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合集下载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明道,南宋大儒之一,是理学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理学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也对现代哲学有着启迪意义。

朱熹的理学思想,以“格物致知”为核心,提出了“心即理”、“理在人心”等重要观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人类只有通过研究自然现象,发现其规律性和本质,才能获得知识。

朱熹倡导人们要用心去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

他认为,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抵制主观臆断,使认识达到更高层次。

对于人类的智能,朱熹认为,“心即理”,这意味着人类的智慧本质就是理性,而非靠外部的知识来增强。

因此,他提出“知行合一”:“知”和“行”都是靠本心的理性来完成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理学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理在人心”。

朱熹认为,理并不是某个超自然的存在,它存在于人的心中。

这个理性是人类的根本,它源自于上天的秩序和普遍规律,而不是指某个特定的神秘物质。

由此,他进一步认为,人的心是建立在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天地万物都有一种自然的秩序和本性,而人的心灵是能够理解这些秩序的,如此就成为了人用智慧认识世界的起点。

总之,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类应通过实践去发现和认识自然现象的本质,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这种实践是融于知识中的,所以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

朱熹强调了理性的重要性,并认为人类的理智是基于自然界的秩序和规律的,依照这些规律性才能认知自然。

正是这些深厚而微妙的思想,成就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给后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思想遗产。

朱熹理学美学中的绘画美学观

朱熹理学美学中的绘画美学观

朱熹理学美学中的绘画美学观内容摘要:朱熹理学美学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别具一格。

学术界对朱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哲学领域,对其美学思想则比较忽视,文章主要阐述了朱熹理学美学中的绘画美学观。

关键词:朱熹理学美学绘画美学观朱熹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绘画艺术审美观必然与其理学思想有着必然的联系,其理学有鲜明的特点,他的艺术思想是以“文从道出”作为哲学基点的。

在朱熹的艺术审美理想和境界的追求上,“文从道出”和“文道合一”对他的影响表现为崇尚艺境与道体的统一。

绘画艺术中的“文道合一”。

朱熹在绘画艺术中提出了“心画”的概念。

比如他在《跋杜祁公与欧阳文忠公贴》①里就有记载:“杜公以草书名家而气楷法清劲亦自可爱。

谛玩心画,如见其人。

”他在《跋陈了翁则沈》②里也有记载:“心画之妙,刊勒尤精,其凛然不可繁犯之色,尚足以为激贪立儒之助。

”在他看来,绘画艺术是人的精神气度在笔墨中的表现,所以他称笔墨之为“心画”,并以此来品评绘画作品。

言为心声,笔为心画,都是朱熹理学中的“文道合一”基础上的人品与文品的统一论。

人品与艺品的统一,是中国儒家美学思想的固有传统。

“文从道中流出”必须经过心的中介,其实就转变为文从“心中流出”或从“胸中流出”,“文道合一”其实也就成了人文合一。

绘画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

绘画艺术作品的外部特征是形象性的,它往往需要借物象来传达。

也就是朱熹所说的“感物道情”,从这个哲学思想里,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并没有以他的“理”绝对地否认人的情感。

真正的绘画艺术,是本真的体现,是画家的真情抒发。

绘画之美是通过绘画艺术作品的形式美的再现和表现,去揭示内在的本质。

强调绘画艺术创作冲动的发生,主要源于外界事物的触动。

也就是感触与道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虽然这种情感在理论上还规范于“情”“理”合一的中庸尺度之中,而实际上则突破了“理”的桎梏。

感物与道情有机结合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贡献。

绘画艺术的整体表现。

朱熹还非常重视绘画艺术的整体表现,把绘画艺术作品内在的有机联系看作是绘画艺术的活的生命的基础,是绘画艺术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东坡居士,福建闽侯人。

他是南宋时期杰出的理学大师,被誉为“二程以来的大成者”。

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他继承了程颢和程颐的理学传统,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

本文将从朱熹的思想来源、核心观点和影响等方面,简要论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会贯通,集众家之长,继承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的精华。

他推崇儒家经典,尤其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并通过“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原则,对传统儒学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发展。

他又吸收了道家的“无为而治”、“体道通天”等思想,对儒学进行了革新。

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包括心学、格物致知、理学思想等几个核心观点。

首先是心学。

他认为“性即心”,强调人的本性善良,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主张“格物致知”,以理性控制感性,实现人的道德完善和自我修养。

其次是格物致知。

朱熹认为,通过观察事物,可以认识天理,从而明白人生的原则和道理。

他强调用心去感悟,用知识去认识,用行动去实践,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生活相结合。

最后是理学思想。

朱熹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本源和道理,只有遵循天理,才能实现人的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他主张“以性理天下”,以此观点为基础,建构了关于天命、政治、教育、修身等方面的系统性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学术上,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理学、道学、心学等学术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朱熹的理学思想成为了官方的儒学教条,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在民间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入人心。

在政治上,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天命观念,主张天人合一,强调君臣父子之道,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上,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倡导通古今、明白道理,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思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朱熹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这是一种将儒家经典与道家、佛家思想相融合的哲学体系。

下面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和宇宙自然的运行原理是一致的,人类应当致力于追求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同时,朱熹强调了“致良知”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力量,可以通过培养和发挥这种力量,来达到道德上的升华。

此外,朱熹还主张“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探求真理,这也是他的理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二、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1.主体性朱熹认为,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自由的主体性之上的。

他主张人的内心应当具有自我控制、自我决定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主。

朱熹的主体性理论强调,人应当具备自我完善的力量和能力,这与现代社会的主体性思想十分相似。

2.知行合一朱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持,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也强调实践的理性分析和反思。

朱熹主张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强调实践是知识的最终归宿。

3.诚实信用诚实与信用是朱熹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朱熹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建立在诚实和信用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相支持,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表示人类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乎自然的本质规律行事,不违反自然的原则,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朱熹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的主体性理论、知行合一的学习理论、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都对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世称朱子,是中国理学的重要代表,被后人尊称为“理学圣人”。

他在宋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奠定了儒家思想传统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旨在复兴与发展儒家经典,以经学为基础,把儒家的核心教义进行了整理和梳理,并加以解释和阐发。

他通过对经典的深入研究,推崇“诚意”的原则,强调道德修养和完善人性,追求实践和理论的统一。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人们的善性常常被摧毁和扭曲。

为了恢复人性的善本性,必须进行教化和修养,通过学习经典,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使得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体的成长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

在朱熹的理学思想中,他强调“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为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通过学习和理解经典的道理,然后将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他反对空谈理论而不付诸行动,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社会伦理的重要性。

他强调仁义礼智四德的统一,认为个人应积极地履行社会角色和责任,并追求共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他主张以孝道为基础,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和谐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和弘扬,认为只有坚守传统的道德准则,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尽管朱熹的理学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他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

他将儒家经典重新梳理整理,提出了完整而系统的理学教义。

他的学说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基础和借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熹的理学思想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解释,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实践的重要性,追求知行合一的境地,注重社会伦理和传统价值观念的继承。

他的思想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06041125黄文娟【摘要】:朱熹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势,上承先秦、汉唐、两宋学术之血脉,开启了明清古典学术(包括美学)的繁荣与整合之大潮,致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真正成熟起来。

朱熹的美学既带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掺杂了纯美学的营养因子;既以理学家的视域观照着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以自身的主体心境来同化对象,又以美学家的姿态来体味人生;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

朱熹的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

本文将对朱熹美学的这三方面对初步探讨。

【关键词】:朱熹、理学美学、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

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对美学孜孜不倦地继续进行研究。

我国美学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

宋时,朝廷开始大量文人,文人地位得到提升,教育事业也开始走向繁荣,市民文化开始纷纷兴起,长足发展起来,为这一时期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滋生土壤。

于是这一时期的美学凭藉着先秦时期的儒学美学、道家美学、诗经美学、屈原美学以及两汉时期的经学美学、魏晋时期的玄学美学和隋唐禅宗美学的丰富而深厚的基础,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合、深化与建构——它广泛吸纳了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批判性地汲取了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学资源,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辉煌而又具有自身价值追求的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

朱熹便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极富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蕴的繁盛时代且自身又具有旺盛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趣味的审美者。

时代的美学氛围和自身的审美素质——外在的和内在的双向动力——造就了朱熹美学思想独特的特性。

明代哲学家庄定山曾指出:[1]屈原长于骚,董、贾长于策,杨雄、韩愈长于文,穆伯长、李挺之、邵尧夫长——————————【1】黄宗羲:《明儒学案》P1083;于数,迁、固、永叔、君实长于史,皆诸儒也;朱子以圣贤之学,有功于性命道德,至凡《四书》、《五经》、《纲目》以及天文、地志、律吕、历数之学,又皆与X敬夫、吕东莱、蔡季通者讲明订正,无一不至,所谓集诸儒之大成者,此也。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尊崇,他的理学思想在宋元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集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的精华,对理学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就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气、心思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又是由理构成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朱熹还特别强调了“心思”在认识和道德上的作用,认为心思是认识和道德的源泉,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心思,使之清净无染,去糟粕留精华。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中,可能被败坏。

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就需要借助于理学思想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心思的纯净是修养的重点,只有纯净的心思才能使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情欲私欲所困,从而得以达到圣人境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之得到了一次新的充实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哲学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对中国哲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尽善尽美,他强调理学思想的纯粹性,却忽略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的科技和学术发展滞后了一定的时间。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也是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持久的。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哲学,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一环。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人的性和心的重要性。

在朱熹看来,人的性是人的本质,是人和盛天地间的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品质。

朱熹认为,人的性本善,通过修养心性,可以使心性趋于完美,使个体和谐发展。

朱熹提出的“格物致知”思想,强调通过观察事物、思考事理,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这也是在强调心性的修养和提升。

朱熹的理学思想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他认为,知识和行为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将知识贯彻到行动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价值。

在朱熹看来,学问的终极目的是应用于实践中,要将所学的道理用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中。

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境界,这也是他对于理学思想的理解和实践。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理和气的关系。

他认为,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存在着天人合一的道理,理和气是相互贯通的,是相互影响的。

朱熹主张,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流动形式,在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形成了共通的规律,人应当依循这些规律来修养心性,使个体得到和谐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强调了敬天爱人的精神。

他认为,人应当尊敬天地、尊重他人,依循道义,追求真理,在此基础上实践仁爱之道。

朱熹提出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所恶者,其仁之不敬也”等观点,展现了他对于敬天爱人的重视和强调。

朱熹的理学思想融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哲学,秉承儒家的理论、实践和修养精神,倡导“格物致知”,主张“知行合一”,注重理和气的关系,强调敬天爱人的精神,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理学发展和传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朱熹的理学美学06041125 黄文娟【摘要】:朱熹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势,上承先秦、汉唐、两宋学术之血脉,开启了明清古典学术(包括美学)的繁荣与整合之大潮,致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真正成熟起来。

朱熹的美学既带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掺杂了纯美学的营养因子;既以理学家的视域观照着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以自身的主体心境来同化对象,又以美学家的姿态来体味人生;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

朱熹的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

本文将对朱熹美学的这三方面对初步探讨。

【关键词】:朱熹、理学美学、格物致知、以善为美、文道合一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现代人在理论上认识美,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从而提高创造美的生活、美的世界的能力。

因此也就需要我们对美学孜孜不倦地继续进行研究。

我国美学到了宋代,开始走向成熟。

宋时,朝廷开始大量文人,文人地位得到提升,教育事业也开始走向繁荣,市民文化开始纷纷兴起,长足发展起来,为这一时期的美学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滋生土壤。

于是这一时期的美学凭藉着先秦时期的儒学美学、道家美学、诗经美学、屈原美学以及两汉时期的经学美学、魏晋时期的玄学美学和隋唐禅宗美学的丰富而深厚的基础,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整合、深化与建构——它广泛吸纳了各种学术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本位批判性地汲取了道家和禅宗的美学思想,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美学资源,从而建构出一种新的辉煌而又具有自身价值追求的美学思想,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走向成熟并达到新的高度。

朱熹便是生活在那样一个极富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蕴的繁盛时代且自身又具有旺盛的审美实践能力和极高的审美趣味的审美者。

时代的美学氛围和自身的审美素质——外在的和内在的双向动力——造就了朱熹美学思想独特的特性。

明代哲学家庄定山曾指出:[1]屈原长于骚,董、贾长于策,杨雄、韩愈长于文,穆伯长、李挺之、邵尧夫长——————————【1】黄宗羲:《明儒学案》P1083;于数,迁、固、永叔、君实长于史,皆诸儒也;朱子以圣贤之学,有功于性命道德,至凡《四书》、《五经》、《纲目》以及天文、地志、律吕、历数之学,又皆与张敬夫、吕东莱、蔡季通者讲明订正,无一不至,所谓集诸儒之大成者,此也。

岂濂溪、二程子之大成哉?由此我们可见,朱熹的美学思想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说宋代美学整合了此前的中国古典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走向成熟的重要转型期,而这一时期以崇尚理性为自我价值观的理学美学则体现着宋代美学的基本精神,是宋代美学的集大成者;那么,我们就可以这样断定:朱熹则是整合、发展并深化了理学美学,成为了理学美学的集大成者。

他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之气势[1],上承先秦、汉唐、两宋学术之血脉,开启了明清古典学术(包括美学)的繁荣与整合之大潮,致使中国古典美学开始真正成熟起来。

潘立勇先生认为“朱子理学美学以其特有的哲理性和系统性,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别具一格,以其突出的伦理性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的特点,在当时和后代产生着很大的影响。

”[2]朱熹的美学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内涵:它既带有理学—美学的色彩,又掺杂了纯美学的营养因子;既以理学家的视域观照着宇宙、人生、自然、社会,以自身的主体心境来同化对象,又以美学家的姿态来体味人生;既有美学思想的阐发,又有审美形态的创造。

朱熹的这种独特的美学思想既是宋代美学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弘扬与提升。

理学的核心就是“心性”问题,这是一个融道德论、价值论、境界论为一体的合一论,以研究人的本质和存在价值为范畴。

在理学家们所孜孜以求的各种论调中,最能体现理学美学性质的,莫过于“孔颜乐处”了。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属于美学范畴,但它对中国传统美学还是有重要意义的。

孔颜所乐之事,并不是简单地指我们从物质上所获得的快感,而应该是指一种精神上所获得的超越现实和道德的审美境界(美感),也就是冯友兰所说的那种充满生命意识的“仁”,李泽厚所说的“超道德的稳定‘境界’”。

“寻孔颜乐处”正好很好地体现了美学的主体,那就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及其人的生存领域中的人文关怀,以完善的心理结构,使之成为完整的人。

——————————【1】黄宗羲:《宋元学案》卷四十八 P1495;【2】潘立勇:《朱子理学美学》P582;周敦颐的“希贤”、“希圣”,程颢的“仁体”,程颐的“理”,朱熹的“心与理一”、“气象浑成”,王夫之的“情景妙合无垠”等,无不体现着这种“乐”的基本精神。

然而朱熹理学美学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阐释这种“孔颜乐处”,而在于如何实现这种境界之方法论的探讨与研究,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到朱大学者的“格物致知”论。

“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注:“格,来也;物犹事也。

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为:穷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它是儒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概念,是一个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

北宋朱熹认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尽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这是朱子对“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确的表述。

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对于朱熹的的解释,我们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穷理,凡事都要弄个明白,探个究竟;致知,即做个真正的明白人,为人行事决不湖涂。

朱熹的“格物致知”论是内外本末工夫的一以贯之,“精粗具到,统体兼尽”,它在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同时,也强调外部事物的考察和知识的学习扩展,它是求真和求善的结合。

朱熹认为,“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

”[1]“理”是朱熹对“道”的另一种称谓。

“物”是一种形而下的东西,而“理”则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二者虽有形之上下之别,但实质上是圆融一体的。

“理与物自是离不得”的观点出自《大学》:“不说穷理,却言格物,盖言理则无可捉摸,物有时而离,言物理自在,自是离不得。

”朱熹认为“大学所以说格物,却不说穷理,盖说穷理则似悬空无捉摸处,只说格物,则只是就那形而下之器上便寻那形而上之道,便见得这个元不相离。

”[2]朱熹就是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来确定自己认识与修养的基本方式,从而为美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朱熹所谓“格物致知”,目的在于在于穷尽事物之理,在于“明明德”,在于“入于圣贤之域”,在于“明善”,在于“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最高的道德境界。

它既在求真,也在求善。

于事事物物上求理的“格物”之功,不仅获得了对于外部事物的知识,也是对于自身道德体认的践履。

“夫格物可以致知,犹食而所以为饱也。

”朱熹正是从通过“格物”从而——————————【1】《大学或问》卷一,转引自范寿康《朱子及其哲学》;【2】《朱子语类》;“致知”的体道感性学这一角度进入了中国美学史的气脉之中。

事实上,美学的基本性质可以用简洁朴实的八个字来概括:“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1] 也就是说,美只能以人的存在而存在。

美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于对人的解读和阐释。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学就是一门独特的人生之学。

中国的古典美学正是建立在“以人为中心,基于对人的生存意义、人格价值和人生境界的探寻和追求”的人生境界理论之上的,只不过它从道德境界走向了现实的审美境界,并将其确立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于是“善”(道德意识)与“美”(审美意识)的高度一致就逐渐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而朱熹的理学美学正好是对它的继承和发展,堪称典范。

朱熹把“美”这个范畴融入到伦理道德精神的“善”中,以善为美,堪称是一绝。

对于“美”,朱熹曾作过这样的界定:“美者,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

”[2]在朱熹看来,“美”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审美对象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得到的,一是指人类精神心态的一种内心状态,这是得靠我们去仔细揣摩、体味的。

朱熹认为只有以善这种伦理道德内容来时时充实自身,美才能谓之美。

朱子说:“以乐论之,其声音节奏与功德相称,可谓美矣,善则是那美之实。

”[3]也就是说,善既是美,但又不是真正的美。

单纯的声音节奏等外在的感性形式,只有在与“功德”取得了一定的和谐之时,我们才可称之为美。

“美”的呈现根本在于善,离开了“善”,即使这种“美”的形式依然存在也不能算是真正的美。

这正如黑格尔所说的“概念不容许在美的领域里的外在存在独立地服从外在存在所特有的规律,而是要由它自己确定它所赖以显现的组织和形状。

”而要把一切美的东西结合为一体,使其成为真正的美的力量就在于“善”。

“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4]这便是朱熹对《孟子》“充实之谓美”的诠释。

朱熹认为,善与美有着内在的一致性,美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外在表现形式,而是在感性认识中得到完满实现的内在之善。

人们只要把善性充满和积实于完满的形体之中,就会使得自身因为具有了高尚的精神品和道德情操而变得熠熠生辉。

真正以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美虽是寓于形体之中,但它无需依赖于任何外在的表露,也可通过外发,而被——————————【1】柳宗元:《邕州柳中臣作马退山茅亭记》《柳宗元散文全集》 P86;【2】《八佾》、《论语集注》卷二;【3】《朱子语类》;【4】《尽心章句下》、《孟子集注》卷十四;运用到我们的事业以及德业之中。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

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而不可加矣。

”[1]只有融合入精神美、感性美,才能真正达到一种以善为美的境界。

因为“美”就是从“善”里面流出来的外在形式。

朱熹美学理论的另一要旨就是“文道合一”。

这里所谓的“道”,就是指与当下的自然、社会之道相符合的,由善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内容。

美是善的表现形式,而文又恰好道的外在形式。

既然善的内容与美的形式是相融合的,那么也就要求道的内容与文的形式相统一了。

文与道的关系,早在战国时期《荀子》中已初露端倪,在《文心雕龙》中,也曾明确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宋代的欧阳修强调“文与道俱”,周敦颐明确提出“文以载道”。

然而到了朱熹,却有了新的界定。

朱熹以分析的观点批判了唐代古文学家韩、柳以及宋初古文革新运动的欧阳修等人的“文以明道”、“文以贯道”等观点及其不足之处,又对道学家周敦颐的“文以载道”和程颐的“作文害道”的思维模式作了一定的修正与阐发,综罗各家得失利弊,开了“文道合一”的理论先河。

《朱子语类》卷一三九说:“这文皆是从道中流出,岂有文反能贯道之理?文是文,道是道,文只如吃饭时下饭耳。

若以文贯道,却是把本为末,以末为本,可乎?其后作文者皆是如此。

”[2]朱熹认为,道与文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本与末的关系,形而上的本体——道是文这种现象的决定者,文这种现象只能是道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