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代表人物及作品
理学十大学派简介

理学十大学派综述一、内容心理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德国,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冯特(1832-1920)是近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心理学史上他的名字与心理学的独立和实验(内容)心理学的建立直接联系在一起。
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二、意动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息息相关。
可以说,冯特的内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布伦塔诺1838年1月16日出生于德国望族,他的学生斯图姆夫、厄棱费尔和弗洛伊德等均是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意动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内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l)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三、机能心理学派广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包括意动心理学派、符茨堡学派、日内瓦学派、行为主义和哥伦比亚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等。
狭义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主要指美国的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实用主义心理学派)。
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詹姆士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
把生理条件和心理现象都包括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中。
反对冯特式心理学的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各种元素,提出意识流的概念。
杜威的心理学为美国狭义的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其心理学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心理活动是一个连续的整体,是一个连续的整合的活动。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2、意动心理学派:意动心理学产生的直接原因和特的容心理学息息相关。
可以说,特的容心理学是促成布伦塔诺意动心理学的直接动力。
意动心理学派与特的容心理学几乎同时产生,创始人布伦塔诺。
观点:布伦塔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感觉、判断等思维容,而是感觉、判断等思维活动,即“意动”,并将“意动”概念作为中心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
布伦塔诺把意动基本上分为三类:(l)表象的意动(感觉、想象),如我见、我听、我想象;(2)判断的意动(知觉、认识、回忆),如我承认、我否认、我知觉、我回忆;(3)爱憎的意动(感情、希望、决心、意向、欲望),如我感到、我的愿望、我决定、我意欲、我请求。
三类之中以表象的意动为最根本的,其他的两类是在这一类的基础上形成的。
布伦塔诺的研究方法是和特不同的,布伦塔诺不反对使用实验方法,但是他的主要方法是观察而不是实验,即自我观察。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是由特的最忠诚的学生铁钦纳于容心理学派形成近20年后在美国建立的,是容心理学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但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决不等同于容心理学派,二者无论在形成的时间、地点以及研究方法和具体容上,都存在着差异。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与铁钦纳的个人努力有重要关系。
并在铁钦纳去世后衰退。
并在与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论战中得到发展。
观点: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省法分析意识的容或构造,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如何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评论:构造派是心理学史上第一个应用实验方法系统研究心理问题的派别。
在他们的示和倡导下,当时西方心理学实验研究得到了迅速传播和发展。
把心理学看成一门纯科学,只研究心理容本身,研究它的实际存在,不去讨论其意义和功用。
所以极为狭隘。
从反面推动了其他心理学派的兴起和发展。
4、机能主义心理学派:1、詹姆士詹姆士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生活的科学,研究心理生活的现象及其条件。
简述朱熹的学术著作及主要观点

简述朱熹的学术著作及主要观点朱熹简介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梁谷,是南宋文学家、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
他是中国南宋时期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也是中国理学学派的代表人物。
朱熹在哲学、教育、文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他的理论体系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新的学说,被称为“朱子学派”。
他的理论对中国千余年的哲学发展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宋明理学中,朱熹的理论被奉为正统。
朱熹的学术著作朱熹的学术著作较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尔雅》、《春秋公羊传》、《四书集注》等。
《尔雅》《尔雅》是朱熹从《广韵》整理而成的一本词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词典之一。
《尔雅》收集了许多词语和成语,里面还有一些注解,对于古代人们的生活习俗、文化等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春秋公羊传》《春秋公羊传》是朱熹所注的《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之一。
《春秋公羊传》是春秋时期公羊高和羊舌氏的世系和历史记载,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朱熹在注释中,对各种古代人物、事件作了详尽的注解,使得整个《春秋公羊传》呈现出一种非常清晰、严谨的学术风格。
《四书集注》《四书集注》是朱熹的一部著作集,主要注释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这些著作都是儒家经典。
这部作品被誉为地位崇高的注疏体著作之一,对于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其中,朱熹对“诚”、“道”、“天”等概念作了重要的阐释,在后来的理学派中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朱熹的主要观点思想体系朱熹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其理论体系上,这个理论体系是他从程颐、周敦颐等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再加入自己的思考所形成的。
他在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都作出了很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大学之道等,在他的著作《四书集注》中有所体现。
教育理念朱熹是中国古代教育家之一,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围绕着“治学”、“尊师”、“格物致知”等理念。
宋明理学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笔记
1.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 儒学出现危机,其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三教合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
佛、道的迅速传播,儒学出 现危机。但三教彼此在反复 辩驳中也相互吸纳、渗透。 到了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 盛,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 佛或三教并修,出现了“三 教合一”的趋势,为宋明理 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 的土壤。最终儒学的发展进 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材料五:良知即天理。 材料六:
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 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 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 材料七: “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
二、宋明理学
(二)陆王心学: 笔记
1.代表人物: 陆九渊(南宋) 王守仁(明)
二、汉代——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魏晋至唐宋——受到挑战,三教合一
三、宋明——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思考:从政治、文化和经济角度探讨与宋代 理学的产生相关的因素是什么? 笔记
1.政治:宋代加强中央集权要求统一思想; 重文轻武,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2.文化:儒学的危机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传统儒学不适应时代要 求;佛、道盛行,挑战儒学; ②唐宋时期,儒学在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吸收 佛、道思想,逐步哲学化、系统化; 3.经济:经济迅速发展,科学进步,引发理 学家对自然界及社会的思考。
儒(根本)
(目的)
(4)实质: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的新儒学
鲁迅:翻开历史一 查…满本都写着两 个字“吃人”。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心理学三大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心理学流派大致有: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存在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功能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
这些流派着重于心理本质的探索,是其基本理论部分。
下面对这些流派进行逐一分析,实际这种种流派都是着重心理现象、过程或功能的某个环节,而忽落其他环节所引起的,是片面、局部或环节性的研究,没有进行整体、全面或本质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侧重于心理外化的一个表现(行为)进行研究。
心理通过神经系统来支配肌肉收缩和舒张产生动作,从而产生行为。
心理的这种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心理发挥作用的主要而且明显的渠道。
心理发挥作用的方式还有许多渠道,例如:谈话、书面语言和眼神等。
实际上,心理通过神经系统表现于外的整体现象是体态,行为是从体态之中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这个分支被优先发展而且突出出来,以致掩盖整个体态。
体态的其他分支好比星辰,而行为就好比太阳,行为掩盖了其他分支的光芒,人们往往是从明显而突出的部分着手来研究的,所以行为在心理学研究中被突出出来。
甚至以研究行为来代替心理的研究,把心理学定位为研究行为的科学,这是研究方向的歧化和膨胀。
行为主义心理学只是对心理的一个外在现象的研究,心理表现的整体是体态,体态还有其他形式----言谈、书面语言和眼神等等,近年来语言心理学的兴起就是一个明证。
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侧重方向是潜意识功能的探究,确切的说是对压抑在潜意识中的伤害意识的研究。
而心理的其他方面都很少涉及。
其实潜意识与意识的界限并没有弗洛伊德所说那样明显。
比如边骑自行车边看风景,骑自行车的行为控制可以根据情况变化随时出入潜意识。
本质上意识也是潜意识,意识的内容一旦不被注意就压入潜意识,变成潜意识的内容。
人的绝大部分行为是受潜意识控制的,受意识控制的行为只占很小的比例,这样有利于一个人同时从事多项运动,更深刻讲有利于人类适应自然,人的心跳、呼吸和眨眼等基本生理活动都是受潜意识控制的,这有利于减轻意识的压力。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心理学主要流派及代表人物 1、内容心理学派: 19世纪60年代,内容心理学在德国产生。
内容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费希纳和冯特。
费希纳受赫‘尔巴特的启发,认为心理是可测量的。
经过许多实验和推导,他把感觉强度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概括为如下公式:S=C*log(R/R0),其中S-感觉强度;C-适用于不同感觉中的每个感官的常数;R-刺激强度;R0-在阈限的刺激强度。
在心理物理学的研究中曾创造了三种心理测量的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
费希纳把物理学的数量化测量方法带到心理学中,提供了后来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工具。
冯特将内省实验法引入了心理学。
由于冯特的努力,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以后,世界各国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莱比锡学习心理学的实验方法。
这些学生学成回国以后,成为各国心理学发展的先驱人物。
他为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观点:内容心理学派主张对人的直接经验进行研究。
所谓直接经验就是人在具体的心理过程中可以直接体验动的,如感觉、知觉、情感等。
不过,冯特这里研究的并不是感觉、知觉等心理活动的本身,而是感觉或知觉到的心理内容,即感觉到了什么,知觉到了什么。
冯特认为,人的这种直接经验(心理或意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
评论:冯特把经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以经验取代客观现实,把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当成主观经验,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在研究方法上他归根结底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内省法,内省的成分在他的方法中仍占一定比例。
既然依赖于个体的直接经验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那么抛弃内省就无法探索这种经验,这是冯特无法解决的矛盾。
冯特使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从此开辟了“科学的一个新领域”,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
冯特的内容心理理论观点,后来被他的学生铁钦纳带到美国,并于19世纪末在美国发展形成了一个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与冯特观点相似但又有区别的较大学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
高考必考的文化常识

高考必考的文化常识★晏殊,字同叔,开创北宋的婉约词风。
词集《珠玉集》,词作《蝶恋花》中有名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谥号元公。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开山鼻祖)。
代表作《爱莲说》、《太极图说》等。
★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和他的弟弟程颐(字正叔, 号伊川,,世称伊川先生)向周敦颐学习理学,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
周邦彦被尊为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白石道人)、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
姜夔是格律派的宗主。
该词派尚雕琢,重音律、求典雅。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
北宋后期,形成了一个以杜甫为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宗的诗歌流派。
该流派崇尚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
★李清照的理论著作是《词论》,词集是《漱玉词》,李清照的词被称为“易安体”和“漱玉体”。
★明初诗文三大家:刘基(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宋濂(主修《元史》,代表作《送东阳马生序》。
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高启★“前七子”和“后七子”是明代中叶的复古主义的诗文流派,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主张模拟古人。
对于打击“台阁体”雍容典雅、千篇一律的文风有一定积极意义。
前七子的代表作家是李梦阳和何景明;后七子的代表作家是李攀龙、王世贞、宗臣等。
其中宗臣的《报刘一丈书》是其中的佳作。
★“公安派”: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代表作家袁宏道(字“中郎”)、袁中道、袁宗道(并称“三袁”)。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公安派的“性灵说”和李贽(李卓吾)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唐宋派:是明代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理 材料一: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
的 本 质 和
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 材料二:其(理)张之为三纲,其 纪之为五常。
表 材料三:诚意、正心、修身、治国、
现 齐家、平天下。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什么?它反映于哪些领域?
“”
穷 材料一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朱既熹多,
理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二程遗书》
三教合一
白马寺
道家神仙
龙门石窟
江甫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道盛行的缩影──另类皇帝梁武帝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 主。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 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 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 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陶称为 “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 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 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 达到戏剧性的高潮。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 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儒(根本)
(目的)
程
朱
宋理
明学
理
学
主
要 流
陆
派王
心
学
程
程
朱
颢
颐
熹
陆
王
九
守
渊
仁
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 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都曾在此讲学
1、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一词的由来: 程颢、程颐对理学的发 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并 成为集大成者。所以将其通称为“程朱理学”。
(2)主要思想观点
A、理的本质:世界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 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理学思想武夷书院理学又称道学,是以研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
在宋朝,学术上造诣最深、影响最大的是朱熹。
他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成为宋代理学之大成,其功绩为后世所称道[3],其思想被尊奉为官学,而其本身则与孔子圣人并提,称为“朱子“。
朱熹撰《周易本义》列河洛、先天图于卷首,又与弟子蔡氏父子(蔡元定、蔡沉)编撰《易学启蒙》笃信和诠释河洛、先天之学,后世皆以此立言,阐发朱子的河洛先天思想。
在元朝、明朝、清朝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更趋完备的意识形态。
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标准取士,朱学定为科场程式。
明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
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精神支柱。
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朱熹的学说,也对后来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有深刻的影响。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正是在朱熹哲学基础上的突破。
理气论朱熹的哲学体系以程颢兄弟的理本论为基础,并吸取周敦颐太极说、张载的气本论以及佛教、道教的思想而形成。
这一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或称“道”、“太极”。
朱熹所谓的理,有几方面互相联系的含义。
理是先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形而上者。
[4]他认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
他认为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一,这就是“太极”。
理是事物的规律。
[5]理是伦理道德的基本准则。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一。
“太极只是一个理字”。
太极既包括万物之理,万物便可分别体现整个太极。
这便是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每一个人和物都以抽象的理作为它存在的根据,每一个人和物都具有完整的理,即理一分殊。
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朱熹又称理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理的总体,即总万理的那个理。
气是朱熹哲学体系中仅次于理的第二个范畴。
它是形而下者,是有情、有状、有迹的;它具有凝聚、造作等特性。
它是铸成万物的质料。
天下万物都是理和质料相统一的产物。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
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属第二性。
[6]动静观气分化为物过程中的重要运动形态。
朱熹认为由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无穷。
他探讨了事物的成因,把运动和静止看成是一个无限连续的过程。
时空的无限性又说明了动静的无限性,动静又是不可分的。
这表现了朱熹思想的辩证法观点。
朱熹还认为动静不但相对待、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朱熹还论述了运动的相对稳定和显著变动这两种形态,他称之为“变”与“化”。
他认为渐化中渗透着顿变,顿变中渗透着渐化。
渐化积累,达到顿变。
格物致知论朱子语类“格物致知”出于《大学》“致知在格物”一语,原无认识论意义,基本上是讲对一般道德的体认。
明确从认识论的意义上解释“格物”的第一个人是程颐。
他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
犹日穷其理而已矣。
”(《二程遗书》)朱熹继承了二程的说法,并建立了更系统的格物穷理说。
他通过对“格物致知”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认识论思想。
[7]从认识的目的来看,朱熹讲“格物致知”是为了当圣人[8]。
认为若做不到“格物致知”,无论如何都是凡人,只有达到“物格知至”,方可进入圣贤之域。
“格物致知”的具体内容是“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事故。
”(《文集》)这里的“天理”主要是指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人伦”、“圣言”、“事故”则是天理的阐发应用。
朱熹认为,如果放弃对天理的追求,只把精力花在草木、器用的研究上,那就如象散兵游勇那样,回不到老家。
他说:“兀然存心乎草木、器用之间,此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成饭也。
”(《文集》)在“知”“行”关系上,朱熹主张“知先行后”。
朱熹的知行观,是指儒家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实践。
由于道德实践需要封建伦理指导,因此“知为先”。
又因封建伦理不能只流于空谈,所以“行为重”。
“知先”“行重”是实践道德的两个方面,有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如果从认识的角度看,“知先行后”颠倒了主次关系。
认识来源于实践,知行之间应以“行”为第一性。
“知为先”的主张显然是错误的。
至于所谓“行为重”,虽有其合理因素,但它强调的人性二元论之性”两种,认为人性的善恶是禀气不同所造成的。
朱熹对此说十分赞赏,认为这个思想“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发明千古圣人之意,甚为有功。
”(《语类》)二程继张载后,对“天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作了区别。
在张、程思想的基础上,朱熹又全面论证了“天命之性”浑然于天空,于人一旦形成,便附于人体,成为先验禀赋于人心的仁、义、礼、智等封建道德,是先天的善性所在,人人皆有,故名“天命之性”。
人体形成之时,必禀此气,由于气精粗、厚薄、清浊、久暂的不同,就产生了善恶、贤愚、贫富、寿夭的不同和性格上的差异。
它有善有恶,名曰“气质之性”。
上述二性并存于人身,这就是朱熹的人性二元论观点。
教育思想论述教育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容和方法。
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璞”。
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认为,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对于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
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
他的《四书集注》被明清两代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朱子读书法朱熹题赠门人彦忠彦孝诗册册页“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法所作的集中概括。
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
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
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
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反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
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
所谓“持志”,就是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
科学思想朱熹阐述“格物致知”时说:“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
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须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
然而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地理、生物、农业、气象等万事万物都应该研究。
为其科学思想的来源之一。
朱熹著有《参同契考异》,并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过实际的考察和研究,如从对高山螺蚌壳的考察去研究地球的变化等,如月用胶泥制作过立体地图。
朱熹学生黄斡在《朱先生行状》中称朱熹“至若天文、地志、律历、兵机,亦皆洞究渊微。
”朱熹67岁时曾回忆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
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
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
到而今也未知那壁后是何物?”从小就关心天文问题,甚至思想得几乎成病,至老都在思量天地壁后是何物。
这都说明,他把理学推向鼎盛时期,使儒学的哲学化达到很高的水平,是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思想作基础的。
朱熹重视观察实证:“历法恐亦只可略说大概规模,盖欲其详,即须仰观俯察乃可验。
今无朱熹曾详细地描述了自己设想的一种可以使人进入其中观看天象的庞大的浑天仪——“假天仪”。
他设想设计一个球体类似天球,球体内部标上星辰位置,人进入球体内部,随着球体的转动人可以随之观察星辰。
“极星出地之度,赵君云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却只差八度也。
子半之说尤可疑,岂非天旋地转,闽浙却是天较各地北极星的高度及其与地中岳台的关系以证明大地的运动,表明了他通过对照比较各地不同的观测数据而进行怀疑思考的科学精神。
据乐爱国先生的研究,朱熹的《北辰辨》是专门讨论天球北极星座的论文;在《尧典》注中,朱熹讨论了当时天文学的岁差、置闰法等概念;在《舜典》注中讨论了早期的浑天说、浑天仪的结构,并详细记录了当时的浑天仪结构。
除此之外,朱熹对地质学化石、否认神创论、宇宙起源、地心说、大地自转、日食与月食、潮汐、雪花六角晶体形状、雨虹等的形成、地理对气候的影响、生物与人类起源、中医诊脉、农业生产结构、农作物布局及具体的生产技术等问题都有见解阐述。
周易本义也为朱熹言。
的义理。
就是要还《周易》的本来面目。
《象》下传、《文言》、《系辞》上传、《系辞》下传、《说卦》、《序卦》、《杂卦》)每翼为一卷。
“经”、“翼”共合十二卷。
成书定稿,朱熹将书名定为《周易本义》,将原稿割裂,重组成本之别。
易经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来源,而朱熹注解的《周易本义》是对孔子哲学思想的诠释。
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弟子心丧三年,庐于墓旁者百余室,因名其地为「孔为“宣父”,“宣”为谥号,“父”是美称。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赠孔子为“太生朱熹注解《周易本义》的宋朝之后,历代朝廷或政府对孔子的尊崇,有赠无减。
元朝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宗加衔“大成至圣文宣王”。
明朝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尊“至圣先师”。
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世祖尊“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侧立一尊重17吨、总高9.5米的青铜铸造的中国国家孔子像。
其中“9.5米”乃易经中的九五解的《周易本义》四卷本;《西京清麓丛书正编》和《刘氏传经堂丛书》它们都收入朱熹注四卷本;1986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周易本义.朱熹注》四卷单行本。
另有阳明《周易本义》四卷本。
因此其对中国“哲学”和“易学”研究也就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