
较大的民居可以在堂后再接出一座四合院,以居内眷。
或更在全宅一侧接出另外一组四合院,也有的在一侧接出宅园。
开在前左角的民居大门称"青龙门",按后天八卦,北为坎,东南为巽,故宅门的此种布局称坎宅巽门,按风水观念认为是吉利的。
实际上,宅门不设在中轴线上,使得从宅外进入必先通过一个小小过院,有利于保持民居的私秘性和增加空间变化(只有王府的宅门才放在中轴线上,认为以王侯之尊,即使不作坎宅巽门也可以免除外邪的侵害)。
其他地区,不论南北,在一般民居中,坎宅巽门也十分通行。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

北京城市建设中的胡同、四合院改造和保护一、老北京四合院、胡同简述1、老北京四和院简述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的结构。
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
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
北京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莳花置石,一般种植海棠树,列石榴盆景,以大缸养金鱼,寓意吉利,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好比一座露天的大起居室,把天地拉近人心,最为人们所钟情。
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
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
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2、老北京胡同的简述据《明成祖实录》载,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在永乐元年正月给朱棣上书说:“自昔帝王,或起布衣,平定天下,或由外藩,人承大统。
而肇迹之地,皆有升崇,窃见北平布政司实皇上承运兴化之地,宜尊太祖高皇帝中都之制,立为京师。
”这不正说出了朱棣的心里话吗?他当然照准了。
于是在永乐元年正月辛卯日(公元1403年2月4日)将北平改称为北京。
从此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了“北京”这个名称,那么公元1403年2月4日就成了“北京”名称的诞生日。
可见“北京”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明朝,到今年,已叫了588年,但却比“胡同”这个名称晚出现了100多年。
其中最长的胡同是东、西交民巷。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
北京胡同的变迁与胡同文化保护探析

北京胡同的变迁与胡同文化保护探析作者:陈梓凡史民峰来源:《世纪桥》2013年第08期摘要:北京胡同是北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胡同经历了几百年的沧桑变化,它是北京人们居住的主要聚集地,但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原因,胡同面临逐渐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创建人文胡同、绿色胡同、文化胡同以及合理规划胡同是保留胡同文化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胡同文化;发展;传统;现代说到北京的文化,胡同文化一定是标志性的话题,北京的胡同方方正正、胡同内的四合院规规矩矩,曾给北京城增添了丰富的文化魅力。
胡同文化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反过来也可以说北京人的文化造就了胡同和四合院。
许多人也许会感觉到,胡同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我们对它又有多少了解,我们对这项文化感知了多少,如何保护好胡同文化,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课题组从摄影纪实的角度走近了北京胡同,并进行了思考。
一、北京胡同的由来及发展演变胡同的由来有几种说法,均与蒙古人建朝有关。
说法一,蒙古语称城镇为“浩特”。
蒙古人进入中原以后,建立元朝,将北京作为大都,便按照自己的习惯,将中原城镇也称为“浩特”,后北京城的汉人读成了“胡同”;说法二,胡同本是蒙古语“井”的意思,其发音为“忽洞”。
现在我国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
因为凡有居民聚居的地方必有水源,所以“井”渐渐成为了人们居住地的代称。
由此“忽洞”谐音变成了“胡同”;说法三,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
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汉人仍私下叫他们“胡人”,胡同即为“胡人大同”之意。
由于北京古时城建就有严格规划,所以胡同都比较直,星罗棋布。
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
13世纪的元朝,到现在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发展。
北京城有名的胡同元朝时29条,明朝时459条,清朝时978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6 047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
古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

古建筑改造的成功案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建筑是一座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宝库。
古建筑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一种历史遗产。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古建筑的面貌已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甚至有些古建筑已经被废弃。
但通过一些道路的尝试和努力,一些成功的例子就这样崛起了。
一、“北京胡同改造成功案例”——文化保护与市场需求的平衡北京是中国最古老、最具历史文化的城市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胡同是北京最具代表性的镇居形式,是北京民居建筑的精品,也是北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见证。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北京的胡同区逐渐被拆除和改造。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历史文化和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近年来,北京城市规划部门积极推进北京古城保护和改造工作,并在改造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科技手段。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升级改造胡同,保护胡同文化、延续传统风貌,让胡同成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旅游、商业、生活一体化”的街区。
比如如今知名的南锣鼓巷改造工程,保留了原有的胡同构架,修建了仿古建筑,植树造景,引进了多元化的文化场所、小吃、经营店铺等元素,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魅力的城市空间。
二、“黄山始信峰酒店”——传统美学与现代设计的完美结合黄山是中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始信峰是黄山的一座著名名胜,山上因地势险峻无法建造房屋,但它独特的美景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
然而,在黄山规划建设过程中,如何打造旅游住宿区成为问题。
作为黄山旅游住宿区的重要项目,始信峰酒店所处地理位置极为特殊:高耸的山峰上。
在原有建筑基础上保留传统的民族建筑手法,结合现代化的建筑设计,采用灵活的构造体系,在山坡上建造了一个漂浮在云端的“鸟巢”般的酒店结构。
同时,设计师在酒店空间的规划中,采用悬挂与支撑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建筑可以借助山石、树木自然条件,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空间氛围。
精心布置的环境和装饰元素与黄山山体的原始景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品味传统美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慢生活的气息。
北京胡同四合院保护与整治

一、北京胡同、四合院必须保护近年来,学界本来不存在北京胡同、四合院要不要保护的问题,而是一直在探讨怎样保护的问题,只因近期著名作家李国文发表了四合院理应大拆、刘心武发表了拆毁四合院"可以理解"的"高论",不能不对要不要保护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问题作理论上的说明。
有意识的依法保护历史建筑,是20世纪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保护范围从寺庙、官署等公共建筑逐渐扩展到民居。
北京作为八百年古都,其历史文化的构成无非两个方面;帝王文化和市井文化。
帝王文化的载体是故宫和众多坛、庙、陵、园、府,而市井文化的载体就是胡同、四合院,为什么保护前者没有人反对而保护后者就有人反对呢?其实是"帝王历史观"在作怪,某些人从骨子里认为承载市井文化的四合院不如故宫重要,只关心帝王的历史不关心百姓的历史。
中国早期的都市应当说是帝王的都市,从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图可以看出,那时宫殿、官署、苑囿占去了都市的三分之二。
但是到了隋唐,都市已经成为百姓的都市,80多平方公里的隋唐长安城老百姓占去80%,说明那是市井文化已经影响时代风尚。
宋代城市革命以后,城市经济功能加强,老百姓在都市中更加活跃,百姓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
但是从有都市以来四千年,中国幸存一点帝王时代的都市的市井建筑的,只有北京。
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和故宫具有同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胡同、四合院承载的北京帝王时代的市井文化,是北京不可割舍的历史文化的一个层面。
我深信,北京胡同、四合院如果完好保存至今,一定会像故宫一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此说来,那些认为北京四合院可以大拆的"高论"可以休矣!二、北京四合院必须整治以我在四合院中生活几个月的经历,坦率地说,在四合院里生活令人非常痛苦(只有夏天比较凉快这一个优点),多年呼吁保护四合院的我本人,也希望尽快迁出四合院。
对当前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问题的思考

三、对传统四合院保护的认识过程对老北京四合院、胡同的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步认识的过程。
在建国初期的那段关键时期,我们最终没能采纳保护旧城另建新城的建议,而是确立了对北京旧城进行改造利用的方案。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北京旧城及存量最多的传统四合院就始终面临着无休止的现代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冲击。
回顾建国以来北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难看到,北京旧城及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建筑,在建国后曾受到过多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冲击:其一,是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确立在旧城之内后所开展的多项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各类国家机关行政办公设施的建设;其二,是70年代后开始实施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对旧城的改造、建设、发展的规划,如《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北京市区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案》等等,规定旧城内的建设高度以故宫为中心,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可向外逐步建成9米、12米以及18米以下的楼房;旧城边缘一侧的建筑高度可以达到30米至45米之间……。
自实施改造工程以来,旧城内多条传统街道被改造、展宽;大体量的楼房建筑不断出现……。
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也在一系列的改造建设工程中逐步缩小。
在总体改造规划的要求下,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也实施了改造工程。
但由于缺少保护规划的指导,改造后的街区其传统风貌及原有建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老北京著名的王府井传统商业街区、西单传统商业街区等在经过改造后,已建设成为与传统商业街完全不同的现代商城;前门、琉璃厂、隆福寺等传统街区,在经过改造和部分改造后,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很大改变。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危旧房改造工程,曾一度对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构成较大威胁,一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四合院、胡同区域被成片的楼房小区所替代,部分文物建筑周边由四合院、胡同构成的历史环境也被一派崭新的现代环境所替代。
如牛街的清真寺、齐白石故居、蔡元培故居、朱彝尊故居、林白水故居、于谦祠等文物单位,其周围原有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已不复存在,这些传统建筑已完全“淹没”在高楼形成的小区之中成为“盆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景的胡同与远景的 摩天大楼
0 4
仿古建筑是好是坏?部分仿古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开发商看上的是其商业价值,导致普通民众对仿古建筑 有很大的意见。 “仿古建筑是指专门用于模仿与替代古代建筑、传统宗教寺观、传统造景、历史建筑、文物建筑、古村落 群,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建筑师将书本中的建筑实体化,一方面推进社会文化的发展,使得普通 民众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加深内心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另一方面复原是对古建筑的一个思考与学习过程 。潮流之所以成为潮流,在于大多数人的追求与推崇,高度的文化认同使我们对传统有着不加思考的崇拜 ,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纲领指导下,追求发扬本土特色的目的很容易产生歧化,将“中国
0 2
对于第一种观点,可以看出市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及高度的民族文化自觉,同时也发现这种观 点的市民并没有居住在胡同中,对关于胡同等传统民居的政策与区域规划不甚了解。传统民居也因为有历 史性这一特点,使得人们直观的认为历史中的建筑就是好的,应当被完整保留。
完整的、不加改动的保留,是要将建筑放在真空环境下阻止其腐蚀、风化,留下几百甚至几千年前的东
不得不进行修缮和改造,所以在一些传统民居身上出现了大量现代化的事物。 第二种观点可以看出中国人赋予建筑的道德观,也体现对民族文化的理解程度。建筑本身具有历史性, 在文化、考古、民俗等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流传下来的文化,应秉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 人本平等,从人群种类评判高低与否则有失偏颇。这种观点反映的是我们的文化自觉性依然不够,好坏取 决其主体人群,这种想法无疑为文化定位埋下了隐患。而让普通民众参与对传统民居的思考与保护就显得 极其重要了。
微杂院——胡同改造 张轲
0 3
城区菊儿胡同的改造,就是在努力协调古都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在传统四合院区域内开展的一项具有科研性质的“改造更新、新旧结合”
危改试点方案。其突出特点是:将传统四合院的独门独户的居住形制与现代单元式居住形式相结合,将每个单元在形式上做为单独的个体,
功能交通上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组成居住的基本单位。在建筑设计上,为每户新增了原传统四合院中没有的厨房、卫生间等设施,方便生
截止2016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2172.9万,远超国际城市居民容纳率, 人口规模已经超过了当前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其资源承载极限,各类高层、 超高层住宅拔地而起,将北京城在竖直方向上拓展,尽可能在水平方向压 缩居住空间,甚至利用行政手段,对各县区设置“引进控制指标”。
反对胡同全面保留,认为对空间利用率过 低,不利于北京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 实现。
特色”符号化、边缘化,就会流于表面,在表现形式上陷入语汇贫乏。当我们思考仿古建筑建造的初衷与
意图,便会理解中国在古建筑文化上的探索与进取。
保护与更新0 1去与留传统民居的去和留,则是 思考传统民居在当代留给我们 的是什么!
四合院承载着老北京居民
的情怀,每个胡同都有自己的 故事与历史,四合院发展到近 现代,一个院子大多已不是归 一家一户,而是几户人家共同 使用,院落的布置促使院内形 成了亲切的交往方式,而穿梭 在北京城内的诸多条胡同又以 一个更大的单位调节着居民的 交往。北京的数千条胡同从历 史经验告诉我们,街道不只是 交通空间,更承担着人与人之 间交流的重任。
0 3
传统四合院的墙体一 般都是外面用一层好砖 里面用碎砖衬里,这样 既节省材料,也可以起 到防寒隔热的作用。四 合院的墙体厚,屋顶也 厚,屋顶最下面是一层 椽子,椽子上面是望板, 望板上面就是泥背和灰 背,一般来说有七八公 分到十来公分,有得地 方局部还比较厚,在往 上是望瓦(底瓦,盖 瓦),加起来整个屋顶 的厚度将近一尺。这个 厚度,冬天可以防寒, 夏天可以防热。冬暖夏 凉,也是有助于节能环 保的。
3、道路交通:旧城区中的大小胡同交错相通,表面上方便了胡同间的交流沟通,然而70年代后的私搭乱建,家门、
院墙外占公共交通空间、摆放杂物、乱停车辆的情况,使得原本较小的交通空间更加拥堵不堪。
市民观点
0 1
在走访中市民呈现出两种观点:一种
是希望胡同中的四合院、大杂院尽可能完 整保留。 另一种如菊儿胡同,历史上是妓女等 群体的居住区,认为影响不好,应全部拆 除。同时提出仿古建筑仿的尴尬,为何不 直接完整保留优秀建筑的疑问!中国国力 和对古建筑的重视程度,为何依然不能留 下这些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建筑?
胡同现状
0 1
电线
交通与电线
风化
现代修复
0 2
穿梭于胡同中时,有很好的发现和休闲感受,然而几个与青砖灰瓦不相符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 1、空调等现代化装置的引入:四合院的建成大多于元、明、清三代,虽经多次修缮、维护,但大体结构与形制仍基本 与旧时无异,而旧时的形制却并未考虑到为居民带来方便的现代科技。现代居住建筑在设计时就考虑到空调外挂机安 装后的整体造型,但胡同在建造时无法预见,导致其随处安置,不成系统,凌乱裸露在外,与古朴的四合院格格不入。 2、电线的接入:电线的接入在胡同建造时也是难以预料的,电线交错裸露于上方,杂乱无章,不成系统,不仅美感欠 佳,还存在安全问题。
0 2
0 1
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 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 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 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 一般南房低于北房,建筑的南墙低于北墙。主要是为了保证 四合院中的正房拥有充足的采光。在四合院中东西厢房的采光弱 于正房。四合院一般西北高东南低,院门开在东南角,不仅有风 水学的讲究,也有助于院落整体的排水。与整个北京的排水系统 也是一致的。
0 2
从建筑师的角度而言,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主义建筑成了20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师的创作理念,将古典建筑符 号运用在建筑上,力求站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上,以求达到发扬本土特色,从自身角度传达传统民居建筑 的审美价值,并渴望使用者从中体会民族文化自豪感。 从居民的角度而言,传统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他们在克服困难,希望城市规划尽可能 保留优秀的民族建筑。 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北京建城的4个要点即为国家首都、世界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3
4
不同意见的提出看到了人民对民生和文化的重视,而这些思考也将继续。
Thank You
...
0 4
庭院
北方四合院中一般有较多的庭院,建筑都是围 绕庭院进行布置,建筑的各部分东西厢房以及南方 都通过庭院获取采光。四合院中的影壁除了遮挡外 人视线外,也可反射更多的光线进入南房中。
屋顶
四合院的屋顶形式主要是坡屋顶,坡屋顶的坡度一般在 27°~30°之间,前后主体的坡屋面形成类似漏斗的形状, 使更多的阳光能照射到建筑物的间隙胡同中,以及庭院内, 便于采光,同时又能减少太阳辐射对屋面的影响,加上屋面 的青板瓦正反相扣的铺叠方法,檐口抹灰的做法,太阳辐射 对室内的影响不大,可以起到隔热防晒的作用。
活。建成后,每组建筑基本保留了大院落的组合形式,较好地延续了旧有的邻里交往方式,最大限度地维持了原有的胡同传统结构,继续保 持了以往四合院传统住宅院落的地域空间。在立面外形方面,维持了原有风格,被社会称为“类四合院”或“楼房四合院”。
改造前
改造后
总结
0 1
总结
1 2
而位于北京二三环间的西城区,其旧城胡同居住容纳量却很低。 这就导致建筑与规划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将古城区面积缩小,对 区内不符合现代生活的四合院进行重新规划与改造,应用现代技 术适应新文化需求。
以北京胡同现状浅析传统民
居的保护与改造
基本介绍
0 1
北京胡同的基本格局来源自元 代大都时期,按照《周礼 考工记》 记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 特点表现为,北城胡同大多沿 袭元代城市规划,横平竖直,而南 城的胡同则受河道走势影响,以及 商业往来道路走向,形成了很多非 正南正北的胡同。胡同作为北京城 的主要道路形式,对北京历史文化 起到了载体的作用,而且形成胡同 的四合院,则是体现了封建社会的 人文思想。
0 3
当剔除掉历史性这一点,胡同这种建筑群留给我们的是什么?是建筑本身,不添加人文色彩的,仅仅灰 墙灰瓦的建筑本身。这也是还原民居建筑的始发点,即为人建造的,用于居住的建筑。 接下来谈的保留是经过修缮的以及他的用途。这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传统民居散布全国
各处,数量多、规模大,不加以任何使用途径的保留是不现实的。但继续用于居住或是形成旅游景点,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