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朱熹的详细人物介绍

除此之外,朱熹还是一位 文化传承者和发展者。他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 有着深入的研究和掌握, 并对它们进行了创新和发 展。他的诗歌、书法等作 品充满了文化内涵和艺术 价值,成为了中国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朱熹是一位卓 越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 化大师。他的思想和成就 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 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他的教育理念、文化 思想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和发展,都为人类文明的
导师:xxx
目录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他被尊称为"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生于福建尤溪,因其父朱松曾做过宋宁宗的侍讲官,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他自幼聪颖, 18岁时即中进士,此后踏上仕途。朱熹一生的仕途并不顺畅,多次因为政治原因被贬谪, 但这并未影响他投身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的热情 朱熹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并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集 理学之大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闽学"。他的哲学思想被后世认为是"正统派",强调"存 天理、灭人欲",对后来的教育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在教育方面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明明德", 以达到"止于至善"。他提倡教育的普及和实用性,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研究事物来获 得真知。他还强调独立思考和自学,认为这是达到"明德"的重要途径
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NEXT
在朱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坚韧和执着,看到了他对学术和教育事业的热 爱和贡献。他的思想和成就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宋:理学家 朱熹简介

宋:理学家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移居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字元晦。
宋朝理学家,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宋朝建炎四年(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于尤溪县城水南郑义斋馆舍(今南溪书院),乳名沈郞。
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
宋朝绍兴五年(1135年),五岁时,朱熹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
”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
向父亲问日、问天。
绍兴七年(1137年),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
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松病逝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今武夷山市)五夫好友刘子羽(朱熹义父),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屏山)、刘勉之(白水)、胡宪(籍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
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阳楼。
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
绍兴十八年(1148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
朱熹的诗词成就

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理学家,他的诗词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本文将从朱熹的诗词成就、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朱熹的诗词成就朱熹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极高。
他的作品以抒发情感、表达理学思想、描绘自然风光等为主要内容,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理学思维。
1、情感深沉,意境高远朱熹的诗词作品情感深沉,意境高远。
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对于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启示性,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引发深思。
2、表达理学思想,影响深远朱熹的诗词作品中蕴含着深刻的理学思想。
他的诗词中经常出现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体现了他的理学观念。
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后世的哲学、文化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描绘自然风光,意境优美朱熹的诗词作品中也有很多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读者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妙和生命的可贵。
他的描绘自然风光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二、朱熹的理学思想对朱熹诗词的影响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体现了他的理学思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于道德、伦理、修身等方面的思考和见解。
具体来说,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于他的诗词创作产生了以下影响:1、强调“理”与“心”的统一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理”与“心”的统一,认为人类应该通过内心的修养来达到与天理的合一。
这种思想在朱熹的诗词中也得到了体现。
例如,《春日》这首诗中,“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描绘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于自然界的美好感受。
而“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则通过对于春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理”与“心”的统一的理解。
2、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朱熹的理学思想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认为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学问的境界。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美学思想
•
朱熹的哲学体系中含有艺术美的理论。他认 为美是给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统一。基于 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的观点, 朱熹探讨了文与质、文与道的问题。认为文与质、 文与道和谐统一才是完美的。朱熹还多次谈到乐 的问题。他把乐与礼联系起来,贯穿了他把乐纳 入礼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理学根本精神。朱熹对 “文”、“道”关系的解决,在哲学思辨的深度 上超过了前人。他对《诗经》与《楚辞》的研究, 也经常表现出敏锐的审美洞察力。
Thank
you .
关于理学
•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 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 清中期以后逐渐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 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 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 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 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 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 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 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 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 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
一、朱熹出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今属福建 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 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 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 二、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 ,初任泉州同安 县主簿 。 • 三、淳熙二年(1175年 ),与陆九渊为首的另一 学派在信州(今上饶)鹅湖寺相聚,就两学派之 间的哲学分歧展开辩论。 • 四、淳熙五年(1178年),经宰相史浩推荐,朱 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知军。在任期间, 他募集钱粮赈济灾民,百姓得以安生。
二、哲学思想
朱熹

谢谢
朱 熹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3级 汉语言文学 黄晨涛 苏佳顺 林煜
人物简介/Introduction
朱 熹
人物生平/Life 主要成就/ Achievement 理学思想/ Thought 个人评价/ Evaluation
人物简
/ Introduction
介
朱熹【1130年(壬戌年)9月15日~ 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号晦庵, 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 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 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 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 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 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 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 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 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个人评价
朱熹的理学是对儒学的丰富和发展。他所建立的理学体系超过了北宋 五子,是孔孟以来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综合批判了同时代学者的思 维成果,融合了儒释道及诸子各家之学,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新儒学体系, 将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朱熹的理学系统整合了儒释道,成功地回应了佛学的冲击与挑战,证 明中国文化对外来文化具有充分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从一个方面表明 了中国文化的伟大胜利。 朱熹理学中的修养论和社会政治理论无论当时还是现在对个人和社会 的发展都有一定意义。 在朱学被召定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后,朱学便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 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 “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实质:理学是对儒学的更新与丰富 消极影响: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积极作用: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

南宋理学家朱熹简介及著作导读:朱熹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
[1] 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作朱子现存著作共25种,600余卷,总字数在2000万字左右。
主要有《周易本义》《启蒙》《蓍卦考误》《诗集传》《大学中庸章句》《四书或问》《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辨正》《韩文考异》《参同契考异》《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家礼》《近思录》《河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等。
《文集》一百卷,《续集》十一卷,《别集》十卷,阂人辑录的《朱子语类》一百四十卷。
朱熹的诗《春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司马光好学》《读书要三到》《偶成》《劝学诗》《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鹧鸪天·叔怀尝梦飞仙,为之赋此·归日以呈茂献待郎,当发一笑》《菩萨蛮·回文》《念奴娇·用传安道和朱希真梅词韵》《西江月·睡处林风瑟瑟》《满江红·刘知郡生朝》《水调歌头·联句问讯罗汉同张敬夫》《忆秦娥·雪、梅二阕怀张敬夫》《忆秦娥》《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水调歌头·次袁仲机韵》《鹧鸪天·江槛》《浣溪沙·次秀野酴醿韵》《水调歌头·不见严夫子》《菩萨蛮·次圭父回文韵》《南乡子·次张安国韵》《水调歌头·富贵有馀乐》《西江月·堂下水浮新绿》《好事近》《鹧鸪天》朱熹人物评价清康熙称朱熹: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

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也是儒学的转折点。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朱熹的简介以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朱熹的个人简介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江西婺源(今属江西上饶市)人,南宋时期的理学家和教育家。
父亲朱松是岳飞、秦桧同时人,曾得充福建政和县尉小官,携全家赴任,后调任尤溪县尉。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出生于南剑州尤溪,降世不久,其父升任朝廷秘书省正字职,但因反对秦桧主和,被逐出朝廷。
朱松回到福建建阳家中。
朱熹随父在建阳度过了他的童年。
侨寓建阳(今属福建)。
曾任秘阁修撰等职。
主张抗金,并强调备战。
被主和派韩侂胄等目为“伪学”。
平生广注儒学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均有贡献。
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颢、颐)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起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世称程朱学派。
其学认为:理、气不能相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又断言:“理在先,气在后”;“有是理便有是气,但理是本。
”强调“天理”和“人欲”的对立,要求人们放弃“私欲”,服从“天理”。
教学授徒五十馀年,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朱文公文集》卷十四《甲寅行宫便殿奏札二》)。
又提出对自然变化的科学见解,如关于阴阳二气的宇宙演化说,如从高山上残留的螺蚌壳论证地质变迁(原为海洋)说等。
其学说在明清两代被确立为儒学正宗,并影响至日本等国,如日本德川时代,“朱子学”颇为流行。
其博览和慎思精神,对后世学者影响至深。
所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及后人所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绍兴十七年秋中举人,次年春登进士,先后被授予左迪功郎、武学博士、朝奉郎、朝散郎,历任泉州同安主簿、秘书省秘书郎、知南康军、提举江西常平茶盐公事、直秘阁、薄提刑、江东提刑、秘阁修撰、江东转运使、漳州知府、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府、湖南安抚、焕章阁待制兼侍讲等职。
朱熹名词解释

朱熹名词解释朱熹(1130~1189),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朱氏-祖屋,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
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
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1、定义:宋朝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继承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理气一元论的体系。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
宋朝建立后,他为了维护道统和孔子的封建正统地位,把程朱理学发展成为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并使之神秘化、理论化,使之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
他曾说过:“格物穷理是程伊川先生的主意,陆九渊只是发挥”。
因此,他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皇帝因称他为“朱夫子”,他建立的书院,成为南宋时期重要的教育中心,他被奉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成就与影响:(1)政治思想上: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
他承认世界的本原是气,认为“理”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则是产生万物的材料。
他指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反对二元论。
(2)教育上:他主张恢复井田制,反对不劳而获,提出“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3)哲学上:他用气的客观存在作为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理气关系问题,并强调理是第一性的。
他说:“理是气的主宰”,“气是理的物质承担者”。
他还认为气是无形无色的,但它却是客观实在的,是无所不在的。
(4)文学上:他的词作语言秀丽,风格俊逸,充满了浓厚的书卷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居敬
朱熹强调“居敬”。 他说:“敬字工夫,乃圣门第一义,彻头彻 尾,不可顷刻间断。”还说:“敬之一字,圣 学之所以成始而成终者也。为小学者不由乎此, 固无以涵养本原,而谨夫洒扫应对进退之节与 夫六艺之教。为大学者不由乎此,亦无以开发 聪明,进德修业,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 由此可见,“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养方 法。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明天理,灭人欲”。他说: “圣人千言万语只是 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 学。”(《朱子语类》卷四)他在给宁宗讲授(大学)时指出,古代圣王设小学、 大学以教子弟,都是为了“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 伦。”(《朱子语类》卷七)即是为了使士子革除那些“物欲之私”,回复 “天理”,使其言行皆符合伦理纲常的规定,成为 “圣贤”。 从教育的目的 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教育。他 认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 己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然而,当时的 教育却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书,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词之间, 以钓声名,干利禄而已”,完全违背了“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的本意。 他尖锐地指出:这样的教育,其名“虽或不异乎先王之时,然其师之所以教, 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以故学校之名 虽在,而其实不举,其效至于风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 举,整顿学校。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 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 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所有这些,无论是在当时还是现在,都 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总结
(1)“小学”:“学其事”
1论述教育
思、
(2)“大学”:“加光饰”,重“学理”, 1 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 (3)朱子读书法:6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 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 力、居敬持志。
教 育 思 想
2教育目的:“明天理,灭人欲”;抨击当时以科
举为目的的教育。
3道德教育(5条)
立志,居傲,存养,省察,力行
朱熹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 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朱熹全部教育思想 的精华亦集中于此。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 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说:“德行之于人 大矣……士诚知用力于此,则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 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国家。故古之教者,莫不 以是为先。”就是说,德行对人有重大意义,不仅可 以修身,而且还可以推而广之去治人、治国。因此, 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臵于优先地位。反之,如 果缺乏德行而单纯追求知识,人就会迷失方向,而找 不到归宿。 朱熹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视“力行”。 “夫学问岂以他求,不过欲明此理,而力行 之耳。”“故圣贤教人,必以穷理为先,而力 行以终之。”他所说的“力行”,是要求将学 到的伦理道德知识付之于自己的实际行动,转 化为道德行为。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 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 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 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检察。“省察”即是经常进行自我 反省和检查的意思。朱熹认为一个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养,就 应当“无时不省察”。在他看来“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 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倾,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 觉。天下之事,不是则非,而无不是不非之处。故一事之微, 不加精察之功,则陷于恶而不自知。”因此,为了使人心不 “沦于亡”,做事不“陷于恶”,经常进行自我反省和检查, 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这一见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强调 防微杜渐,同时又重视纠失于后。
朱熹教育思想的现实 意义?
(儿童教育)
朱子读书法 折叠
“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 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是由朱熹的弟子对朱熹读书 法所作的集中概括。其中循序渐进,包括三层意思:一是读书 应该按照一定次序,前后不要颠倒;二是“量力所至而谨守 之”;三是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熟读精思即是读书既要 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虚心涵泳中的“虚心”,是指读书 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切己体察强调读书必须要见之于自 己的实际行动,要身体力行。着紧用力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 是读书必须抓紧时间,发愤忘食,发对悠悠然;二是必须精神 抖擞,勇猛奋发,反对松松垮垮。居敬持志中的“居敬”,强 调读书必须精神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 要树立远大志向,并以顽强的毅力长期坚守。“朱子读书法” 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成果,其中不 乏合理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三)存养
所谓“存养”就是“存心养性”的简称。
朱熹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善性,但同时又有 气质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养”的功夫, 来发扬善性,发明本心。他说:“如今要下工夫,且 须端庄存养,独观昭旷之原。”从另一方面来说, “存养”又是为了不使本心丧失。“圣贤干言万语, 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无主宰。” 同时,从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务来说,“存养”是为了 收敛人心,将其安顿在义理上。
(一)立志。 朱熹认为,志是心之所向,对人的成长至为 重要。因此,他要求学者首先应该树立远大 的志向。人有了远大的志向,就有了前进的 目标,能“一味向前,何患不进”。如果不 立志,则目标不明确,前进就没有动力。他 说:“所谓志者,不是将意气去盖他人,只 是直截要学尧、舜。”又说:“学者大要立 志,才学便要做圣人,是也。”
朱熹的教育主张可以归纳为:教育的主要作用是 “改变人的气质”;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教育的任务是小学 “教之以事”, “大学是穷 之其理”。 朱熹重视教育对于改变人性的重要作用。他从 “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出发来解释人 性论,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义、 礼、智”等道德规范。他强调“为学乃变化气质 耳。”(《性理精义》)在朱熹看来,气质之性, 有清有浊,有善有不善。只有通过教育来澄浊为 清,去不善而从善,才能变“气质之性”为“天 地之性”。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一个人生平
二·教育思想 三·影响与评价
生平简介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南宋江南 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 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 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 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 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 在此讲学,世称“考亭学派”,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 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 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 作为教本。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其 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 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近思录》卷九注文)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 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 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 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 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在《玉山讲义》 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 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 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 正当学问。”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 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教育思想 朱熹的长期从事大精深,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一是论述“小学” 和“大学”教育,二是关于“朱子读 书法”。
论述教育
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基于对人的生理和 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小学”和“大学” 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内 容和方法。朱熹认为8~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其任务是培养“圣贤坯 璞”。鉴于小学儿童“智识未开”,思维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学教 育的内容是“学其事”,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行事,懂得 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强调先入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动,能 激发兴趣;以《须知》、《学规》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朱熹 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其任务是在“坯璞”的基础上再“加光饰”, 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与重在“教事”的小学教育不同, 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对于 大学教育方法,朱熹一是重视自学,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 交流。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 鲜的内容。
三、影响
总起来说,朱熹教学思想是十分丰富的,己 接触到了教学过程中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问 题,学习的自动性、学与思、学与习、学与 行、教与学、博与约等等;也涉及到教学的目 的性、积极性、良好开端性、巩固性、量力 性、实践性、广博性、专精性等等。他对我 国古代长期积累起来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做 了一番归纳、整理、总结、改造工夫,使之 系统化了。其中很多是发人深思的见解,是 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