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理学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明道,南宋大儒之一,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有着启迪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提出了“心即理”、“理在人心”等重要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和本质,才能获得知识。

朱熹倡导人们要用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抵制主观臆断,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

对于人类的智能,朱熹认为,“心即理”,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本质就是理性,而非靠外部的知识来增强。

因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靠本心的理性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在人心”。

朱熹认为,理并不是某个超自然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这个理性是人类的根本,它源自于上天的秩序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秘物质。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是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天地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本性,而人的心灵是能够理解这些秩序的,如此就成为了人用智慧认识世界的起点。

总之,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应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实践是融于知识中的,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朱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理智是基于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的,依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认知自然。

正是这些深厚而微妙的思想,成就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遗产。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

朱熹的理学思想及评介张志强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婺源人。

他在程颢、程颐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庞大、严密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

相应地,他本人也成为封建社会后期思想影响最为深远的哲学家,后人为纪念朱熹在思想上的贡献,谥其为“朱子”;又因朱熹生于福建尤溪,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被称为“闽学”。

朱熹治学严谨,对经学、史学、文学等文化典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著述颇丰。

主要著作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四书集注》、《太极图谱解》、《西铭解》、《通书解》等。

朱熹思想是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内核,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并且成为了那个时代思想的范型。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朱熹思想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思维高度。

可见,首先应对朱熹的思想做一种全面、多角度的审视,以理解其思想体系的性质及意义。

一、理本气末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在前期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中,儒家着重于伦理实践而缺乏哲学论证,佛学、玄学精于思辨,可流于空无。

在唯物主义思想的批判下,唯心主义思想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就是把出世的神学变为入世的哲学,着重于本体思辨和现实的纲常内容。

随着二程的理一元论与张载的气一元论的辩论,理气关系问题的争论很大。

二程认为,“虚皆是理”;张载则与之针锋相对,认为“虚空皆气”。

可见,哲学把理气关系的思辨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不仅对理气孰为先后作出承诺,而且要让理气有一个更好的结合度。

这个任务朱熹完成了。

朱熹认为,哲学在论证精神本体时,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有”或某种特殊的“物事”。

由此精神本体异化为“一物”而不能成为万物的本体;或者把精神本体规定为“无”或“空”,使得精神本体的存在虚无化。

朱熹认为,要重新解释“理”,以摆脱精神本体存在的困惑。

在朱熹看来,“以理言之,则不可谓之有;以物言之,则不可谓之无”,“无极而太极,正所谓无此形状,而有此道理”。

显然,经过朱熹的再解释,理既不是简单的有,也不是简单的无,而是有无的统一。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朱子,是中国理学的重要代表,被后人尊称为“理学圣人”。

他在宋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奠定了儒家思想传统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旨在复兴与发展儒家经典,以经学为基础,把儒家的核心教义进行了整理和梳理,并加以解释和阐发。

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推崇“诚意”的原则,强调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性,追求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人们的善性常常被摧毁和扭曲。

为了恢复人性的善本性,必须进行教化和修养,通过学习经典,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得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中,他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经典的道理,然后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他反对空谈理论而不付诸行动,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强调仁义礼智四德的统一,认为个人应积极地履行社会角色和责任,并追求共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他主张以孝道为基础,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认为只有坚守传统的道德准则,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尽管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他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他将儒家经典重新梳理整理,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理学教义。

他的学说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追求知行合一的境地,注重社会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

他的思想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尊崇,他的理学思想在宋元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集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的精华,对理学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就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气、心思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又是由理构成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朱熹还特别强调了“心思”在认识和道德上的作用,认为心思是认识和道德的源泉,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心思,使之清净无染,去糟粕留精华。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中,可能被败坏。

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就需要借助于理学思想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心思的纯净是修养的重点,只有纯净的心思才能使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情欲私欲所困,从而得以达到圣人境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之得到了一次新的充实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哲学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对中国哲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尽善尽美,他强调理学思想的纯粹性,却忽略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的科技和学术发展滞后了一定的时间。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性和心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人的性是人的本质,是人和盛天地间的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品质。

朱熹认为,人的性本善,通过修养心性,可以使心性趋于完美,使个体和谐发展。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思考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这也是在强调心性的修养和提升。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将知识贯彻到行动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在朱熹看来,学问的终极目的是应用于实践中,要将所学的道理用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中。

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他对于理学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理和气的关系。

他认为,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道理,理和气是相互贯通的,是相互影响的。

朱熹主张,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流动形式,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形成了共通的规律,人应当依循这些规律来修养心性,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敬天爱人的精神。

他认为,人应当尊敬天地、尊重他人,依循道义,追求真理,在此基础上实践仁爱之道。

朱熹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恶者,其仁之不敬也”等观点,展现了他对于敬天爱人的重视和强调。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哲学,秉承儒家的理论、实践和修养精神,倡导“格物致知”,主张“知行合一”,注重理和气的关系,强调敬天爱人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理学发展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年-1200年)是中国宋代理学的代表人物,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理学体系中,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核心观念,强调人们通过反思和观察物质世界来实现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他理论的核心观念。

格物致知意味着通过观察物质世界来获得知识和道德修养。

朱熹认为,人们应该更加关注现实世界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达到深入了解和理解的目的。

这种观点与以往儒家学说重视经典和先贤的观点有所不同,朱熹强调个人对于事物的观察和思考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与世界直接接触,借助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方式,人们才能真正了解和认知世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实践和行动,知识就是空洞的。

朱熹主张思考和实践要结合起来,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知识,才能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和修养。

这种思想在中国儒家传统中是独树一帜的,它打破了传统上把知识和行动分割开的观念,提出了促进个人修养的新途径。

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

他认为,天理是宇宙间存在的普遍规律和道德准则,人们应该遵循天理去行事。

他也强调了人的欲望是制约人们修行的主要因素,为了实现真正的人性和道德完善,人们应该努力抑制和消除自己的欲望。

这种思想表达了朱熹对于追求真理和修养道德的高度要求,同时也强调了个人修行中需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和物质的追求。

而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思想不仅对儒家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后来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实质上提出了“实证主义”的基本观念,这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后来中国古代哲学的演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后来中国哲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观念,强调通过观察和思考物质世界来实现自己的知识和修养。

其理学体系强调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文化官员。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理学家之一,被誉为理学大师。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朱熹的理学思想概述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围绕“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两个核心理念展开。

他主张通过研究事物的本原和本质,以及人类的道德规范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他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并试图通过理学来弥补儒学中的一些缺陷。

二、格物致知朱熹强调“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他认为,要真正了解世界和人性,就必须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来达到真知。

朱熹注重对事物的实证研究,强调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而不是仅仅依靠理论和推理。

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原理。

三、诚实守正朱熹主张“诚实守正”,他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规范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应该以诚实正直为原则,并努力追求善良和正义。

朱熹提出了“心外无物,心内无欲”的理念,强调内心的清净和超越物欲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修身养性,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四、理学与儒学的结合朱熹将理学与儒学进行了紧密的结合。

他借鉴了儒家经典中的一些思想和观念,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他将经典的解释与个人的体验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体系。

朱熹通过对经典的深入解读和反思,试图通过理学来解决儒学中一些概念的不足和理论的问题。

五、朱熹理学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得到了后世儒学家的广泛传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朱熹的理学对后世的哲学、教育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六、总结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和“诚实守正”为核心,强调通过实证研究和道德修养来实现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年),字复之,号显宅,南宋理学学派的创立人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学中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说为后世所称为“朱子学”,是中国儒学的主流思想之一。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宣扬和发展的,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心学、格物致知、诚意及行。

朱熹的心学是他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他认为心灵是人的核心,是思想、感情、意志的源泉。

朱熹强调人性的本善观念,认为人的天性具备善良和正直的本性,只要加以修养和教育,就能够达到完善自我的目标。

他提倡“心正则道正”,认为心灵的纯净和善良是道德的基础。

朱熹还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将知识和行动结合起来,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对道德的理解和实践,才能真正获得道德的教化。

朱熹的格物致知理论是他的重要思想之一。

他认为人应当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表象,从中去寻找规律和真理。

他秉持“格物致知”的观念,主张通过实际的经验和观察来获得知识和真理。

他认为只有对事物的真正了解和认识,才能从中推导出正确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对后世的科学研究和教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朱熹的诚意及行思想强调人的真诚和行动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以真诚的态度对待他人和事物,不作假、不虚伪,通过实际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追求。

朱熹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道德和人的价值,才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安宁。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通过提倡心学、格物致知和诚意及行的理念,对社会的道德和人的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倡的以心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内心的完善,对后世的道德教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主张用实际的观察和研究方法来获取知识和真理,对科学研究和教育也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朱熹的诚意及行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强调人的真诚和实际行动的重要性,提倡对他人和社会持正面和积极的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社会科学版) 2010 年 11 月 第 27 卷 第 6 期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Nov. 2010 Vol. 27 No. 6
朱熹理学体系研究
王国良,李瑞瑞
( 安徽大学 哲学系,合肥 230039)
摘 要: 朱熹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创新,同时兼采众说,建立起一
不容混淆的区别。“说这形而下之器中,便有那形 体。一个晶莹剔透的理概念的出现,表现出儒学的
而上之道,可; 若便将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则 形上本体思维已达到佛学思辨的高度,表现儒佛道
不可。”[4]2024 理气的关系也可作道器关系解。
在本体论方面已融为一体。一般认为,这是程朱理
作为形上形下的理气关系,主要是本末、体用的 学汲取佛教华严宗理事说的有益思维成果而达到的
了张载的气化学说,第一次全面讨论了理气关系,提 “盖气则能凝结造作”,“气则能酝酿凝聚生物也”;
出了系统的理气论,使理学形而上学的体系得以最 “天地间人物草木禽兽,其生也,莫不有种,定不会 终确立。朱熹正式把理气问题结合起来,具体而细 无种子自地生出一个物事,这个即是气”[2]116 。气又
微地探讨了理气关系问题,为理学体系的成立创建 与阴阳、五 行 相 联 系,“阴 阳 是 气,五 行 是 质,有 这
虽然能凝聚生物,但却是按理的原则来凝聚生物。 熟后,只除了这道理是真实法外,见世间万事,颠倒
朱熹 认 为,就 一 般 事 实 来 说,理 气 互 相 依 存, 迷妄,耽嗜恋着,无一不是戏剧,真不堪着眼也。”又
“理未尝离乎气”[2]115 ; 才说理便有气,理气始终不 答人书云: “世间万事,须臾变灭,皆不足置胸中,惟
能相离。“理又非别为一物,即存乎是气之中; 无是 有穷理修身为究竟法耳。”[5]296 道家视世间万事为自
气,则是理亦无挂搭处。”[2]115“如阴阳五行错综不 然流转,庄子妻死,他可以鼓盆而歌,以为庆贺其妻
失条 绪,便 是 理,若 气 不 结 聚 时,理 也 无 所 附 重归大化; 佛家视大地山川为幻妄,朱熹也说世间万 着。”[2]115 不能说有一个阶段只有理而无气或只有气 事须臾变灭,只有操持把定理为真实法,他确实将儒
系,理毕竟为主、为本,气为次、为从属。他说: “天
理和气都是高度抽象概括的产物,但代表两种
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 不同意义的存在。理是通过思维( 心) 把握的观念
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 性存在,气则主要是可由闻见直接感觉到的物质性
之生,心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其 存在。前者是“形而上者”,后者是“形而下者”。形
个前无古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就是由互相联系、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的一个相对
完整的理论系统,即理与气; 天理与人欲; 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道心、人心; 公与私; 义与利; 王道与霸道。
关键词: 朱熹; 理学体系; 形而上; 形而下
中图分类号: B244. 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 920X( 2010) 06 - 0006 - 07
朱熹全面继承了北宋以来的儒学思潮,对北宋 他同时代的思想流派的交锋与融摄,如与湖湘学派 五子之学进行加工、整理、提炼、锻造,进行综合创 关于“中和”与“仁”说的论争,与陆象山心学学派的 新,同时兼采众说,“综罗百代”,建立起一个前无古 论争,与陈亮、叶适的事功学派的辩论等。他们之间 人的集大成的理学体系。朱熹理学体系的基本构架 互相辩论,切磋学术,或集会、或访问、或通信,往来 就是由互相联系、基本上是两两相对的范畴组成一 密切,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朱熹综合批判吸收了同 个相对完整的理论系统: 理与气; 天理与人欲; 天命 时代学者的思维成果,融合儒释道及诸子各家之学, 之性、气质之性; 道心、人心; 公与私; 义与利; 王道与 而归宗于儒,建立一个兼容统摄释道,把宇宙、自然、 霸道。朱熹作为集大成者,把北宋理学中有创见的 社会、人生、形上世界、现实世界、意义世界与可能世 合理性因素全部吸收进来,但又不是简单的兼收并 界融为一体的庞大新儒学体系,是中国哲学文化发 蓄,不是将各种思想排列组合拼凑在一起,而是经过 展的一个高峰。特别是朱熹系统整合儒释道,成功 批判、改造和扬弃后的一次系统的、创造性的总结, 地回应了佛学的冲击与挑战,证明中国文化对外来 是在前人思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精密的理论创造的 文化具有充分的消化吸收的能力,从一个方面表明 有系统的哲学体系。朱熹思想体系的形成还包括与 了中国文化的伟大胜利。
On Zhu Xi’s Research of Neo-Confucianism System
WANG Guo-liang,LI Rui-rui
(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Abstract: Inheriting the Confucian theories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nd innovating those of “Five Scholars”which he categorized and re-interpreted,Zhu Xi established a Neo-Confucianism system which surpassed all the others' before him. It was basically composed of the relative but conflicting concepts,including “Li”( objective principle) and “Chi”,“Tian li”( heavenly principle) and “Ren yu”( human desire) ,“Tian ming zhi xing”( in-born nature) and “Qi zhi zhi xing”( the physical nature ) ,“Dao xin”( the heart of Tao) and“Ren xin”( the heart of man) ,“Gong”( unselfishness) and “Si”( selfishness) ,“Yi”( justice) and“Li”( profit) ,“Wang dao”( benevolent rule) and“Ba dao” ( rule by force) . Key words: Zhu Xi; Neo-Confucianism system; metaphysical; physical
提高到和理相对等的地位。张载把气提到主要地 “实理”,而不是等同于佛家的“空理”。
位: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太虚即气”,并以气本
朱熹所说的气,主要是指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
体说否定佛、道的空无说。但张载很少讲理气关系, 材料,是标志一般物质实在的范畴。“一元之气,运 只是在讲“存天理灭人欲”时讲理。朱熹批判吸收 转流通,略无停间,只是生出许多万物而已”[2]117 ;
了宇宙论基础,确立了形而上学本体论根据。理气 质,所以做得物事出来。五行虽是质,他又有五行之
与太极、阴阳、道器关系问题是同等层次问题。
气做这物事,方得”[2]123 。朱熹不像张载那样视气为
朱熹认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二者缺一不可, 本体,而是将气视作生成万事万物的具体材料。它
理气同时存在而无始无终。但二者不是对等并列关 有形体,有方所,能造作,能凝聚生物。



绪”、“条 理”,“阴 阳 五 行 错 综 不 失 条 绪,便 是
公 义 王道 未发 中 德性之知





霸道

已发



闻见之知
理”[2]116; “理是有条理,有文路子”[3]237 。关于理的 这些随缘解说,归纳起来有法则、原理、本质、规律、 原因、动力、必然性等意义。在朱熹看来,这许多方 面的意义是互相贯通的,都可以用理字来表述,其内 涵则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作解释。
收稿日期: 2010 - 08 - 27 修回日期: 2010 - 09 - 20 作者简介: 王国良( 1956—) ,男,江苏江都人,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瑞瑞( 1986—) ,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大 学外语学院教师,硕士。
第6 期
王国良,等: 朱熹理学体系研究
7
1 理与气
且从理上说气”[2]114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熹原则上 认为,理气不可分离,共同构成世界万事万物,但理
性其形,虽不外乎一身,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 可乱也。”[1]《答黄道夫》“天 下 未 有 无 理 之 气,亦 未 有 无 气之理”[2]114。“有 是 理 便 有 是 气,但 理 是 本,而 今
而上者无形无象有此理,形而下者有形有象有此物。 前者是抽象存在,后者是具体存在。任何事物都是 抽象与具体的统一。天地日月、人物草木、禽兽,都
关系,即理本气末、理体气用的关系。也就是它们有 纯粹形上之维的高度。而陆王心学主要得益于禅宗
主次的逻辑关系。理是形而上者,起决定、支配、根 的“自性即佛”的思维方式。
本作用; 气是形而下者,处于从属、听命、被支配、被
朱熹曾说过一段颇为意味深长的话,表明他的
构造的地位,是质料、材料,没有自己的规定性。气 境界已达到儒、道、佛三教合一的高度: “看得道理
学“天人合一”理论的基础,是理学体系得以成立的 或普遍原则。“若理,则只是个净洁空阔底世界,无 绝对根据,因此必须首先探讨理气及其相互关系。 形迹,它却不会造作。”[2]116 即理本身无情感,无意
理和气是理学中的两个主要范畴。二程对理气 志、无思无德。理的这种特征类似于“空”,但又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